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 中国民康医学 May.2012 第24卷下半月第1O期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te S Health Vo1.24 SHM No.10 【临床研究】 音乐疗法对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 谢杰,李影 (四平市社会精神病院,吉林 四平136000) 【摘要】 目的:研究音乐疗法对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l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 以抗精神病药物合并音乐治疗,对照组为单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结粜:研究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高 于对照组(P<O.O1)。结论:音乐治疗能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音乐疗法;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672—0369.2012.10.025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69(2012)10一l192—02 依从性是指对治疗行为遵从的程度。抑郁症患者治疗 3讨论 的依从性较差。我院通过临床治疗中的研究,着力分析影响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近年来抑 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探讨音乐疗法对抑郁症患者 郁症更是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以及自身的 治疗依从性的作用,从而提高抑郁症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 排斥,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率仅占50%,另有一部分 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是部分依从或拒绝,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也极大 1资料与方法 地增加患者自杀、自残的危险性,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 1.1资料2009年6月至2011年l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 后果 。因此,在临床医疗中,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不同心 抑郁症患者12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态,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 3版(CCMD一3)的诊断标准 J,无严重躯体疾病,能配合完 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和致残率,增加患 成每次的音乐疗法。年龄l8—55岁,平均(30±5.6)岁。病 者回归社会的可能。 程1~25年,平均(8.1±2.3)年。 3.1影响依从性因素 1.2方法将102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O例, 3.1.1疾病本身的特点抑郁症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多种 两组患者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用药情况等各项指标均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无显著差异。研究组以抗精神科药物合并音乐治疗:由主管 抑郁症患者受精神病性状的支配,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 护师和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按照整体护理标准计划进行健 称,认为自己生存失去价值、有罪恶感,悲愤厌世严重者可出 康教育,采用每日上、下午听音乐30—60分钟;入睡前病室 现自杀念头和行为,从而拒绝治疗。 放音乐、每周教会患者唱一首歌曲,音乐及歌曲以轻松、柔和 3.1.2患者缺乏信心由于抑郁症病期长,且易复发,需长 为主旋律。出院后电话随访每月一次。对照组为单纯抗精 期治疗,患者容易失去治疗的信心,从而降低了治疗的依从 神病药物治疗。 性。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IO.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 3.1.3家属对抑郁症知识的缺乏家属缺乏抑郁症方面的 料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知识,认识不到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重要性,不能很好地 2结果 督促和协助患者的治疗,从而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研究组 3.2音乐疗法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通过音乐治疗和行为 治疗依从性良好者39例(占6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 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自愿采取有 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 =7.49,P<0.O1),表明音乐疗法可以 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活动过程。在入院初期,患者 提高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 自知力缺乏、精神症状明显,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通过音乐 治疗可以使护士主动接触患者,沟通思想和情感,尽可能地 表1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消除患者对工作人员存在的敌对情绪,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 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 环境,积极配合治疗 J。 本研究显示,音乐治疗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自知力,提高 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能让患者认识到以往的错误认知,从而 配合治疗。