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东民间体育“英歌舞”的创编

广东民间体育“英歌舞”的创编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17卷第8期 20 l 0年8月 Vo1.17 No.8 A U g.2 0 1 0 广东民间体育“英歌舞"的创编 方港,郑旭东,邱心贤,林文驶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1 510500) 摘 要:英歌舞的创编应体现现代艺术与传统风格的结合,注重主题内涵的表达,大力发展 舞台英歌舞等指导思想。英歌舞创编的方法可以从槌法、其他舞蹈表演、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 武术搏击内容、事物的拟态、人物特征等方面去思考。 关键词:民间体育;英歌舞;创编;广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98.04 中图分类号:G812.4 On the arrangement of‘‘Yingge dance’’as a fork sports in Guangdong FANG Gang,ZHENG Xu—dong,QIU Xin—xian,LIN Wen—tao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 1 0500,China) Abstract:The arrangement of‘‘Yinge dance’’should embody its guiding ideology in terms of the combination of modem art and traditional style,focusing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me connotations,and vigorously developing Yingge dance on stage.Yingge dance arrangement methods can be worked out from mallet striking methods,refer— ring to the performance of other dances,people’S productive labor and daily life,the contents of striking in Wushu, moving thing imitation,and character’S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f0rk sports;Yingge dance;arrangement;Guangdong 英歌舞又称“英歌…‘秧歌”“因歌”“鹰歌”,参 加英歌舞活动又称“唱英歌”、“舞英歌”、“扣英歌” “茂英歌”“跳英歌”,流行于粤东及闽南部分地区, 特别是粤东大南山周边的“潮普惠”,即潮阳、普宁、 表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英歌舞至今仍只是 为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业余活动,发展空间并没有得 到太大的拓展。造成当前状况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地 理因素、地域民族文化风俗、政府的重视程度等等, 但英歌舞动作陈旧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成为制约英歌 舞发展的主要因素。 惠来等地。英歌舞是汉族独具男子群体舞风采的3种 民间舞蹈之一,它以人物为主题,以《水浒传》中梁 山泊英雄大破大名府,营救卢俊义故事为内容的群众 性广场情景舞,是一种把武术、舞蹈、戏剧融为一体 的民间娱乐形式。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潮汕英歌 舞”的说法。在当地英歌舞被认为具有驱鬼神、镇邪 恶、保平安、求福祉的作用,每逢春节、元宵、游神 赛会等日子各地纷纷组织英歌舞排练及表演,已成为 人们节日生活休闲娱乐健身的一种方式,当地的一些 学校已把英歌舞当成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亦有些人将 它作为练习武术的辅助方法。 1 英歌舞发展现状 传统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后棚组成, 称“全棚”。前棚部分为“唱英歌”,是全棚的主要部 分,中棚部分为拉弦唱曲,后棚部分可以是无所不包 的表演,如小歌舞演唱、杂耍、武术等。由于全套英 歌舞的表演较为复杂,各种人物要齐全,要求全面较 难表演,大都取其简单易行的前棚“唱英歌”部分进 行表演,后来大部分地区的英歌舞又删去“唱”的部 分,形成了“只枳不唱”的表演方式。在粤东各地区 英歌舞始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其 英歌舞表演方式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收稿日期:2010-04.14 基金项目:广州体育学院2007教学研究重点课题(072D07)。 