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医源性电离辐射损伤及其生物医学防护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33卷第3期(总第195期) 辐射防护通讯 2013年6月 -进展与评述・ 医源性电离辐射损伤及其生物医学防护 闵锐(第二军医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随着核与辐射技术在医学检查、诊断和治疗领域运用的增加,世界范围受照人群不断增多,医源性辐射已 成为人类最主要的人工辐射来源之一。医疗机构和个人在选择利用放射手段获取诊断和治疗利益的同时,需要注 意和防护伴随的辐射损伤效应。本文介绍了医源性辐射及其危害、机体组织的辐射损伤特性和类型、辐射生物效应 分子及效应调节研究的进展,简要概述目前临床已经使用或最具应用潜力的辐射防护策略。 关键词: 医源性电离辐射;辐射效应;辐射损伤;生物医学防护 中图分类号:R148,R81,Q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56(2013)03—0008—08 与核事故造成的危害相比,人们对医源性辐 1医源性辐射及其潜在的危害 射损伤的关注度一直较低。然而,随着核与辐射 各种形式的放射治疗,射线在杀死肿瘤细胞 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放射手段和设备在医学检 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包 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多,如放射科 括诱发癌症…。乳腺癌放疗继发肺癌的发生率约 的普通x光影像和各种cT设备;核医学科的各种 为2%,Hodgkin’S淋巴瘤放化疗后继发癌症的发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ECT)和正电子发射 生率高达18%l2 j,前列腺癌放疗后继发癌症风 计算机断层扫描(PECT)设备;肿瘤放射治疗科的 险为2%~5%Sv一1151。介入治疗和频繁CT检查 各种近距离治疗和远距离治疗7射线设备, 刀、 也具有一定潜在辐射健康危害。根据检查部位、 x刀和射波治疗设备,各种电子、质子和重离子加 时间和对影像质量的要求等,一次普通CT检查暴 速器,中子发生器;内科或外科的骨密度检查、各 露剂量可在0.01~0.2 Gy范围,可明显观察到淋 种介入和导向治疗设备;皮肤科的放射性敷贴治 巴细胞基因突变和损伤l6 ]。临床放射治疗、多次 疗;其他科室的肿瘤放射性植人治疗等。必须和 CT检查和核医学扫描检查,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非必要接受放射性诊断和检查的人群,包括健康 水平位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诱导癌症发生率增 检查,肿瘤筛查,以及接受各种放射性治疗的患者 高的辐射剂量范围内 j。 人群都在逐年增加。医源性辐射在世界范围已成 国际辐射防护组织建议公众的年吸收剂量当 为平时人类最主要的人工辐射来源,医源性辐射 量为1 mSv,即公众5年内平均每年额外吸收的辐 损伤及其防护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射剂量当量不能超过1 mSv,若超过此值则存在因 利用生物医学手段防护医源性辐射诱导的继 辐射而诱导癌症发生率增加的风险。这个建议限 发损伤效应,只有在了解不同组织的辐射损伤特 值虽不包括个体承受的天然本底辐射和医源性辐 性,辐射损伤效应发生的分子基础、发展过程和传 射,但从美国保健物理协会给出的各种放射性检 播环节等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作用环节和靶点 查和诊断(未包括各种放射性植入治疗和介入治 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本文介绍了医源性辐射及其 疗)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剂量负担可以看出,有些放 危害、机体组织的辐射损伤特性和类型、辐射生物 射性检查和诊断带给患者的剂量负担大大超过国 效应分子及效应调节的研究进展,简要概述目前 际辐射防护组织建议的公众年容许剂量限值 j。 临床已经使用或最具应用潜力的辐射防护策略。 表1给出了典型X射线诊断一次照射患者所接受 收稿日期:2013.05.10 作者简介:闵锐(1957.),男,1994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博士;教授。 一8一 医源性电离辐射损伤及其生物医学防护 闵锐 的剂量当量。表2给出了典型x射线或CT完整 表3一次典型核医学检查患者接受的有效剂量 系列检查患者所接受的剂量当量。表3给出了一 次典型核医学检查患者接受的有效剂量当量。 由表1~表3可见,某些医源性辐射使患者接 受的剂量具有增加患者癌症发生的风险。因此, 医疗机构、个体或患者在利用各种医用放射手段 的同时,应注意、考虑和防护射线带来的现实和潜 在的辐射危害。 优化诊疗方案,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照射是 防护正常组织辐射损伤最有效的方法,但在不可 避免的检查或治疗导致患者要接受照射的情况 下,适当运用一些生物医学方法能在一定程度防 0 O O O O 0 O O O O l 0 0 0 护或减轻医源性照射带来的组织损伤效应和随机 ∞叭 ∞ ∞∞加加 5 O ∞ 性效应。 