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齐白石、黄宾虹小品画之美略谈

齐白石、黄宾虹小品画之美略谈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白石 黄宾虹 小品画之美略谈 文,薛晔 中国艺术讲究触类旁通,诗文与绘画往往互为表里。苏 东坡在评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 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宋代晁以道在《论形意》中 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 态。”细品齐、黄二人小品画,无论是数只小鸟还是青叶萝卜; 是横斜两三枝还是临江苇柳岸,都充盈着人情味的诗意:境界。 如齐白石所作的《杂画册梨花小院怀人》(二十三),画面上 的梨花花瓣姿态轻盈,瓣筋丝丝,清逸秀美,不禁使人们想 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名句。梨花那种清新优雅 的清容丽姿被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杂画册好样》(九)中, 一只刚摘下来的黄色的葫芦上爬着一只小小的红色的瓢虫, 小虫让人联想到生命,产生爱怜,画面呈现了一种安静、悠 闲的生动意境。这种意境的创造也正表现画家想追求一种平 和、安宁、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画里的小虫已不单纯是自 然界的一种动物,是寄寓了画家情和意的“人的对象化”,体 现其诗情画意的特点。黄宾虹先生的花鸟画长久以来被其山 水画光芒所掩盖,此次展览中的黄宾虹先生的花鸟画也只有 一薛晔,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幅,却令人瞩目。以点染写花,含刚健于婀娜,柔中带实, 实中有虚,古艳雅逸,花之神韵自然显现。这是画家通过观 察自然景物,迁想妙得,情景交融创造出的优美境界,是“情” 与“景”的结晶,是画家将自己的主观精神和情感完全融于 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之中,融于山山水水之中,寄情 于景,化景物为情思,才能使作品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才 能使作品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好的诗,意在言外;好的画, 意在画外。画尽意在,诗情画意正是这些小品之所以含蓄耐 读的重要原因。 二、状物的情趣美 综观此次小品展,特别是白石老人的花鸟小品,不难让 人发现画面中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灵动,充满了人性,充满 齐白石与黄宾虹,是上个世纪画坛两位巨匠,两人出生 了情趣。像《杂画册》(七),一只虎皮鹦鹉竖起耳朵独栖高 在同一时代,都高寿,齐白石活到九十五岁,黄宾虹亦享年 枝,白石老人题识“汝好说是非,有话不在汝前头说。”《杂 九十二。两人都大器晚成,在艺术造诣上各有千秋。齐白石在 画册所鸣何事》(十)中那只站在枝头张着大嘴大声聒噪的小 五十岁前,作画难脱匠气;黄宾虹也是到六、七十岁以后,才 鸟;《杂画册长寿》(一)中悄悄把头从厚重的龟壳中探出的 “脱胎换骨”,卓然有成。他们都是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博 顽皮的小龟;《杂画册》(四)中那专心致志偷吃花生的小 众家之长,创立自己独特绘画艺术风格。他们的率真、生动 鼠……这些看上去拙拙的、稚稚的小动物,让人觉得可爱又 和充满真性情的小品画,在大创作、大尺幅作品泛滥成灾的 可怜。简单将之归结为画家偏爱小情小趣,未免有些粗率,定 今天,如同沉闷空气中的一缕清香,看得人神清气爽,看得 下神来,越看越能感受到画家不仅有颗纯稚的童 ,恒常旺 人徘徊流连。 勃着一种源于生命力的欢乐,也有着悠远的情怀和丰富滋润 一、诗情画意 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生活的真爱者。 讲究意境,富有诗意是传统绘画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 画中极富生活气息的禽鸟的啄食和飞鸣,花枝的摇曳和 齐、黄绘画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之一。两位大师,一位是花鸟 怒放,绝非机械地描摹,而是自在传神、充满情趣的。