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透过中学课本赏析古代文人仕途失意的心境

来源:意榕旅游网


透过中学课本赏析古代文人仕途失意的心境

长沙县白沙中学 王兰

古代有很多文人借文学作品抒发豪情壮志,也感慨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无奈、愤慨,留下很多的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初中课本中的部分文学作品,浅析古代文人仕途失意的心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教育学生面对挫折时要敢于迎接。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位仕途失意之人,因而留下了如《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优秀作品,苏教版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下)中就有他的《归园田居(其一)》,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语言如出水芙蓉般清新自然而意境醇美。但诗中最后一句“但使愿无违”则表现了他理想难以实现从而采取的洁身远祸的态度,这就有些消极。当时正值晋宋易代之际,军阀多年混战,政治黑暗,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归隐之念,这“归隐”就是他的“愿”,可以说是对理想不能实现的逃避。他的归隐,是他对统治者所抱的幻想完全破灭之后所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的生活道路,正如宋周敦颐在所说的“隐逸者”的形象,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就躬耕自资、不慕荣利,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这种胸怀远大的抱负,遭遇挫折后的消极态度,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本诗

李白也是一位失意的文人。早年就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为实现理想,在他二十

几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想走终南捷径以出仕,这一游历居然游了十几年。终于在他四十二岁时应诏入京,却只是做了个没有实权的小官,入翰林院待诏供奉。由于他平交王侯,傲岸不屈,终于招来忌恨,遭人谗毁,只得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但他并没有逃避,他在诗歌中对社会的黑暗有所批判与揭露。他批判帝王那种“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倒行逆施,痛恨“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的社会不平。他几入长安求仕,壮志难酬,但对祖国命运与前途的关心并未减弱,他的许多诗作都表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如写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长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写蜀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而他的失意间却流露出了对黑暗的批判,对权贵的抨击,对自由的追求,对人民的同情。他的诗作所表现的失意并非完全的逃避。

宋代的欧阳修又能把个人的仕途失意转化为与民同乐。他曾做官做到枢密使、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却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他写下了《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此文中,他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他比前二者在面对失意时,表现出了稍微乐观、豁达的情趣。

苏轼也是一位仕途失意的文人。他21岁中进士,历官福昌县主薄、大理评事、殿中丞等。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后到密州就任,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写下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词的上阕由问月,表现出向往之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他并非真要归隐,积极入世的

思想始终占了上风,所以接下来“高处不胜寒”作转折,认为天上不如人间快乐,表示仍愿留在人间。直至下阕参透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哲理,他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而我认为表现得更为豁达开朗,并仍能不变初衷地追寻自己的理想的当数宋朝的范仲淹了。他力主变革,得不到采纳反被贬居邓州。当其“同年”滕子京贬谪巴陵郡,“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时,范仲淹欣然写下了《岳阳楼记》,表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抒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表达了他的旷达胸襟。可叹的是结尾处却也表现了“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寂寥。

但有一个人生于乱世,他 既执著于理想,又能奋起反抗而终使理想得以实现,我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最值得推崇,他就是曹操。曹操早期曾是一个热血的游侠,重义轻利,对国家充满热诚。他曾经不顾被打击的危险公开反对宦官专政,不徇私情击杀大宦官蹇硕的叔父,但很快的,曹操就被调出京城,继而被解职。仕途上的挫折使曹操看到当时时政的腐败,也开始逐渐对时局失去了信心,此时对他的理想、志向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他从不断的上书抨击时弊到不再上书,这时他已开始认识到政治斗争的厉害,在处事上也谨慎了很多。他正是从中认识到政治斗争的厉害,曹操已开始成熟,开始了从游侠转变为政治家。他由讨董卓、镇压黄巾军起家,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割据军阀,统一了北方,对中国社会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的雄心壮志在诗作中也一揽无余地体现出来了。如《观沧海》中,他写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大海的宽阔雄伟景象,象征自己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胸襟博大。在

《龟虽寿》中,他又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不服老,不信天,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这是何等的雄才大略啊!

当然还有很多的文人也有相似的境遇,如辛弃疾、陆游等,当我们在课堂上对这些文人的作品进行讲解时,既要正确把握他们的文学价值,也需要辩证的吸收他们的思想,当我们面对失意,面对挫折时,不能“隐逸”、逃避,不能自怨自艾,有时也不能只慨叹个人的命运,局限于个人的力量,而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将理想付诸于行动,并为之而孜孜追求,才能有所成就。

以上是我的一些敷浅的看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领悟,不断探索,结合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求语文教学取得更佳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