表1典型X射线诊断一次照射患者所接受的剂量当量 检查部位 剂量当量(mSv) 2机体组织的辐射损伤特性和类型 胸部(侧位) 根据机体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细胞 胸部(前位) 的辐射敏感性大致分为敏感、较敏感、较不敏感和 脑部(前位) 不敏感类型。通常,那些不断增殖和分化的细胞, 脑部(侧位) 如造血细胞和肠上皮细胞等属于辐射敏感类;经 盆腔(前位) 胸椎(前位) 刺激具有增殖能力的终末和休眠细胞,如淋巴靶 腰椎(前位) 细胞,肝、肾组织细胞等多属于辐射较敏感类;部 牙齿(侧面) 分终末细胞和极少量具有增殖活力的细胞群,如 牙齿(全景) 粒细胞、NK细胞、红细胞、内皮细胞、纤维细胞等 臀部 属于辐射较不敏感类;多数终末分化细胞,如神经 腹部 和肌细胞等多属于辐射不敏感类 “]。 乳房x成像(4个视野) 根据辐射损伤效应发生的过程,大剂量照射 手和脚 双能x射线吸收测量(全身) 所致机体组织的损伤效应类型基本可分为4 类 : 表2典型X射线或c-'r (1)早期或急性辐射毒性细胞效应。表现为 完整系列检查患者所接受的剂量当量 细胞死亡,超过一定阈值剂量细胞死亡随照射剂 完整检查 剂量当量(mSv) 量增加而线性增加,常见于造血干细胞和肠上皮 静脉肾盂造影(肾,6张片) 2.5 细胞,其效应程度取决于一次照射剂量大小。 钡餐(106秒透视检查,24幅影像) 1.5 (2)原发辐射作用诱导产生的辐射毒素(细 钡灌肠(137秒透视检查,l0幅影像) 7.O 胞反应辐射溶出或分泌的一类具有高溶蛋白、溶 头部CT 2.O 脂和溶碳水化合物性质的糖蛋白)以及早期基因 胸部CT 8.O 反应性活化造成的继发辐射效应。辐射毒素可借 腹部CT 10.0 盆骨cr 10.0 血液和体液循环输送到远离原发作用的部位,诱 血管成形术(心脏研究) 7.5~57.O 导类似原发辐射作用的效应_】引。早期基因反应 冠状动脉造影 4.6—15_8 性活化效应由一系列与炎症、血管渗透性、血管生 成、凋亡抑制相关的辐射敏感基因被激活而产生。 一9— 辐射防护通讯2013年6月第33卷第3期 'F,各种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或严 如辐射诱导的血管渗透性增高、组织水肿和细胞 剂量大4,J因子分泌(如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需要的 重程度还与射线的种类、照射方式(如一次照射还 生长因子,巨噬细胞和其他白细胞迁移所需要的 是多次照射、局部照射还是全身照射、大剂量率急 趋化迁移因子等)增加,可致一系列以细胞和组织 性照射还是低剂量率慢性照射)、受照者的年龄、 功能异常或丧失为特征的继发效应,如放射性炎 性别和健康状况、以及其他照射环境因素有关。 症。这类效应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在放射治疗过 有关。 从肿瘤治疗的角度,希望肿瘤组织在较低剂 程中,这类效应的强度与分次照射的时间和剂量 量照射下即可发生组织损伤效应,一来容易达到 预期治疗效果,二来可减轻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 (3)迟发组织紊乱型辐射效应。在原发辐射 同时可降低患者因放射治疗带来的随机性效应发 部位纤维母细胞、血管和其他毗连细胞和组织严 生风险。临床放射治疗中辐射增敏药的使用,各 重损伤的基础上,加上早期辐射诱导的放射性炎 种 刀、X刀、射波刀和重离子治疗手段的运用, 症等继发效应,使受照部位周围组织和细胞发生 目的都是在提高肿瘤治疗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 永久性功能损伤,临床上出现血管扩张、水肿、纤 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从放射检查和诊断的角 维化和坏死等症状,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和丧 度,虽然可以确保一次常规检查和诊断照射不会 失。这些症状会在机体受照后6个月或2~3年 发生确定性效应,但能避免和能替代的放射检查 出现。 和诊断应尽量避免或用替代手段,如果是必要的 (4)随机性效应。随机性效应主要指致癌效 放射性检查和诊断,在获得高质量准确结果的同 应和遗传效应。辐射诱导的细胞基因突变有3种 时应尽量缩短诊断和检查的时问,严格控制使用 情况:①大剂量照射后,机体修复存活的体细胞或 的时问间隔和频数,减少患者在诊断和检查过程 生殖细胞内积累的基因突变;②受照部位周围正 所接受的照射剂量。从有利于降低个体和人群, 常组织因散射的低剂量辐射诱导的细胞基因突 及其后代辐射随机性效应发生风险的角度,总体 变;③辐射诱导的各种生物毒素在未受照组织中 上要控制使用用放射手段检查和诊断人群的总 诱导的细胞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和异常传递给同 量,降低检查和诊断过程的辐射剂量,对于能达到 体后代细胞或个体的后代均会诱发随机性效应。 同样质量效果的检查和诊断,能用一次x光成像 这种传递若发生在血细胞则可致各种恶性血液疾 或能用磁共振成像的就不要用CT,能用外照射方 病,若发生在其他组织细胞或结缔组织可致各种 式检查的就不要用将大剂量放射性核素注人体内 实体瘤,若发生在生殖细胞则可导致生殖遗传变 的核医学检查,尤其是对于儿童、未育青年、孕妇 异。随机性效应既可发生在受照个体本身,也可 和老年人群。 发生在受照个体的后代;既可在受照射后短时问 内发生,也可在受照后数年或数十年发生。 