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技术创新成果评价评奖方法

来源:意榕旅游网
技术创新成果评价评奖⽅法

中国⽯油天然⽓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成果评价(评奖)⽅法⼀、⽯油⽯化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界定1、Ⅰ类成果

(1)必须是⾸次应⽤。⾸次应⽤,是指上报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成果在⽯油⽯化⼦公司、分公司⾸次应⽤。⾸次应⽤,可以是⾃主创新技术、合作开发的新技术、引进的新技术。“新”主要表现在“⾸次”,源头可以不在企业。

(2)必须有⼯业化设计(含配⽅、⼯艺参数设计及改变等)。不但⼯艺、产品要有⼯业化设计,⽽且地质研究成果也要以⼯业制图、设计任务书等形式规范化、量化表达,使⼀种认识或理念具有有形化的载体。

(3)必须纳⼊企业⽣产部署或计划,并对该新技术有⼀定规模的专门投资。(4)必须有可计算的经济效益,计算参数具有规范依据。2、Ⅱ类成果

具有重⼤理论价值的应⽤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产⽣了重⼤间接或潜在社会经济效益的公益类研究成果。⼆、评价(评奖)分类和体系1、分类

⽯油⽯化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按分类标准确定评价(评奖)体系与评价⽅法。技术创新成果评价(评奖)系统包括勘探、油⽓⽥开发、管道及地⾯⼯程、炼油化⼯、信息、经济与管理等六个主体专业。根据能否直接计算经济效益可分为⼆类成果,根据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形式⼜细分为七种类型(见图1),各种类型

图1 技术创新成果分类2、评价(评奖)体系

评价体系是针对技术创新成果分类标准确定的,分类不同,评价体系与⽅法也不相同。对Ⅰ类成果(资源类成果、产品类成果、⼯艺类成果、技术服务类成果)从经济效益和创新程度两个⽅⾯进⾏评价,即经济效益计算与创新程度评价,然后采⽤分值(百分制)归⼀化处理得出综合评分,最后进⾏评价(评奖)排序。对Ⅱ类成果(公益类成果、应⽤基础研究类成果、经济与管理类成果)采⽤独⽴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将定性指标定量化,然后进⾏综合排序。

图2 评价(评奖)体系三、标准与规定

1、经济效益评价⼀律采⽤已实现值为标准的原则。其中,资源类储量成果须经国⼟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油天然⽓专业办公室认定(探明储量)或中油股份勘探与⽣产分公司认定(预测储量、控制储量)的三级油⽓储量分别乘以评奖办法规定的经验参数,即换算成SEC标准下的证实储量。新增⽯油折算证实储量=新增预测地质储量×2%+新增控制地质储量×10%+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6%;新增天然⽓折算证实储量=新增预测地质储量×7%+新增控制地质储量×35%+新增探明地质储量×56%。

2、经济效益计算结果采⽤等分法确定百分值,不同类型的成果上限和下限分值分档确定。

3、资源类成果经济效益下限值为1000万元;产品类成果、⼯艺类成果、技术服务类成果经济效益下限值为300万元。

4、创新程度按百分制进⾏评分;创新程度评价结果低于边界条件(暂定50分)尽管经济效益很⼤的项⽬不能参与评价(评奖);经济效益低于下限值不能参与评价(评奖)。

5、创新程度和经济效益的得分值按权重系数为0.3:0.7进⾏加权处理,计算项⽬的综合得分。

6、参照2005年度评奖实际情况,各专业分配⽐例原则上确定为勘探25%、油⽓⽥开发25%、管道及地⾯⼯程15%、炼油化⼯25%、信息5%;管理与经济类5%;根据每年报奖具体情况,各专业评奖分配额度最终由科技主管部门协调确定。

7、Ⅰ类、Ⅱ类成果评奖分配额度确定为上游80%和20%,下游60%和40%;根据每年报奖具体情况,幅度可作适当调整。

四、Ⅰ类成果(应⽤技术成果)评价(评奖)Ⅰ类成果(应⽤技术成果)评价程序:◆经济效益计算◆创新程度评价◆归⼀化处理◆项⽬综合评价与排序(⼀)经济效益计算1、计算公式

