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动物生产性能测定

动物生产性能测定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十章 动物生产性能测定

生产性能测定是家畜育种中最基本的工作,是其他一切育种工作的基础,没有动物生产性能测定,就无从获得家畜育种工作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家畜育种就变得毫无意义。而如果性能测定不是严格按照科学、系统、规范化规程去实施,所得到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就无从保证,其价值就大打折扣,进而影响育种工作的效率,有时甚至会对育种工作产生误导。有鉴于此,世界各国,尤其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并逐渐形成了对各个畜种的科学、系统、规范化的性能测定系统。我国的家畜育种工作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严格、科学和规范的生产性能测定,它严重影响了育种工作的开展和效率,因而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第一节 生产性能测定的意义和原则

动物生产性能愈高,它的种用价值就愈大,其经济价值也就愈高。因此,生产性能测定对动物种用价值的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获得动物全面、可靠的生产性能信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 生产性能测定的意义

(一)生产性能和生产性能测定的概念

1.生产性能 又叫生产力,是指家畜最经济有效地生产畜产品的能力。家畜的生产性能是个体鉴定的重要内容,也是代表个体品质最有意义的指标,是对种畜进行遗传评估的最基本依据,也是选种过程中决定选留与否的决定因素。

2.生产性能测定 是指对家畜个体具有特定经济价值的,某一性状的表型值进行评定的一种育种措施,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二)生产性能测定的意义

在家畜育种中,正确评定家畜生产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为家畜个体的遗传评定提供基础数据,作为选留种畜的指标。2.为估计群体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提供信息。3.是评定畜群生产水平的尺度。4.为牧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是组织生产的依据。生产、管理、各种制度等都是建立在家畜生产性能基础上的。5.为各类杂交组合类型间的配合力测定提供信息。6.是饲养家畜的种类、品种及饲养量的依据。7.为制定育种规划提供基础信息。

二 生产性能测定的一般原则

生产性能测定包括测定性状的选择、测定方法的确定、测定结果的记录和管理以及测定的实施4个方面的内容,一般要掌握如下原则:

(一)测定性状的选择

1.所测定的性状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家畜育种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畜群的遗传改良,使生产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选择测定性状时要有一定的经济学观点。同时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个性状是否有经济意义,有的性状虽然目前的经济价值不大,但以后可能会有重要经济价值,如肉质性状,过去消费者对它并不关心,也就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的质量也越来越关心,其经济价值也就越来越高。

2.所测定的性状要有较大的遗传变异 家畜育种着重从遗传上改进生产性能,因而在选择性状时要考虑是否有从遗传上改进的可能性。

3.所选择的性状要能简单、便宜、准确而又能活体测定 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伴性性状和那些屠宰后才能测定的性状。 在实际条件下不容易测定或不能测定的性状如育仔能力、抗病力和食用品质等性状。

(二)测定方法

1.要保证所得到的测定数据具有足够的精确性 可靠的数据是育种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而可靠的数据来源于具有足够精确性的测定方法。

2.要有广泛适用性 育种工作常常并不只限于一个场或一个地区,因而在确定测定方法时要考虑到育种工作所覆盖的所有单位的实际条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去迁就那些条件差的单位,一切仍应以保证足够的精确性为前提。

3.要尽可能地经济实用 在保证足够的精确性和广泛适用性的前提下,所选择的测定方法要尽可能地经济实用,以降低性能测定的成本,提高育种工作的经济效益。

(三)测定结果的记录与管理

1.对测定结果的记录要做到简洁、准确和完整,要尽量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数据的错记、漏记。

2.标清影响性状表现的各种可以辨别的系统环境因素 如年度、季节、场所、操作人员等,以便于遗传统计分析。

3.对记录的管理要便于经常调用和长期保存。 (四)性能测定的实施

1.应由一个中立的、有权威的监测机构去组织实施,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如果所有的性能测定都由各个畜牧场自己去组织实施,一则很难保证测定方法的统一性,二则出于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利益考虑,有的场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不严格按照测定规程执行,或对测定数据进行删改。因而原则上,性能测定应由一个在行政上和经济上与畜牧场无直接关系的机构来组织实施。

2.不要一味追求最好的仪器设备、最完美的组织形式,应考虑投入产出的最佳比例,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

3.在一个育种方案的范围内,性能测定的实施要有高度的统一性 即在不同的育种单位中要测定相同的性状,用相同的测定方法和记录管理系统。

4.性能测定的实施要有连续性和长期性 育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显出成效。

5. 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调整测定性状,改进测定方法,使用最现代化的记录系统。

第二节 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

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因划分的角度不同而不同,通常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从以下3个角度来划分:

一 、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

从实施性能测定的场所来分,可分为测定站测定和场内测定。

测定站测定是指将所有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或某一特定的牧场中,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性能测定。

这种测定形式的优点是:①由于所有个体都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尤其是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测定,个体间在被测性状上所表现的差异主要是遗传差异,因而在此基础上的个体遗传评定就更为可靠;②容易保证做到中立性和客观性;③能对一些需要特殊设备或较多人力才能测定的性状进行测定。