3辐射生物效应分子及效应调节 根据效应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 电离辐射通过电离、激发和碰撞,以及伴随这 以及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上述各类辐射效应可进 些事件和过程的一些继发效应产物(如次级辐射 一步归类为较早发生的确定性效应(或组织损伤 和电子)作用于各种生物分子和介质,造成分子和 效应)和较迟发生的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指 细胞的直接损伤,同时产生大量毒性活性辐射分 引起组织损伤的辐射剂量须达到一定阈值,超过 解产物(如自由基、辐射毒素等)继续作用周围其 此剂量阈值组织的损伤效应即出现(这里的确定 他的生物分子、细胞和组织结构,造成各种原发和 性效应是指出现临床可观察和检测到的损伤和症 继发损伤效应_1 ’”J。不同射线、同一射线不同剂 状)。确定性效应一旦发生,效应的严重程度随照 量和不同照射方式,在照射的早期、中期和晚期, 射剂量增加而增加。随机性效应指无论受照剂量 组织细胞在分子水平的辐射反应各不相同。了解 多低,只要受到照射效应就会发生,其效应的发生 不同条件下辐射反应分子的类型、表达时相、活性 率(非严重程度)随辐射剂量增加而增加,似乎不 作用和调节通路,对于在放射治疗和辐射防护中 存在阈值剂量_1 , 。除了受照组织的特性和受照 寻找合适有效的干预靶点和环节大有裨益。 l0一 医源性电离辐射损伤及其生物医学防护 闵锐 电离辐射直接击中细胞内外的DNA、蛋白质 因素诱导的损伤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电离辐射 和脂质等“靶”物质,可造成各种直接辐射效应。 诱导的组织细胞的死亡和修复多在原位进行,因 但生物组织含水丰富,受照时大量辐射能量将会 此为维持细胞微环境内各种力量的动态平衡,一 被水吸收。水吸收辐射能后生成各种自由基和具 些细胞因子在辐射损伤病理和损伤愈合中常扮演 有自由基活力的水和电子,这些辐射产物可进一 双重角色,这使得一些生物分子的辐射应答和反 步作用于组织细胞内和周围的敏感分子和结构 应不仅具有双向性,同时还具有时相性、波浪性和  (如DNA、受体络氨酸激酶、脂质和膜结构、线粒 周期性的特点u 。体、蛋白酶体等)产生各种间接辐射效应。辐射的 直接和间接效应均可致原发生物学损伤效应(如 4辐射损伤的生物医学防护策略 生物医学和药学手段能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 DNA损伤、蛋白失活和细胞膜损伤),原发生物学 损伤带来的基因表达改变、蛋白编码异常和活性 内和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预辐射生物效应的发 改变、细胞分泌异常、胞膜内溶酶的异常释放、细 生、传播和后果。了解辐射生物效应发生机理、发 介导效应的分子及信号传播途径、影响辐 胞功能和运动异常等,又可引起一系列继发辐射 展过程、生物损伤效应。 射生物学效应的各种因素以及辐射生物学效应的 组织在受到辐射作用后不同阶段,感应辐射 不同组织特性和特点,运用不同方法手段,选择恰 直接和间接作用的分子、细胞和结构各不相同,其 当的目标、环节和时相进行干预,方能达到最佳防 构成的信号传播和调节网络十分复杂。仅细胞层 护效果。目前临床已经使用或最具应用潜力的防 面对辐射的反应,包括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细胞因 护策略可总结为清除自由基、降低组织氧消耗、修 子分泌和协调、危险信号的向外传播、组织细胞损 复DNA损伤、抑制和阻断继发病理效应因子的活  伤修复的启动等过程,这些反应不仅要受所在组 性和传播途径等。.织和器官的控制,细胞周围环境的影响,还要受系 4.1清除自由基 统和中枢的调节和指挥_1 。在辐射效应的不同 电离辐射与细胞作用大部分能量被水吸收, 阶段,通常那些有利于细胞增殖、修复和存活的蛋 继而产生大量自由基。生物和化学方法很难阻止 白分子和信号,多具有防护损伤作用,而那些具有 射线的直接作用,却有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阻断 抗增殖能力或诱导凋亡的蛋白分子和信号,多具 继发辐射效应。生物受照后,若能激活内源性自 有辐射致敏潜能¨引。常见的早期辐射反应分子 由基清除系统,或使用外源性自由基清除剂,原则 包括细胞趋化因子和前炎性因子,以及一些抗炎 上可减轻辐射诱导的自由基对DNA和其他亚细  因子。这些分子有的发挥早期致炎作用,有的为 胞器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伤。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均含有一定水平的内源 维持和调节炎症修复过程中的平衡而发挥抗炎作 用。这些早期辐射反应分子还可进一步协调诸如 性自由基清除剂,如胞浆内的cu、Zn超氧化物歧 细胞粘附分子、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类细胞因子、氧 化酶(s0D)和线粒体内的MnSOD都能将氧自由基 化还原调节酶类、抗氧化蛋白酶类(如锰超氧化物 转化为过氧化氢。含巯基内源性自由基清除剂谷 歧化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金属硫蛋白、血红 胱甘肽(GSH)能直接中和氧自由基。这些内源性 素氧化酶、7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髓过氧化物 自由基清除剂都可通过细胞的应激反应诱导生 酶等)、基质重塑酶和抑制体、纤溶酶原激活体及 成。此外,一些化合物,如乙酰半胱氨酸、氨磷汀 抑制物、热休克蛋白等一系列分子的功能和活性, 和含SO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等,也能不同程度诱 进而放大辐射的有害效应。加J。上述分子及其上 导内源性自由基清除剂的表达 J。