单项(或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产项⽬净现值×(1-30%)×分成系数

其中:⽣产项⽬净现值:表⽰技术创新成果实施后⽣产项⽬获得新增产出量、节省成本所创造的税后净现值。

30%:作为⼀种标准,按30%从⽣产项⽬税后净现值中剥离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其它辅助技术⾰新贡献后的税后净现值。

分成系数(K):当多项技术创新共同作⽤产⽣创新成果时,若需要评价其中某⼀项创新技术的经济效益,则进⾏分成计算。以各专业的技术结构模板为计算标准确定分成系数,可将任⼀专业任⼀级别的技术群或单项技术剥离出来,得到该项技术群或单项技术的经济效益贡献。具体计算⽅法见附件三。2、计算流程

主要参照财务现⾦流法计算⽣产项⽬税后净现值,经⼆次剥离后可得到任⼀级别的单项技术群或单项技术的净现值(经济效益)。计算流程见图3,具体的计算⽅法见附件⼆:

图3 经济效益计算流程3、计算过程中的有关规定

(1)按产品类成果、技术服务类成果计算的不得按资源类成果计算,联合申报奖励的成果除外。(2)产品类成果、技术服务类成果的经济效益不得再计算该产品或技术服务中新⼯艺产⽣的经济效益。

(3)如⼀项技术创新成果通过多种途径产⽣经济效益,则按成果类型分别计算各类经济效益,然后累加求和;如开发的新产品既销售、⼜提供技术服务,则分别按产品类成果和技术服务类成果计算其经济效益,然后加和确定该成果经济效益。

(4)资源类成果根据SEC标准的储量资产评估结果计算确定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其它成果以评奖年度12⽉31⽇基准⽇价格计算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创新程度评价

1、评价⽅法:建⽴评价指标体系,采⽤专家评分法确定评价结果。2、专家选择

(1)专家选择的途径:⽯油专家库——集团公司、股份公司技术创新奖,专家由各分专业评委担任。

(2)专家选择原则

客观公正性:选择的专家应具有客观、公正。

权威性:在相关专业领域内具有权威性,⾼级职称应在90%以上。针对性:熟悉该专业技术。

配置合理性:技术、经济与科技管理专家兼顾;产、学、研、管理部门、⾏业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兼顾。专家数⽬:每个评价(评奖)项⽬专家⼈数为7—13⼈,取奇数。

回避原则:以下⼈员不得作为咨询专家:申报单位的⼯作⼈员、与申报项⽬有利益关系的专家、以及申报单位书⾯申请希望回避的竞争对⼿。(3)专家评分:专家应参照各指标打分标准分别打分。

3、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置及打分标准:各专业创新程度评价见附件四。4、专家评分结果处理

将各专家打分结果汇总,并按公式进⾏结果处理,最后确定评价(评奖)项⽬的综合分值。每个项⽬所得分值为全部专家对该项⽬创新程度评分之和再除以专家⼈数确定。(三)归⼀化处理

不同类型的成果上限和下限分值按分档等分法确定。

资源类成果按下表的⽐照标准确定经济效益计算结果的百分制得分值:

(四)项⽬综合评价与排序

项⽬综合评价应遵循突出经济效益的原则,即采⽤创新程度:经济效益=0.3:0.7的权重系数确定应⽤类技术成果的综合评分值,综合处理结果见下表:

将各专业评价(评奖)项⽬按得分从⼤到⼩排列,按评价(评奖)数取其得分值⾼的项⽬为优选项⽬,按评价(评奖)规定确定其得奖等级。五、Ⅱ类成果评价(评奖)

Ⅱ类成果(公益类成果、应⽤基础研究类成果、经济与管理类成果)评价体系组成:◆创新程度评价◆项⽬综合评价与排序(⼀)创新程度评价1、评价⽅法

建⽴评价指标体系,采⽤专家评分法确定评价结果。2、专家选择

(见Ⅰ类成果创新程度评价部分)3、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置

应⽤基础研究类成果综合评价表、公益类成果综合评价表、经济与管理类成果综合评价表见附件六。(⼆)项⽬综合评价与排序

专家参照评价指标标准分别打分,并将评价(评奖)成果按各专家打分结果汇总,按公式进⾏结果处理(计算公式同Ⅰ类成果),最后确定评价(评奖)项⽬的综合分值。

将评价(评奖)项⽬的综合分值按⼤⼩排序,确定评价结果。六、评价(评奖)程序

技术创新成果识别⾸先判断是否⾸次应⽤?是否进⼊企业计划?是否有投资及规模记载?是否符合各专业门径条件?若有⼀项不符,则不予评价(评

奖);若符合上述四条标准,则按成果可否计算直接经济效益选择评价体系,若能计算直接经济效益的成果,则进⼊Ⅰ类成果评价(评奖)体系,否则进⼊Ⅱ类成果评价体系。七、评奖流程

