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2期 2010年4月 doi:10.3969/j.issn.1007—6190.2010.02.017 广 东 气 象 Guangdong Meteorology Vol|32 April No.2 2010 龙川县雷暴天气基本特征和防御对策 陈妙君,王辉,郑细华,李勇增 (龙川县气象局,广东龙川517300) 摘要:统计分析龙川县近49年(1959~2007年)的雷暴资料,总结雷暴天气的活动规律:龙川县4 季都可能出现雷暴天气,夏季是雷暴的多发季节,尤其以7—8月份最为频繁,而每年1O月至次年2月雷 暴活动偏弱。龙川县多年逐月雷暴日数的方差变化表明6月雷暴活动变化大,多寡不一,这是因为6月 为华南地区前、后汛期过渡期,受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时间迟或早影响大。统计还发现,龙川县雷暴活 动强弱交替存在4年的主要周期,12年周期变换从20世纪90年代起发生突变,预计未来几年,龙川县 的雷暴活动将进入相对活跃期,年雷暴日数达到高峰的可能性很大。 关键词:应用气象学;气候特征;雷暴天气;雷暴防御对策;龙川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190(2010)02—0046—03 雷暴是一种中小尺度的天气过程,常常伴随着强降 水,甚至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对供电、通 信、交通、森林以及建筑物等造成严重威胁,是危害最大 的1O种自然灾害之一。国内外对雷暴天气的研究不 少 J,且大多是对区域天气气候或雷暴成因等方面的 理论研究,较少探讨有针对性的防御对策,对于当地具体 防雷工作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不强。本文统计分析龙川县 1959~2007年近49年的气象资料,探讨雷暴天气的规律 和基本特征,为防御雷电灾害提供参考。 出现在8月,而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雷暴概率均<5%, 这段时期内雷击是小概率事件。 1.2季节变化 龙川县夏季的雷暴日数最多(49年共1 919 d),占全 年(3 299 d)的58.17%,其次是春季(938 d),占全年的 28.4%,而秋、冬2季只占全年的13.4%。可见在夏季到 来之前检查和做好雷电防范措施,是有效防御雷电灾害 的重要措施之一。 1.3年际变化 1雷暴活动规律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属中 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山区、小平原、丘陵以及河谷盆地 的多样地形,局地气候的差异性明显,使龙川县的雷电活 动难以预测和防御。近几年龙川县雷灾频繁,人民群众 1959~1974年龙川县雷暴日数的振荡幅度不大,雷 暴活动较为稳定;1974年以后振荡明显加剧,1975、1983 和1997年雷暴日数都有一个明显创高的记录;尤其是2O 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以 及洪涝、干旱交替出现,降水日数和雷暴13数波动加大, 其中1996年雷暴日数仅有52 d,而1997年雷暴日数多 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1月变化 达98 d,波动很大(图2)。另外,1967、1969和2003年雷 暴日分别为47、46和44 d,呈现了雷暴的低迷状态。从 龙川县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7.3 d,最多年份为98 d(1975年),最少为44 d(2003年),两者相差54 d。1~ 12月都可能出现雷暴天气,各月多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少 的不足0.1 d,最多的接近14 d;雷暴日数从4月份开始 逐渐增多,到7、8月份出现双高峰,分别为13.5和13.8 d,也就是说,49年里的7、8月有近一半的日子出 整个振荡模态的情况来看,每一次雷暴日数创高的过程, 都经历了几年低落期后突然创高,预测未来几年龙川县 的雷暴日数会再创高的可能性很大。随着龙川县经济的 快速发展和弱电设备的13益增多,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也将越来越大。 现雷暴天气。另外各月雷暴发生概率最大为20.5%(图1), 1959 l964 1969 l974 1979 1984 l989 1994 1999 2004 年份 图2龙川县1959~2007年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 图1龙川县1959~2007年各月雷暴概率分布 收稿日期:2008—12—03 作者简介:陈妙君(1984年生),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防雷减灾工作。 第2期 陈妙君等:龙川县雷暴天气基本特征和防御对策 2.3雷暴日数的标准化距平 47 2雷暴活动特征 2.1雷暴日数小波分析 由龙川县年雷暴日数标准化距平值过滤波(图5), 龙川县雷暴日数变化有4年时间尺度的主要变化周 期(图3),且49年来,雷暴强弱交替的4年周期非常稳 定,另外还有20和33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无论从4年 的短周期还是从33年的长周期分析,未来几年龙川县雷 暴活动都有一个由弱转强的态势,并且将进入雷暴活跃 期。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60~90年代,雷暴日数有明 显的12年周期,但进入90年代以后发生突变。按12年 周期推算,2000年附近应为雷暴活跃期,而实际情况是 可以方便地选出1975、1983、1985、1993、1997和1998年 是多雷暴年,1965、1966、1967、1969、1970、1989、1996和 2003年则是少雷暴年。 