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凡大教堂是维也纳市的标帜,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一九九七年,斯特凡大教堂庆贺了它八百年诞辰的纪念。它那一百三十七米高的尖塔是继科隆大教堂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
和欧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教堂一样,斯特凡大教堂经历了屡遭劫难和几经改建的命运。早在十二世纪初,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就曾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对罗马风格的模仿)的教堂。两次大火之后,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我们见到的西门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我们今天见到的哥特式风格是十四世纪的产物。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逐渐形成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斯特凡大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
十五世纪,南塔的建造完成了;十六世纪,北塔的尾期工作结束了;十八世纪,斯特凡大教堂的高塔完工;十九世纪,教堂的改建和修缮工作一直在进行着。除了一六八三年土耳其人兵临城下,和一八零九年拿破仑大军再次破门而入之外,斯特凡大教堂几乎没有受到过战争的威胁。对斯特凡大教堂最大的破坏是在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那几天。遭受炮火袭击使教堂起火,教堂的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份玻璃窗画毁于一旦。战后的奥地利满目疮痍,但是重建家园的工作马上就开始了。斯特凡大教堂,维也纳市的标帜,成了全奥地利人奋发建国的象征。修复工作从一九四八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一九六二年。全奥地利的九个联邦州,分别负责修复大教堂的某一个部分。如今,各州人民精诚团结,共同修建斯特凡大教堂已被传为佳话。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会为其建筑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两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从圣坛背后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
玻璃窗画射进了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为巴洛克的圣坛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氛。
一百三十七米高的尖塔
内部以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高高的穹顶顿时塑造出一种神圣的气氛。
这就是圣坛背后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画,华丽又显得神秘。
倚窗眺望人 (Fenstergucker)
左恻的布道坛是教堂内最精美的一座哥特式艺术品。1515年,教堂建筑师皮尔格拉姆不仅把四个布道师的半身像塑造进去,而且还把自己以一个“倚窗眺望人”的形象塑造在布道坛的底部。他在这里开出一扇窗户,自己便半倚在半开的窗上,手中还握着他那把心爱的刻刀。
二战后重建的巨大管风琴,配合唱诗班共同演绎出神圣肃穆的赞美诗篇。
华丽的奥地利马车,延续着18世纪贵族的风范。
哈布斯堡王朝的宫殿——霍夫堡的入口。这里现在也是Sisi Museum的所在。
Sisi公主于1837年12月24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898年9月10日在瑞士日内瓦被刺身亡。伊丽莎白是巴伐利亚的马科西米利安·约瑟夫公爵(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一个旁支)与同宗的露多维卡公主(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女儿)的八女。1853年伊丽莎白随她母亲与姐姐海伦赴奥地利伊舍,原定计划是海伦应当在那里引起其表哥、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注意。 但出乎意外的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竟然爱上了未满16岁的伊丽莎白。 两人于1854年4月24日在维也纳结婚。
1955年,因罗密·施奈德与卡尔·海因茨伯姆合演电影《茜茜公主》而使她的名字广为人知,但注意的是,电影与原著小说的原文片名「Sissi」与公主实际上的小名「Sisi」在拼字上有点出入。
宫殿入口处的雕塑喷泉。
Sisi Museum的收藏品,这里收藏了王室的餐具,从女皇玛丽亚·特雷西娅到Sisi,精美的瓷器和金银器。王室的辉煌与奢华可见一斑。
这张就是Sisi公主的经典画像,周围则是她常用来装饰自己的水晶饰品,如今在Sisi Museum能够买到,采用的是Swarovski的水晶,不错的礼品。
