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根据学生居家学习的现状,结合传统节日设计适合在家和家长一同完成的做香包综合实践活动。 二、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相关习俗。 过程和方法:了解端午香包的特点与用途,用折、粘、绕线等方法制作绕线香包。在制作香包的过程培养学生专心、细致和耐心的作风,发展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民族自豪感,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三、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本节课教学对象的是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和活跃的时期。
初始能力:学习者在前期综合实践课程中已积累了基础动手操作的经验。本节课设计在前期的基础上适当加强动手实操难度。
信息素养:本年龄段学生有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 教学策略选择
用动画的方式来呈现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统节日的习俗。 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邀请家
长一同参与课堂,和学生共同合作,启发孩子的智慧,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 五、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开展网络直播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做香包材料、香包实物等。 六、 教学过程
《做香包,迎端午》
一、活动背景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 佩香囊等习俗已成为端午节的标志被传承下来。小学生对祖国的民俗文化还不是特别了解,本课的设计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了解香包和民俗文化内涵。 二、活动目标
1、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相关习俗。
2、了解端午香包的特点与用途,用折、粘、绕线等方 法制作绕线香包。在制作香包的过程培养学生专心、细致和耐心的作风,发展动手能力。
3、感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民族自豪感, 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三、活动重、难点:
学习用绕线的方式做香包四、活动准备
(学生)1.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了解端午节的风俗
2.材料:彩色线、卡纸、双面胶、剪刀、艾草
叶、中国结
(教师)课件、视频、香包实物等。五、活动评价
1、自评,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互评作品。 2、学生集体评选出最佳选手。六、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马上要过的传统节日是什 么节吗?
生:端午节 (二)讲授新课
讨论端午节的来历 (观看视频)
“端午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民族诗人屈原,当年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还不见踪迹,而这便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同时人们还煮了许多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五月五,
人们都用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师:农历五月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又称作端午节、午日节、夏节。虽然名称不同, 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吗?
生:在每年这一天,大家会进行一些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包等活动。
师: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 (三)欣赏感受
欣赏各种端午节香包的图片。
观察香包,了解挂香包的用途,激发自制香包的兴趣。 (四)探究与实操
研究制作香包的方法步骤。 问题一:做香包需要哪些材料? 问题二:怎样使用这些材料来做香包? 问题三:做香包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师: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然后和家长讨论,完成表格 制作材料 制作方法与步1. 骤 2. 3. 注意事项 尝试以家庭合作的方式自制香包,完成这次综合实践活动。邀请家长协助配合。 (五)分享与展示
把做好的香包挂在胸前,拍照发班级群中互相观赏,体验自制香包的快乐。同学们投票选出最喜爱的香包。 (六)总结与评价
同学们,你们上了这节《做香包,迎端午》的综合实践课,有什么收获呢?请家长为学生填写综合实践活动鉴定 书。 (七)结语
同学们,小小端午香包,承载了人们对端午民俗更深更美的祈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端午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
香包因地域不同,工艺也各具特色,有缝制、刺绣、包扎等。同学们在家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其他材料,制作
出各式各样的香包哦! 七、活动结果
本次活动的开展帮助同学们了解端午节的知识,对传统文化的习俗进行了传承,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八、活动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居家学习的现状,结合传统节日设计适合在家和家长一同完成的活动。本节课使学生学会用折、粘、绕线的技法制作香包。对传统习俗进行传承,体验制作香包带来的快乐。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出不同材质、形态各异的香包。本节课的遗憾是由于网络教学不能及时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部分学生父母不在家,在操作上遇到困难,没有掌握绕线的规律,导致成品不美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