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课在目前是中国现实中素质教育的代表,音乐在人生活中的须臾不离的情况也是人们接受音乐教育比较有利的条件。其知识结构多样化,对其他艺术门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其以强烈的极富现代气息的娱乐性为外表特征,而内集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从而实现在娱乐性的审美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完成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剧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艺术修养
要开展好十分必要的大学音乐课需要我们开拓思路,实事求是,不断探索。我们之所以要在大学开展音乐教育课,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内心。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不是简简单单上上课,考考试可以完成的。沿用以前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育方法,把素质教育成为大学生的任务和负担,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我们素质教育课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伤害他们本来对艺术就不浓厚的兴趣。大学公共音乐课准确地说,可以是利用音乐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的艺术门类来引导大学生进入艺术的汪洋世界。音乐可以和很多的艺术种类结合:和舞蹈的结合成为舞蹈表演;和文学的结合成为歌曲;和故事的结合成为音乐剧;和影象的结合成为MV和影视音乐等等。所以如果把公共音乐课上成乐理知识课、器乐技法课等是有违我们开课初衷的,达不到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大学公共音乐教育课定位于素质教育上,而非简单的音乐教育。让所有的艺术门类都进入我们的大学课堂,给大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让我们的大学生认同艺术,享受艺术,从艺术作品中放松身心,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是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首先应从音乐基础知识入手,让学生懂得基本的音乐表现形式和类别,为更好地指导艺术实践、领会音乐作品打下基础。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面中形成了音乐教育的荒漠,跨入大学校门之后,教育模式、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便好象久旱的禾苗祈盼甘露一样渴望学习音乐。尽管大部分学生受媒体娱乐卡拉OK的影响,多少会接触音乐,但由于对音乐知识缺乏了解与掌握,使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和领悟作品内涵,通过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困惑。
音乐剧艺术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为大众共识。而音乐剧内集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娱乐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将音乐剧纳入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可以在音乐剧的五光声色、动感愉悦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音乐剧作为20世纪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早期肤浅、庸俗的‘文化快餐’窠臼中跳脱出来,承载着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在最本真的意义上实现了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的教育观念古已有之,延至当代,更加强调教育手段的丰富多样、教育环境的轻松活泼,采用“玩”的形式、创造“乐”的情境来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培育。音乐剧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舞美造型等诸多艺术凝结成一个整体。在这个炫人耳目、色彩斑斓的整体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多种艺术手段叙说故事的独特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快速转换的场景、变幻莫测的舞台装置等等能够满足大学生求新、多变的审美口味。学生在视听上获得多重享受的同时,音乐剧较深的教育潜力随之展现,即触动他们去思考不同题材下的社会内容以及要揭示的哲理、主题。从而从各方面增进他们的个人素养。
可塑造人格美,人格美,指人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的美,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理想的人格是一种完美的人格,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体现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无论是中外文学名著还是戏剧、电影等文艺载体中展现的高尚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政治品德、道德情操等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力,都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行为的自然渗透和体现。都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润物无声中受到影响。回顾这十年中先后在全国各高校举办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周、“让京剧走向青年”、“青春的节拍”等
多种形式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都使各高校的大学生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敬、可爱和可信的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所敬佩。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求知欲最为强烈、情感最为丰富和敏感的一个群体,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是最容易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的。
可培养才能美当代大学生要博学多才,要具备相对齐全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各种知识,还要具备至少一种以上的艺术才能或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现实生活表明:思想的空虚和知识的贫乏形影不离,智慧和觉悟与学问难舍难分。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上海各高校的大学生每每在欣赏诸如京剧、芭蕾舞、昆曲、交响乐、民乐等高雅艺术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为艺术工作者出色的表演才华发出由衷的赞叹和敬佩。大学生在欣赏高雅艺术过程中,都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博得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尊重。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愈臻完善。通过欣赏和领略艺术工作者的精彩表演,许多大学生领悟到:人的才华越多,水平越高,对社会的贡献就会越大。他(她)也就会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一一位上外大学生颇有感触地说:“每次看了专业艺术表演家来校演出后,我都会进一步激发起学习好专业的激情和决心。因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上,仅仅靠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就想安身立命是不可能了。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仅得不到发展,甚至生存都会成问题。”一定要像艺术家们一样,做个有才能的人。这也许是很多大学生在赞赏艺术家的精彩演出之后产生的一种迫切的心愿吧。
可铸造行为美,行为美是指人们在良好动机的驱使下,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以非权力的影响力激励他人产生效仿意识而产生美感的一种行为。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学生在欣赏高雅艺术,为艺术工作者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的同时,都会对诗人冰心的小诗所揭示的哲理产生感同身受般的领悟:“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多少艺术工作者,为练就一招一式,经年累月地艰苦磨练。多少艺术大家是吃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和挫折才终于成就了今日的辉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平时,一些大学生对这些耳熟能详的道理往往不以为然,然而,在欣赏和赞叹艺术家们的惊人才华时,大学生们的心被震撼了。平时不经意间养成的一些懒散、放纵、害怕艰苦等坏习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艺术家们以自己在台上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大学生们,许多来上外等高校演出的艺术家们成为了大学生自觉效仿的榜样。这样,大学生在自己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校园各项活动中就会心甘情愿地乐于投入,倾注自己所有的热情和创造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而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和强化。
可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人们发现、感受、鉴赏以至创造美的能力,即对各种事物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品评时所必需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它是一个综合结构,是欣赏力与创造力的有机融合,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大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是其深厚素养的集中体现,是其审美观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十年来,在情趣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熏陶下,上海各高校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了一种“审美的敏感”和“统摄力”,较之过去,不少大学生发现美的眼光开始变得敏锐了;区分美的水平开始变得准确了;鉴别美的水平也开始让人刮目相看了。如许多大学生通过观看话剧《天堂的风铃》、京剧《贞观盛事》、昆曲《班昭》、《牡丹亭》等和参与“读百本书”等艺术欣赏和读书活动,在提高高雅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进而发掘出了审美对象丰富多彩的感性形式,领悟出了社会人生的深沉意味。
综上所述,通过观赏蕴含人文教育意义的音乐剧佳作,使大学生在极富现代气息的娱乐与审美过程之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及高度综合的审美能力,帮助大学生们实现主动地关切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用剧中爱、善、美等教育主题的价值内涵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让大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给他们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教会他们用爱的
眼光看待世界,教会他们以爱美的心,完善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的理解,从而成为更加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