氨磷汀的去 下游相关信号通路的信号传播,形成复杂的效应 磷酸巯基中间体WR.1065,具有清除外源性自由 传播和放大网络,进而在细胞、器官、系统和机体 基的潜能,口服纳米WR.1065颗粒已进行l临床前 不同层次,启动和形成早期、中(假愈期)期和晚期 应用试验 ]。富勒烯纳米碳结合亲水基团后形 的一系列辐射生物效应。 成的富勒醇也具有一定自由基清除能力,给予受 值得指出的是,电离辐射诱导的损伤与其他 照小鼠(8 Gy全身照射)富勒醇,其辐射防护效果 辐射防护通讯2013年6月第33卷第3期 与氨磷汀类似 j。二氧化铈纳米颗粒也能通过 形成的二硫化产物WR.33278具有促进DNA修复 清除自由基和增加内源性SOD产生,发挥一定辐 的活力。超螺旋质粒DNA辐射实验表明,WR. 射防护作用 ’拍]。硝基氧类化合物具有一定自由 33278可通过清除自由基和诱导DNA凝聚来保护 基清除能力,其氧化型先导化合物4.羟基.2,2,6, 验模型中也显示出辐射防护作用 J。 4.2降低组织氧消耗 DNA。WR.1065和WR.33278还可通过去掉DNA 6.四甲基哌啶1一氧基苯甲酸盐自由基,在动物实 链上的加合物而发挥辐射损伤防护作用_37]。多 胺类物质(Rn腐胺,亚精胺和精胺)不仅是细胞染 色质的结构成分,也能通过诱导DNA致密螺旋和 电离辐射与组织中的氧作用不仅可产生对生 聚集减少DNA链断裂,参与细胞DNA损伤的修 物大分子有毒性作用的氧自由基,组织细胞内和 复。能降低胞内多胺浓度的多胺抑制体可增强辐 周围氧环境(或氧张力大小)也能影响辐射作用细 射细胞的死亡和致突效应 胞和分子产生的生物效应。大量研究表明,增加 。此外,红葡萄聚 乙醇提取物白藜芦醇具有减轻辐照动物细胞染色 通过直接干涉DNA修复机制中的多酶系统 如羟基鸟嘌呤DNA糖基化酶(OGG1)能通过 组织细胞内和周围环境的氧浓度可增加组织细胞 体畸变率的作用 J。 的辐射敏感性,反之可增加其辐射抗性。 力,就可减轻远端组织辐射损伤 ;羟色胺类化 一通过简单的止血带捆扎降低远端组织的氧张 加速DNA损伤恢复也是减轻辐射损伤的策略之 。合物,可通过降低组织的氧消耗或抗氧化而发挥 启动氧化嘌呤碱基的切除修复和抑制8.OH.G糖 辐射损伤防护作用 ;氨磷汀一方面可通过清除 基化酶活力,在抗紫外线诱导的突变和在防止线 自由基,另一方面也能通过降低氧消耗而发挥作 粒体DNA氧化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紫铆 用 。一些具有降低组织细胞氧消耗作用的蛋 亭(Butin)一方面可通过增强OGG1的转录活性和 白因子,如乏氧诱导因子(HIF),也都具有辐射损 OGG1调节体Akt的磷酸化表达,抵抗和减轻过氧 伤防护的潜能l 。在正常氧张力条件下,乏氧诱 化氢诱导的DNA损伤,也可通过上调MnSOD蛋  导因子不断被蛋白酶降解而维持在一定的低浓度 白表达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mj。水平,而在乏氧条件下,乏氧诱导因子未被降解而 4.4抑制和阻断继发病理效应因子的活性和传播 在胞浆内积累,这种积累能诱导大量乏氧反应蛋 途径 白基因的表达,如乳酸脱氢酶A(LDHA)的高水平 具有抗炎、抗纤维化作用的化合物,理论上都 表达可直接抑制氧化磷酸化和无氧代谢过程b 。 能通过抑制继发病理效应因子,阻断其传播途径 因此,可通过稳定细胞内乏氧诱导因子,或增强组 起到减轻辐射损伤的作用。 织细胞内乏氧诱导因子HIFla和HIF2a的活力降 低组织细胞内的氧消耗,可减轻活性氧导致的组 在辐射损伤的早期和晚期,不同细胞分泌不 同的细胞因子。有些细胞因子,如炎性因子和细 些细胞因子,如IL.10,则可通过抑制TNFa的致 织损伤。一些能模拟缺氧作用的化合物,如氯化 胞趋化因子,具有诱导继发病理效应作用。而另 钴、铁离子螯合剂去铁胺和有机汞化合物汞撒利, 发性麻醉药)、冈田酸和钒酸盐 一能上调HIFla表达的化合物,如异磷氟烷(一种挥 炎作用,或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阻断白细 ,以及能抑制 胞趋化迁移,从而起到减轻早期炎症反应、防护辐 HIF降解的物质,如二价铜和锌螯合体氯碘喹啉, 要么通过降低组织细胞内和周围环境的氧张力, 挥辐射损伤防护作用 j。 4.3修复DNA损伤 射继发损伤 ]。IL-6是导致辐射淋巴性肺泡炎的 主要前炎性因子,抗IL.6和抗TNFa的中和抗体可 要么通过诱导HIF产生或抑制HIF降解而间接发 通过抑制ICAM.1表达,限制白细胞迁移而起到减 轻早期放射性炎症的作用_45 J。辐射可上调纤连 蛋白和腱生蛋白C,降低或阻断这些蛋白的表达 及时启动DNA损伤修复系统,或促进DNA双 有利于防止辐射诱导的组织纤维化形成。辐射也 链断裂无误修复也是防护和减轻辐射损伤的途径 可上调肺组织细胞ICAM.1、细胞分化决定簇 之一。 CD54、血管细胞粘附分子、P.选择素和E.选择素等 l2一 氨磷汀的中间体硫醇产物WR.1065,氧化后 蛋白mRNA的表达,阻断或抑制这些细胞因子 一医源性电离辐射损伤及其生物医学防护 闵 锐 mRNA的表达,可降低炎性细胞迁移和穿越内皮 ofHuman Blood Samples Exposed to a CT Scanner:a Di. 细胞的能力。IL-1受体拮抗剂Anakinra,能有效抑 rect Comparison of 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s[J].Radi— 制炎症传播的通道,抗CD45抗体可阻断或减轻炎 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2009,134(1):55. 性细胞在肺泡组织内的侵润。他汀(statins)类化 [8]闵锐.辐射危害流行病学调查与医源性辐射危害评 合物,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IL-6和II广 价[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11,29(2):77. 