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新阶段——以江泽民史学思想为视角的考察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新阶段——以江泽民史学思想为视角的考察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29卷第4期 Vo1.29 NO.4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年8月 Aug.2013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新阶段 以江泽民史学思想为视角的考察 曹守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100009) 摘 要:20世纪8f】年代以来,江泽民多次发表有关历史研究、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习的思想,身体力行促进 史学的发展。这些活动和思想对当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中 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要在全球化视野下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并构建具备较强理论影响力和学术阐释力的分析框 架和解释范式,而且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和现实模式,尤其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这两项任务是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当代史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内容和 新的学术增长点。在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形成深具中国民族特色而又为国际史坛所 认可的基本特征和学术品格。 关键词:江泽民;马克思主义吏学;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13)04—0062—05 作为具有浓厚历史意识和自觉史学意识的政 治家,江泽民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史学的 在推动史学发展的层面上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呼 应和促进了当代史学的发展。 一社会价值和现实作用作了可贵探索。在他主政期 、身体力行。促进当代史学的发展 间,中国当代史学取得了两大成就——白寿彝总 主编多卷本 中国通史 的全部出版和 当代中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自由化思潮对 丛书的全部出版。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江泽民对 其均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08 年,在江泽民动议和观照之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 史研究所开始了两部中国简史的编撰工作。经过3 年的不懈努力,近日推出了集体成果((简明中国历 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 瓦解之势。以电视理论片为代表, 河殇 的历史 虚无主义思潮成为当时“史学危机”的重要表现。 思想界、理论界和教育界开始出现混乱的局面,资 产阶级的自由化思潮对四项基本原则构成了挑战。 1 989年6月24日,江泽民于((在党的十三届四中 全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了加强教育尤其是国情教 育问题的重要性。他强调,这就是近百年来中国历 史读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l2年版)和蔡美 彪撰写的 中华史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 1 2 年版)。江泽民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作的题为 “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序言,较之 史的教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以及中华民族 1 999年祝贺白寿彝总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 全 部出版的贺信,其史学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紧密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体现出了 当代中国的时代追求和世界目标。可以说,江泽民 优秀传统的教育问题。有些人不了解中国的历史 和现实,幻想一夜之间把西方的物质文明搬到中 国土地上,比较容易接受资本主义制度的宣传。… 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思想文化涌人中国,人们走出 收稿日期:20l3-04—28 作者简介:曹守亮(1 976一),男,山东临沂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 研究中国当代史学。 ・62・ 国门,大大开阔了眼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国 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差距。此时期 人们头脑中产生的那种强烈的自卑鲜明地反映在 当时的史学中,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很显 然,江泽民在此及以后一个时期内提倡的国情教 育和历史教育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现实针对 性的。 1990年5月3日,江泽民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 稳定、中外(主要是中美俄日)关系、中国古代国家 历史特征、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古代民族与 边疆,世界古代帝国的兴衰、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 发展、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等等,涉及中国历史和 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具有较 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这些专题文稿后来经 过扩充修改于1 99 8年结集出版,名为《中外历史 问题八人谈》。江泽民与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集体 学习历史,开创了以史资政的新途径。在这个特殊 的课堂上,史学家与政治家就重大的历史问题作 了深入、坦率的研讨,呈现了重视历史、重视史学 的庄重而热烈的场景。这一情景,与当年汉高祖、 文武百官与以陆贾为首的儒生在朝廷上探讨秦亡 汉兴的情景是何等相似! 一报告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正确对待历史和 学习历史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他指出: “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 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华民族历 史悠久,我们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传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flI 通过学 习历史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得爱国主义教育 具有了生动的载体,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更为 重要的是,江泽民已经认识到历史对于爱国主义 教育来讲具有天然的联系和必然的要求,是非常 可贵的。因而,江泽民认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书的出版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机制的确 立,在史学界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当 代历史学的健康发展。④ 二、江泽民给白寿彝的贺信:政治家的史学观照 1 999年4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 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给史学家白寿彝 写信,祝贺他总主编的多卷本 中国通史 全部出 育、社会教育中都应该贯彻和重视历史的学习,否 则,“不了解、不懂得祖国的历史文化,爱国主义 观念和民族精神是很难自觉、牢固地树立起来的。 这是大量事实已充分证明了的一条重要的社会经验 和人生经验。大中小学和各级党校、干部学校,以 及我们在自学中,都应该重视中国历史、地理、文 学的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这些学习”l2 。这 种提倡自上而下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学习,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时中国广泛流传的以西方 “利己”为核心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 的抵制和 排斥,本质上体现了东西方两种文明形态、价值理 念的冲撞和交融。 版。贺信洋溢着对中国史学和中国史学工作的赞 美和敬佩之情,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史学工作者,有 力地推动了中国当代史学的健康发展,成为中国 当代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史料。 读这封贺信,我们能感觉到党和国家领导人 对历史学的重视。其所具有的凝重的责任感和鲜 活的感染力跃然纸上。事实上,贺信还具有相当的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首先,贺信所提出的通过对历史知识尤其是 通史的学习增强唯物史观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探 索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正确途径,增强实践科学 发展观的正确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相当的 启示意义。唯物史观作为包括历史学在内的哲学 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 神的发展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和具有的地位是有目 共睹的。多年来,人们对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研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江泽民的工作繁 忙了许多,但他仍坚持有计划地学习和研究中外 历史,关注史学的发展。1 996年,江泽民经过长 时间的思考草拟了有关中外历史方面的9个专题, 邀请齐世荣、龚书铎、张宏毅、李文海、戴逸、庞 卓恒、张传玺、罗国杰8位知名历史学家进行讲述, 并共同加以研究。