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地球上的生物测试卷 (新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地球上的生物测试卷 (新版)华东师大版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1章 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①生石花 ②珊瑚装饰品 ③酵母菌 ④智能机器人 ⑤苔藓 ⑥流星雨 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⑥

2.在面对某个具体物体时可以轻易判断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但生物具有多样性,因此要

给生物下定义却很困难。下面是一些同学对生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都由细胞构成

B.都能自由运动 D.都能繁殖后代

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下列自然现象中具有生命特征的是( )

A.日出日落

B.潮涨潮退

C.花开花谢 D.春去秋来

4.草原上,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洞穴中,老鼠的这

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 A.能生长和繁殖

B.能遗传和变异 D.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AlphaGo机器人下棋

C.葵花朵朵向太阳 D.婴儿听优美的音乐

B.母鸡带领小鸡吃米

6.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点是( )

A.能生长 C.能繁殖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能呼吸

7.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这三

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 ) A.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

B.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8.仙人掌的叶变成刺,茎有贮水功能,这说明( )

A.为减少蒸腾作用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有效降低呼吸作用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

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 A.水

B.阳光

C.温度

D.空气

10.下列哪一诗句反映了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下列对生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B.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D.生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

12.百灵鸟借助保护色可以避免肉食鸟类的攻击,但常常被嗅觉发达的狐所食。这充分说明

了( )

A.生物普遍适应环境 C.生物之间存在捕食现象

B.生物与环境存在着生存斗争 D.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13.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其结构与功能普遍是相适应的。下列说法与该观点不符的是( )

A.鲫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

B.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适应生活在寒冷的地区 C.青蛙仅能用肺呼吸,更适应陆地生活 D.家鸽的骨骼轻、薄、坚固,适应飞行

14.从结构形态来分析,下列哪一种植物借助于风力来传播种子( )

15.在研学中,一群学生看到几只鸟在水面游动,还会潜入水底,生物老师告诉他们那是绿

头鸭。据此推测,绿头鸭的足具备下列哪种形态特征( )

16.在动物界中,羚羊发现猎豹后迅速奔逃,这种现象体现出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生物能进行呼吸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1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的基本

特征分别是( )

①生物能生长 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③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爱科学、喜欢看科普资料的小明同学从《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

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获小虫,但把它归为植物。你认为其依据是( )

(第18题)

A.它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C.它不能自由运动 D.它是绿色的

19.猜一猜,生活于洞穴中的鱼类,因终年不见阳光,哪一种感觉有退化现象( )

A.味觉

B.视觉

C.嗅觉

D.听觉

20.爬行动物体表的鳞片或甲的作用是( )

A.利于运动 C.利于防御敌人

B.保护皮肤

D.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有保护作用

21.想一想,松树往往能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这主要得益于其具有( )

A.高大的植株

B.裸露的种子

C.针形的叶子 D.发达的根系

22.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下列对不同动物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 B.家鸽前肢变成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

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干燥环境 D.雄蛙有鸣囊,适应水陆两栖生活

23.下列有关生命的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除病毒外都能生长和繁殖

B.变黄的树叶能够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这说明树不能适应环境 C.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还包括生物环境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24.下面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

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25.李明同学为了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取来两只相同的鱼缸甲、乙,并设计了下列实

验方案,试选出最合理的一组( )

A.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中泵入

空气,乙中不做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取一大一小活力相当的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用玻璃封

闭,乙不做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鱼缸甲、乙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

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平均投放于鱼缸甲、乙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

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

26.生物体艳丽多姿的重要原因是它们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能________它们复杂多变的生活

环境。

27.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环境影响,同时生物也能__________和适应环境。生活在沙漠中

的仙人掌茎肉质化,叶变态成刺,这是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___,蚯蚓的钻穴运动能改良土壤,是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___。

28.下列植物属于直立茎的是________(填字母,后同),缠绕茎的是________,匍匐茎的是

________,攀援茎的是________。

a.牵牛花 b.葡萄 c.草莓 d.番薯 e.爬山虎 f.香樟树

29.蚯蚓身体上没有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这是由于蚯蚓适应__________生活而退化的结

果。

30.小王与同学一起去镇上的某公园春游,春天的公园,阳光明媚,游人众多。湖边,垂柳

抽出新枝,小草迎风起舞,鸟儿在枝头歌唱,引得蚯蚓也从黑油油的土中探出头来,古老的塔也焕发出青春的光芒。试回答:短文中属于非生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生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各写3个)

31.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_______。 (2)猫生小猫属于________________。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__________。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_。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32.幼苗露出土面时的形状是______状,这种形状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3.地球的美丽独一无二,是因为那浩瀚的海洋、广袤的森林和原野、漂浮游走的白云……

更有多姿多彩的生命。例如:人和树。我们知道人和树不同:人能跑能跳,能吃会睡,还要学习和工作;树,根深叶茂,能发芽和长出叶子。但它们却有共同的特征,请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不少于三个)。

3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请你和几个同学组成小组,一起完成下面的小实验。

材料用具:几粒植物的种子(最好是萌发较快的,如绿豆、芝麻等)、不透光的纸盒、培养皿、脱脂棉或吸水纸。

方法步骤:(1)将脱脂棉(或吸水纸)放入培养皿内,上面播撒几粒种子,再洒上一些水。 (2)在纸盒的一侧钻一个孔。

(3)将培养皿放入纸盒中,将纸盒盖好。

现象:几天后,种子开始__________。你还会看到长出来的幼苗弯向了__________的方向。

结论:植物能对外界刺激(如光线)作出一定的反应。从本实验可以看出,植物具有____________生长的特性。

35.仙人掌具有粗大的茎,而叶呈针状。这种结构有利于它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

植物的蒸腾作用,从而能在____________的自然条件中存活下来;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是适应____________的表现;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

