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围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这一主题,安排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2篇课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人物描写一组》描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骆驼祥子健壮、朴实,充满生机;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咽气的故事。《刷子李》描写了学徒曹小三观察师傅刷子李刷墙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人物描写一组 课时 2 教学要点 1.会认1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正确读写2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对小嘎子的动作描写、骆驼祥子的刷子李 2 外貌描写,选取严监生临死前仍惦记两茎灯草的典型事例的写人的基本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曹小三观察师傅刷墙的细节,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过程,侧面反映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的写人的基本方法。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1 巩固通过选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外貌、周围人的反应等,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1
习作例文 1 学会综合运用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以及选取典型事例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选择典型事例,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 习作 2 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会认“墩、搂、绊”等1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监”,会写“跤、搂、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摔跤、欺负、破绽”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感受小嘎子、骆驼祥子、严监生这三个人物的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比较阅读三个片段,找出它们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小嘎子、骆驼祥子、严监生这三个人物的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注意易读错字和易写错字的指导,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有些词语,如“公鸡鹐架”是比较生僻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
2.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回顾交流,畅谈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分别阅读各个片段,感受各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整合拓展,将三个片段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三个片段在写人的方法上有哪些异同之处,自己有何感悟或体会。
3.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组织学生充分阅读,细细品味,将个人独立思考与全班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2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嘎、绊、揪”等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监”,会写“跤、搂、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摔跤、欺负、破绽”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感受小嘎子、骆驼祥子、严监生这三个人物的形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谁留给你的印象最深?(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武松,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2.教师小结: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今天,我们将走进一组描写人物的课文,去感受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特点。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人物描写一组)
3.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我们将要学习一组描写人物的课文)
4.今天我们要在这一组课文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设计意图】创设古典名著中特点鲜明的人物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 自主学习,探究阅读
1.默读课文,说一说三个片段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分别选自哪本小说?作者是谁?
《摔跤》主要写了小嘎子,选自小说《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写了骆驼祥子,选自小说《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两茎灯草》主要写了严监生,选自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2.谈一谈你对《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的了解。
《小兵张嘎》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锺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骆驼祥子》讲述了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儒林外史》中作家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3
3.说一说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什么?
《摔跤》主要描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描写了祥子的身体健壮、挺拔,充满生机;《两茎灯草》主要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咽气的故事。
4.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小嘎子 下冷绊子 揪住 扳不动 脚腕子
铸成 颧骨 伤疤 监生 侄子 吐痰 揩揩眼泪 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5.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挠”和“喉”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6.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用三个片段分别向我们展现了三个形象非常鲜明的人物,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三个人物的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课文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又能让老师掌握学情,以学定教。此环节既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又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块三 课堂交流,共同分享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用笔画上线。(学生边浏览边画线)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摔跤》。(小嘎子聪明、富有心计、争强好胜、机敏、爱动脑筋、有智谋) 4.教师小结:整个摔跤过程都不见小嘎子的蛮干、硬拼硬斗,处处可见他的机灵、敏捷、有智谋。另外,从他时时想把对手打败的心理,又不难看出他争强好胜的一面。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段。
5.全班交流汇报《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学生自由交流)
6.教师小结:作者细致地描写了祥子结实健美的身体,表现了车夫祥子旺盛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分享自学成果。此环节是为完成课后第1题设计的。
4
板块四 精读片段,感受形象
1.谈话导入。
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十多万两银子,请大家设想一下他临死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指名学生说)
2.教师引导:作者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相信通过我们自己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
