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生物知识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
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茶的展开,我校参与新教材实验也己近两年。客观地说,新教材的全面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生物课堂的面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确实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然而,近期我对学生进行了以“你对生物学科的认识“为主题的调查,其结果却不得不令人生忧。学生的总体认识是:“生物只上课,不测试、会考就好了!”许多学生对生物的喜爱程度仅仅排在英语学科之前。面对这一无赖的结局,我们不得不回头审视我们的课改。就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课改中的生物教学来看,教师大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进课堂教学,试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1、在有趣的模板教学和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对生物的趣味性。
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构思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仅仅为着“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相关性,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会的“片头”的现象也随之大量产生了。例如,一教师为“遗传与变异”这一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其内容是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的场面,画面、音乐非常美丽、动人。由此,教师引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九个样这是什么造成的?”很显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个“事发有因”的道理,从而导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显然,这一设计也的确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有了情趣。但是,用近5分中的时间来引出一个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却要思考。
2、在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合作中快乐。
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讨论交流的滥用,甚至没有小组交流就不是课改的极端认识也随之产生了。例如,有的老师将什么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什么是生物的特征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交流各自所给的“定义”,学生实在是无从说起;有的教师在给出几个实例后,让学生用大量时间分组讨论,去“发现”这一概念,各组交流时要么不得要领,要么生搬书中叙述。
3、把知识轻描淡写,为增强兴趣把学生引到轻松中。
新教材已作了较大调整,知识结构已经趋向简洁化,又对这类问题的难度作出了明确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教师对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反复的独立练习才能形成认识不足,出现了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对问题很难抓住主流,作业中的推理证明在相互“借鉴”中完成的现象,使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极不到位,造成了学生解题能力普遍下降。
4、教学评价的改进,在表扬声中激发学生兴趣。
坚持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学中评价简单化的现象却不容忽视。一方面,“你真棒!”“你真行!”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给予一定的鼓励你“多想想”、“你能行”,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它不仅不大适合中学生年龄特征,而且也是一种指代不明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全班人人都明白的十分简单的问题,老师还用这类肉麻的语言大加赞偿,学生反而会误以为是老师在挖苦他;另一方面错误信息不能及时矫正。答案的确定性是生物的一大特点,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学生明显的错误也用“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来评价,显然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误导。
我认为上述种种激趣之法,都是在学生的外部兴趣上兜圈子,要让学生形成持续、稳定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发挥生物的学科特点,挖掘学生的内部动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对学生的引领。
1、是建立师生情,让学生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
生物教学绝不仅仅是生物素养的培养,它更是一种师生心灵的撞碰、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把他们当着学生去交往,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的前提下,以真诚的爱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各方面负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教师还应把他们当成孩子去交往,允许他们犯错误,宽容他们反复地犯错误,相信并帮助他们在不断地犯错与纠错中逐渐成长、走向成熟;教师更应把他们当着朋友去交往,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拘时空、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力求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一旦浓浓的师生情建立起来,学生真正钦佩、喜爱生物老师了,由于“爱屋及乌”而导致的学习生物的兴趣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在教育实践中屡见不鲜的事实。
2、紧抓生物知识中的美,挖掘生物知识的价值,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快乐。
生物的美是“严整结构,精细微妙的动态美”,它不可能象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生物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在生物整体结构的统一、生命组建的统一、生物与环境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生物的“统一美”;在应用生物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生物的“抽象美”;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把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教学中挖掘生物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生物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3、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生物探索中快乐。
生物教学不应只关心学生学会生物,而更应关注学生会学生物。然而,实践告诉我们,不“学会生物”就无从谈起学习兴趣,更不可能“会学生物”。就目前农村高中的现状看,学生在物质生活与环境教育,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思想负担。试想这些别人讲的听不懂、分组讨论讲不出、自己动手做不对的同学,怎能对生物产生兴趣、又有何快乐而言呢?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把学生引进生物殿堂;通过对生物发展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学生养成用生物发展观分析和解决社会与自然问题,更是建立学习生物的兴趣的前提。而这些基本功的形成离不开必要的、一定量的反复训练,这一点作为生物教师是有切身体会的。因此,从小就应该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也是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强调的一个重点。
4、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获得一定成功感。
实践活动是对生物知识的运用与理论知识的检验。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生物绝不是“娱乐性”学科,单凭兴趣而学是学不好生物的。在教育学家皮亚杰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生物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让其充分认识生物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明白,没有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和百折不挠是不可能学好生物的。同时,更多地创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历经磨难而获得成功的不寻常的快乐。
5、让学生在奋斗中获得成功,从成功中发现学习的价值。
经自己的奋斗获得的成功,这种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于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原动力。然而,客观地說在普及教育阶段,要想用一刀切的要求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因材施教原则,分类要求、区别对待,采用“登门槛效应”,对个别学生遥、的启发与辅导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每前进一步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积累成功中得到强化;其次,教师要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为生物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予恰当的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应当不多不少,恰使学生有一种合理的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尽情施展;教师应当考虑周到地、不显眼地帮助学生。当学生真正感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就是自己的时候,由此而产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俞的。
我们认为只有正视生物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中学生物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基本知识的训练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同行,增强生物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课堂小环境与策略大环境协调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生物才有望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