左右两侧分别是画像中的Sisi和电影中的Sisi
最为抽象的是这张入口处的剪影
洁白的Sisi塑像
位于人民公园的纯白色大理石Sisi坐像,Sisi几乎可以说是维也纳的代表人物了,到处可见与她有关的事物。因其热爱自由,同情弱者而得到人民的赞誉和缅怀。
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雷西娅坐像。
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女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皇帝弗兰茨一世的妻子,皇帝约瑟夫二世的生母,哈布斯堡王朝最杰出的女政治家,在任期间与其子约瑟夫二世皇帝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奠定了奥地利成为现代国家的基础。
漫步维也纳 之 建筑&名胜(二)
第一共和国纪念碑
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举行临时国民大会,宣布成立共和国。次日,卡尔皇帝被废黜,封建帝制从此结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地利有一百万人死于战场,四百万人伤残。饥饿贫穷的奥地利人民再也不能忍受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举国上下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皇帝卡尔被迫宣布退位。1918年10月12日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成立。 第一共和国纪念碑在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落成剪彩。纪念碑中的三个头像为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他们是:
亚克布-劳易曼,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维也纳市长Jakob·Reumann 1853-1925 维克托-阿特勒,新闻记者,“工人报“ 主编 Victor·Adler 1852-1918
费尔南多-汉努施,共和国政府秘书长,工会主席 Ferdinand·Hanusch 1866-1923
宛如希腊神殿一般的国会议事堂(Parlament)
公元1874年由奥费尔‧汉森(Theophil Hansen)所设计,整栋建筑仿希腊式,素有“欧洲最美的国会大厦”的美称;国会议事堂原隶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国会,于1919年哈布斯堡王朝被推翻后所建立的奥地利共和国的国会,奥地利国会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也是当时决策主要制定的地方。
为了象征其民主来自于希腊,而大量的引用古希腊风格的建筑,正面使用希腊的柯林特式柱廊,而三角形的屋顶上面有一排白色的雕像,中间是Franz·Joseph一世,旁边的人和物代表其帝国和百姓,藉以用来象征帝王的德高望重,刻画的内容是Franz·Joseph一世颁发宪法给17个民族的场景。
最特别是在国会大厦前广场的雕塑喷泉,高达4m,是由卡尔‧库德曼
(Karl·Kundmann)所设计,雕塑喷泉顶端是象征智能的雅典娜女神,而基座上的4尊塑像则分别象征多瑙河、因河、易北河、摩尔多瓦河等奥匈帝国的四大河流,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按照哈布斯堡王朝的习俗,王室成员身后将还把心脏之外的内脏放置在前文所述的斯特凡大教堂,心脏则会安放在奥古斯丁教堂(亦是王室婚礼的所在)。而遗体的其他部分则放置在卡普齐纳教堂地下室,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皇帝纳骨所。
上图中央就是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雷西娅的灵柩。
事实上的奥地利末代皇帝——Franz·Joseph
Franz·Joseph皇帝的表妹和妃子伊丽莎白的灵柩,也就是以小名“Sisi”而闻名的一代美妃。
夜色中的维也纳大学,始成立于1365年
教育家、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1931年12月3日到就任校长当天,在全校大会上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几个施政方略中的一项就是:“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
维也纳大学可以说很好的诠释了这个注释:校区非常的小,不到10分钟就可以走完一圈,和国内动辄数百亩的大学城相比,只能算个小院子。可就是从这个小院子中走出了12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27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母校。
写这段话的时候正好是2009年诺奖公布的时候,看到有人采访杨振宁博士,问:“中国本土学者何时能获奖?”杨答曰:“还需要时间,一则科研是需要很多钱的,二则科研需要传统…”什么是传统,看过维也纳大学之后应该有所体会
在维也纳大学的斜对面伫立着Liebenberg-Denkmal(里本伯格纪念碑),它是为纪念1680年至1683年担任维也纳市长的Johann Andreas von Liebenberg(约翰·安德烈亚斯·冯·里本伯格)而建的。在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围攻维也纳时,这位市长负责监督修建防御工事,这座纪念碑后面的高台正是遗留至今的城防工事。