3.学生自由读片段《两茎灯草》,边读边想:严监生临死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4.教师范读片段《两茎灯草》,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教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5.请把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介绍给大家。
严监生的脸干瘪干瘪的,一双眼睛竭力睁得滴溜圆,望着床旁的烛台,使尽浑身的气力伸出两根手指,看见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心思,他气得一声连一声地咳嗽。
6.教师引导:让我们来看看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
7.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语句后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学生边读边画)
8.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变化。(学生自由讨论) 9.全班交流汇报: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变化。(学生自由交流)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10.请大家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学生自由猜测)
11.教师小结: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严监生呀!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指名学生说)
12.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段。(学生练习读片段) 1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片段。
14.全班交流汇报。(指名读得好的同学上台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入情入境地阅读,边读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去猜想严监生的内心活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5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2.比较阅读三个片段,找出它们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学习表达
1.谈话导入。
老舍曾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动作描写,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人物个性化的标志。心理描写有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举例说说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效果。
3.全班交流汇报《摔跤》。(《摔跤》主要用了动作描写)
4.教师小结: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两个小朋友鲜活的性格特点:小胖墩儿憨厚老实,小嘎子活泼、调皮,爱耍小聪明。
5.《摔跤》这个片段,作者除了用动作描写以外,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还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6.教师小结:《摔跤》这个片段作者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7.朗读《摔跤》这个片段,边读边想象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时的情景。 8.默读课文,同桌之间试着把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的情景表演出来。
9.指名小演员上台表演。表演完后,其他同学评价,小演员认真听别人的建议并改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自读自悟《摔跤》这个片段,并交流这个片段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板块二 自主交流,体会表达
1.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成功地塑造了祥子、虎妞两个人物形象。《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个片段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效果。
6
2.全班交流汇报《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 3.教师小结:《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个片段,作者运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外貌的细致刻画和动词的合理运用,塑造了祥子老实、生命力旺盛、吃苦耐劳、自尊要强的特点。
4.朗读《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个片段,边读边想象祥子的外貌特征。 5.同桌之间,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段,一个听完后提出建议。
6.指名学生上台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段。听完后,其他同学评价,朗读的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建议并改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自读自悟《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个片段,并交流这个片段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板块三 交流学习,体会表达
1.《两茎灯草》是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小故事,它成功地塑造了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两茎灯草》这个片段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效果。
2.全班交流汇报《两茎灯草》。(《两茎灯草》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3.教师小结:《两茎灯草》这个片段,作者运用了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动词的准确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的恰当运用,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把严监生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朗读《两茎灯草》这个片段,边读边想象严监生临终时的情形。 5.同桌之间,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段,一个听完后提出建议。
6.指名学生上台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段。听完后,其他同学评价,朗读的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建议并改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自读自悟《两茎灯草》这个片段,并交流这个片段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板块四 比较阅读,感悟写法
1.快速浏览这三个片段,比较一下三个片段在方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三个片段的相同之处是: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三个片段的不同之处是:《摔跤》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还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还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两茎灯草》主要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还运用了语言描写。
7
2.教师小结:《人物描写一组》都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即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可以使读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听到了人物说的话,整个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3.为了初步学会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我们来做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
(1)有这么一个男孩,胖胖的圆脸,又浓又粗的眉毛,小眼睛翘嘴巴,黑而短的头发。最可爱的是他有一个圆鼓鼓的肚子,这体形还真像《西游记》里的猪八戒。猜猜他是谁?
(2)他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看,窗外下着瓢泼大雨,同学们要放学了。他仔细地把一大摞语文作业本整理好,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上面。然后他冒着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帮唐老师把作业本送到五年级老师的办公室。一直以来,他都在默默地为班集体的事情而忙碌着。猜猜他是谁?
