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评估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有关探讨

来源:意榕旅游网
如何评估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有关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22T16:39:54.9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作者: 李文斌

[导读] 摘要:信息化建设对于灌区的意义非常大,如何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成了一大难题,创建评估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能不能推动灌区建设十分重要。

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

摘要:信息化建设对于灌区的意义非常大,如何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成了一大难题,创建评估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能不能推动灌区建设十分重要。把建设单位的信息化建作设为评估对象,探讨影响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估标准选择依据,创建出灌区信息化水平评估标准体系,并且结合某灌区信息化建设作为实例,以此评估,能够为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估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估指标

灌区信息化有利于灌区现代化步伐加快,能为灌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坚实基础。2003 年,我国在30多个大型灌区建立试点,尝试信息化建设优劣性,再逐步改进优化,慢慢扩展范围,灌区信息化建设经十几年进行,获得了较大的效果及进展,已经出现优秀的灌区信息化系统及平台,如西安沃泰的水费计收系统、润华信通的灌区信息化平台等。但是与此同时存有较大的问题,如建设质量有好有差、不同系统数据共享不便,这些问题为灌区信息化日后的功能延伸、数据通用性以及运行管理引发不便利。从灌区信息化结构框架以及发展综合考虑,建立科学的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估标准,有利于为日后的灌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便利性,极大地提高灌区信息化建设质量。

从目前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其还是在试验时期,还不能创建全国范围内通用的运行系统,所以本文拿国内大型灌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各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能评估出各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1 灌区信息化评估标准选择原则

灌区信息化与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不相同,前者是一类专业的信息管理体系,具有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不同的特点,如建设目标量化困难、因专业管理水平的制约导致“交钥匙”的目标难以实现等。灌区信息化评估标准选择是要极大程度地考虑以上特点,从科学性、完整性、动态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地将灌区信息化水平都反映出。 1.1 科学性

任何评估标准都要科学,这也不例外。评估标准要可以实际、精准地将信息化系统实现水平较大反映出,有关数据获取难度低。 1.2 完整性

每项评估标准都能反映出信息化系统的性能某一方面,且每项标准之间不存在交叉现象,全部的评估标准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评估体系。

1.3 动态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随时间在不断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水平提升更快,肯定会提高灌区信息化的要求,所以在选择评估标准时要充分满足信息化系统动态发展的要求,遵循客观规律选择。 2 灌区信息化评估标准系统

根据《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该领域权威人员的建议及其他领域成熟的信息化评估标准组成实例,选取使用树形多级标准评估系统,下层标准组成上层标准,上层标准时下层标准的合成物。本次一共选择使用规范性、可靠性、安全性、全面性、先进性等五个上层标准,上层标准下可创建多个下层标准,依据五大上层标准分析的结果,综合得出灌区信息化水平。 2.1 规范性

规范等同于制度,规范性作为系统各个构成元素均要遵从的要求及规定,系统规范性越强,资源的重复与循环利用的费用将会越少。 灌区信息化作为水利信息化的构成元素,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灌区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主要分成下述几个二级标准: 1)基础标准。该标准又可分成信息收集、信息网以及各类数据库等标准。

2)信息传输和交换标准。该指标指的是根据水利系统内部所涉及到的业务应用所要收集的每类数据展开逐层传输和交换的标准。 3)业务应用标准。该标准需要可以实现灵活便捷的自定义功能,其中包含界面、功能、工具等自主选择;操作需要较强便捷性,管理界面的人性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者通过简易的培训即可上岗就业;需要实现自动检错,可以类似于Windows 操作系统的功能相同,即可自动检查出系统存有的问题。

4)信息发布标准。选用信息发布标准,其能发挥的作用较多,如可在不同网络、系统以及数据库发布信息,维护和定制更容易,利用统一窗口实现多个应用后台的管理,不同的终端装置都可使用。 2.2 可靠性

一般来讲,可靠性选用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作为参考,其使用统计学方式得出结果,具体由系统前后2次故障运作时间长短决定,系统的MTBF数值大,则表示为更高的可靠性。

而提升系统可靠性主要通过下述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进行系统结构的优化。灌区信息化实现主要依靠信息收集、传送、存储以及分析等环节构成,保证每个构成元素的硬件装置质量以及建设水平等都是提升系统可靠性一般性举措。另一方面为选用冗余技术进行。如能够选用双电源、无线与有线双传输方式的冗余。 2.3 安全性

