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_

来源:意榕旅游网
奥运建筑 OLYMPIC ARCHITECTURE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

吕强

摘要/ 简要地介绍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的规划、建筑设计思路和理念。网球中心的总体设计着重于建造一个与环境良好融合的高度专业化的网球中心,同时创造良好、舒适的空间体验,并紧密结合奥运会赛事需求与场馆赛后运营模式。关键词/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建筑ABSTRACT/ The general layout for the Tennis center laysstress on constructing a center with high-level specializa-tion and assimilated into surroundings. It intends to create acomfortable space, which closely meets the needs of gamesand post-games use.KEY WORDS/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 Olympic green,Tennis Center, architecture1  项目背景

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将建成为2008年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大型比赛场地,赛事期间将承担奥运会网球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单打、女子双打比赛,以及残奥会轮椅网球比赛。根据奥运会比赛要求,网球中心将建有10块比赛场和6块练习场,中心赛场规模为10000座,1号场规模为4000座,2号赛场2000座,7片预赛场地各为200座,共设坐席17400个。赛后网球中心将通过一系列改造措施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网球比赛场地,集运动、健身、娱乐于一体。2  设计理念

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致力于创造一个位于森林中并与环境良好融合的体育中心,建设一系列高度专业化的网球设施,让人们在森林公园内享受网球运动带来的愉悦。设计以下列理念为核心:安全舒适的公共空间与场所体验、专业化的体育工艺设计、成功的赛事组织和赛后运营模式、绿色节能的体育建筑。

3  规划设计与空间体验、森林景观的融合

网球中心用地位于占地达680hm2的森林公园内,以整个森林公园为背景,在充满自然气息的森林里努力塑造一个高度开放性的体育中心,使健康运动与优美的大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位于森林公园南区,项目用地约16.68hm2。在16片网球场地之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如手指缝般渗透到网球中心内,形成森林与体育设施融为一体的建筑、景观特色。

奥林匹克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中,网球中心、曲棍球场等均位于此区,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比赛项目和场馆,但从赛时和赛

体分赛区进行组织。总平面规划把三个赛场的前院(观众活动及服务区)以及后院(贵宾、媒体、运动员、技术官员、后勤等)分别组织在一起,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赛事组织运营框架。同时节省建造成本和奥运会运行成本。总平面设计同时考虑了赛时和赛后运营的高效和便利,以在赛时良好的满足复杂的交通组织要求,在赛后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网球比赛的特点是多场比赛同时进行,比赛时间较长。很多观众可能在网球中心停留半天甚至一整天时间来观看各个场地内进行的比赛。观看网球比赛更多地开始成为一种休闲活动或者社交场所。因此,预赛场、半决赛场、中心赛场的格局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活动特点。设计团队在国际网联指导下,与中国网协密切沟通,基于温网、法网、澳网等公开赛场地的规划特点,传承并发展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场地规划。

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场地内原有地形高差,通过自西向东自然的缓坡形成微地形变化,在坡下东端设置了大部分附属功能用房。通过这一处理削弱了网球中心的建筑体量,使地面以上的观众看台部分更加简洁、纯粹。微小的地形起伏与整个森林公园的地形变化形成巧妙的呼应。

自西向东布置了三个逐渐升起的切入森林背景的长方形平台,外侧布置预赛场,最高的平台布置中心赛场和1号赛场。观众活动区位于平台以上,贵宾、运动员、媒体等人员布置在平台以下,巧妙地适应比赛功能,立体地实现了观众和参赛人员的流线分离。同时,平台的渐渐升起,也象征比赛从外场的预赛渐渐达到中心赛场决赛的高潮。

观众在西广场集中,沿平台中央的21m宽通道,分散前往各个赛场观赛。中心通道将塑造大型体育盛事的气氛,观众集散空间采用了“Pedestrian Safety”(Fruin,1976)推荐的安全准则,按照人均1.5m2核

作者单位: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100013)