4.教师总结:《人物描写一组》为我们刻画了几个呼之欲出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有争强好胜、聪明机敏的小嘎子,有吃苦耐劳、自尊要强的祥子,有视财如命的严监生。人物性格的灵动,得益于作者合理运用了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它还告诉我们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比较三个片段中人物描写方法的异同,并体会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指导学生活学活用,做“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加深对人物描写方法的领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8
1.以教材为载体,将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概括、归纳、提炼写作方法,以课文为范例将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感悟人物性格品质而阅读文章。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汇报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要有理有据,要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来分析,还要思考这样的描写方法表达的效果。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关键词,关键词是从作者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中提炼出来的。以课后习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效果。
3.引导学生回顾交流,畅谈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通过朗读感受各个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将三个片段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三个片段在写人的方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谈谈自己有何感悟或体会。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9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4篇课文。文章感情色彩浓厚,通过描写童年往事,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祖父的园子》描写了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在他眼中,离乡后所见之月比不上家乡之月;《梅花魂》描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将自己的乡思寄托在梅花身上。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3 1.会认42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祖父的园子 2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月是故乡明 1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梅花魂 1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走进提问对象——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学会口语交际 1 针对不同的对象列出问题清单。 2.学会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3.学会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习作 2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 10
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1.归纳梳理本单元课文教学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语文园地 2 2.学会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3.学会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4.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策略
1. 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磬、陂、漪”这3个字。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供”。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昼、晓”“耘、桑”这2组字,鼓励让学生自主练习。
2. 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通过朗读古诗、想象情景等方法感知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11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课时目标
1.会认“昼、耘”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单元导入,猜读诗题
1.单元导读。
课件出示冰心的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2.导入课文题目。
(1)谈话导入:古时候,儿童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古诗三首) 3.猜读诗题。
(1)教师引导:童年生活历来总是诗人笔下最美的一幅画卷,诗人范成大将带领我们感受什么样的儿童生活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教师引导:①猜猜诗题的意思。②读了诗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3)相机点拨: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会有很多的感想。同学们可以尝试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将重点词的意思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猜出古诗题目的意思,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31首。
4.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猜诗题的意思,指导学法。了解诗人,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
12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学生读古诗。老师相机正音:“供”读一声“ɡōnɡ”时表示供给,读四声“ɡònɡ”时表示从事;在本诗中应该读四声。
(2)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夏季)教师引导学生: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理解“桑阴”。“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荫了,当桑树成荫时,就是夏季。
(3)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昼夜 耘田 供耕织
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昼、耘、桑”。(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4.习得方法,自学古诗。
(1)引导学生习得学古诗的方法。教师引导:这首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古诗的大意。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呢?
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借助诗句旁边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大意,再把每行诗句的大意连起来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利用这个方法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古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四人小组学习,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并说说古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大意。
5.教师相机小结: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不是简单地把诗句的意思串起来,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地点、人物等,这样说起来就更流畅、更生动。(再指名学生说诗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习得学古诗的方法,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学古诗。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3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结合注释说一说“耘田”和“绩麻”分别是在干什么。(锄草;搓麻线) (3)查工具书说一说“各当家”是什么意思。(各忙各的农活)
(4)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 2.观察插图,感悟诗境。
(1)插图也能帮助我们感受诗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中这首诗的插图,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忙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的。(板书:劳动场景)一天的辛苦劳动后,回家看到妻儿各做各的事情,这样温馨的画面,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里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学生接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的事情,就连小孩子们也——(学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从诗中描述的小孩子学种瓜的情景中,你又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呢?
3.想象画面,体会乐趣。
(1)指名学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结合注释说一说“解”“供”“傍”和“阴”分别是什么意思。(懂得;从事;靠近;树荫)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 4.教师相机小结:能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劳动也是快乐的。(板书:勤劳)一起快乐地读最后两句——(学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为学生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板块四 赏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出诗味,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十分快乐,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板书:童趣、孩子)这样和谐、温馨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14
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大家闭上双眼听老师在配乐中朗诵古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学生在语文练习本上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读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意在重视积累。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稚子弄冰
▶课时目标
1.会认“稚”1个生字,会写“晓”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稚子弄冰》。
3.理解古诗《稚子弄冰》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扣读诗题