评奖⼯作涉及到四个部门:申报单位(⽯油⽯化企业)、科技管理部门、专业评审组、⼤评委,评奖程序分四步进⾏,具体内容及框图如下:

1、申报单位根据评价体系与成果分类标准确定所报项⽬的类型,选择评价体系;按不同成果类型的评价⽅法和操作标准确定评价值;对符合报奖要求的成果进⾏申报,并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交经济效益和创新程度的初评值及要求的附件,申报单位按照上级科技管理部门下达的额度予以申报。

2、科技管理部门根据各单位申报项⽬进⾏形式审查,对不符合格式要求和不按本办法计算经济效益的项⽬,要求申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更正。3、科技管理部门将符合要求的申报项⽬按照获奖项⽬三倍的数额提交专业评审组。在提交之前,科技管理部门应组织有关⼈员(如委托评估机构)对申报项⽬的经济效益计算结果进⾏审核。专业评审组对创新程度评分,并对提交的经济效益计算结果予以认定,若有重⼤异议,专业评审组提出修改意见,科技主管部门予以协调;专业评审组将创新程度评分和经济效益计算结果按归⼀化处理标准得出综合评分值,然后对申报项⽬在专业内进⾏排序,最后按专业评奖分配额度得出各专业评奖结果及相关意见,并提交科技管理部门。

4、科技管理部门综合平衡专业评审组的评奖情况,并对专业评审组的问题和异议进⾏平衡处理,并将项⽬按规定额度提交⼤评委评审通过。评奖程序流程图

附件:⼀、名词解释

1、资源类成果:凡进⼊油⽥勘探部署和开发⽅案的创新技术,其性能、质量和应⽤规模经⽣产实践检验,具有发现储量(含提⾼采收率新增储量)、提⾼油⽓产量等稳定效果的应⽤技术成果属资源类成果。

2、产品类成果:凡在市场上或企业内部推⼴应⽤⽽增加收益、节约资⾦等稳定效果的创新产品(含新产品类、新产品替代旧产品类、进⼝产品替代类等成果),且其性能、质量和应⽤规模符合下列要求:◇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要有企业标准;◇若是国外同类产品质量相当的产品,要有对⽐数据;◇对机械、化⼯、设备、仪器、仪表、应⽤软件等成果有专业检测部门测试报告;◇能批量⽣产;并实现产品销售的成果属产品类成果。

3、⼯艺类成果:凡在企业内部各专业⽣产经营领域及管理中,以提升⽣产或管理⽔平、改善产品或管理质量,提⾼⽣产或管理效率、降低⽣产或运营成本等为⽬的的新技术,其性能、质量和应⽤规模达到专业技术结构模块对⽐条件(见各专业附件),并转化为企业现实⽣产⼒的创新成果属⼯艺类成果;包括增加产量类、提⾼产品质量等级类、降低单位成本类、节能降耗类、减少作业费⽤类、减少⼯作量类、回收(节约)物资类、节约⼯时类、减少事故发⽣类、节约(基建、设备、⼯程建设费⽤)投资类等成果。

4、技术服务类成果:凡性能、质量和应⽤规模符合产品类成果或⼯艺类成果要求,并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或技术转让增加收益的成果属技术服务类成果。5、公益类成果:凡对股份公司或下属企业产⽣重⼤间接或潜在影响社会效益的成果属公益类成果,包括不能计算直接经济效益的安全与环保、标准、计量、规范、规程、出版、培训、信息、规划等研究成果。

6、经济与管理类成果:凡为决策层提供决策服务与科学管理的研究,且被主管部门采纳、实施,并且产⽣了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研究成果属经济与管理类成果。