收稿日期:2007-11-13

后的运营规划、使用模式、以及基地密不可分的关系上,设计将三个场馆作为一个整

建筑学报2007.12  ARCHITECTURAL  JOURNAL

32定广场面积,保证安全集散的同时,使公共空间布局紧凑,避免了体育建筑经常出现的“空旷”广场,使观赛气氛亲密,符合网球比赛的传统规划空间特点。

网球中心总体立面造型设计以简洁朴素为基调,以清水混凝土、钢材的质感含蓄的表达出与奥林匹克公园相匹配的形式,灰色的墙体与绿色的草地,整个建筑群与公园的整体环境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随着看台座椅数量的变化,三个赛场的看台高度逐渐升起,中心赛场的白色罩棚恰似12片纯洁的花瓣盛开在绿色的森林里并向着湛蓝的天空中伸展。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的场地规划获得了国际网联的高度评价,认为目前布局非常好地延续了网球运动的气氛和传统,简洁清晰,将会为北京市提供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网球运动中心。4  功能布局与赛事组织的结合

网球中心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与北京奥组委各相关部门均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协调,各类用房的位置、面积、内部功能需求、交通组织关系等均基于奥运会赛事期间的场馆运营需求,同时也为赛后的运营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网球中心自东向西分为3个平台。1号

平台位于东侧,标高6.000m,中心赛场及1号赛场均设置于此平台。网球中心主要的功能用房设置于1号平台下±0.000m标高层,根据比赛使用要求,主要功能分区为竞赛区、观众区、运动员区、竞赛管理区、新闻媒体区、贵宾区、场馆运营区等。6.00m标高为主要的观众活动区域及观众服务用房。平台南侧正中为贵宾出入口,东南角为网联工作人员入口,媒体入口设置于西侧南部,西侧北部为场馆运营入口,东侧南部为主要的运动员入口,东侧中部设置了通向1号平台东侧练习场的入口,东侧北部为裁判、球童等人群的入口。1号平台南侧靠近贵宾出入口设置了贵宾停车场。2号平台位于1号平台西侧,平台±0.00m标高层为半室外走廊,为技术官员、运动员、媒体等使用,他们通过2部电梯、4部楼梯上到3.00m标高层进入比赛场地,平台4.50m标高为观众通道,向下进入观众席。

3号平台位于2号平台西侧,贵宾、媒体通过±0.00m标高使用电梯、楼梯上到3.00m标高层,向下进入看台;运动员、技术官员等通过0m标高使用楼梯向下进入-3.00m标高的比赛场地。

主要的媒体、运动员、技术官员、场馆运营停车场位于场地的东侧,靠近北辰西路。媒体综合区、餐饮综合区、安保综合区、

物流综合区和清洁废弃物综合区均为森林公园曲棍球场、森林公园射箭场、森林公园网球中心三场共用。5  体育场地设计

网球中心的场地均为标准的网球场地。为达成奥运会需要的高标准,面层材料选择与美国网球公开赛相同的丙烯酸硬地。网球比赛的最佳视线分布区域接近圆形。三个主赛场的看台设计均采用正十二边形造型,12个边就是12片看台。中心赛场高处切口,切口处设置可动的风感遮阳帘,将中心赛场塑造为一个在围合与开放之间可变的体育场,同时改善了看台的通风条件。网球中心各赛场的看台设计均提高了所有观众的视线质量,设计C值大于90mm。残疾人看台最佳的融入普通观众看台之中,并且特别的提高了视线质量,即使前排观众站立,残疾人席位的视线仍不受影响。6  环境及室内设计

网球中心景观规划遵循总体规划的概念,力图实现从城市到自然过渡,完成自西侧规整的城市街区网格向东侧自然生态的森林公园过渡,以协调整个城市的景观尺度,顺应其张弛有序、疏密有致、节奏舒缓、相对流畅的总体效果。

33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7.12建筑学报

奥运建筑 OLYMPIC ARCHITECTURE

中心赛场

整体建筑群的夜间光环境设计借助于光影的交错、明暗的分布及色调的变幻,利用点、线、面的结合,展现一幅富有韵律和节奏、动静相宜的画面,建立一种壮观的空间序列,营造一个体验、想象的场所。设计考虑了节日和平时两种场景,奥运会、正常的节假日以及重大赛事的举办期间,建筑群以一种辉煌的盛典气氛出现,强调对特殊事件、时间的烘托,非节日期间,提供基本的照明,满足使用需求,节约能源。中心赛场和1号赛场采用建筑空腔内透灯光的照明方式,在穿孔铝板幕墙和结构主体的空腔内部设置均匀的照明灯具,夜间的赛场表达出一种柔和、含蓄的照明效果。

