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材料(含解析)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材料(含解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材料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意思是说能成就大事业的,不拘泥于生活上的细枝末节。而《尚书》中则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小节和大德”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命之河在它的一条岸边享有自由,在另一条岸边就会受到约束。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自由与约束总是相伴相生。我们该如何平衡自由与约束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放纵,指解开绑缚,任其自适;攒捉,意为“约束收敛”,就是常说的“收得住”。

董其昌的这段话予人深思,你对“收”与“放”的关系又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说说你的想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这是欧阳修关于《易经》学习方法的见解。欧阳修认为易学有“大、小”之别,强调学习《易经》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卦的小道理,学会了《易经》的大道理,才可以通达《易经》各卦的小道理。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在这种“大”与“小”的关系中,是否带给你其他思考或启发?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写一篇在班级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3年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2》上映,其口碑与票房迅速跻身中国电影史的前列,该影片成为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幻电影。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导演郭帆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这些年,我一直在拍科幻电影,真实感受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为科幻文艺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撑……真实世界跟影像世界是有必然联系的,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这是已经被文艺史、电影史证明了的。” 材料二:

作家龙应台2010年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 此话一出,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读了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以“个人成功和国家进步的关系”为话题,

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1.例文:

严矜细行以立大德,扬弃小节而成大事

《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指出细谨言行,方成大德;而有俗语却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先贤之言谆谆,蕴含的人生大智慧,有关“大德”与“小节”,不妨以子夏之语系之,“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大德”不逾矩,“小德”可变通。严矜细行以立大德,扬弃小节而成大事。

立身于世,严矜细行以立大德。大德之前,细行为谨:明礼知规遵制恪法,涵品养慧,立身立德。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先圣孔子言犹在耳,志与艺必依乎德仁。《礼记 乐记》中说:“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德于人,为基,为根,为本。故大德不修,国乱、家破、人散。而修大德需从细谨开始,往古,“德”是我华夏文明常开不败之明花,孔融让梨,曾参杀豚,弈秋教射,有细行,才成就大德;观今,“德”是我炎黄子孙立德树人之旗帜,陶行知三糖育人,钱学森整装就餐,周恩来弊衣在身,细行是成就大德的基石。大德之前,不逾矩,矜细行,我辈才能立身立德,涵品养慧。 立身于世,扬弃小节而成大事。欲成大行,不纠结于枝节蔓叶,不牵绊于端倪肇始,敦化笃正,行稳致远。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味纠缠于过程中的分毫毕显,过于在乎蔓生的端倪,就会牵绊住前行的步履。当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并非不重细节,而是心有大事,从大局出发,整体服从全部,不为了个人的恩怨得失失去时代发展的方向。不是做事畏葸不前,而是夯牢基础,把握关键。试想,中国科研人员,如果没有高远的人生格局,宏阔的视野眼光,一味地盯住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如何能有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斗耀天的傲人成绩。大行之前,不纠结,砥砺前行,我辈才能敦化笃正,行稳致远。

处世需大德,志于大德以行稳;立身当细行,矜于细行以致远。

规范细行修养,走向更好自我;遵守大德界限,书写精彩人生。大德与细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左传》有“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之警语,《菜根谭》也说:“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村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若以权力得者,其萎可立而待矣。”我辈青年,立身处世,当时刻谨记,无大德无根基,无细行无功业,成大事笃定方向,推大礼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的我们,当引领风尚,传承文明,让道德的天空群星闪烁;让中华美德代代传承。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亚圣孟子曾言,浩然气长存,功成于细谨。风起于青萍,潮落于月畔。“德”与“行”之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我辈青年担时代使命,赓续前人星火,自当严矜细行以立大德,扬弃小节而成大事。惟其如此,才能风雷震九州,斯须寰宇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是关系类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是讨论“小节”和“大德”关系。“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强调了应当顾全大局,不必拘泥于细节,那成就“大德”的情况下,可

以不用拘泥于“小节”。而《尚书》中“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则强调了修养“小节”对养成大德的重要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小的方面注意不够,修养不好,必将影响大的美好品德的养成。