这些专题,涉及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自然灾荒与社会 究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过 卓有成效的探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们对唯物 ①参见张克敏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理论前沿》1 998年第21期;田居俭 的《向领导干部推荐一本史书——写在(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出版之际》,《求是》1999年第4期;崔克勇的《纵论古 今以史为鉴——读<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等等。 ・63・ 史观与历史学的关系,也有了新的更为辩证的认 识。江泽民同志的贺信不仅回答了研究中国历史 民族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历史适时加以总 结,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贺信充分强调了历史教育对于普通民 众,尤其是对于领导干部的重要性,对今天进行爱 要不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问题,而且还明确地 提出了通过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通史的学习,增 强唯物史观的观点。这是一个富有创新意义的观 点,开启了自觉利用中国历史知识,增强唯物史观 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新阶段。从史学发展的 表现形态上看,这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国主义教育、探索干部教育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仍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历史教育是一项纷繁复杂 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为之锲而不舍地努 力奋斗。贺信中指出的“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 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 做。领导干部应该读一读中国通史”的观点,在当 时的“三讲”学习活动中因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 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研究,开辟新的领域,攀登新的 高峰"I 】的生动呈现。 其次,贺信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自觉的历 史总结传统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具有总结历 史经验的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均进行过深刻 的历史总结和反思。l 93 7年3月,党中央进驻延 发挥了重要作用。贺信将学习历史与当好干部的 问题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上来对待,并且倡导全 党、全社会认真对待、在“三讲”活动中努力实践,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现实理性。 安之初就设立了中央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室。随 后,则有1 9 39年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和 l 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等历史总结的典范之 作问世。1 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 重读(《中国通史 ,想到的是白寿彝教授以及 其他学术前辈所铸就的学术丰碑;重读贺信,感受 到的是这篇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 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 关于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 98 1年6月27日,中国共 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 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l999年4月,江泽民同志给白寿彝教授的贺信,也 可以看作是体现这种历史总结优良传统的典型文 献。其中,对历史教育和中国通史的重视具有非常 强的现实意义。这一认识在2 1世纪终于得到了实 的经典文献那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价值和魅力。 贺信从史学研究和史学价值的角度,探讨了史学 在社会中的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给中国当代史学以清 晰而准确的定位。这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 学经过20年的探索和寻找,终于在纷繁复杂、丰 富多彩的社会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三、“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史学 践。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进一步繁荣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马克思 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对历史的总结和对 家的政治情怀 从中共中央总书记领导岗位上卸任的江泽民, 对于历史的研究和对史学的重视又有了新的发展。 2008年,江泽民在同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多学 科研究人员座谈的时候,提出了编撰中国历史简 历史学教材的编写纳入五项任务之中,充分体现 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对总结历史的重视。 2007年1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 版,并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我 们从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历 史的想法。会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此事进行落 实,编撰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的工作正式启动。经过 3年的努力,现在这两部简明历史书①终于和读者 见面了。201 2年7月1 3日,江泽民在看过书稿之 后,欣然命笔撰写了 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 史作出了不同的探索,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有一 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总是站在时代的 潮头,总结历史,指引未来。中国共产党在90多 年的奋斗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 史 一文作为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的序言。 首先,序言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 的地位和作用又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述。江泽民在 不断前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对中华 ①指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O12年版)和蔡美彪的《中华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两书。后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奎 元院长遵照江泽民同志关于出版简史的提议,委托蔡美彪撰写的,参见该书的前言。 ・64・ 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 一脉相承,始终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很罕 见的”,“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经 历数千年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在人类发展史、世 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各民族久经磨合、 交往融汇,形成统一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大 家庭;今日的中国是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只 有深刻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才能更加珍惜、热 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正所谓“知之深,爱之 切”,就是这个道理。正如2012年江泽民在 简明 中国历史读本 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在中华民族 漫长的发展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辉 煌成绩,我国各族人民经历的种种苦难曲折,都是 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都是激励我们为祖国、 为民族发展进步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要真正 形成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切之爱、理性之爱,必须 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不断丰富历史知识。”I512 考虑到谈话的对象,“学习”在此时的语境中并不 仅仅是简单地模仿或者机械地重复,而是具有着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时代主题进行深入研 究的意味。江泽民提出的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切 之爱、理性之爱”源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深刻体 验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实在是具有深 厚的历史底蕴和辩证历史思维之后的发自内心的 思想感情,是政治家的史学忧患意识和史学家的 现实观照思想的有机融合。 其次,序言系统阐述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的 必然联系。1 999年1月1 1日,江泽民在 论加强 和改进学习 一文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应该将 学习历史作为一大任务来看待。他指出:“一名领 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 明的领导;一个政党不善于从历史中认识和把握 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 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 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 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I21 叭这样的认识确实 是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和历史的潮头才能够提出的, 体现出了政治家的现实责任感。