网球中心的室内设计同样延续了建筑设计的理念,定位于自然、运动与空间的良好结合,强调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沟通,表达体育建筑的自身特点,内部空间的设计风格以简洁、明快、运动、时尚为主题,强调内部空间不同的功能特点,并通过对空间归类、利用自然光、人工照明、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材料,烘托空间气氛。7  绿色建筑与新技术应用

1) 场地自然通风技术

网球比赛多在夏季举行,决赛一般在下午较热时段,场地围合空间较小不利于通风散热,且观众较多,场地的地面温度有

建筑学报2007.12  ARCHITECTURAL  JOURNAL

时会达五、六十摄氏度,赛场地面的高温曾经使澳网公开赛被迫中断。

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场地通风设计,充分结合场地特点,利用观众座椅下方的无效空间和摄影沟,实现场地的全面通风,改善场地的热环境。中心赛场采用先进的场地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技术,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进行模拟试验,既解决了网球场地的高温环境问题,又可防止场区内涡流的产生,大大改善观众的热环境,便于运动员更好的发挥。

2) 建筑节能设计

设计可呼吸建筑外墙:中心赛场及1#赛场外墙面采用穿孔金属板材,内部形成自然空腔,作为进风、出风通道,为赛场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气流。

建筑外遮阳技术:外窗利用建筑造型设置竖向遮阳系统,减少太阳辐射热,节省空调能耗且增加舒适性。

1号平台屋面采用透空式铺装,屋顶与平台结合,通过垫层空腔,形成良好的保温和蓄热效果,同时避免下雨时平台上广场地面产生大量积水,便于观众的交通。

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常温土壤中的能量作为能源可实现高效节能、 无污染、低运行成本,既可供暖又可制冷。

3) 污水零排放与水系统

网球中心采用工艺简单、出水水质好、

自动化程度高、污泥产量小的膜生物处理工艺进行污水处理。中心赛场的太阳能集热设备与屋顶巧妙结合为一体。

4) 风感遮阳帘的应用

利用软件对中心赛场进行了严格的日照分析,通过罩棚、遮阳帘的设计和使用控制比赛时场地内的日影分布情况。中心赛场看台高区的开口,在下午较晚时段会在场地上形成比较尖锐的直射阳光区域,这可能会影响运动员比赛和赛事转播。因此,在开口区域设置了风感遮阳帘,在下午规定时段关闭,其他时间开启。

5) 智能弱电系统

数字化应用涵盖数字安防技术;交互式数字电视;数字广播;通信网络等系统。楼宇自控技术通过最佳控制节省消耗,提供可靠的、经济的最佳能源供应方案,进行节能管理。

中国的网球运动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继雅典奥运会李婷/孙甜甜夺金后,郑洁/晏紫2006年又两夺大满贯双打冠军。这让中国人对中国女网的奥运想象已经愈演愈烈。但在西方有百年积淀的贵族化的网球文化在中国普及程度并不是很高。这次北京建设国际最高水准的网球场,既保证了国内外选手们在真正专业的环境里训练、比赛,又在观众层面,设立了一个传播网球文化的平台。■

3435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7.12建筑学报

奥运建筑 OLYMPIC ARCHITECTURE

建筑学报2007.12  ARCHITECTURAL  JOURNAL

36建设单位:北京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单位: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百瀚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顾问:英国建筑设计顾问公司施工单位: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地点: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开工时间:2006年3月22日竣工时间:2007年9月30日建设用地面积:16.68hm2总建筑面积:地上26514m2建筑高度:23.4m容积率:0.15

总座席数:固定座椅17400个停车位:地上450个

主要设计人员:总建筑师:郑方项目建筑师:吕强

建筑师:吴嘉怡、许月、吴迪新、苗苗、石少锋景观专业负责人:宗菲室内专业负责人:戴曦玲总图专业负责人:刘晓琳结构专业负责人:苏永祥暖通专业负责人:满孝新强电专业负责人:汪嘉懿给排水专业负责人:张海宇弱电专业负责人:刘文捷概预算专业负责人:宋晓蓉

37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7.12建筑学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