二者的观点形成对比,却都有道理。在写作过程中,要辩证看待“小节”与“大德”的关系,此为最佳立意。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谈:从细节处修养品德,加强自我修养,注重自己道德品质的养成,切不可因小失大,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等。

二者的观点形成对比,却都有道理。实现远大目标的路确实太过漫长、艰难,在这个过程中过分拘泥于“小节”,可能会导致因小失大,功亏一篑。但从一个人的立身道德上说,平时不检点,不注意品德操行、生活作风方面的细末小事,久而久之,积细行而成恶习,必将影响到立身大节。也因我们能秉承“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准则,才让我们能够养成纯洁美好的品德。

因此,写作时应重点围绕“大德”与“小节”的关系来谈。可在文章开头结合材料明确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的方证观点,如论证“大德”不顾“小节”,可列举刘邦从鸿门宴不辞而别脱身的事例,韩信不纠结于“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等例子,有力地论证观点。与此相对,也可列举“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玩物丧志的事例来论证“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观点。最后可根据分析给出具体的建议。 立意:

1.修养身心需重小节,临危不惧不拘小节。 2.不修“小节”难成“大德”。 3.注重小节,加强自我修养。 2.例文:

乘骐骥以驰骋兮,约束以达先路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若无堤岸,何来逝川?前车有辙,后车有道,行若无轨,何需大道?世间万物,看似潇洒而行,实则处于约束之中。骏马驰骋,信马由缰,殊不知,前方已是深渊万丈。唯有给自由以约束,方可行稳致远。 策马奔腾,而无约束,摔下即是粉身碎骨。

木心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从前慢,人“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谨守规则,坚守良心。而今时代飞速发展,网络瞬息万变,稍有不慎,突破底线,就是万丈深渊。17岁男孩刘某诚心寻亲,却遭到众多网络暴力,可惜了年轻的生命;华师大一学生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考研的喜悦,却因一头粉色染发遭到无数谩骂,终致其抑郁5个多月后不幸离世……文不能言,字字诛心。屏幕后的你指尖轻动,却已让别人粉身碎骨。尼尔波兹曼曾说“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最近更有ChatGPT一夜之间爆火网络,网上冲浪,遨游科技,我们万不可忘了法律道德的约束,这是保护他人,亦是自我保护。

风驰电掣,却无约束,稍有不慎,万劫不复。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自古以来就有小人罔顾规则,谋名夺利。虽然他们早已摔下悬崖,无人问津,但时光流转,无视约束的卑鄙者仍策马奔腾,层出不穷。当某些食品加工企业往低价米里违规添加香精冒充泰国香米的时候,当无执业资格的美容人员往消费者面部注射日用化妆品的时候,他们早已罔顾安全底线,忘了法律红线,更不要提人命关天;他们只顾在贪婪的路上策马奔腾,把“黑心钱”装进自己口袋,把风险留给消费者;终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受到全民抵制。毫无约束的贪婪,不仅害了别人,也让自己泯灭于历史的烟尘,万劫不复。

从心所欲不逾矩,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菜根谭》有言:“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航登彼岸。”刹那百转,皆在一念之间。当楚怀王一心变法强国,却忘了“亲贤臣,远小人”的帝王之道,当秦始皇梦想着“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却忘了“勤俭兴邦,奢侈亡国”之理,他们终期于尽,岂不痛哉!而唐太宗时刻不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心约束,终成“贞观之治”;建国74年来,我党时刻保持清醒警惕,约束自身,以法约民,让这九州山河,鸢飞于天,鱼跃于渊,国泰民安。

诚然,不当的约束反会带来不便,甚至有损于自由。但无约束的自由绝不是真正的自由,它只会如脱缰的野马,坠入深渊,万劫不复。人如此,企业如此,国亦如此。

万物皆有所待,给自由以约束,而不是给约束以自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

材料把人生比喻成生命之河,指出既享受自由,又要受到约束。

材料中给出了“自由与约束”这个话题。写作导语中对“自由与约束”进行了进一步阐发,就是说,自由与约束相伴相生,我们该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所以写作时,需要围绕平衡自由与约束关系展开。自由是建立在约束的基础之上的,自由与约束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了约束,就不会有自由。自由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江水,有了河坝的束缚,才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自由就像迎风而上的风筝,有了丝线的牵引,才不至于有坠毁的悲剧发生。