江泽民在序言中 重申了l 999年在 论加强和改进学习》中的这一 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 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 中国发展而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 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今天我国发展道路 的历史必然性。要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成功,我们不仅应该懂得中国的今天,而且 还应该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可以说,序言 “鲜明地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一贯号召全党全社会都 应该重视历史学习,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 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l5l4 明。干部教 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能不能以正确 的态度对待历史、运用历史,并从历史中汲取经验 教训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是事关 成败沉浮的。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能不能自觉而 又卓有成效地进行历史教育则是关乎兴衰荣辱、 生死存亡的大事。 再次,序言强调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和 世界历史,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是为了更好地投 身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去,从历史研究的角度 看是为了能够正确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道路,从学术的层面上构建具备深厚民族特色和 国际视野的中国发展道路体系。江泽民指出:“改 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和 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新形势下,我 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而且要学习世界历史,善 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 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 把握时代大势。”_5jz3 0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和左右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世界历史 的发展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随着中国综合国 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模式的探讨和 研究开始提上当代史学工作者的研究日程。在全 球视野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真梳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30多年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60多年的历 程,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对其作 出深具中国特色和民族特征的理论阐释,无疑是 中国当代史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序言明确了当下历史学家的责任和任 务,对当下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 的任务。如果说江泽民给白寿彝的贺信是对2 1世 纪中国史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期待的话l4 。,那 么他给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所作的序则进一步明 确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方向。江泽民指出: “我们还要向世界介绍我国历史,特别是要介绍近 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历史苦难和进行的伟大奋 ・65・ 斗,让国外民众了解我国历史和国情,帮助他们从 的时期内中国当代历史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 义史学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的学术增长点。 3 0多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改革开放以 历史角度来客观观察和分析今天的中国。”151 -3在这 里,2 1世纪的中国史学工作者不仅要研究中外历 史,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大势,在世界历史发展的 趋势和潮流中给予中国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位, 增加中国学术在国际史坛中的影响力,还要在中 来的中国一样,经历了对核心学术理念的批判与 解构、反省与重塑,其发展脉络大致与江泽民对史 学所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不谋而合。是否可以认为, 江泽民关于中国当代史学的一系列见解和思想是 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缩 影呢?而序言所昭示的未来中国当代史学的发展 道路和基本趋向,正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进 程中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将形成 深具中国民族特色而又为国际史坛所认可的基本 特征和学术品格。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o6. 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并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举世瞩 目的新变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向世界介绍中国历史,尤 其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中国发展道路,则更 是为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增添了新内容,注入了 新活力。当代中国史学注定要在对外传播的过程 中逐渐形成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学术形态,以及建 立新的话语体系,谱写出新的篇章。 序言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突出强调了中华民族 发展史的重要地位,在强调学习的同时,更多地是 对当代史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全球 化的视野下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并对其给出具备较 强理论影响力和学术阐释力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解 释范式,而且还要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尤其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介绍给世界,在全世界范围 [3】武力.中国发展道路(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52. [4】瞿林东.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l:30. [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 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2. 内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和现实模 式。这两项任务都是艰巨而光荣的,是今后相当长 The New Stage of the Chinese Marxist HistOri0graphy: From the Jiang Zem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O Shou-liang r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J Abstract:Since the 1980s,Jiang Zemin published several ideas of Mstodcal studies,historical education and historical learning,and personal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These activities and ideas had a posiit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and developed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to a new stage.Chinese Marxist isthoriography should study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 in he t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nd buiald he tnaalytical framework and interpretation paradigm with he sttrong power in heoretitcal influence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It should also convey the historical paRern and practical mode of he tChinese culture nd acivilization worldwide,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oth of hese ttasks are the new content nd aacademic rowtgh of he tChinese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especially he tdevelop- ment ofthe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a long perid ooftime.Furthermore,the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will form he tbasic characteristics nd aacademic character wih t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nd awill be recognized by he tinternational isthory circles. Key words:Jiang Zemin;Marxist historiography;chinalization ・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