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秋天)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 题 授课 教师 教 学 目 标 秋 天 课型 单位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时间 45分钟 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1.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 难点:2.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重难点 关键:通过朗读,合作、探究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诗关键 歌的方法。 教学 方法 教学 媒体 初中语文与信息计术整合,自主、合作、探究。诵读法,诱导想象法。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计。 软件:演示软件(PowerPoint)、素材资源 (等) 1.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的音乐画面,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秋天的优美意境之中。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2.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写景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3.通过自主、合作、探研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 安排 约 2 分 钟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为我们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下面请同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大家看看这组图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 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1 / 5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的直观形象优势,以幻灯片方式出示本课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二、 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三、 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 使学生初步感受诗的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配上优情感内涵,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的音乐,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文本图美、绘画美,与作者心灵的片,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勾通,产生共鸣。 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四、 走近作者 展示从互联网上搜集来作者资料,并鼓励学生上网继续搜集自已感性趣的,跟课文有关的资料。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五、 清字词障碍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幽谷 六、 学生朗读课文 请三位同学合作配乐朗读课文,并做点评。 通过教师示范从互联网上搜集整理的作者资料,使学生了解作者。引导学生产生搜集与学科相关信息的兴趣。 用机算机屏幕直观地出示生词,分步出示,纠正读音。 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欲望,养成通过朗读来品味诗歌的习惯。 时间 安排 约 3 分 钟 约 5 分 钟 2 / 5
七、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整( )之情 2、为什么说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个学习过程,并发挥其主动性。 秋景图? 3、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每个小组选择一节喜欢的诗,请给它们命上有诗意的名字。 约 10 分 钟 教学过程 八、拓展延伸 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站和媒让学生以秋天为主题,制做幻灯片,体资源库,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并发送到教师共享文件夹中,由教师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给大家,并给予准确的评价。 成有个性特征的创作。从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诗歌搜寻你记忆中对秋天的印象,展开想象,写一二句诗赞美秋天。或者现在从网上搜给人带来的美好感觉,产生成就索你喜欢的关于秋的诗句,制成幻灯片供感和进一步再创作的欲望。 大家欣赏,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设计意图 时间 安排 约 10 分 3 / 5
九、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作者何其芳的资料,并制成卡片。 巩固学生的学习性趣,养成2、将自已创作的作品和搜集来的关良好的学习习惯 于秋天的诗歌、散文制成一张小报。发到教师的邮箱内。 一. 丰收图 钟 板 书 设 计 秋 二. 归渔图 喜爱、赞美之情 天 三. 思恋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师范读诗歌,指导朗读,生扫清障碍。 [要求] 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问题组: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四、精读诗歌,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象,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2、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明确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讨论明确三个问题。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4 / 5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3、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秋天》。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分享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