画面 高手,一位是山水大家,其作品既长于写景,又长于抒情,极 看上去很随意,很自在,俨然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怎么写 具画外情、景外意,画面中涵盖着诗的意境——诗情画意。 就怎么写,令我不止一次疑心画家兴许并没有想着在作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齐白石《聆鸣何事》 而是模仿孩子在做造句练习。想来,随心所欲当是白石先生 的大痛快,如此,始觅得笔趣。看他的画一点儿不累,且揣 测他作画时一定也很轻松。说来,这实在比什么都好,无论 作画还是为文,心迹的澄澈流露才是最重要的,当艺术被鼓 捣得几乎变成雕虫小技的代名词时,真诚、朴素比什么都要 有力量了。 画家之所以能够将这些瞬息万变的动态表现得这么有精 神气儿,一方面体现了其精神取向和审美取向,另一方面也 反映出他善于捕捉自然美、生活美,以及对周围事物细致入 微的观察,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日常生活中的杂卉野花、鸡 禽鸟畜都出现在他的画面上,表现熟悉的动植物生长规律及 在不同情况下转瞬即逝的生动的姿态,不仅需要对自然物象 的“精究”,了然于心,达之于手,更重要的是画家生命意识、 主观情趣的贯注,是在“写意…‘写心…‘写情”。无法想象, 一个缺乏生活情趣、生活热情、缺乏人生经验的人,如何能 画出如《杂画册羽毛可取终非样》(二十三)这样的作品。 “画乃心印”,艺术是靠生活蒙养的,以生活中的对象为 依托,通过描写体验过的一切,来表达他内心蕴含的情感。因 而他笔下的山水、花鸟、草虫蔬果,都是他在生活中曾经历 过的、现实当中客观存在的对象。他的一株花、一棵草或许 都有一段难忘的生活,一片充满感情的回忆,一种不可磨灭 的人生境遇。这就使他的画容易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拉 近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成为民众乐于接纳的艺术, 难怪有人说看齐画觉得亲切。 三、精湛的笔墨美 此次小品展除了画面情趣、意境以外,能紧紧抓住观众 视线的还有体现画家水平的笔墨技巧。齐黄二位大师在笔墨 技巧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成就,有些技法、程式已经达到了 经典的地步。在笔墨上,齐白石与黄宾虹,各有其不同的艺 术面目。齐是以“简”为胜,黄是以“繁”为精。齐白石在 笔墨上充分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笔墨的清简、朗透,不见渣滓 而无脏笔。他的画虽得之吴昌硕尤多,但却并没有盲目追海 派绘画的金石气,而使传统文人画的渲淡化机和清逸得到最 大的发扬。他的笔墨,简到无法再简,无论画幅大小,多是 寥寥数笔就传出物象之神韵。一串葡萄,几颗花生,一只小 鸡,几个蝌蚪……笔墨过处,体积,质感,动作,神气,应 有尽有,笔简而意深,重点突出,经过高度的概括与提炼。他 有一首题画诗道出此中甘苦:“点灯照壁再三看,步步无奇汗 满颜;几欲变更终缩手,舍真作怪此生难。”他作画打破了无 数成规,而俨然自作自法:“放开笔机,气势弥盛,横涂竖抹, 鬼神亦莫之测。”这种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的水墨画,也犹 如雕刻一样,线条有力而极其简化,却具有相当的艺术效果。 虽然几笔,却栩栩如生。 黄宾虹的笔墨,繁到无可再繁,尤其到晚年的时候,愈 是画到得意处,他的笔墨愈来得繁多,看上去简直一团漆黑。 他的画面上,所以充满了这样黑、密、满、厚、重的艺术特 点,就由于他平生强调“浑厚华滋”四字。此次小品多为山 水,一部分为他广收博采,集历代名家精华之大成的作品,习 古而不泥古,富有变化。另一部分为他“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而来的写生画稿。这些融身心、笔墨、自然于一炉的画 稿,笔墨沉雄,深厚,层叠数十遍,而仍用笔清疏,耐人寻 味,有山川I郁结之气,令人百看不厌,而且越看越觉得“此 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些作品足以体现画家不仅注重笔 墨技巧的总结,注重视觉语言表达系统的完善与规范性,还 体现出经由艰苦训练达到的高超的及表现能力,以及足以支 撑这种能力的艺术修养和精神涵量。 一个是简,一个是繁,一个出身乡间,一个由书斋走出,●...  表现方式虽不同,而都有其可取之处。无论是“减”或“加”, 无论雅俗共赏还是阳春白雪,都是画家用一生千锤百炼,呕 心沥血的艺术成果。正如霜雪中的松菊耐得严冬,也正如橄 榄细嚼后,犹有余甘,耐人寻味,令人叹服。