8表达增加ICAM.1表达,发挥较持久的抗炎、抗 [9]RADAR.Medical Procedure Radiation Dose Calculator l 0Lj.http://www.doesi ̄omdar.corn/RADARDoseR- 血栓和免疫调节作用;也可通过抑制I型胶原和 isk Calc.html 纤连蛋白积累调节间充质细胞的分泌表型,发挥 l10J KrishnanE C,Krishnan L,BotteronGW,eta1.Effcet of 抗纤维化的作用 J。 Irradiation on Microvasculature:a Quantitaitve study[J]. 4.5其他 Cancer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1987,10(1-2):121. 其他一些生物医学方法,如促进干细胞生成 [11]Joel S G.Radioprotection[J].In Vivo,2009,23(2):323. 和分化、抑制细胞凋亡、维护和保护基因的完整性 112j Koukourakis M I.Radiation Damage nad Radioprotcetnats: 和细胞内环境稳定、调节和刺激细胞和体液免疫 New Concepts in the Era of Molecular Medicine[J]. I1le 等,也能在一定场合和一定程度上,通过促进损伤 British Joumal fo Raidology,2012,85(1012):313. 恢复、限制损伤的传播和扩散,减轻辐射损伤。 [13]闵锐.电离辐射的原发和继发效应及危害评价[J]. 实践中,这些生物医学防护策略,大多是缓解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13,31(4):1. 和减轻大剂量放射治疗照射所致毒副作用,以及 [14]Mettler F A.Meidcla Effects and Risks ofExposure to Ion— izing Radiaiton[J].Joumal of Radiolo ̄cal Proteciton, 防护低剂量辐射诱导的生物损伤。然而,防护大 2012,32(1):N9. 剂量照射所致组织的直接损伤,主要还是要通过 115]Wakeford R.Radiation E雎cts:Modulaitng Factors and 避免或减少照射,以及采用距离和屏蔽等物理防 Risk Asesssme ̄-na Overview l J J.Annals of the ICRP, 护措施来实现。  .2012,41(3-4):98. [16]Barcellos-Hof M H.How Tissues Resopnd to Damage at 参考文献 hte Cell ̄ar Level:Orchestration by Transforming Growth [1]shah D J,Sachs R K,Wilson D J.Radiation-induced Factor-13(TGF- ̄3)[J].Briitsh Journal ofRadioloyg,2005, Cancel".-aModem View[J].The Briitsh Journal ofRadiol— Suppl 27:123. ogy,2012,85(1020):e1166. 1 17]Barcellos-Hof M H,Sylvain V C.A Systems Biology Ap— [2]Roychoudhuri R,Evans H,Robinson D,et a1.Radiation- preach to Multicellular and Multi.generational Radiation Es— induced Malignancies following Radiotherapy for Breast ponses[J].Mumtion Research,2006,597(1-2):32. Cancer[J].Briitsh Journal of Cancer,2O04,91(5):868. [18]Brush J,Hpmek SL,PhillispT,eta1.MolecularMecha- [3 J Hall E J,Wuu C S.Radiaiton-induced Second Cancers: nissm of Late Normal Tissue I.jurylJJ.Seminars in Radi— hte Impact of 3D-CRT and IMRT[J].Internaitonal Journal ation Oneology,2007,17(2):121. of aRdiation Oneology Biology Physics,2003,56(1):83. [19]Richardson E,Stockwell S R,Li H,et a1.Mechanism- [4J Favier O,HeuRe N,Stamatoullas-Bastard A,et a1.Sur— based Screen Establishes Signalling Framework for DNA vival after Hodgkin Lymphoma:Causes of Death and Ex・ Damage-associated G1 Checkpoint Resopnse[J].PLoS cess Mortality in Patients Treated in 8 Consecutive Trilas One,2012,7(2):e31627 lJJ.Cancer,2009,115(8):1680. [20]Amber K T,Shiman M I,Badiavas E V.The Use of An. [5 J Martin C J,SuRonDG,West