音乐治疗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 通讯作者:李影,E—mail:951593131@qq.com (下转第1229页) 1 l92 2012年5月 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 S Health May.2012 V01.24 SHM No.10 第24卷下半月第10期 动训练,指导有效深呼吸、咳嗽、腹肌舒缩以提高心肺功能; 指导患肢股四头肌和小腿肌群的等长收缩、踝关节的背伸和 跖屈、足趾的伸屈,如膝关节下压、足部外旋等活动;并经常 起,就要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全方位给予关心照顾,让其身心 均能在短时间得到救治。良好的沟通,能让其尽快配合检查 治疗,又为救治节省时间,从而使治疗尽快良性进展,利于最 终康复。因此,对此类患者,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 抢救时机,救治生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护理技能,积极配合 医生救治的同时把优质护理服务贯穿始终,让患者得到及时 救治,并使其及家人满意度最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崔爱琴,李艳华,张俊娥,等.82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 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16):117—118. [2] 肖爱华,彭贵凌,杨志农.83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护 理[J].山东医药,2010,(44):43. [3]王冬云.骨盆骨折患者的舒适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36):201. 轻按摩、热敷局部肢体,以保持肌力、预防关节僵硬,使患者 舒服。练习腹肌舒缩和肛门上提,以利于保持大小便畅通, 防止便秘及泌尿系疾病。功能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而定。以不造成新的损伤为原则,由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 动,范围由小到大、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避免患肢过量活动 和负重。骨盆骨折患者被迫卧床,躯体移动障碍,自理能力 缺失,很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抑郁和悲观、偏执和抵触行 为、疑心加重等情绪障碍,故应加强心理疏导;兼顾家属的心 理疏导,传授其训练知识,让家属参与训练计划的制订,请家 属协助、鼓励和帮助患者训练。 4体会 骨盆骨折是危及患者生命的重度创伤,对其个人身心健 (收稿日期:2012—02—03) 康和家庭和谐均带来致命灾难。所以,从接触患者及家属 (上接第1176页) 3讨论 是系膜细胞存在着多种ET一1特异性受体,ET一1增加常导 致系膜细胞强烈收缩,从而使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加速肾小 球硬化 j。阿魏酸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当归、川芎等中草药 中的非肽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以竞争性抑制ET一1与其 受体结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产生,从 而抑制系膜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保护血管内皮,调节血管 舒缩功能;从而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防止肾功能损害,减少 尿蛋白丢失。 CRF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发展的必然结局,血 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及 生活质量,但是这些方法不能解决早、中期肾衰竭的防治问 题,所以,中西医结合疗法仍然是CRF的主要治疗手段之 一,而且能使肾功能得到改善,延缓肾功能衰竭进程,对提高 CRF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的研 究认为,肾小球内凝血、纤溶障碍与CRF的进展密切相关。 各种病因的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可激活凝血系统、促 进血小板凝集、肾组织内纤维素沉积,以致微血栓的形成引 起肾小球缺血性损伤。同时,局部活化的凝血因子及肾小球 内纤维蛋白相关抗原的沉积,可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脱落及 系膜区细胞外基质积聚。后者被认为与肾小球硬化密切相 本组资料显示,CRF患者单用阿魏酸钠治疗虽可使血清 BUN、Scr降低,但对Ccr的提高并不明显,与丹参的抗凝、改 善肾脏微循环、抗氧化等作用进一步联合,进行中西医优势 互补治疗,能更好地清除毒素,使肾功能显著改善,疗效确 切,且无不良反应,在临床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078. 关。因此,抗凝治疗为延缓肾衰进展、改善肾功能的措施之 一。中药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抗凝、扩血管等作 用。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含丹参酮、丹参酸甲酯、丹参乙醇 [2] 赵文,关晓东.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J].中国 等。其中,丹参酮具有抗凝、去纤、溶栓、降血脂作用,能促进 肾组织病理改变的恢复 J。丹参乙醇提取物在体外亦能抑 制二磷酸腺苷或胶原引起血小板聚集。因此,丹参及其有效 成分可影响多种凝血因子,降低血浆黏度,调节细胞电泳率 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9):523. [3] 王时敏,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125例临床分析 [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0):596. [4] 朱秉智,骆金华.丹参对兔血液流变性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影响 及红细胞压积,改善微循环 J,还是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 临床研究还表明,内皮素(ET一1)是重要的收缩血管活 性物质,而肾脏是ET一1最重要的靶器官之一,肾脏内尤其 的实验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21(2):170—171. [5]石湘芸.高血压与内皮素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华心血管 病杂志,1994,22(2)t126. (收稿日期:2012—01—31) (上接第1192页) 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3:15—25. [2]朱风艳.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J].国外医学・精神病 学分册,2000,27:156. [3]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2003:20. (收稿日期:2012—03—02)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