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5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3.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表现母亲的深情的。(重点)
【预习导航】学法指导: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
1.我能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两遍,读得准确、流利, 2.我能认读课后生字,给二类字注音。
3.我要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圈出文中的生词,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 4.我能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关于课文,我最想提出的疑问是 6.我要收集课文作者梁晓声的资料。询问长辈,了解60年代初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
【展示分享】学法指导:同桌互查、小组互助、全班分享 一、预习交流:
1.同桌互查课文朗读及字词预习情况,相互听读下面的词语,为加点字注音并大声读三遍。 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攥 着 龟 裂(我用它的另一个读音组词: ) ..2.小组内相互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并筛选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并用开火车、挑战赛等方式抽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 )。再讲,我来到母
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来是要钱买书,母亲用( )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 )。我鼻子一酸,( )着钱跑了出去„„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合作探究】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质疑讨论、读写结合
一、再读课文:我会根据课文导读中的提示,和老师一起梳理课文的脉络。
1.文章的题目《慈母情深》换成《慈母情》,行不行?为什么?
2.根据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经验与方法,自己把文中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的重点句、段画出来,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母亲的深情的。边读边画,边想边批注。在自己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
二、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意,体会特别的表达方式。
1.展示一:品语言 (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我能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母亲语言的词句。我能体会到此时母亲心里是怎么想的,作者是怎么想的,作为读者的我想到了什么?我能把我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四年级语文下册
交流要点举例:
①为什么要“大声”、要“喊”?联系上下文,体会“震耳欲聋”的意思。
②说说你从“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和“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2.展示二:品外貌 (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我能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母亲外貌的词句。我能体会到此时作者是怎么想的,作为读者的我想到了什么?我能把我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交流要点举例:比较下面的两句话,从句式上,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三幅画面?)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放,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个结尾改成句号,好不好?为什么?)
3.展示三:品动作 (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我能用红线或双横线“ ”画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的词句。我能体会到此时母亲是怎么想的,作者是怎么想的,作为读者的我想到了什么?我能把我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学习小贴士:用上面学到的方法,品味下列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①“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理解“龟裂“的意思) ...②“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四个“立刻“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 ③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如果在“塞“的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
4.我会倾听:在全班展示时,我们认为第 小组的发言最棒,我要把他们的发言要点记录下来:
三、随堂练笔: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对母亲说:„„(要
求:至少用到四个“妈妈”这个词,形成排比句式。)
【总结拓展】
1.拓展诵读:朗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我还能搜集一些有关母爱的诗文背一背。
2.推荐平台:课文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原作读一读。
【回顾整理】
1.在小组内比对语文书,完善自己的课堂笔记。 2.小组成员互讲:学习了本课我知道了什么?
【巩固提升】
结合目标选择《随堂检测》中的练习题。要求:量少、质精。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