糊 露 1995~2004年问仅有1997年雷暴活动偏强,其余年份 偏弱 o: 垂 器6 0。 4O 1960 1965 l970】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年份 33 06 19 66 11 69 墨 匿6.95 4 13 2 46 1960 1965 l970 1975 1980 l985 1990 1995 2ooo 2005 年份 图3龙川县49年雷暴日数序列小波分析(实部) 2.2雷暴日数逐月方差变化 龙川县6月雷暴日数方差值最大,为21.4,表明6月 逐年的雷暴日数变化起伏最大(图4)。6月平均雷暴日 数为11.8 d,最多21 d,最少4 d;49年中,多于15 d和少 于9 d的年份超过70%。雷暴Et数变化剧烈,究其原因 是6月为华南地区前汛期和后汛期过渡时期,中、下旬副 高脊线第1次北跳到20。~25。N,广东省受副高控制,维 持一段时间的晴好天气 J。所以如果华南前汛期结束得 比较早,雷暴日数就少,反之则雷暴日数多。4~5月和7 ~9月的方差都超过1O,表明这些月份雷暴天气的变化 较大。整体曲线图呈现出多峰型模态,说明过去的49 年,龙川县4~9月雷暴日数逐年的变化多寡不一,特别 是6月份,值得重点注意。 25 2O 椭1 5 收10 5 0 _1 II2 lI3 l l4 ll5 16 ._7 ._8 .-9 ..1o … 11 12 月份 图4龙川县1959~2007年雷暴日数方差逐月变化 图5龙川县年雷暴日数的标准化距平滤波 3雷暴的防御对策 雷击事故一般发生在4~9月,雷电通过多种途径扰 乱和破坏人们的生活,其破坏方式有直击雷、感应雷和球 形雷3种形式,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直击雷和感应雷,而球 形雷比较少出现,也最难防范,至今仍未找到有效控制或 防御球形雷的方法。龙川县属雷暴多发地区,随着近年 珠三角产业转移到山区,厂房设备、高层建筑物不断增 多,大量高科技电子和信息设备引进,给雷击事故提供了 更多机会和路径 。 根据以上对龙川县雷暴天气基本气候特征的分析, 了解其活动规律和时间性,故将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定 期检测时问定为每年的4月前和9月后,避开雷暴高峰 期,在4月前完成防雷设施检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 改,减少雷灾损害。 3.1 根据雷电的类型采取有效的防御对策 1)直接雷击:雷电直接打在建筑物或各种电力线、数 据线上,直接造成建筑物或设备的破坏,属于毁灭性破 坏。对第1、2、3类防雷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采用针、塔、 带、网、线等方式,针对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和使用性质,通 过计算和分类,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考虑直击雷的同 时,对高层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包括侧击雷),一般采用 均压环进行建筑物自身的保护。 2)感应雷击:由于雷雨云的静电感应或放电时的电 磁感应作用,使建筑物上的金属物件,如管道、钢筋、电 线、反应装置等感应出与雷雨云电荷相反的电荷,而引起 放电。按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弱电设备的分布情况安装不 同安全等级的防雷装置,由雷电波的频谱分析,建筑物电 源部分对雷电流的截流最关键,它可以吸取约90%的雷 电流,此时应设第1级SPD(电涌保护器)防护;对后续雷 电流选用浪涌电压雷电放电器作为2级保护;第3级 SPD则为细保护,吸收线路上的感性负载和容性负载的 “通”、“断”引起的浪涌电压,以及对相电压可能产生的 误输入线电压进行保护。大规模敏感电子设备的安装、 调试要尽量避开雷暴高峰期。 (下转第51页) 第2期 杨再禹等:用AutoCAD和Surfer软件绘制雨量等值线图的方法 51 使用AutoCAD及Surfer软件绘制某区域雨量等值线 育,2007,5(2):19—21. 图具有速度快、效果好,可以提高绘图精度,具有客观真 [5]黄珍珠,秦鹏,胡娅敏,等.48年来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温度变 实性,避免由于人为原因造成误差等特点,能够满足防汛 化特征[J].广东气象,2008,30(3):1—3. 工作对时效性的要求。同时根据绘制出的雨量等值线图可 [6]张薇,杨宇红.2007年1~9月南宁市降水分析[J].气象研究 以直观、快速地判断降水中心位置,对开展防汛工作管理的 与应用,2008,29(z1):3—4. 水库调度的预报和政府决策服务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7]凌良新,章鹰,陈往溪.广东年、季降水量时空变化分布特征 使用上述方法还可以结合本地区行政地图绘制某时 [J].广东气象,2008,30(6):24—27. 段的雨量等值线图,作为资料分析和整编的手段,对气 [8]陈海泉,李仕安,刘雄辉,等.梅州市雨量分布图的制作[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五):109—110. 象、防汛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李成钢,李杰,阳力,等.地基GPS技术在广东区域水汽分布 研究中的应用[J].广东气象,2008,30(1):14—16. 参考文献: [10]梁碧玲,何宇华,李新硕,等 气象预警信息分发系统建设与 [1]陈欢欢,李星,丁文秀.Surfer 8.0等值线绘制中的十二种插 应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9(z2):135—136. 