写作时要梳理“自由与约束”各种逻辑关系的表现,如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关系,自由与自律的关系,自由与随心所欲的关系,自由与精神的关系,自由与科学创新的关系等。纪律、法律等规则制约着人的行为,也保障着人的权力与自由,因此,只有内心甘愿接受规则的约束,我们的心灵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相反,无视规则、违背规则,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写作时可以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篇先引出观点:唯有适度约束,方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主体安排成分论点的结构,分论点一,约束是花,自由是果。约束是自由的前提,唯有花开,方得硕果。分论点二,自由是水,约束是岸。岸虽阻遏了水的自由流淌,但也避免了水的泛滥成灾。分论点二,自由如骏马,约束是缰绳。没有了约束,自由会摔得粉身碎骨。结尾处可以深化:作为新时代公民的我们,接过世纪传承的接力棒,更应慎独自律,在约束中前行。 立意:

1.约束不是绑架,自由不是放纵。 2.有约束才是真自由。 3.坚守规则,追寻自由。 4.放飞自由应有度。 3.例文:

收放自如,达以立世

时代波谲云诡,社会错综复杂。纵观当下,如何为人处世已经成为所有人为之苦恼的问题。董其昌言:“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非独作书之法,人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舞蹈,都应当收放自如,达以立世。

“放”并不是蒙头冲锋,而是矢志向上,踔厉奋发。于人生而言,最重要的并不单单只是向前冲锋,更重要的是抱着积极的心态向前奋进以积极向上之心,追求卓

越之境,它会带领人们开拓天地,在不断探索之中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方法。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博士彭敏成为诗词大会的冠军,靠的就是长坐书店,潜心苦读。试想一下,若没有放的敦促,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吗?我们不妨畅想未来,若没有进取之心,你该如何在陌生的环境内快速熟络他人,适应环境,又该如何在从业之时发挥自身最大能力争夺心仪之选呢?故言“放”为箭,破阵立身,占领更高的地势。

然而,一味地“放”却可能会演变成莽撞,若是漫无目的或是固执地向前,总有一天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收”便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认为“收”是怯懦之人的标配,它是退缩,是缺少胆量和勇气,其实不然。“收”更是一种“放”,它是审时度势,是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的调整,是退一步后发现更好的发展方向。陶渊明深知“今是而昨非”,毅然而退,故有《归园田居》组诗留世。吾辈求学路上,与其一味埋头苦干,不如退一步想想——我现在在做的,到底是不是适合我的最佳之道。或许收敛之后会发现错失的宝藏,收作为另一种“放”,有时也是保身之法,正如刘邦在鸿门宴上借口离席;亦如烛之武上门劝和,没有选择莽撞抵抗秦师,保下了自己的安身之地。以收为放、以退为进从来不失为一种处世宝典,关键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它。

收放有致后,更为重要的是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生活中苦难艰险是必然的,而如何对待它却是最大的难题。遇到困难后无法缓解的人比比皆是,而他们就是落入了内心的枷锁。我们要学习的,是苏轼那样“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在遇到任何学习或工作中的困难时勇敢面对,这才是永保自身的绝技。

收与放二者从来不是相互对立,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把它们发挥到极致,才能在这个社会里更好地生存下去,才能掌握为人处世的最佳办法。因而谨记,“放”以破阵,“收”以守己,勿忘通达立自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首先分析材料:“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这是对作书之法,提出要求;“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这几句指出失此两窍的危害;“放纵,指解开绑缚,任其自适;攒捉,意为‘约束收敛’,就是常说的‘收得住’”,这几句是诠释“放纵”和“攒捉”的含意。同样,在其他我们的人生中,至始至终都存在“收”与“放”的关系问题。这就好比一架飞机在每次飞行中都必须收放起落架一样。这个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和一架飞机的安全均至关重要。

