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8-90.2014.06.049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KaifengInstituteofEducation
2014年6月20日
Jun.202014
对服务青奥会高校志愿者相关问题的探讨
王 嵘 王 峥 陈 亮
1
2
2
(1.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福建福州 350003;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 210044)
摘 要: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22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罗格宣布中国南京成为
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地,自此赛会志愿者的培养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近年,国内成功举办了数个世界级大型赛事,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功不可没。据估计,2014年南京青奥会需要直接为赛事服务的志愿者在1万人至5万人之间,城市志愿者10万人左右,社会志愿者不计其数。高校是青奥会志愿者重要的输出地之一,如何更好地提供和培养合格赛会志愿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青奥会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14)06-0102-02
烈的示范作用,从而启发社会良知,鼓励人们多为他
人考虑、为社会着想,导致社会风气改善,加强社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国际奥委会在2000年9月11日《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第2条中将“奥林匹克主义”表述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展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青奥会的志愿者们正是友谊的使者,他们将以赤诚的奉献精神、周到细致的服务、甜美热情的微笑,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奥会参与者架起一座可以沟通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桥梁。如2005年6月5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启动仪式发的贺信中说:“志愿者对于奥运会的意义,正如对于联合国的意义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无论是个人的付出和集体的行动,他们无数次地展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为推动我们全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我们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和更加安全的世界进程中,志愿者精神将继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对目前江苏高校志愿者面临的相关问题分析
与西方国家志愿者多为自发成立的各种民间非营利组织、具有自发性和分散性特征不同,我国的志愿服务主要以为主导、赛事机构牵头、群策群力支持。这种模式可短期内迅速将社会的各方资源协调调动起来,使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接受者三者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关系。在我国成功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江苏省内数个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等进行相关问题的论证和探讨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青奥会除了体育竞赛,更加注重在青奥会举办期间的教育与文化活动。文化与教育这两大主题是国际奥委会推广青奥会,面向青少年的重要手段。”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青奥会是一项组织性、程序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同时又是群众性、全民性参与的活动,它需要举办城市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其中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办好青奥会的强力保证之一。纵观我国近年成功举办的各种大型赛会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运会等都有高校青年志愿者的辛勤汗水和付出,他们高效率的志愿服务产生的社会效益非常突出。2011年10月,南京青奥会组委会志愿者部和团已经招募了首批语言服务、礼仪、医疗、宣传与活动策划等四大类专业志愿者176名,同时按计划于2012年8月正式启动赛时志愿者的招募工作。
(一)国际、国内对赛会志愿者行动的认知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官方首次对奥运会志愿者的含义做出界定:“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以自己个人无私的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接受报酬或其他任何回报的人”。志愿者们为奥运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降低了举办奥运会的成本。最重要的是,志愿者是国家的代表,展示着一个国家民众的道德水平,志愿者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行为对主办城市乃至主办国的民众有强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王嵘(1977—),女,河北保定人,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向:高校体育。
102
界大运会等几个大型活动的志愿者行动都以此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江苏省的志愿者服务虽然也曾经历如第三届全国城运会、第十届全运会等国内赛事的磨合,但目前无论是从志愿者培养基本理念,所需专业化技能,涉及的赛事规模、人数、影响力等诸多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江苏省内各个高校青年志愿者是青奥会赛会成功举办的中坚力量,教育部门及各个高校的党团工青妇等相关机构应主动就志愿者所需的技能和服务思想进行针对性培训,在此过程中也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和巩固提供和培养了骨干力量。
1.青奥会志愿者服务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目标所具有的共性
第一,遵守道德规范,具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工作负责,是合格志愿者的基本条件。
第二,志愿者将根据需要为大型赛会和校园成员及时提供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第三,大型赛会和高校按惯例都不会为志愿者的劳动付一分钱,仅为他们提供制服、工作餐和上下班时免费的公共交通等。他们将以崇高的志愿精神为信念,为各类群体提供高水平的志愿服务,用自己的牺牲和奉献实践志愿服务的精神。
第四,志愿服务总是致力于坚持大众参与原则,体现开放性、灵活性,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热情和智慧,最终实现社会成员的认同。第五,无论国内外大型赛会和高校都非常重视和保护志愿服务资源,尊重志愿者的劳动,通过表彰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等,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尊重志愿者的权利和愿望,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2.对将服务于青奥会的高校志愿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志愿服务理念的理解不足。有些高校志愿者思想基础较弱,对所从事的志愿服务自身认知度不高,甚至动机不明,导致高校志愿者流动过快,人才队伍缺乏稳定性。
二是以或教育部门为组织管理主体的模式粗放,专业志愿者资源缺乏,高校志愿者服务高效化与专业化水平相对缺失,不能完全符合对青奥会志愿服务的高要求。
三是由于高校志愿者组织大多是短期临时组成的,志愿者管理长效化机制不完善,导致组织成员内部结构、协调管理水平等不尽合理,难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在相关法制、制度上不
够规范,导致志愿者日常运作制度规范和相应的法律
保护保障措施不力,使高校志愿者责任与激励机制难以保障。
(三)对2014年南京青奥会高校志愿者服务培养的相应对策思考
根据上述的分析探讨,结合目前江苏省高校志愿者实际,南京青奥会志愿者要真正实现举办的预期目标,就要借鉴前期国际、国内志愿者培养的相关成功经验,认清志愿者自身目前存在的不足,在培养制度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创新,将志愿者精神培养常态化,建议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和引导:
首先,以组织及教育部门为管理主体,广泛吸收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等非组织的参与。大力培育地方、社区等志愿组织,调动和动员民间一切资源。抓紧如下工作:①建立有效的管理;②组织专人编写高质量的培训教材,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③优化量化专业培训时间,保证有足够的场地;④培训的安全保障等。
其次,通过各种形式的现代传播媒介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高校成员对青奥会志愿服务的认同程度,向全社会弘扬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加强平时参与社会服务、青奥会志愿服务的法律和保障措施的制定。第三,提高组织、教育部门对各社会民间团体、大专院校、国际青年志愿者的管理水平,加强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管理建设,强化志愿者专业化服务意识,使志愿者既能为南京青奥会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也能在平时为社会进行志愿服务。
三、结论第一,志愿者服务在世界范围对各类大型活动的成功影响力得到全社会的极大重视和认可。南京青奥会作为大型世界范围的活动,高校志愿者服务作为必需的环节摆在了举办者面前,江苏省青年志愿者组织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和挑战。
第二,我国前期举办的涉及世界范围的大型赛会的青年志愿服务为青奥会举办的成功夯实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但目前江苏省内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志愿者资源结构、组织管理体系、法律保障及协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使南京青奥会志愿服务质量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任海.青年奥运会的超越与挑战[J].体育与科学,2010,(2):
3-5.
(责任编辑:陆水东)
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