作者简介:方港(1973一),男,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第8期 方港等:广东民间体育“英歌舞”的创编 一般来说以攻打大名府为主题,人数可多可少,一般 为偶数,如16、24、36(36天罡)、72(72地煞)等,多 者可达lO8(1O8好汉)。英歌舞受潮剧的影响较深,英 歌舞队员所着的装束与潮剧的相似,紧身短打,上身 坎肩,两脚缠着人字形的裹腿。脸谱的化妆根据梁山 泊人物的形象、性格而定,但多着重于先攻入大名府 的几个主角,如李逵、杨志等,并在其腰间挂有牌名 以便观众识别,其他队员也画脸谱,着统一服饰,不 明确具体人物。有些地区则只分成“武畔”“文畔” 两种脸谱。英歌舞表演的领头队员俗称头槌、二槌, 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或“秦明”,二槌为红脸 挂红须的“关胜”或“杨志”,亦有领头是使双斧头的 李逵和使双鞭的呼延灼。再往后是“鲁智深”、“武松”, 英歌舞表演中“孙二娘”、“扈三娘”常为男扮女装(旧 社会女子一般不参与英歌舞活动)。英歌锣鼓队中司大 鼓的装扮成“宋江”,锣鼓的节奏也简单,即“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有时配有锣号,使英歌舞 音乐节奏变得鲜明、粗犷雄壮。英歌舞表演的队员主 要器械是一对短木槌,称“英歌槌”,槌的大小长短根 据表演的节奏板块而定,节奏较快的快板选用直径约 3.5 em,长约32 cm的圆形短棒,节奏较慢的慢板选 用直径约2 cm,长约55 em的圆形短棒,有的地区英 歌队表演时部分队员执手鼓,小鼓两面为皮面,直径 约10 cm,长约20 cm,鼓旁有耳,可以单手提拿,形 成一半英歌槌一半鼓的表演阵型。 英歌舞表演走在队伍前面的耍蛇人是“时迁”,他 不时奔跑在队伍的前后,担负着“联络”任务,同时 也叫喊着各种动作的名称,这是为全部的动作在表演 时保持整齐划一而设置的“指挥员”。英歌舞的表演有 许多动作和阵形,动作多与南拳结合,如“抢锤”、“勾 脚”、“过胯”,似现场短兵相接。其阵形变化多样,有 “麦穗花”、“接龙骨”、“杀四门”、“八字”、“猛虎戏 波”、“铁塔凌霄”等。也有地区的英歌舞形成固定的 组合打法如潮阳地区的“三下槌”、“四下槌”组合, “五下槌”、“七下槌”、“八下槌”、“十下槌”、“十一 下槌”、“十三下槌”的中板英歌舞组合动作。 英歌舞的传承主要是由一些老艺人通过他们自己 对英歌舞的记忆和理解,借鉴戏剧及南拳进行创编整 理出来的,在申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 程中地方政府组织了力量对其进行了整理,对英歌舞 的起源、流派、社会功能、文化背景以及英歌舞的道 具、服饰、配乐都做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 而英歌舞并未得到根本性的创新发展,只是继承了老 一辈遗留下来的套路,每年的表演大同小异,槌点节 奏变化较少,表演时间冗长,动作单调、大场面大同 小异,许多动作几近于拼凑,主题表达模糊,缺乏新 意。为此急需对英歌舞的动作结构、表演形式、艺术 价值和美学特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拓展英歌舞创编 的思路。 2英歌舞创编的指导思想 2.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英歌舞的表演方式、人物脸谱、头盔、衣、帽、 鞋、手蛇、配乐等,许多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习俗, 特别是岭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俗,例如英歌舞的脸谱 是我国戏剧文化的精华表现形式,表演者脸上的点点、 志块、条条色彩与京剧脸谱相似,有黑、白、金、银、 红、绿、蓝、黄等色彩,像世界美术史上的“点彩” 派的风格,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展现出地道的中国 传统文化特色。再如英歌舞的帽子、头巾、衣、裤、 裙、鞋、袜、披肩、靠、带、手包、脚包等,同样展 示着岭南民俗特色。因此继承发扬英歌舞是传承传统 文化,延续民族个性的保障。然而英歌舞许多封建迷 信的仪式并不适应英歌的发展,如开舞起槌的杀鸡仪 式、拜祭田元帅仪式等等,为此创编新的英歌舞应注 意传统习俗的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2整合各地技术风格 英歌舞手执两支槌进行表演是区别于其他舞蹈的 主要特征,亦是英歌舞魅力所在。手执两根长约40~60 em短木棒做成的“英歌槌”,在表演中两槌相击发出 悦耳的声音,几十对英歌槌同时相击,整齐的槌声、 统一的动作,在阵型变换中展现一种力的美、雄壮的 气势,给予人们震撼的感觉。英歌舞的基本槌法,是 区别英歌舞流派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潮阳地区使用横 虎槌为主、潮州地区以纵虎槌为主、惠来以活槌及半 活槌为主、普宁地区以实槌及横虎槌为主、甲子地区 以反卷腕花槌为主。为此英歌舞表演应以英歌槌为主 要器械,整合各地英歌舞的基本技术风格,有利于保 持英歌舞的传统韵味,有利于新的英歌舞技术的创新。 