第二段中“你对‘收’与‘放’的关系又有怎样的思考”为考生明确写作指向:收与放的关系。“请联系生活说说你的想法”则意在提醒考生不要局限于书法,而要将写作视角投向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如求学、处世、交往、为政、施教、经商、军事等,也可以联系舞蹈、美术、建筑、音乐、影视等艺术领域,阐述“收”与“放”的关系及蕴藏其中的道理。当然,只讲究“收”或者只讲究“放”,都是片面的态度,终会导致偏颇。因此,我们既要反对不讲方法的“放”,也要反对过分的“收”。“收”和“放”是相辅相成的,通常来说,“收”要收的住,“放”要放的开。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把握收与放的“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如果事物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那么,这个事物就要起变化。 立意:

1.用平常心去对待“收”和“放”。

2.收放有致,豁达处事。 3.打好基础,才能收放自如。 4.例文:

无限风光在险峰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古语有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提升了看待事物的高度,也就拓展了看待世界的格局。世间的很多事物都遵循这个朴素的道理,只有以宏观思维统摄微观思维,才能抓住精髓,掌控全局。山中的景色随处可见,但无限壮美的风光只有在身登险峰时才看得见。

以读书来说,只有把握住书中的主体思想,才能读懂书中细枝末节的知识。比如我看《水浒传》,知道主题思想是“乱自上作,官逼民反”,懂得了这个主旨,才能看懂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的悲剧人生;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贯穿孔子所有学术思想的“道”就是“忠恕之道”,这无疑就是读懂《论语》的总钥匙,掌握了它,也就有了理解其它章节的可能;“诗庄词媚”是对唐诗宋词特质的总体性概括,只有真正领会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载体的特质,才能进一步读懂许多代表性的篇章。 以学书法而言,只有在临摹碑帖之前把握住作品的整体气韵,以及书法家的主要风格,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写好每一个笔画和结构。看懂了王羲之的神逸,才能体味《兰亭序》中每一个字的潇洒;明白了颜真卿的雄浑,才能领悟《颜勤礼碑》中每一个点画的庄重。由此推而广之,看商周礼器,要懂得原始崇拜,才能看懂那些古朴的图案;学宋人水墨,要明白禅宗理趣,才能明白设色的清雅;赏元人杂剧,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赏析剧本的细节处理。这就是所谓“得其大而兼其小”的道理。

以实现理想而言,只有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当成最高理想,才能将一生所有的小理想贯穿起来,最终汇聚成精彩的人生。对于青年人而言,志存高远是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品质,是成就远大前程的决定性行为。文天祥从小便立志向欧阳修、胡铨等乡贤学习,最终,他杀身成仁,用壮烈的生命印证了最初的誓言;鉴真法师自幼年起许身佛法,一生弘扬正教,冒死东渡,终成一代高僧大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将千百个小理想汇聚起来,凝心铸力,为的就是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大理想。

得大兼小,纲举目张;身凌绝顶,一览众山。为了学习上的事半功倍,为了事业上的辉煌胜利,我们都应该牢牢记住“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只有把握住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成就丰饶的生命。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从这句话原来的出处看,它主张做学问要从大的根本着眼,要有整体意识,学好了根本的大道理才可兼及旁支末节。由此可知,“大”与“小”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原意是指做学问要从大处、根本处着眼,学好了根本的大道理,旁枝末节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做学问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我们应该用大的梦想去牵引小的愿望,这样才能走得更长远、更稳健,正如一滴水只有融入江河湖海才能获得永久的生机一样。而引申到人生格局,则是指人要

有远大的志向,要有远略,或要有大局观,或有大格局,才能获得稳定的利益,眼光要放长远些。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句话也可引申到做事、做人方面。如,做事要明确大道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不能舍本逐末、反向行之,如果只陷入细微琐碎,便难得其本质。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里也始终存有一种从大处着眼的智慧,有大局观、整体意识才能高屋建瓴地认知事物,形成更宽广的眼界与胸怀。 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赞同这个观点,也可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对这句话做出或思辨性、或与之对立的新理解,比如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注重点滴才能实现大的目标等。当然,也可拓展开去,从志向追求,胸怀气魄,眼界胆识,阅历学养等构思立意。对于个人而言,虽然脚踏实地的积累很重要,但是人生要有格局和胸怀,要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举信仰的旗帜,才能让自己有明确的目标,也才能帮助国家形成明确的战略方向和愿景。所以,对于如今新时代的青少年而言,我们不能蝇营狗苟于一时之得失、微末之利益,而是必须确立一个明确、高远的志向,并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去积累和努力,才能走向人生的巅峰,走到祖国最需要的道路上。写作时要注意发言稿的文体格式。 立意:

1.立足脚下,志存高远。 2.尽精微前先要致广大。 3.心怀大志,不拘小节。 5.例文: 与国同梦

这个春节,《流浪地球2》让全体中国科幻影迷沸腾了。工业实力的高度发展,“带着地球去流浪”的中国式浪漫与大国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中国传统文人情怀,亲情与爱情的国人朴素情感……如此种种,都揭示了一个真理:强大的祖国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坚强后盾,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今天的和平环境,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人们的幸福生活。

这些年,“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被一些文艺青年奉为圭臬。单纯的文青们因一句话蛊惑将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对立,却丝毫没意识到这二者并非鱼与熊掌,更没意识到小民尊严需要大国崛起来保障。

《三体》有句名言:“毁灭你,与你何干 ”我们当然不是倡导社会达尔文主义,但从今天世界的现实,一定程度上是这句话的写照。外交层面,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中,你的声音被忽略被埋没,甚至你都没有发声机会,在霸权主义那里,所谓“公理”不过是浮云。对某些国家来说,自由、民主、只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他们只需要一个“理由”,即使它漏洞百出。此时,唯有自身强大才能保全自己。

所以,作为中国青年,我们在为祖国骄傲的同时,还应思考,如何为大国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懂得:只有大国崛起,才能护小民尊严,才能实现个人成功,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无数种可能。 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中国未来的辉煌是属于我们的,中国未来的责任也是属于我们的。所以,作为中国的新一代青年,我们的人生,不该只为自己,更应思考如何以个人成功促进祖国崛起。塞罕坝人用尽毕生的心血,守护住了我国绿色的家园;耶鲁博士辞去高薪职位,只为帮助乡村父老脱贫致富;乡村医生王建新在山头奔走10多年,为的是村里每个人的健康生活。中国自古便有君子之说,

并不是为了让强者强大而衬出弱者的无力,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的是强者的强大可以保护弱者。马克思在17岁就对自己的职业做了思考——为人类奉献才能实现价值。那我们呢?中国的梦是中国人都拥有幸福安详的生活,是中国的和平美满。当我们金榜题名时,不妨看看山中贫困打工的孩子;当我们领高薪时不妨看看因贫困而发难的乡亲们。家国一体,作为即将成为顶梁柱的我们,有什么资格不肩负起中国未来的责任呢?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与国家一路走来,小时候住在祖国的怀抱,长大后我也会将祖国怀抱,我与祖国同在,与祖国同梦。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一中,拍摄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本是郭帆等个人电影工作者的梦想。但是,拍摄科幻电影,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梦想和努力,还需要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经济基础的强劲依托。所以,《流浪地球2》,甚至是整个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进步,都是依靠中国的逐渐强盛的国力托举起来的。也正因此,郭帆在享受到国家进步托举个人成功的基础上,也努力为制作出能传承国人精神以及中国形象的中国科幻电影而奋斗。由此可见,国家进步也需要要集腋成裘,汇聚众多人的努力。与此相对,材料二中作家龙应台的话就有失偏颇。没有强大祖国的庇护,个人在遭遇重大灾难面前,或许只能身如飘萍,小民尊严也就无从说起。 所以,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之间的关系。而写作任务中给定的“个人成功”与“国家进步”的思辨性话题,也就是“小民之尊严、努力”与“大国崛起”的关系。结合三则材料的内涵,考生应该在文章中回答对于国家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国崛起,大国应该如何崛起。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而言,维护自己的公民权益、追求个人成功固然无可厚非,但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大国,以大国之崛起更好地庇护我们的人生,更值得赞扬。 立意:

1.祖国有力量,人生才有尊严。

2.以我之人生努力,护祖国繁荣富强。 3.家国一体,荣辱与共。

4.人生与国家都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