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14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明代“三司”长官及其职掌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布政使——民政、财政 B.按察使——司法 C.转运使——财政 D.都指挥使——军政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2. 洪武十年(1877),朱元璋设立( )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稍夺中书省的“关白”之权。
A.内阁 B.都察院 C.大理寺 D.通政使司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3.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朱元璋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宰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此举彻底解决了中国历史上( )之间的矛盾。
A.皇室内部 B.君权与相权 C.与地方 D.将相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4. 明朝初加强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设立五军都督府 D.地方设“三司”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5.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设置春官、夏官等四辅官,命其详看奏章、协赞政务。次年,又仿宋制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这些是
后来( )的雏形。
A.内阁 B.军机处 C.南书房
D.三院八衙门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6.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要后果是( )。 A.统治者大兴 B.儒家思想统治得到强化 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提高了官僚从政能力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7. 以下大案不属于明太祖时期的是( )。 A.空印案 B.郭桓舞弊案 C.胡蓝之狱 D.移宫案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8. 洪武十八年(1885)十一月,朱元璋亲自颁布了( )。其中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枉法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逃匿和使用凌迟、枭首等重刑的案例,作为《大明律》的司法依据。
A.《诰敕》 B.《大诰》 C.《昭示奸党录》 D.《逆臣录》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9. 明初,( )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城乡妇女普遍纺纱织布,绫(线绫)、布(三梭布)畅销各地,“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
A.松江 B.上海 C.南京 D.福州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10. 正统年间,将江苏、浙江、江西和湖广等南方省份的“田赋折征
银两”,称为( )。
A.折变 B.地丁银 C.金花银 D.一条鞭法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11. 明代宦官有所谓的二十四衙门,其中( )掌奏章机要,历来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地位最高。
A.御用监 B.司礼监 C.御马监 D.尚宝监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12. “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明代首辅权虽重,而司礼监之权又在首辅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代司礼监权重 B.票拟与批红相辅相成 C.内阁与司礼监互制约 D.明代内阁形同虚设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13. 1447年,邓茂七自称( ),发动。随后,占领沙县,建立了农民政权。
A.铲平王 B.圣王 C.天王 D.顺王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14. 丘浚小》说到:“(棉花)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这段话反映了( )时期棉花种植的情景。
A.元代 B.南宋 C.明代 D.北宋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15.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味塘纱”的民谚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16. 明代中后期,各地商人为便于异乡经营和联系桑梓感情,互相帮助,在各地建立( )。
A.会馆 B.行会 C.柜坊
D.同业公会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7. 三司
正确答案:三司是明朝地方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的合称。1376年,朱元璋废除行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或称都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于相关的部门。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18. 内阁
正确答案:官署名。明初为加强统治,废丞相,依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职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称为内阁。仁宗之后,内阁的权位渐高,人阁者多为尚书、侍郎,但实际掌握宰相权力。清代相沿,内阁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的官署。但因国家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参与重要政务的人由皇帝委任,内阁的职权逐渐降低。尤其是在军机处成立之后,内阁逐步成为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19. 给事中制度
正确答案:给事中制度是明朝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制度。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机构。后谏院虽罢,六科给事中仍独
立存在,负责稽查各部。凡大臣章奏发下,分类抄出;如有违误,则予驳正。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20. 锦衣卫