2.3融入现代艺术元素 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文化、艺 术的审美观等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英歌舞如若采用旧 的配乐方式及动作就会失去越来越多的观众,消磨掉 它的发展张力,禁锢它的普及潜力。为此英歌舞要得 到继承、推广就必须有现代的体育艺术元素融入。可 以借鉴其他舞蹈、戏剧和技击技术等有利于英歌舞发 展的元素,创编上可借鉴现代舞蹈、技巧、健美操、 武术等的动作套路,向高、难、新、美方向发展,提 高英歌舞体育艺术上的审美表现力。如采用“潮州大 锣鼓”乐曲作为英歌舞的背景音乐,既改变了传统英 100 体育学刊 第17卷 歌舞单调的节奏,省去了大批乐器搬运之麻烦又压缩 庞大表演队伍的人员,同时提高了音乐的艺术鉴赏力。 又如英歌舞中持手蛇的“时迁”表演.可以借鉴舞狮 动作中的上腿、钳腰及坐头动作,表现“时迁”高超 “轻功”的功夫,展现“时迁”善于探路的人物特征。 2.4注重体现主题及内涵 又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槌法的练习能 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舞英歌能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 及提高防身能力,练习英歌舞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具 有一定作用。学校开展英歌舞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 展,为此推进英歌舞走进学校是英歌舞发展重要举措。 在英歌舞创编的时候可适当考虑学校发展的需求,创 编出适宜学校开展、普及的英歌舞。 许多英歌队的表演让人感觉缺乏内涵,只是让人 们看到场面的热闹,但仔细一看又不知其所云。英歌 舞队员表演的动作展示什么?表达怎样的情感?队形 3英歌舞创编的思路与方法 在不停地变换,变换要表现什么?时常让人摸不着头 脑,缺乏内涵。我们可对英歌舞动作进行合理的安排, 把各个部分的内在因素有机地联缀起来,使之成为一 个统一的艺术整体。因此在英歌舞的表演上应根据不 同的目的,运用不同的节拍、配乐、动作展现英歌舞 的主题内涵。例如泥沟英歌舞队设计的“攻打大名府” 的场面,由少数队员排列成一个城门形状,装扮成玩 蛇人的“时迁”率先探路,上下绕门,然后在装扮成 “李逵”和“关胜”的英歌队员率领下,分作数队人 马轮番攻打,队员们对绕穿插、上联下缠,时而如猛 虎下山,时而如苍鹰俯冲搏击,好一场酣战。在春节、 元宵等盛大的节日,英歌舞通常以广场表演的形式出 现,对表演的时间没有太多的限制,更易于将表演内 涵充分展现出来,为此在创编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条 件提高英歌舞的艺术观赏性。 2.5舞台英歌舞和广场英歌舞共同发展 在潮汕当地英歌舞的表演参与的人数多,几十上 百对的英歌手,统一步调、统一动作、统一击槌声, 场面壮观,而且英歌舞融人了武术的动作,动作刚劲 有力,气势磅礴,极具阳刚之美。广场表演成为突出 英歌舞主要特点表演方式。但发展英歌舞需要在不同 的场合,不同的环境进行宣传,广场表演的模式则不 利于异地表演宣传,存在营运成本过高、参与人数太 多、难管理,创编难以向高、难、新、美方向发展, 难以提高英歌舞的艺术性。因此舞台英歌舞是推进英 歌舞发展必然的一种形式,它可根据不同场合、人数、 目的等的不同需求去创编表演内容,灵活组织表演, 并且易于表现主题思想,更易于挖掘英歌舞艺术的表 现力,提高表演观赏性。为此广场英歌舞与舞台英歌 舞是相辅相成的,是推广、继承、发展英歌舞的较有 效途径。 2.6促进英歌舞走进学校 在粤东地区,英歌舞在学校得到较大的发展,许 多英歌舞队是由学校的学生组成,甚至有些英歌舞队 全部由学校来组建,学校将英歌舞作为其学校办学的 特色之一。学校开展英歌舞活动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1从槌法思考创编 英歌舞发展到现在形成了许多流派,若按节奏的 板式划分,可分为慢板、中板和快板英歌舞;按基本 槌法可分为活槌、半活槌、纵虎槌、横虎槌、反卷腕 花槌、实槌等。活槌是指灵活运用每一个手指的灵活 性,通过另一支槌的敲击与手的外旋惯力使槌依次绕 过4个手指,槌在手上连续转动达900。,多用于慢板 英歌舞;半活槌是指通过另一槌的敲击与手的外旋惯力 使槌绕过食指,槌在手上连续转动达54oo,常用于中 板英歌舞,有时兼用于慢板英歌舞;纵虎槌是指槌由 腹前提起,与另一槌在胸腹前纵向交错相击后继续向 上抡臂,槌扣于虎口,随着手腕的内旋屈腕转动3600, 边抡臂边转槌,将槌挥至头侧前方,常用于慢板、中 板英歌舞;横虎槌是指通过另一支槌的敲击与手腕的 外旋惯力,槌扣于虎口,随手腕横向外旋屈腕连续转 动幅度达360。,常用于陕板英歌舞,以及其他英歌舞 图形变化的跑动之中;反卷腕花槌是指双手由胯侧始, 双槌在腹前相互敲击后,随双手腕反卷内翻,抬臂将 槌提至头顶上方,边提边翻槌,槌随着手腕内外交替 连续翻转,幅度达到900。,槌至头顶再挥槌向下,在 头前方两槌相击之后收至胯侧,慢板、中板和快板英 歌舞均可使用该槌法;实槌顾名思义就是老老实实执 着槌,靠手腕的屈伸运动带动槌运动,常用于有组合 动作的英歌舞及含有对打动作的英歌舞。不同的槌发 与节奏结合形成不同的技术动作,可以用于表现不同 的主题思想,如潮阳地区英歌的马步擂槌(实槌)动作, 队员两两相靠,肩并肩背靠背展现水浒英雄团结协作 无间的精神。 