值方法[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4(1):52—57. [11]黄永磷,王志怡,农民强.GIS在广西山洪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2]于平,李汉彬,高长君.应用ActiveX技术实现Surfer自动绘 [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9(3):30—32. 制等值线图[J].广东气象,2006,28(3):6l一63. [12]罗延斌.柳州新一代天气雷达通风系统的改进及应用[J]. [3]曾志雄,陈慧娴.如何使用Surfer 8.0画等值线图[J].广东气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9(1):69—71. 象,2006,28(3):64—66 [13]黄锋,陈明先,关鸿志.用GRADS实现东莞市地面气象要素 [4]魏瑞涛.用Excel辅助AutoCAD制图[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 的可视化显示[J].广东气象,2007,29(2):54—55 (上接第47页)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雷灾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加强对雷电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防雷减灾 [1]易燕明,杨兆礼,万齐林,等.近5O年广东省雷暴、闪电时空 和自我保护意识,促使全社会都重视雷电安全工作,增加 变化特征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6):21—28. 必要的雷电安全防护经费,减少雷击灾害损失。尤其要 [2]毛慧琴,宋丽莉,刘爱君,等.广东省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加大对广大农民宣传雷电科学知识的力度,雷电安全防 [J].广东气象,2005,27(2):7—9. [3]景元书,申双和,李明.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灾害 护常识进村、人户,使农民了解更多的雷电知识,掌握有 学,2000,15(1):28—31. 效的救护方法和防范措施” 。 [4]胡艳,端义宏.上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及可能影响因 3.3提高雷电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4):588—594. 加紧规划和全面建设雷电监测网,发展天基、空基、 [5]李明华,徐奇功,陈卓礼,等.惠州城区近5O年来雷暴的气候 地基综合立体化雷电探测系统,运用卫星、雷达、探空、闪 统计特征[J].广东气象,2007,29(3):19—20. 电定位和电场观测等资料,建立雷电监测资料共享平台。 [6]易燕明,杨兆礼,万齐林.雷电灾害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 其次,充分利用新的预报工具和方法,积极开展雷电天 展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5,27(1):65—69. 气、雷击落区和危害等级的雷电预警预报业务,提供短时 [7]王辉,郑细华,李勇增,等.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与改进 建议[J].广东气象,2008,30(6):45—46. 雷电监测预警业务,开展雷电路径和雷暴潜势预报。利 [8]李厚伟,周静,胡瑞英,等.2007年一次强雷暴的多普勒雷达 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息等各种技术手 特征及雷电防御[J].广东气象,2008,30(2):37—38. 段,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息,为广大人民群众合理安排生 [9]梁必骐.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御[J].广东气象,2007,29(3): 产和出行,防雷避险提供优质服务 I9 J。 39—41 (上接第49页) [3]梁晓祥,李刚毅,杨昌源,等.0707号强热带风暴“帕布”强度 [8]壬洪勋,诸晓明,张建海.冷空气侵入对台风“罗莎”暴雨增幅 减弱与路径异常的关系[J].广东气象,2007,29(4):l5—17. 的作用[J].广东气象,2009,31(1):48—50. [4]林燕红,曾国经.0010号台风路径及登陆后暴雨成因浅析 [9]谢逸,乔云亭.GRADS使用简介[J].广东气象,2000,22(3): [J].广东气象,2001,23(3):36—37. 36—38. [5]李天然,吴婉萍,林良勋.强台风“珍珠”异常路径的特点、成 [10]黄明策,姚才.GRADS在绘制站点等值线图及热带气旋路径 因及预报[J].广东气象,2006,28(3):18—22. 中的应用[J].广西气象,2005,26(1):45—47. [6]吴德平,梁冰.一个“移径北翘台风”的环流及结构特征[J]. [11]杨兆礼.用GRADS制作NCEP再分析资料气象要素图[J]. 广东气象,2005,27(3):7—8. 广西气象,2O04,25(4):35—36 [7]赵滨.环境流场垂直切变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影响的初步分 [12]孙向明,孙爱东.应用于业务显示系统中的GIF动画合成方 析[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 法[J].气象科技,2004,32(增刊):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