CM,eta1.TheRadiobiol— itoxidants in Radiotherapy-Induced Skin Toxicity[J].Inte— ogy/Radiation Protection Interface in Heahhcare[JJ.Jour— grative Cancer Therapies,2013,PMID:23729466. nal of aRdiologicla Protection,2009,29(2A):1. [21]DofyAM,O’BrienT,MeMahon JM.Generation ofAn- [6J Mettler Jr FA,HudaW,Yoshizumi TT,et a1.Effective itoxidant Adenovirus Gene transfer Vectors Encoding CuZn— Doses in Radiology and Diagnostic Nuclear Medicine:a SOD,MnSOD,and Catalase[J].MethodsMolceular Biol0一 Catalog[Jj.Radiology,2008,248(1):254. yg,2010,594:381. [7]Golifer S,Jost G,Pietsch H,et a1.Dieentric Chromo. Li C,Wang S,Huang T,et a1.Feasibihty Study of the osmes and Gamma-H2AX Foci Formation in Lymphocytes Pharmacoloyg of Local Application of Amifostine(WR- 一13 辐射防护通讯2013年6月第33卷第3期 2721)to the Buccal Mucosa in Guinea Pigs[J].Pharma— 133 J TianaM,VillraD,P6rez—GuijarroE,et a1.ARolefo_rIn— cology,2013,91(5—6):281. sulator Elements in the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Re— 123 J Pamujlua S,Kishore V,Rider B,et a1.Radioprotection in sopnse to HypoxialJj.Nucleic Acids Research,2012,04 Mice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WR-1065/PLGA Nan— (5):1916. oparticlesl J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Biology, 134j Meijer T W,Kaanders J H,Span P N,et a1.Targeting 2008,84(11):900. Hypoxia,HIF-1,and Tumor Glucose Metabolism to Im- 124j Andrievsky G V,Bruskov V 1,Tykhomyrov A A,et a1. prove aRdiotherapy Efifcacy[J].Cliincal Cancer Research, Peculiariites of the Antioxidant and Radioprotective Effects 2012,18(2(】):5585. of Hydrated C60 Fullerene Nanostuctures in Vitro and in 135j Kim Y S,Ahn K H,Kim S Y,et a1.Okadaic Acid Pro. Vivol Jj.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idcine,2009,47 motes Angiogenesis Via Acitvation of Hypoxia-induciblefca- (6):786. tor-1IJJ.CancerLett,2009,276(1):102. 125j Cai X,Hao J,Zhang X,et a1.The Polyhydroxylated [36]Choi S M,Choi K 0,Park Y K,et 1a.Clioquinol,a Cu Fullerene Derivative G60(OH)24 Protects Mice from Ion- (II)/Zn(II)Chelator,Inhibits both Ubiquitination and As. izing-radiation-induced Immune and Mitochondrila Dys— paragines Hydroxylation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 function[Jj.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2010, lpha,Leading to Expression of Vasculra Endothelial Growth 243(1):27. Factor and Erythroopietin in Normoxic Cells[J].Journal of 126J Colon J,HsiehN,FergusonA,eta1.CeirumOxideNano. Biological Chemistry,2006,281(45):34056. particles Protect Gastrointestinal Epithelium from Radiation— 37 J Kataoka Y,Murley J S,Baker K L,et a1.Relationship induced Damage