正确答案:官署名,明太祖时设立的特务机构,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太祖为加强统治,特令监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的权力。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之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该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明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21. 卫所制度
正确答案:明初创立的一套以卫所为骨干的军事制度。大抵每5600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五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十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长官为百户,下面分为二总旗,每总旗又分五小旗。卫的上级为都指挥使司(都司)。都司以都指挥使为长官,其中十三都司与十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同名同治,并为一省中之“三司”。另外三都司设于北部边境,兼治军民,分别为辽东都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原则上都司统卫,卫统千户所,但也有一部分千户所直隶于都司,称守御千户所。卫所军士皆立户籍,称军户。卫所军平时进行军事训练,每逢战事,就任命将军统卫所兵出征,战事结束,将归于朝,兵归还卫所。卫所制度以军屯为济支柱。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22. 内卫
正确答案:内卫是明朝师卫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五军府分统的48卫幸组成。明成祖时,增到72卫,定名“五军营”,并增设“三千营”和“神机营”(专用火器),合称“京军三大营”。三大营是全国卫军的精锐。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23. 跺集军
正确答案:是明朝士兵的来源之一。所谓垛集,即从每三个民户中跺取丁多
户为军户,余两户为贴户。军户应出一丁军丁,称正军,余下的丁壮称余丁。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24. 《大诰》
正确答案:《大诰》是洪武中后期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法规,分“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部分,共236条。其书并非抽象性的法律规定,而是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隐匿等案例和凌迟、枭首等重刑案例,辅以明太祖本人的训导之辞,成为一部集重刑恫吓与宣传说教于一体的特种法典。《大诰》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明太祖用重典治乱世的施政思想。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25. 三途并用
正确答案:三途并用是明代选官的几个途径。明太祖在兴办学校、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科举停废期间,举荐尤为兴盛。其方法为订立人才名目,由各级官吏推举,具体名目有耄儒、秀才、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等十余种。被荐者人数众多,往往得到破格超擢。明初三途用人,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的地位不算重要。以后,则科举独尊,荐举渐成虚文,学校在选官方面的地位也日益下降,主要成为为科举储人之所。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26. 南北榜案
正确答案: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发生的科举作弊案件,因是年会试录取者皆为南方人,明太祖疑其间有弊,杀主考官,重试结果全取北方人。后来明朝科举会试遂分为南、北北两榜分别录取。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27. 八股文
正确答案: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这种僵化的文体也是明代科举的局限之一。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28. 空印案
正确答案:“空印”指预先盖好官印的空白帐册。空印案是一起明太祖严惩地方财政人员持空印帐册至户部结算钱谷的重大案件,发生在洪武八年(1382)至九年。明朝规定,每年,地方的省、府要派计吏到京师户部核算钱粮数目,他们担心数目不合,还要回去加盖印章,来往耽搁太多时间,于是将空白的钱粮文册预先钤印携来,若部驳即改,重新填写。这种做法经年相承,由来已久,无有异议。太祖朱元璋发觉后,猜疑其中有诈,便滥施淫威,下令将地方衙门主印长官一律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戍边。与此案有关者多不被免,被杀者达数百人,史称“空印案”。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29. 靖难之役
正确答案:靖难之役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地方藩王叛乱成功的案例。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各地。1398年,明太祖死,长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时诸王势焰,建文帝采取齐泰、黄子澄的计策,开始实行削藩。1399年,燕王朱棣援引《皇明祖训》,以“清君侧”,诛除朝中奸臣齐、黄等人为名,誓师北平,起名“靖难军”,
双方相互征伐长达4年之久,史称“靖难之役”。通过“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取了帝位,定次年为永乐元年,是为明成祖。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30. 《鱼鳞图册》
正确答案:《鱼鳞图册》即明朝的田亩清册。为了确切掌握土地占有状况,按“随粮定区”的原则,以税粮一万石为一个编制单位,称一区。挑选纳粮多的地主充当粮长,负责征收该区税粮,督运到京。每区的土地经过丈量后绘制成图册,册上载明各户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肥瘠和田主姓名。因图状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按册向田主征收赋税。《鱼鳞图册》出现于南宋,洪武前期,曾在江南部分地区推行,洪武二十年(1387年)前后,开始在全国推行。《鱼鳞图册》以土地为纲,与《赋役黄册》相印证,两者互为补充,是明初调整赋役和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有力措施,对刺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经济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31. 《赋役黄册》
正确答案:《赋役黄册》即明朝的户口册,每10年更造一次。明初,朱元璋命令全国各府县建黄册,方法是以110户为一里,每里之中推选丁粮多者10人为里长;其余100户分编为10甲,每甲之中推一人为甲首。10甲编定次序轮流服役。在建立里甲组织的同时,编造了户口册。册上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田宅和资产数。鳏寡孤独者附于册后,不派徭役。里长把全里清册呈报给县,县、府、布政使司亦层层造册,最后上报户部。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由于黄册是征派赋役的依据,因此又称赋役黄册。 涉及知识点:明清(鸦片战争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