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口语狂欢与时代命题——浅析谈话节目《圆桌派》

口语狂欢与时代命题——浅析谈话节目《圆桌派》

来源:意榕旅游网
广电视角

口语狂欢与时代命题

——浅析谈话节目《圆桌派》

康凯莉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摘 要:作为优酷打造的清谈式谈话节目,《圆桌派》以一种全新的风格强势回归。主持人窦文

[1]

涛携手各路嘉宾,延续其“渊博、刻薄与轻薄”的主持风格,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谈论+互动”

[2]

的模式,探讨当下热点话题。《圆桌派》从2016年推出至今,以过亿的播放量收官,被评为“年度最

[3]

佳文化节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离不开新媒体的平台、切中时代痛点的话题、集中体现雅痞文化的圈层定位以及主持人高超的谈话艺术。

关键词:《圆桌派》;新媒体平台;选题;受众;主持人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4-0078-02一、互联网平台为话题提供更广阔的话语空间

[4]

《圆桌派》依托互联网平台,给清谈式的聊天以更广阔的话语空间。例如,在《网红》一期中说到中日“网红”的对比,窦文涛谈到了某日本“AV女优”,这类比较“香艳”的话题在传统媒体上显然是比较忌讳的。新媒体产业的交互性为话题带来了便利,切中受众圈层。

(一)话题敏锐,切中时代痛点《圆桌派》现已播出三季,话题涉足娱乐、社会、文化领域,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话题,不轻易做道德评判。在第三季中,说到了明星人设崩塌、出轨、艺考生整容等社会敏感话题,话题提取社会标本,切中时代痛点。(二)时效性强,呼应受众诉求

[5]

《圆桌派》的选题具有时效性,在最短时间内捕捉大众最感兴趣、最关心的社会事件,也有一定的时新性。例如,在《佛系》一期节目中说到佛系、儒系、法系等社会热点新词的含义并展开讨论。《抄袭》一期节目说到于正抄袭琼瑶被判罚500万,这就是对当时热门并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的一个即时反应。

二、《圆桌派》的圈层定位(一)圈层定位:雅痞文化的集中体现《圆桌派》嘉宾来自文化圈、艺术圈、财经圈、娱乐圈等不同领域,汇聚各路大咖,马未都、冯唐、梁文道、韩庚等名人都以自身为例,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当代问题。其圈层定位集中体现其雅痞文化特征。例如,嘉宾马未都,这个北京“老炮儿”见多识广,阅人无数,有自己独特的视野。蒋方舟是“90后”的杰出代表、文艺青年、“意见领袖”。蒋方舟的出现制造出了年轻一代与中老年一代思想火花的碰撞。

很多嘉宾在《圆桌派》中放下身段,敢于自我调侃,娱乐大众。窦文涛在《星座》一集说到自己水逆,透支金钱买古董,最后也没负担得起,厚着脸皮退货的经历。在第24集《失恋是在适时的时候叫停换人》中,自爆曾经做过的傻事。大学时期对初恋念念不忘,被分手后自虐,大雨天淋雨,走过南方很多城市,终点又到了初恋的老家。蒋方舟也大谈自己的失恋史,说自己在分手后还会每天去刷对方微博、看对方朋友圈,甚至去看他下了什么音乐软件,最近又听了什么歌,让观众能够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达到共情的效果。马家辉曾自爆由于犯过错误,所以微信被老婆连在自家电视机上,微信处于公开状态,让广大观众“大为惊

78

叹”。秘密的分享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消除了人们的

心理隔阂。

(二)传播对象多层次、多领域

《圆桌派》第三季24期话题层次丰富,涉足领域宽泛,讲了“规则”“抄袭”,讲了“鲜肉”“艺考”,还讲到了“跳槽”“失恋”等。从这些话题的选取可以看出传播对象多层次、多领域,能够吸引更多观众,提升节目的影响力。

圈层定位受年龄层、消费能力、学历、地域等因素限制。《圆桌派》不靠流量“小生”“小花”吸引注意,而是邀请了一帮高知分子畅聊当下热点话题。观众以年轻精英为主,男性用户居多,多达72%;年龄层集中在30~35岁的年轻人,多为本科以上学历。所以,圈层中不乏有影响力的社会精英人士,圈层定位准确,受众水平较高。

三、主持人的风格呈现与文化表达

窦文涛十几年来在《锵锵三人行》中积累的用户量,让其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他自带流量进入《圆桌派》,本身就实现了一种流量的转移。“一炷香,一壶

[6]

茶”仿佛让人走进了一场文化沙龙,这与主持人“博学”的特点恰好吻合。“粉丝经济”时代,观众对一档谈话节目的关注离不开对主持人的喜爱,窦文涛坚持用简单的开场白抛砖引玉,加上时下最流行的话题,与几位嘉宾漫谈,不求结论但求趣味,言之有物求同存异,为节目平添了一份“清新脱俗”的光环。窦文涛的主持风格主要体现在其“渊博”“刻薄”与“轻薄”的语言特点上。

(一)渊博——深厚的文化底蕴

窦文涛能以成熟的视角分析社会问题,将宏观问题具象化。在《圆桌派》的“爱哭”一期中,他形容鲁豫在温泉边回首一望时,立马展示词人风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形容现在和好友见面时的场景时,信手拈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看到鲁豫新书封面脸上挂的一滴泪珠,窦文涛借用形容苏东坡妹妹的一句话——“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方流到嘴边”。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窦文涛都能兼容并蓄,把节目聊到一个雅俗共赏的境界。