1.谈话导入。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时期,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快乐时光,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在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古时候孩童的生活情景。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稚子弄冰》。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板书:稚子弄冰) 3.指名学生猜诗题的意思。
15
师总结:“稚子”是指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古诗题目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4.了解诗人杨万里。(课件出示诗人的资料)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想象古时候儿童生活的场景。了解诗人,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初读古诗,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钲”应读“zhēnɡ”,“磬”应读“qìnɡ”。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冬季)
(3)给古诗划分节奏,引导朗诵古诗。(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稚子 玉磬
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晓”。(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4.运用学法,理解诗意。
(1)让学生运用第一首古诗的学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2)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大意。
5.教师相机小结:清晨,儿童将铜盆里结冻的冰块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来当钲来敲打。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声音。
【设计意图】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板块三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6
(2)结合注释说一说“稚子”“金盆脱晓冰”“钲”分别是什么意思。(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结合注释说一说“磬”“玻璃”分别是什么意思。(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
3.多么调皮的孩子,他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学生接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多么聪明的孩子,他用彩色的线把冰块穿起来当作银锣来敲——(学生接读)彩丝穿取当银钲;多么快乐的孩子,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真好听——(学生接读)敲成玉磬穿林响;多么沮丧的孩子,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美玉摔碎的破裂声——(学生接读)忽作玻璃碎地声。
4.教师小结:快乐也好沮丧也好,对孩子来说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对作者来说,他多么羡慕这个无忧无虑、聪明可爱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入情入境,体会其中的乐趣,为学生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板块四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诗味,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圈出这首诗中的动词。(脱、穿、敲、碎) (3)从这几个动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脱”字,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古诗《稚子弄冰》。 (2)学生自由背诵古诗《稚子弄冰》。
17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读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村晚
▶课时目标
1.会认“漪”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3.理解古诗《村晚》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扣读诗题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古时候儿童田园生活的古诗,一首诗通过小孩子学种瓜来体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一首诗通过孩子因冰块做成的打击乐器摔碎而失落沮丧来表现孩子的聪明、天真。你们还能背诵这两首诗吗?谁愿意背一背这两首诗?
2.谈话引出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3.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板书:村晚) 4.读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
“村晚”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所以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景色。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18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我们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查工具书、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小组交流讨论等。 (2)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村晚》,理解诗意。(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村晚》。
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古诗的情况。首先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指名读)
教师相机指导“陂”和“漪”的读音。指名学生按节奏朗诵古诗,学生评议后齐读。 (4)古诗讲究韵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应该注意把这首诗的韵脚“陂、背”读得清晰、响亮。
(5)学生练读,指名读,学生评议,全班齐诵古诗。 (6)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全班交流汇报诗意)
6.教师小结:诗人抓住了对景物和人的描写。(板书景:草、水、山、日;板书人:归、横、吹)整首诗描绘了一幅牧童骑牛吹笛晚归图。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扣紧诗的题目,为理解古诗的大意做好铺垫。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板块二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结合注释说一说“陂”“漪”分别是什么意思。(池岸;水中的波纹)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结合注释说一说“腔”“信口”分别是什么意思。(曲调;随口)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9
3.乡村的晚景多美啊——(学生接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呀——(学生接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教师小结:《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乡村傍晚时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特别是牧童骑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的悠闲自在,让人无比向往。
【设计意图】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入情入境,体会其中的乐趣,为学生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板块三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出感情,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全体师生在配乐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晚》。 (2)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村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读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板块四 对比阅读,感悟表达
1.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三首关于古时候儿童田园生活的古诗,请比较一下这三首诗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2.全班学生交流汇报并填表。(课件出示表格的答案)
3.教师小结:这三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情景,只是写的事情不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夏天孩子们学着大人在桑树下种瓜的事情;《稚子弄冰》写了冬天孩子们剜冰,用彩线将冰穿起来当打击乐器,冰块摔碎了孩子们失落沮丧的事情;《村晚》写了傍晚,牧童骑在
20
牛背上吹笛归来的事情。三位诗人都善于捕捉儿童在做某件事时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来体现田园生活的美好。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留心观察,捕捉某件事中的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掌握由面到点的写法。
4.完成课后小练笔。
(1)这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都很美,都体现了古代儿童的有趣可爱,古代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的一首改写成短文。
(2)学生自由完成小练笔。(老师相机指导) (3)用展示台展示写得好的小练笔。
5.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这也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这组古诗中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的形式,找出三首古诗的异同,让学生一目了然,利用古诗中描绘的情景指导学生注意捕捉生活中某件事的某一个瞬间,了解由面到点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小练笔,意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重视朗读指导。
我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本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读中悟情,悟中抒情,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2.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古诗词,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立足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感悟诗情。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说说眼前浮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最后的小练笔,也是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
21
象,选择其中的一首改写成短文。学古诗可以让学生体会想象的乐趣,学完古诗后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写出来或画出来。
3.关注语言训练。
新教材强调,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后第2题意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小练笔意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老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