如今,在这个高台上还保存着作曲家贝多芬居住过8年的Pasqualatihaus(帕斯克瓦拉提房屋),现在在这栋房子的里面设有一个贝多芬纪念馆。
维也纳市政厅建造于一八七二年,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责成德国建筑师弗利德里希·冯·施密特建造的。这座高达97.9米的新哥特式建筑象征着市民觉悟的提高。相传,市政厅旁边的感恩教堂高100米,市政厅不得超过这高度。聪明的维也纳人在市政厅塔楼的尖顶上又加上了一尊高达3.4的《市政厅铁人》,加上手中的所擎的旗帜达到了8米,这样整体的高度为106.9米,体现与教会权力抗衡。
如今,市政厅广场前一年四季举办各种活动,其中最精彩的是每年维也纳之夏文化节,我们前去的时候恰好是一个流动马戏团在此表演。
沃蒂夫教堂的起源与弗朗茨·约瑟夫皇帝遇刺事件有关。1853年2月18日,皇帝正在城墙散步时,匈牙利民族主义者János Libényi用刀刺中皇帝的颈项,皇帝受伤流血,但是他坚固的高衣领挽救了他的性命。遇刺事件发生后,弗兰茨·约瑟夫的兄弟马克西米利安(日后的墨西哥皇帝)呼吁捐资在皇帝遇刺地点新建一座教堂,以感谢天主护佑弗兰茨·约瑟夫死里逃生,是一座“爱国主义和帝国臣民忠于皇室的丰碑”。
在建筑风格上属于新哥特式,并借鉴了法国哥特式主教座堂的建筑风格。
霍尔马克广场(Hoher Markt)是维也纳最古老的广场,广场的中央是圣女婚礼喷泉。这个广场最吸引人目光的是座落在广场东南角的安可钟(Anker Clock)。暂且按下不表。
婚礼喷泉上方金色的太阳神造型
到维也纳岂能不看多瑙河?《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诞生地。这开阔而平静的河面就是了著名的多瑙河了。
从河岸一侧来看看河水及远处的城堡。
其实多瑙河水一点都不蓝,甚至带点黄绿色,不过还是很干净的。
这个清澈的河面是一条与多瑙河完全平行的运河,称为多瑙运河,两条河之间是一个狭长的岛,叫做多瑙岛。这里的水质非常的清澈,能非常清晰的看到河底的水草。
远处在多瑙运河的另一岸就是联合国城了,这里是全世界的第三个联合国城。像是国际原子能署就将总部设在这里。在来维也纳的路上,偶遇一位英国核武器专家,目前就在为
原子能署工作,一路上聊的非常愉快。我们还聊到了北京奥运,他叹了口气说:“北京给伦敦出了一个大难题!难以逾越的高度!”。哈哈,可爱的老头,在异国他乡听到对祖国的赞美真的心里很爽。
多瑙河上的白天鹅,悠闲,贪吃。一点都不怕人,你不给吃的,它们还不从你身边离开呢。
多瑙运河上有一座浮桥,站在河中央拍下一张全貌,哈哈。
想看报纸吗?自己在塑料袋中放上一欧元,然后自取。没有复杂的机器,一切都是依靠对于人的信任。不仅如此,在维也纳所有的车辆都是自动购票机,完全靠自觉,完全没有人检查,司机也从不去看有没有人逃票。
高度文明的社会,也许也是因为人少,这种信任感变成了社会不可或缺的机制(有助于降低社会总成本)。
看得出这是什么吗?像不像广告?
噹噹噹~~~谜底揭晓:折椅一把,市民自取。座椅非常的干净,设计的也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
这不,摆上一把在教堂前弗洛伊德公园的大草坪上晒晒太阳,舒坦~~~。一切都很有秩序,不用的时候还到原处就好。
要是在中国,恐怕早就不见了…不过我真心希望这样的场景也能早日在祖国出现。
漫步维也纳 之 音乐
贝多芬像
音乐会厅斜对面的Beethovenplatz(贝多芬广场)是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中心立着落成于1880年5月1日的Beethoven Denkmal(贝多芬纪念像)。在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着九个小天使,象征着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在贝多芬广场的左侧坐落着创立于1553年的Akademisches Gymnasium Wien,这是一所著名的高级中学,物理学家Ludwig Boltzmann(路德维希·玻耳兹曼)、Erwin Schrödinger(埃尔温·薛定谔)、剧作家Stefan Zweig(施特凡·茨威格)都毕业于这所中学。而中学的这栋教学楼是在1863年至1866年由建筑师Friedrich von Schmidt(弗里德里希·冯·施密特)设计建造的。建筑师施密特偏好哥特式建筑,这栋教学楼也打上了新哥特风格的烙印。
这是在维也纳南部小城Baden的贝多芬故居之一,并在此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也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欢乐颂》。
莫扎特像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之一。
这是位于斯特凡大教堂附近的莫扎特故居,目前已经开辟为莫扎特纪念馆。这里的一切还保留着200多年前的样子。从那个窗口看出去的石块路面和墙角被马车磨损的模样依稀。
这是位于斯特凡大教堂外墙的莫扎特葬礼纪念碑。1791年的12月,莫扎特的葬礼在举行。
约翰·施特劳斯像
准确的说是: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因与其父同名,故通常称为约翰·施特劳斯二世或小约翰·施特劳