窦文涛能把握主线,紧靠主题。他们的对话看似松散,实则逻辑缜密,“形散神不散”是其鲜明的节目风格。他把握主线,紧靠主题,在“渣男”一期节目中,

第10卷第14期 2019年07月

Vol.10 No.14July 2019

曾5次将话题带回“陈世峰江歌案”,从而引出“上海杀妻案”,运用犯罪心理学教大家如何识别“渣男”,如何自保。无论嘉宾多么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他总能抽丝剥茧、层层分析,像“拽风筝”一样把嘉宾拉回主题中来。

(二)刻薄——犀利的观点表达窦文涛的语言风格总是很犀利,一针见血,不留情面,能够扎针点穴,达到提神醒脑之效。如在第三季23集“跳槽”中,节目一开始,张立宪问窦文涛为什么这次点香手在颤抖,他回答说“因为我刚跟六哥聊的话题叫工伤”,说到工伤,分心理和生理上的工伤,进而引出跳槽的话题。窦文涛说:“因为看到六哥的脸,总能让我想起一个字——‘忍’,所以在面对职场压力时,六哥提不提倡年轻人多忍耐一下?”在第11集“烂片”中,马未都说早年当编剧是混饭吃,窦文涛直接转问汪海林:“汪老师现在不混饭吃了?”当汪海林说到自己对烂片的嗅觉很灵敏时,窦文涛立马说:“你怎么闻的?你教教我。”犀利的语风有时让人招架不住,但却让观众忍俊不禁。

窦文涛语言风趣,总是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说出心中想说的话。在第一季“匠人”一期节目中回答网友疑虑:《圆桌派》节目一开始为什么回回点香?他幽默地回答说“这是举火为号”。调侃徐累是因为画不出画而一夜白头。在第三季“供养”一集中,他开场调侃陈志武老师,不是断香就是断火柴,说他是经济学家中的奇人。最后以窦文涛开玩笑说“陈教授给女儿的一封信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勒索”结尾,探讨了现代供养关系,普罗大众最关注的养老、遗产分配等问题。(三)轻薄——出位的市井语态

窦文涛的“轻薄”主要体现他的市井语态。窦文涛像一个“爱管闲事,怪诞,喜好吹水”的市民,以一种平民的视角去关注社会现象,讨论社会问题。作为

(上接第77页)

市民阶层的代言人,窦文涛或多或少道出了普罗大众

的心声,大家犹如吐出了心中郁积的话语而酣畅淋漓。窦文涛的市井语态,没有宣传口号,只有“市井人生”,多了烟火气,充满人情味。

四、结语

《圆桌派》是一档全新风格的清谈式谈话节目,不求得到问题的正论,只求思维的无限发散。《圆桌派》现在即将播出第四季,它能否权衡好嘉宾与嘉宾之间的关系,增强其互动性,解决好与《锵锵三人行》模式重复的问题,成为考验节目组的一个难题。但无论如何,《圆桌派》都是一档高质量的文化节目,能够站在观众的立场,充分满足观众的诉求,让观众静下心来看节目。从前三季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来看,《圆桌派》真正走进了观众的内心。参考文献:

[1] 刘妮.互联网文化类节目叙事学角度分析——以优酷文化类系列节目《看理想》为例[J].大观,2017(6):99.[2] 袁丽红.从口头文化角度分析《圆桌派》节目成功的

原因[J].新闻研究导刊,2017(24):90-91.[3] 郁有萌.资本的逻辑,语言的狂欢——从《圆桌派》看

网络谈话类节目的发展[J].牡丹,2017(20):30-33.[4] 余静荷.网络自制节目的传播模式和发展趋势——以

优酷网的“看理想”为例[J].今传媒(学术版),2016(11):68-69.[5] 刘溪涵.网络综艺节目的特征及形态研究[D].重庆

师范大学,2017.[6] 朱悦.文化节目如何细分市场——以“看理想”为例

[J].西部广播电视,2017(18):68-69.作者简介:康凯莉(1992—),女,河南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二)丰富广播内容来吸引听众

传统的广播节目以传播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有国际信息等为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信息需求越来越丰富,传统广播节目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在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精神方面的需求逐渐提升的当下,人们的信息需求涉及民生、健康、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内容,电影、电视等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因此,广播的内容也应该逐渐开放化、多样化,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三)促进广播节目形态的创新

听众除了对于广播节目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外,在节目形式上也有了更新的要求。因此,节目形态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在节目开场的过程中加强音乐、报幕、引入等方面的控制,其在创新工作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也可以让广播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音效的调整、线上线下同步广播等方面的创新。在不断地迎合听众的使用需要的同

[4]

时进行融合发展,更好地促进其进步。(四)提升广播节目制作人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工作中,广播节目的制作效果和播出效果与广播制作人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各行各业积极创新的背景下,制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不断提升,在创新制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过

程中给听众带来更好的享受。制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包

括多方面的内容,在创作理念和技术、新媒体技术学习等方面都应该进行更好的提升,对于听众需求的调研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行业的创新式、融合式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在内部管理和创作理念方面更好地创新,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在内容创作上要紧紧地贴合人们生活方面的需求,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促进广播行业的发展,使得广播在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浅析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策略

[J].传播力研究,2018,2(24):70+72.[2] 张怡.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主持的创新策略[J].传

媒论坛,2018,1(14):121.[3] 黄艳丽.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播音工作的创新策略[J].

西部广播电视,2018(13):114+116.[4] 杨扬.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性编导[J].

新闻传播,2018(12):154-155.作者简介:王晓(1980—),女,浙江桐庐人,本科,一级播音员(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广播。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