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年第31卷第3期 仙方活命饮治疗痤疮40例临床观察 左凤珍 (云南省澜沧县中医医院,云南澜沧665600) 关键词:仙方活命饮;中医药疗法;痤疮 时可有乳白色脂栓排出,若皮脂腺口完全闭塞,形成丘疹,称 中图分类号:R758.73 3 文献标识码:B 丘疹性痤疮;感染形成脓疮,称脓疮性痤疮;脓疮破溃或自然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O3一O032一O2 吸收,凹陷成萎缩性疤痕,称萎缩性痤疮;如为大小不等的结 节,呈淡红色或暗红色,称结节性痤疮;有的形成囊肿,挤压时 仙方活命饮是《校注妇人良方》中的名方,功效是清热解 有波动感,称囊性痤疮。一般以某一型损害为主,但也可数种 毒,活血消肿,清热排脓,敛疮,主治痈疡。该方有“疡门开手 损害同时存在。多数患者伴有皮脂溢出,自觉症状有微痒,再 第一方”之称。笔者在临床中使用本方加减治疗痤疮4O例, 感染时有疼痛。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 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2治疗方法 1临床资料 选用仙方活命饮治疗,药物组成:金银花30 g,白芷15 g, 1.1一般资料4o例痤疮患者均选自2008年1月~2009 贝母15 g,防风10 g,赤芍15 g,当归尾15 g,皂角刺15 g,制穿 年6月来本院门诊,其中男lo例,女3O例;年龄最大35岁,最 山甲片10 g,天花粉15 g,乳香10 g,没药10 g,陈皮10 g,甘草 小13岁,其中13 ̄20岁1O例,21~3O岁25例,31~35岁5 1o g,水煎服,每H 1剂,分3次服用,15 d为1个疗程。随症加 例;病程最长3 a,最短1个月。 减:痛不甚者,减乳香或没药;红肿痛甚者减白芷、陈皮,加蒲公 1.2临床表现初起损害为与毛囊口一致的淡黄色或正常 英、重楼、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血热甚者加丹皮以凉血散 皮色的圆锥形丘疹,顶端常因氧化而变黑,称黑头粉刺;挤压 瘀;便秘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化妆品和 平时食味方面,适宜减成增苦,以养心气。冬月肾水味成,恐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对于一些轻浅病症,慢性病和疾病的初 水克火,造成心脏生病,所以适宜养心。因时制宜是老年人时 期以及恢复期都可以直接使用饮食疗法。如果病情较重,在 令养生的重要原则。 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适当服用食物,以辅助药力,并可 3.5.3因人制宜老年人的体质随年龄、性别、地域、饮食习 直达药力不到之所,除残去秽,以收全功。所以在老年人临床 惯有所差异,需要的营养结构也有所不同,所以饮食的调制也 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为主,饮食疗法则应该在临床辨证 应因人而异。老人的体质差异决定了饮食的差异。瘦人火 的基础上辅助药物治疗,以收全效。 多,胃火亢盛,不可多食辛辣,以免助火伤津;可多食瓜果蔬菜 5食疗的现实意义 等食物;肥人痰多,痰湿为主,内阻经络可发为中风,故不可多 食疗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几乎和中 食膏粱厚味,应多食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阴 国人的文明历史一样悠久。它在慢性疾病的治疗、防病保健 虚者饮食当补阴,不可贪恋热食;阳虚者食当温阳,不能多食 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疗效。食疗并不是简单的“补充营养”, 冷饮;气血俱虚者当补益气血,血瘀者食当活血化瘀,可少量 而是在甄别人体的情况后根据中医药理论作出的食物的适当 饮酒,以活动血脉;气郁之体质者,舒畅情绪,平素应多食一些 搭配调整,以利祛病强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疾病的中医 能行气的食物,避免肝气抑郁。人的体质差异是先天的,而自 药治疗过程中,食疗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而独立存在 然地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道法自然,人也应该法道,随着自然 的。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在疾病的恢复期或者无法达到 界的变化而变化。 的某些治疗,食疗能够起到独特的效果。如气血两虚的病人, 4食疗和药物治疗的关系 在食用补益食物的同时给予益气健脾,补衄活血的中药,可以 饮食疗法作为治病强身健体的一种调理方法,是不依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年人在祛病健身,疾病防治的过程 于药物治疗而独立存在但又对药物治疗起辅助作用的一种方 中更加应该注重饮食疗法的正确使用。 法。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虽未生疾病,但是年老体弱,自身正气 不足,对外邪和内伤的抵抗力较差,此时尚不需药物调理,可 参考文献: 以通过适当的饮食来调理身体,休养精神,扶助正气,这种特 [】]张海波.L}I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 定的饮食方法有助于老年人祛病强身。这种特定的饮食方法 26(2):15. 称为食养。食养就是将食物应用于健康人群达到养生目的。 E2]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1].上海:上海科 一旦老人发生疾病,视病情轻重,决定治疗方法。孙思邈对此 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也有言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 (收稿日期:2009—11m04) 2010年第31卷第3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33 异功散加昧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54例临床观察 家勇 (云南省大理州中医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关键词:糖尿病性胃轻瘫;异功散;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3.2治疗结果率为92 。 