____________环境的表现。

36.生物可以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其方式有“拟态”“保护色”

和“警戒色”等。下列动物分别属于哪种方式:

(1)避役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属于________。 (2)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属于________。 (3)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属于________。

37.生物生活在环境中,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受到阳光、水分、温度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

响,如在武夷山(地处亚热带中部)生长的是常绿阔叶树,在黄山(地处亚热带北部)生长的是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而在泰山(地处温带)生长的几乎都是落叶阔叶树,这种分布特点主要与____________因素有关。 38.请选择与下列现象有关的环境因素。

①蛇到冬天开始冬眠________ ②沿海和内陆植被分布不同________

③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_______ ④蝶类在白天活动,蛾类在晚上活动______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重力 三、实验探究题(39题6分,40题10分,共16分)

39.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喂养了很多蚕宝宝,他们观察到蚕在结茧时不吃也不动,结出厚

薄均匀的茧,但是也出现厚薄不均的“薄头茧”影响了蚕茧的出丝率,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5月份进行了一次探究实验,9月份又进行了重复实验。两次实验均选择五龄蚕,将它们放入6片方格簇(每片方格簇有312格,即每片最多结茧312粒)中,7天后统计“薄头茧”的发生率。实验分为三组,三组仅光线处理不同,实验结果见表(单位:%)。

请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回答:

实验Ⅰ(5月份) 实验Ⅱ(9月份) 总平均发生率 第一组 光线明亮而不均匀 15.48 17.17 16.33 第二组 光线明亮而均匀 7.50 8.85 8.18 第三组 光线暗而均匀 4.92 4.50 4.71 (1)该小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设计并实施这一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

(3)在这一实验中,除要控制蚕的蚕龄和大小及实验时间相同外,还要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相同,

请你举出其中的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实验结果可得出,要减少“薄头茧”的发生率,最好的光照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知了、知了……”这是仲夏时节经常可以听到的声音。“蝉噪林逾静”,在平常的日

子里,知了那柔和的鸣叫声会使人的心情格外平和。但今天不同,烈日当头,天气异常的炎热,知了发出的鸣叫声也异常的密集而响亮,令人心烦,是不是天气越热,鸣叫的知了越多呢?

(第40题)

(1)上述问题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雄性个体会鸣叫,雌性个体不会鸣叫。如果要设计实验验证该假设是否成立,首先

需要选取实验用的知了。选取的知了应该是________(填“雄性”或“雌性”)。 (3)要得到较为可靠的实验结果,应采用的实验方案是( ) A.观察一只知了在某一温度下是否鸣叫 B.统计多只知了在某一温度下鸣叫的只数 C.观察一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是否鸣叫 D.统计多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

(4)若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折线图如图所示,则根据该折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本题的结果,还可以提出包含一组变量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A 2.D

3.C 点拨:生物的生命现象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应激性、遗传和变异。

ABD中的自然现象都不具有生命特征,C花开花谢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基本特征,属于生物。答案:C。

4.C 点拨: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

的反应(如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洞穴内,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A 点拨:AlphaGo机器人不能呼吸,生活不需要营养,不属于生命现象,小鸡、葵

花、婴儿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都属于生物。 6.B 7.B 8.C

9.C 点拨: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春天来了,温度升高,江水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鸭子的影响。 10.B 11.C 12.D 13.C 14.D 15.B

16.C 点拨: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羚羊发现猎豹后迅速

奔逃”说明生物具有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生物特征。

17.C 点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一母生九子,连母

十个样”说明③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18.B 19.B 20.D 21.D 22.D 23.C 24.A 25.D 二、26.适应 27.影响;适应;影响 28.f;a;cd;be 29.土壤穴居

30.阳光、湖、风、土、塔等;游人、垂柳、小草、鸟儿、蚯蚓等 31.(1)生长现象 (2)繁殖现象 (3)遗传现象

(4)变异现象 (5)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2.钩;减少出土时的阻力,使之免受伤害 33.能生长、能繁殖、具有应激性 34.萌发;有光;向光

35.减少;干旱;昆虫传粉;深海 36.(1)保护色 (2)拟态 (3)警戒色 37.温度

38.①—b;②—c;③—d;④—a

三、39.(1)光照条件能影响蚕结出茧的均匀程度吗

(2)不同的光照能影响蚕结出茧的均匀程度 (3)温度(或湿度或气压) (4)光线暗而均匀

40.(1)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或鸣叫知了的多少与气温有关) (2)雄

性 (3)D (4)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鸣叫知了的只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多 (5)鸣叫知了的只数与光照有关吗(合理即可)

点拨:(1)作出假设: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或鸣叫知了的多少与气温有关)。提出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2)该实验目的是探究随着气温的升高,鸣叫的知了只数会增多,实验变量是温度,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温度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选取的知了的性别、个体大小、数量等都应该相同,知了雄性个体会鸣叫,雌性个体不会鸣叫。将数量相等、大小相同的雄性知了分为两组,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3)实验材料达到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并计算平均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要得到较为可靠的实验结果,应统计多只知了在不同温度下鸣叫的只数。(4)分析实验结果绘制的折线图,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鸣叫知了的只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多。(5)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根据本题的结果,还可以提出的问题是鸣叫知了的只数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光照有关吗?或知了叫声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