by Re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Between Phosphorylated Histone H2AX Formation and Cell and Upregulation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2[J].Nanomed— Survival in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la CeHs icine,2010,6(6):738. (HMEC)as a Function of Ionizing Radiation Exposure in 127 J Pattiesn D I,Lam M,Shinde S S,et a1.The Nitroxide hte Presence or Absence of,Ik01一containing Drugs[J].Ra— TEMPO is an Efficient Scavenger of Protein Radicals:Cel— diation Research,20ar7,168(1):106. lluar nad Kinetic Studies[J].Free aRdical Biology&Med. 138 J PeeblesDD,SorefCM,CoppRR,eta1.ROS-scavenger icine,2012,53(9):1664. and Radiopmtective Efficacy of the New PrC・-210 Aminothi-- 128j Nedea E A,DeIaney T F.Sarcoma and Skin Radia【ion ol[j].RadiationResearch,2012,178(1):57. Oncology[J].Hematoloyg/oncology Cliincs of North Ameri— 139j Copp R R,Peebles D D,Soref C M,et a1.Radiopmtec— ca,2006,20(2):401. tive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a New Family of Aminothiol 129j Suit H,Lindberg R.Radiation hTerapy Admiinstered under Analosgl J J.Internationla Joumal of Radiation Biology, Condiitons of Tourniquet—induced Local Tissue Hypoxia[J]. 2013,PMID:23369131 America Journal of Roentgenol Radium Therapy Nuclear l04]Carsten R E,Bachand A M,Bailey S M,et 1a.Resvem— Meidcine,1968,102(1):27. trol Reduces Radiation.induced Chromosome Abe ̄ation 130j Strzelczyk J K,Wiczkowski A.Oxidaitve Damage nad Car- Frequencies in Mouse Bone Marrow Cells l J J.Radiation cinogenesis l J J.Contemporary Oncology,2012,16(3): Research,20o8,169(6):633. 230. 141j Dahle J,Brnuborg G,Svendsrud D H,et a1.Overexpres— 131j Caloglu M,Caloglu V Y,Yaha T,et a1.The Histopatho— sion of Human OGG1 in Mammalina Cells Decreases Ultra— logical Comparison of L-camitine with Amiofstine for Pro— violet A Induced Mutgaenesisl J].Cancer Lett,2008,267 tective Efficacy onRadiation-inducedAcute SmallIntestinal (1):18. Toixcity[J].Journal of Cancer Reserach and hTerapeutics, 142J Kang K A,Lee J H,Chae S,et 1a.Butin Decreases XOi— 2012,8(2):260. dative Stress・-induced 8-hydroxy--2--deoxyguanosine Levels 132J Rouschop K M,Dubois L J,Keulers T G,et a1.PERK/ Via Activation of xOoguanine Glycosylase 1 l J J.Chemico— eIF2a Signaling Protects Therapy Resistnat Hypoxic CeHs Biologicla Interactions,2009,181(3):338. through Induction of Glutathione Synthesis and Protection 143j Zhang R,Chae S,Lee J H,et 1a.The Cytoprotective Ef- Agaisnt ROSl J J.Proceedings of hte National Academy of fect of Butin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is Mediated by the Up- Sciences of hte United States of mAeirca,2013,110(12): regulation of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Expression 4622. through a PJ3l(/Ak Nr 一deepndent Pathway[J].Journal of -・--——14・---—— 医源性电离辐射损伤及其生物医学防护 闵Cellular Biochemistry,2012,113(6):1987. 