7、应⽤基础类成果:凡在研究新理论、新认识、新⽅法及机理等⽅⾯具有学术价值,可以对⽣产应⽤产⽣远期或潜在经济效益的成果属应⽤基础类成果。8、能计算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指技术创新成果经过⽣产应⽤,为技术创新成果的使⽤⽅带来的⼀次性经济效益。

不在计算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技术创新成果对其它企业、领域、产品的带动和对市场的拉动效应所产⽣⼆次或多次增加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成果在可能范围内扩⼤应⽤产⽣的预测经济效益、提⾼决策科学化、技术服务⽔平及科学管理⽔平等所产⽣的经济效益。9、⽣产项⽬净现值:是技术创新成果实施后⽣产项⽬获得新增产出量或节省成本所创造的税后净现值。

10、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是利⽤⽣产项⽬净现值的计算结果,剥离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其它辅助技术⾰新等贡献后的税后净现值。

11、单项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产项⽬增量净现值通常是由多个技术创新成果综合作⽤⽽产⽣的,单项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是将⽣产项⽬综合因素剥离后的单项技术创新成果税后净现值。⼆、⽣产项⽬净现值及分成系数计算⽅法1、⽣产项⽬净现值计算⽅法

⽣产项⽬净现值计算主要是参照财务净现⾦流法采⽤投⼊产出法和对⽐法两种形式计算。投⼊产出法是计算技术创新成果实施后,⽣产项⽬获得的新增产出量在市场上销售或企业内部转让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本⽅法适⽤于资源类成果、产品类成果、技术服务类成果。对⽐法是计算技术创新成果实施后,⽣产项⽬在企业内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本⽅法适⽤于⼯艺类成果。具体计算⽅法见股份公司技术创新成果信息评价表。2、分成系数计算⽅法

采⽤技术结构模板分成系数法求取分成系数,当技术创新成果由多项技术创新共同形成时,使⽤分成系数求取某⼀单项技术创新的效益贡献;如果⼀项⽣产项⽬经济效益由多项成果共同形成,则各单项技术成果的效益贡献之和不得⼤于成果的总效益。分成系数(K值)计算举例

专业技术结构模板的构成⽰意图D B C N

◆技术结构模块由形成⽯油⽯化企业⽣产⼒的主体技术构成;

◆⽯油⽯化⾏业的总体技术由各专业技术群(技术)构成,⽽各专业技术群(技术)⼜由次⼀级技术群(技术)构成,由此根据不同专业可细分为N级。◆细分的原则是每⼀个模块都能直接产⽣经济效益;

◆技术结构板块中不同级别(层次)技术群(技术)的经济效益是相等的(只是将内容逐层分解把⼤技术群更加细化,其经济效益内容是相同的),即:A=B=C=D=“第N层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成果效益总量

K值为各板块在总体效益中的分成值。A值仅反映该时段有创新成果的价值总和。如图例中A = B1+ C6+ D15 反映了不同专业⼤技术同⼩技术配套形成新的⽣产⼒,此时需要根据模块按均分法标明的系数折算,其⽅法是:设:B1+ C6+ D15的K值之和为100%

由此推出B1+ C6+ D15=0.33+0.165+0.082=0.58为100%,此时若总效益A为1亿元,则可得到:K B1=0.33/0.58=0.57,则B1的效益为:1亿元×0.57=5700万元

K C6=0.165/0.58=0.28,C6的效益为: 1亿元×0.28=2800万元K D13=0.082/0.58=0.14,D15的效益为:1亿元×0.14=1400万元

例中B1、C6、D15为效益取得时间段的创新成果,包括报奖与未报奖、⾃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的应⽤成果。B1、 C6、 D15任何⼀项成果则都已完成计算。三、科技成果专业、类别信息对应评价表(附表)四、Ⅰ类成果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表

新增⽯油天然⽓储量资源类成果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表(表1)提⾼油⽓产量资源类成果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表(表2)产品类成果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表(表3)技术服务类成果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表(表4)⼯艺类成果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表(表5)

五、Ⅰ类成果创新程度评价信息表(表6)六、Ⅱ类成果创新程度评价信息表

Ⅱ类应⽤基础研究类成果评价信息表(表7)Ⅱ类公益类成果评价信息表(表8)Ⅱ类经济与管理类成果评价信息表(表9)附表:

科技成果专业、类别信息对应评价表

表1、新增⽯油天然⽓储量资源类成果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表

1、SEC标准的评估资料中新增天然⽓储量的单位为103⽴⽅⽶,⽽本表格中的单位为108⽴⽅⽶,填写时须⾃⾏转换;2、新增折算证实储量包括:新发现的预测、控制、探明三级地质储量按⼀定⽐例折算的新增证实储量;3、新增⽯油折算证实储量=新增预测地质储量×2%+新增控制地质储量×10%+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6%;4、新增天然⽓折算证实储量=新增预测地质储量×7%+新增控制地质储量×35%+新增探明地质储量×56%;5、若已升为上⼀级的储量不得重复折算;

6、证实储量净现值和净现值对应的证实储量可取本年度、上年度或邻近区块的SEC标准的评估资料均可;7、提⾼采收率新增⽯油储量⽤本表计算;

8、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按照参数取值依据取得参数填⼊参数值栏,⽆该项,则填写0。表2、提⾼油⽓产量资源类成果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表

1、“科研⽀出”是未进⼊⽣产成本的科研投⼊;

2、新增油⽓产量=当年产量×⾃然递减率+当年与上年产量差;

3、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按照参数取值依据取得参数填⼊参数值栏,⽆该项,则填写0。表3、产品类成果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表

1、产品类成果包含四种情况,填写公式对应的参数:

(1)开发全新产品实现销售⽽产⽣的收益:新产品年销量×(新产品销售单价-新产品单位成本);

(2)开发替代产品实现销售⽽产⽣的收益:替代产品年销量×[(新销售单价-原销售单价)-(新单位成本-原单位成本)];

(3)开发替代进⼝产品实现销售⽽产⽣的收益:替代进⼝产品销量×[(新产品销售单价-新产品单位成本)+(原进⼝产品销售单价-替代进⼝产品销售单价)],本公式中的“新产品”均为“替代进⼝产品”;

(4)开发替代进⼝产品引起进⼝产品价格下降⽽产⽣的收益不在此表计算,只作特殊说明,并提供产品进⼝量、原进⼝产品单价、现进⼝产品单价有关部门的依据,如外贸、海关、⾏业协会等统计资料。2、“科研⽀出”是未进⼊⽣产成本的科研投⼊;

3、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按照参数取值依据取得参数填⼊参数值栏,⽆该项,则填写0。表4、技术服务类成果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表

1、技术服务类成果的年新增收⼊和服务成本包含⼆种情况:(1)

新技术成果转让所产⽣的收⼊,其服务成本为转让过程中发⽣的全部费⽤;

(2) 新技术服务所产⽣的劳务收⼊(含管道及地⾯⼯程输油的劳务收⼊),其服务成本为提供劳务所发⽣的全部成本; 2、“科研⽀出”是未进⼊⽣产成本的科科研投⼊;

3、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按照参数取值依据取得参数填⼊参数值栏,⽆该项,则填写0。表5、⼯艺类成果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表

1、该⼯艺类成果包含四种情况,填写公式对应的参数:

(1)提⾼产品产量(或⼯作量)、提⾼产品质量等级⽽产⽣的收益:新产品产量(或新⼯作量)×〔(新销售单价-原销售单价)-(新单位成本-原单位成本)〕;(2)替代购买进⼝产品⽽节约资⾦所产⽣的收益:替代进⼝产品量×(原进⼝产品销售单价-替代进⼝产品单位成本);(3)节约⽣产成本或减少⼯作量⽽产⽣的收益:[新产品产量(或新⼯作量)-原产品产量(或原⼯作量)]×(原单位成本-新单位成本);(4)节约基建、设备或⼯程费⽤等投资⽽产⽣的收益:(原⼯艺技术投资-新⼯艺技术投资);2、“科研⽀出”是未进⼊⽣产成本的科科研投⼊;

3、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按照参数取值依据取得参数填⼊参数值栏,⽆该项,则填写0。表6 Ⅰ类成果技术创新程度评价信息表

备注:获得专利可在指标“技术创新程度”得分的档次上适当加分,但不得超过100分表7Ⅱ类应⽤基础研究类成果评价信息表

备注:获得专利可在指标“技术创新程度”得分的档次上适当加分,但不得超过10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