两位绘画大师 各自苦苦奋斗几十年,攀登艺术的颠峰。 四、精简的小品美 绘画作品水平的高低,不在取材的大小、画幅规模的大 小,而在于所表现的形象是否真实生动、境界是否清新、格 调是否高雅。在艺术创作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对于表 现自然,再大的宏幅巨作也是有限的。很多艺术家的大幅创 作在小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艺术家从自己的小品, 获得某些启发和灵感,转而在此基础上创作大幅作品。因此, 创作小品看似不费气力,不需缜密构思,但在简练、单纯的 艺术语言中却凝聚着画家的智慧和技巧。与现今绘画中过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追求视觉美、追求视觉冲击力而造成“大”且“空”的画面 相比,这些小品更有看头,更有嚼头,愈读内容愈多,愈品 愈有味道。虽是小品,却俨然全境,宛如大气魄。它们蕴涵 了画家对自然的关注,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所以 小品常具有以“小”取“大”、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效 果。 所谓以“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这些熠熠生辉的小 品将内容融会于“方寸之间”,题材小到闲花野草、鸟虫蜻蜓, 大到自然山川的片段;色彩或浓郁艳丽,或清新雅致;或挥 洒点染,或信手拈来,情趣、诗意、境界都达到了状物与抒 情的和谐统一。中国画之修养、之笔墨、之性灵,在这些小 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以“小”显出自己的个性,以“真”突出自己的精神,大 师们历一生的人生行旅和艺术砥砺始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栖所, 平和悄静,淡然笃定。他们潜在寂处,如此热情而又如此矜 持地以其亦庄亦谐的草草逸笔画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灵 府抖却了尘滓,于是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灵府也没有了尘滓, 只觉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温馨。与其说这是艺术的力量,莫 若说是一种生命的境界。它在热闹、嘈杂,花里胡哨得让人 眼花缭乱,方寸莫定的今天,在功利使很多人变得浮躁虚妄, 迷失本性的当下,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小品虽小,大美存焉,这正是大师们魅力所在。■ 齐白石《黎花小院怀念人》 (上接第83页) 清代石涛才领悟“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 ”的道 理,并由此踏上了既穷丘壑之变又穷笔墨之变,既以丰富的 丘壑之变向观者诉诸感受,又以笔墨韵律直击观者心弦的毕 生追求的艺术之路。 3.汉蔡邕《九势》。 4.摘自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5.摘自黄宾虹《宾虹书简》之《致曾香亭 6.南齐谢赫所著《古画品录》归纳了绘画的六个要点, 书法之美反映到中国画法上,溶入了自然界山川的灵气 被我国历代画家誉 与秀美,在中国画的艺术天地里折射出更强烈的光彩。中国 为“谢赫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 画与近于表现艺术的书法同源异流,又殊途同归,这使我们 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认识到深厚的书法功底对中国画的创作的重要性,有扎实的 7.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传统书法用笔基础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才能事半功倍。 8.摘自《黄宾虹画语录》。 9.宋代米芾《论书・答翟伯寿》。 10.摘自陆俨少《中国画刍议》。 11.明代《格古要论》中记载了赵子昂与其老师钱选的 注释: 一段讨论 1.《老子》第二十八章。 2.《庄子》秋水篇。 12.元代赵孟叛《自题秀石疏林图》 13.清代石涛《大滁子题画诗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