灌区信息化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工作成效,但是巨量的信息在网络传送,并且信息复制较为简易,存有一定程度的安全问题,例如数据被篡改、外泄等。提高系统安全性的方式包含技术与管理举措,技术措施主要采用建立防火墙、入侵检查、身份校验、数据备份等方式;而管理措施主要从是否严格遵守国家水利系统安全标准以及一系列的运作管理、操作规章制度。 2.4 全面性

灌区管理信息量大且不同类,专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信息收集要求,及时、精准地把相关管理与决策所需的数据纳进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主要方式。依据《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指南》,灌区信息包含水位、流量、水量、降水、土壤墒情、水费、用水户等具体数据。某些信息采集不需要的话就可不采集,某些信息现阶段还达不到自动采集的要求,可加以手工采集。

2.5 先进性

先进性作为把成熟的先进技术运用至系统中。在灌区信息化建设中,既不能把还处在试验时期、尚未广泛使用的新技术用至系统中,又需要坚持努力引进与应用成熟新技术。先进性标准的评估要以满足灌区信息的获取、传送以及管理水平作为根据,很容易被专家经验以及知识能力所制约。

3 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估实例

灌区水资源1134590 万m3,可利用水资源111310 万m3。自2001 年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以来,截止至2006年底,右江灌区累计完成1.0m3/s 以上的干、支渠防渗改造59.082km,有效减少渠道输水损失。2006 年灌区年用水量35980 万m3,比1998 年节约用水3840 万

m3,灌溉水利用系数由1998 年的0.314 提高到2006年的0.379,新增灌溉面积0.8282 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3 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59 万亩。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由1998 年的22.874 万亩增加到2006 年的23.35 万亩。

右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信息化系统,通过现代化的采集、传输与控制手段,对灌区输水水量监测调度的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改造,配置自动化的采集、传输、监控、处理设备,实现水量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存储;实现水量信息资源共享、优化调配的

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现代通信传输;改革水量观测手段及输水调度方式,把由人工完成的费时繁琐的工作逐步变成由系统自动控制完成;协调好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用水的关系,达到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的目的;为逐步实现灌区输水和灌溉工程的自动监测和自动控制,全面实现灌区自动化的远景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经专家评估,在五大一级标准评价中得到下述结果:

1)规范性。右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信息化系统的数据通过TCP/IP 协议搭建而成,数据库根据《全国大型灌区基础数据库建设指南》来创建,应用程序选用B/S 和C/S 技术、.net 技术研发,集数据报表、视频监控、远程控制等为一体,系统建设规范性高。 2)可靠性。该系统选用了成熟度高的技术设计,应用浮子式水位传感器、压力式水位传感器、超声波水位传感器和感应式数字液位传感器以及工业级视频监控设备,并且对易损件备用,让该系统可靠性更高,无故障运转时间平均要超过0.3年,并且修复简易、便捷。 3)安全性。该系统采用内网与外网隔离方式,取防火墙、入侵检测、流量监视和控制、杀毒、认证、日志、网管、VLAN 等安全可靠的技术,内部运转管理规范,具有较高安全性能。 4)全面性。

该系统现阶段收集的数据包含水位、闸位、流量、过水量以及含沙量等数据,流量利用水位-流量关系获取得到,水量利用时间包围法计算获得,降水量利用和水文单位共享数据获取,对于暂不能自动采集的数据采用手动输入方式进行,根据该灌区无水费计收业务,未能收集水费信息,基本可以达到灌区管理要求,整体来讲信息比较全面。

5)先进性。该系统应用了移动 GPRS 平台、云存储、XML技术、基于 SOA 的规划体系,充分表现出了灌区信息化技术先进性。 4 结束语

评估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高低是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现阶段,我国对企业信息化探讨频率高,很少研究灌区信息化评估,通过这次分析讨论得到的结果,对于组建具有一定通用性的灌区信息化评估标准系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参考价值,进而给评估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工作的全方位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田雨,杨明祥,蒋云钟. 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12 (1): 114-117. [2] 何虹,刘聪,甘郝欣,等. 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人民珠江,2013 (1): 68-71.

[3] 马莉,孙延明,田志军,等.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企业信息化,2005 (3): 41-44. [4] 朱汝雄,李观义,莫荣强,等. 广东省水利信息化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 水利信息化,2011 (6): 1-5.

[5] 艾萍,方彦舒,吴军斓,等. 一种水利信息化发展程度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J]. 水利信息化,2012 (5): 10-12. [6] 纪义胜,葛孚强. Router OS 技术在灌区信息化中的应用[J]. 水利信息化,2015 (1): 55-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