锐 146 I Kilekelhaus C S,Ktiekelhaus S A,T吣ta C E,et a1. Pravastatin Modulates Macrophage Functions of Leishmania [44]Yiu H H,Graham A L,Stengel R F.Dynamics ofa Cyto— kine Storm[J].PLoS One,2012,7(10):e45027. [45]Johnston C J,HemadyE,Reed C,et a1.EarlyAlterations in Cytokine Expression in Adult Compared to Developing Amazonensis-infected BALB/e Micel JJ.Experimental Par. asitology,2013,134(1):18. [47]H01 J,Otterdal K,Breland U M,et a1.Statins Affect tIle Presentation of Endothelial Chemokines by Targeting to Lungin Mice after Radiation ExposurelJ J.Radiation Re— search,2010,173(4):522. Multivesiculr aSodle ̄[JJ.PLoS One,2012,7(7):e4o673. Iatrogenic Ionizing Radiation Damage and its Medical and Biological Protection M/n u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 use of radiological means in med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more and more popula— tion is involved in exposure.Iatmgenic radiation has become a main source of artiiciafl radiation hazard at ordi- nary times.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obtain benefitesby means of radiological diagnosis and treat— ment meanwhil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rotection of hazards associated wih tthese means.Optimizing biomedical protection to secondary damage induced by iatrogenic radiation needs to select appropriate targets on he basits of well understanding of radiation—induced damage characteristics in various organisms,molecular ba— sis of damage effect occurring.as well as developing link and propagating process of the effect. Key words: Iatrogenic ionizing radiation;Radiation effect;Radiation damage; Biomedical protection (责任编辑:吴启庆) (上接第7页) Blending of Low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lg Wendong (China Institute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Taiyuan,030006) Wang Ruiying (Nuclear and Radiation Safety center,MEP,Beijing,100082) Xue Dahai (Third Qinshan Nuclear Power Plnt,Haiayan,314300)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blending of low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in USA and the four options of blending.Some recommendations of blending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Radioactive waste;Blending;Risk-informed;Performance baseline (责任编辑:程金茹) 一1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