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著名音乐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他的两位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也是著名的音乐家。不过小约翰是整个家族中成就最大,名望最高的一位。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为19世纪维也纳圆舞曲的流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圆舞曲之王”的称号是由于他把华尔兹这种原本只属于农民的舞曲形式提升为了哈布斯堡宫廷中的一项高尚的娱乐形式。
哈布斯堡家族有句名言:“让别人都去打仗吧!我们结婚吧!”正是这样的联姻方式哈布斯堡王朝几乎统治了西欧700年。而华丽的圆舞曲无疑是这场婚宴的最佳配乐。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国家歌剧院。
这栋文艺复兴风格的歌剧院建造于1861年至1869年,由August Sicard von Sicardsburg(奥古斯特·西卡尔德·冯·西卡斯堡)和Eduard van der Nüll(爱德华·范·德·努尔)设计。1869年5月25日,国家歌剧院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揭开了序幕。然而负责设计的两位建筑师却没能目睹这一幕,爱德华·范·德·努尔因无法承受维也纳人对其设计的刻薄批评(当时的维也纳人指责歌剧院设计得像火车站)于1868年4月4日自杀,奥古斯特·西卡尔德·冯·西卡斯堡于同年6月11日死于心肌梗死。
在国家歌剧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喷泉,左侧喷泉象征Musik, Tanz, Freude, Leichtsinn(音乐、舞蹈、快乐、无忧无虑),右侧喷泉象征着Loreley, Trauer, Liebe, Rache(女妖、悲痛、爱情、复仇)。
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在国家歌剧院演出而感到荣幸。2008年,我国著名的演唱家彭丽媛、戴玉强曾在此演唱中国歌剧《木兰诗篇》
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上演,这是中国原创音乐作品首次登上这座世界顶级歌剧圣殿的舞台。
STAATSOPER-德语“国家剧院”
维也纳音乐厅(Music Hall Vienna):也称音乐之友协会大楼,是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
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
2003年11月23日,在音乐之都最著名的音乐殿堂金色大厅,中国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的歌声征服了挑剔的维也纳听众。这是中国歌唱家第一次在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
巴洛克风格的布鲁克剧场(Burg Theater),也有意译为城堡剧院,以纯正的德语上演各种戏曲、歌剧。据说,城堡剧院的德语是德语地区最标准的,有许多世界级的演员在此担任客籍演出,而能够晋身于城堡剧院演出,就是对其艺术表现最高的评价了。
城堡剧院于公元1888建造完成,并曾遭战火摧残,但于公元1955年从新整修完成。他是于玛丽亚.特雷西娅女大公在位时开始兴建,约瑟夫二世将其命名为“宫廷国民剧院”。由哈森瑙尔(Hasenauer)和山柏(Semper)负责设计。原址在圣米歇尔广场,1888年后,改建为现在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并挤身为环城大道的其中一份子。
在维也纳居民的眼中,这座剧院 被誉为德国文化圈内最具传统且格调最高的剧场,整体建筑属于义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华美极致,艺术之气油然而生,内部装是当然也具有高度水平,精细美丽,就连大厅通往包厢楼梯间的天花板,有极为细致的穹顶画,出自于克林姆等名家之手,并成为维也纳相当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之一。
城堡剧院位于市政厅的正对面,入口的上方雕塑是“太阳神阿波罗与悲剧中的缪斯”,进入大厅后,向左边走是休息区,两旁挂着著名的演员画像,接着,可以看到一道铺上大红地毯的华丽阶梯,右转上走就是剧院大厅,剧院大厅的前方有克林姆的壁画。
参访霍夫堡王宫期间,恰好遇到有外国嘉宾参访,有幸目睹了奥地利仪仗队及军乐队的风采。
除了一道红色隔离带外,并没有任何阻碍的警备设施,一大群游人围绕着仪仗队看着他们一板一眼严谨的操练。将其规模与气势完全不能和中国的三军仪仗队相提并论。但最为
精彩的是军乐队的演奏,不愧是音乐之都,连军乐队的演出水准都是超一流的。拍摄了一整段检阅的场面,留作纪念。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乐队以及检阅的宾客。其实轿车前面站着的正是奥地利总统。距离最近的时候,我离人家的总统也就是10米左右。
安卡钟就横安置在两栋办公大楼渡廊间的外侧上,在渡廊下方左右各刻着亚当与夏娃的头像,这是一个于20世纪初制作的青年风格式样的挂钟。此钟是由法兰兹玛丘(Franz·von·Matsch)设计,他是青年风格艺术的代表人物,而安卡时钟是当代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安卡钟由1913年报时至今,每逢整点时,就有一组奥地利皇帝或历史名人的人偶在管风琴的乐声中现身。特别是在中午,12 名人偶会一个接一个地绕道钟面游行,每个人偶都象征着一个关于维也纳的故事。
这块铭牌就是记载了1~12每个整点所对应的人物的故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