3.2从借鉴其他舞蹈表演思考创编 从古到今舞蹈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各有风格特 色。所以在英歌舞创编中,英歌舞的动作、情节设计 都可以借鉴各类舞蹈的动作与内容。如借鉴我国福建、 浙江、江西、江苏等地流传的《盾牌舞》,借鉴其古代 士兵操练习武的战斗生活内容等,通过改造融人英歌 舞。 3.3从生产劳动及日常生活思考创编 第8期 方港等:广东民问体育“英歌舞”的创编 1O1 英歌舞的产生是源于生活,表演的许多动作来源 于生活,如英歌舞中的“布田”源于农民耕作的插秧 动作,又如惠来地区英歌舞的“童子拜观音”,源于当 地民众拜神祈祷的动作。英歌舞的创编可注意观察人 智深”等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为此在创编的时候可 以以这些人物的某一位为中心合理安排情节进行英歌 创编。 们的日常生活,捕捉适合英歌舞表演内涵的动作,然 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取舍、提炼、概括以及虚构、夸张 乃至变形等手法的创造过程、典型化过程而创作出人 们喜爱的英歌舞。 3.4从武术搏击思考创编 英歌舞以人物为主题,以《水浒传》中梁山泊英 雄大破大名府,营救卢俊义故事为内容的广场情景舞, 在展现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时人们在英歌舞中融人了 武术搏击。如潮阳的西岐英歌队从南拳散手选择大战 马、大铁夹、弓步等步法,创造通天滚手等动作,创 编出新的单打、对打、三人打、四人打的动作。武术 的种类繁多,为此英歌舞的创编应扩大动作素材的汲 取范围,将武术中的拳术、器械、擒拿、摔跤乃至跆 拳道、空手道等的动作都可以作为英歌舞取材之源。 3.5从事物的拟态思考创编 现实生活当中的许多动物,如猫、虎、鹰、牛、 猴等,它们各种走路的动作、静止神态、觅食情景等 都可以是英歌舞创编内容的取材的来源。通过模拟这 些动物的各种动作、神态创编英歌舞动作,如雄鹰展 翅动作,可以以两槌拟作鹰的翅膀,创作出许多的动 作;又如拉弓射雕动作,一支槌拟作弓,一支槌拟作 箭,两槌头尾一接又拟作划船的浆等,拟态动作为英 歌舞创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3.6从人物特征思考创编 粤东地区的潮剧根据《水浒传》上描绘的各种人 物造型进行了创作,在人物的服饰、脸谱上做了一系 列的装扮,采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个性特点表现出来, 如“黑旋风李逵”的脸谱以黑白两色为主,显示其爱 憎分明、思想简单;“赤发鬼刘唐”的脸谱以红色为主, 突出其赤胆忠心;“青面兽杨志”的脸谱以绿色为主, 突出其绿林好汉的身份。英歌舞将潮剧《水浒传》里 人物的造型直接搬到英歌的表演中,增添了英歌舞的 观赏性,英歌舞里还有“时迁”、“武松”、“关胜”、“鲁 民间体育是民族文化观念形成和一定社会经济基 础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信仰、道德观念、风 俗习惯、社会生活以及生活情趣的表现。英歌舞是一 种民间体育,蕴含着当地民族风俗特色、人民生活习 惯,启发人民群众向高尚的精神风范去寻觅生活的意 义。英歌舞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但是要分清哪些 素材是该保留那些是应摒弃。因此,英歌舞的创编, 需要指导思想,需要正确的创编方法,这样才能发掘 其发展的潜力,发挥其内在的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汉武.英歌与潮汕文化[N].汕头日报, 2008—09.22. [2]王伟群.普宁英歌舞[N].揭阳日报,2007—10-13. [3】隗芾,际云.潮阳英歌舞[M].广州:广东人民出 版社.2006:8. [4]方港,郑旭东,邱心贤,等.广东民间体育“英歌” 走进学校课堂对策研究[J].体育师友,2010,4(2): 58—59. [5]邓有吉.疏放与狂欢——潮汕英歌舞的“狂欢化” 精神[J].广东艺术,2002(4):42—43. [6]李传武,刘飞舟.对武术创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83.85. [7]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01:550.553 [8】郑钟麟.潮阳英歌舞[Z】.广东省潮阳县文化局、文 化馆编印,1992:5. [9]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 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 学院学报,2007,41(8):24.31. [10]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 统体育、民俗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等同 志商榷[J].体育学刊,2008,15(4):8一l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