显效4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 文章编号:lO07—2349(2010)O3—0O33一O1 4病案举例 陈某,女,76岁,于2008年12月16日初诊。患2型糖尿 病20 a,近4月感胸腹胀满,食后尤甚,嗳气,得矢气则舒,便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特征 是在没有胃机械性梗阻的情况下出现胃排空延迟。主要症状 为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呕吐和胃气胀,多发病于糖尿病史5 秘,大便3~4日1次,伴乏力神倦,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 脉沉弦。予糖尿病基本治疗,加用中药异功散加味治疗,处 方:潞党参15 g,炒白术20 g,茯苓2O g,陈皮10 g,木香6 g, 代赭石40 g,生大黄8 g(后下),神曲20 g,法夏15 g,厚朴 10 g,黄精10 g,炒黄芩10 g,甘草6 g,水煎取汁200 mI 分2 次温服,日1剂,上方加减服用30 d后上述症状消失。 5讨论 年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率高达糖尿病患者 的50 ~9O 。笔者自2007年3月 ̄2009年9月。笔者运 用异功散加味观察治疗本病5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4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17例;年龄45~70岁,平均 糖尿病性胃轻瘫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多发 年龄57.5岁;糖尿病病程5~20 a;口服降血糖药3O例,胰岛 素替代治疗24例,治疗前空腹血糖(11.O±3.O)mmoL/I 。放 病于糖尿史5年以上,其发病机制很复杂,主要由于神经病变 影响迷走神经对动力协调有重要影响的内源性抑制性神经数 目减少,起搏细胞数减少,以及激素的变化,导致动力功能紊 乱,胃排空延迟,严重影响胃肠功能。西医治疗主要以优化血 射性核素胃排空实验阳性,排除胃机械性梗阻。 2治疗方法 54例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均在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口服 降糖药及胰岛素应用的基础上,口服中药异功能加味治疗,基 本方:潞党参15 g,炒白术20 g,茯苓2O g,陈皮10 g,甘草6 g。 糖和电解质水平,加强营养,运用促动力药物及对症治疗,让 停药后复发率高。中医认为,本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久而 致之“痞满”的范畴,而本症多发于“消渴”的中后期多因久病 呕吐腹胀加代赭石40 g,木香6 g,藿香10 g,法夏15 g,竹茹 6 g,神曲20 g,川连6 g,鸡内金lO g;口苦便秘者加生大黄8 g (后下),枳壳10 g,黄精10 g,肉苁蓉10 g,黑芝麻2O g.炒黄 后天失调所致,如《张氏医通·诸气门》日:“痞满之证,老人, 虚人,多为脾胃虚弱,运化不及。”又如《医宗金鉴·腹胀门》 日:“久病脾虚失运健,成因吐泻暴伤脾,食少即胀精神倦…… 回君宜”。因此,脾胃气虚,胃纳呆钝,气滞不行为糖尿病性胃 轻瘫的主要病机,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和胃为主,由此以异 功散为主方随症加减,方中潞党参,益气健脾、白术、茯芩健脾 芩1O g;烧心泛酸加川连6 g,吴茱萸6 g,浙贝10 g,乌贼骨 15 g,麦芽15 g,生姜10 g,杭芍15 g。每日1剂,水煎取汁 200 mL,分2次温服,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 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显效:自觉 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 状及体征基本无改变。 其他治疗方法,忌食辛、燥、厚味之物,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除湿,促其运化,陈皮补气以滞,生姜、甘草以温中和胃。异功 散为主,随症加减,对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具 有效果确切,副作用小,能提高广大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并发症。 (收稿日期:2009—12—07) 颠倒自收功”。《外科启亥》指出本病由“肺气不清,受风而生 或冷水洗面热而成。”中医认为因肺气不清,外受风热,亦有膏 粱厚味,冒热上蒸或月经不调,淤滞化热,皆可于面部、胸背部 引起本病。仙方活命饮中金银花、甘草清热解毒;防风、白芷 疏风解表,引药外达于皮毛;陈皮、赤芍、当归尾行气活血,消 肿止痛;皂角刺、穿山甲溃坚,使脓肿破溃;贝母、白芷、天花粉 排脓,脓尽则疮面易愈合;乳香、没药收敛生肌,促使愈合疮 面,也能止痛。 (收稿日期:2009—09—14) 3.1疗效标准3.2治疗结果4体会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肖失,3个月内未见复 4O例患者中,痊愈3O例,好转7例,未愈3 发;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未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例,有效率为92.5 。 本病中医又名“粉刺”,俗名“青春蕾”、“青春疙瘩”。是一 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炎性疾病。《医宗金鉴一外科心法要诀》 云“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亦肿疼,破出粉汁或结屑,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