其缺点是:①测定成本较高;②由于成本高,测定规模受到限制,因而选择强度也相应较低;③在被测个体的运输过程中,容易传播疾病;④在某些情况下,利用测定站的测定结果进行遗传评定所得到的种畜排队顺序与在生产条件下这些种畜的实际排队顺序不一致,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是“遗传—环境互作”,也就是说同一种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由于我们选出的种畜是要在生产条件下使用的,因而在用测定站测定的结果来选择种畜时要特别谨慎。

场内测定是指直接在各个牧场内进行性能测定,也不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内进行。其优缺点正好与测定站测定相反,此外,在各场间缺乏遗传关系时,各场的测定结果不具可比性,因而不能进行跨场的遗传评定。

目前场内测定已成为各国性能测定的主要方式。而测定站测定则主要用于测定一些需要大量人力或特殊设备才能测定的性状,如采食量、胴体品质性状等,有时也用于商品肉畜禽的品质测定。

二、 系谱建立和系谱测定

(一)系谱测定的意义

系谱是某头家畜祖先及其性能等的记载。由于系谱上的记录早于本身的成绩记录,因 此,在对个体种用价值的评定中,往往最先利用这一部分资料。

家畜育种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是认真作好各种记录,诸如繁殖配种记录、产仔记录、定期称重、体尺测量、外貌鉴定、产品产量和饲料消耗等原始记录。这些记录资料应及时转录到种公畜和种母畜的卡片上去。这些日常细致的工作,是以后选种的重要依据。种畜卡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系谱。系谱是1头种畜的父母及其各祖先的畜名、畜号、生产成绩及鉴定结果的记录文件。系谱上的各种资料,来自日常的各种原始记录。

有的系谱只记载祖先的畜名或畜号,这对选种来说意义不大。因为系谱测定中,除要了解血统关系外,还要查看各祖先的生产成绩、发育情况、外形评分、育种值以及有无遗传疾病等表现,以此来推断该个体的种用价值大小,从而决定是否选留。所以,一个有价值的系谱,应尽可能作到记录全面,资料准确。

有些育种场虽原始记录齐备,但却不及时转载;有些技术员与饲养员怕麻烦,全凭脑子记忆,日久就很容易遗漏重要材料;或者因工作调换,也会使线索失落。例如,在培育黑白花奶牛中,某一种牛曾产过红白花牛,这就应该及时登记;1头种猪曾产生过畸形仔猪也应登记。否则,就会导致选种的失误。

系谱一般记载3~5代,这已足够鉴定种畜之用,因为代数太远的祖先,对种畜的影响很小。

(二)系谱的形式

系谱形式,主要有下面4种。

1. 竖式系谱 竖式系谱编制时,种畜的畜名或畜号记在上面,下面是父母(祖I代),再向下是父母的父母(祖Ⅱ代)。每一代祖先中的公畜记在右侧,母畜记在左侧。系谱正中划出双线,右半部分为父系,左半部分为母系。每头祖先的生产成绩等有关资料,也应扼要地记入相应的位置,见表10-1。

表10-1 种畜的畜号与名字

母 外祖母 外 祖 母 的 母 亲 外 祖 母 的 父 亲 外 祖 父 的 母 亲 外祖父 外 祖 父 的 父 亲 祖 母 的 母 亲 祖 母 祖 母 的 父 亲 父 祖 父 祖 父 的 母 亲 祖 父 的 父 亲 Ⅰ Ⅱ Ⅲ 2.横式系谱 横式系谱是将种畜的名字记在系谱的左边,历代祖先顺序向右记载,愈向右祖先代数愈高。各代的公畜记在上方,母畜记在下方。系谱正中可划一横虚线,上半部分为父系,下半部分为母系。

祖父的母亲 祖父 祖父的父亲 父 祖母的父亲 祖母 祖母的母亲 被鉴定的种畜 ……………………………………… 外祖父的父亲 外祖父 外祖父的母亲 母 外祖母的父亲 外祖母 外祖母的母亲 图10-1

3.结构式系谱 结构式系谱比较简单,无需注明各项内容,只要能表明系谱中的亲缘关系即可。其编制原则如下:

(1)公畜用方块“□”表示,母畜用圆圈“○”表示。

(2)绘图前,先将出现次数最多的共同祖先找出,放在一个适中的位置上,以免线条过多交叉。

(3)为使制图清晰,可将同一代的祖先放在一个水平线上。有的共同祖先在几个世代中重复出现,则可将它放在最早出现的那一代位置上。

(4)同1头家畜,不论它在系谱中出现多少次,只能占据一个位置,出现多少次即用多少根线条来连接。

现以某品种1号母猪的系谱为例,绘出结构式系谱如下:

4.箭头式系谱 箭头式系谱是专供作评定亲缘程度时使用的一种格式,凡与此无关的个体都可以不必画出。

现以某品种X号母猪的系谱为例,绘出箭头式系谱如下:

S B X A H D M (三)系谱测定的运用

系谱测定,是通过查阅和分析各代祖先的生产性能、发育表现以及其他材料,来估计该种畜的近似种用价值,同时还可了解该种畜祖先的近交情况。此外,通过对系谱祖先选配情况的分析,可为今后选配工作提供借鉴。

系谱测定,首先应注意的是父母代,然后是祖父母代。因为在没有近交的情况下,每经过一代,个体与祖先的关系减少一半。

系谱测定,多用于种畜尚处于幼年或青年时期,本身尚无产量记载,更无后裔测定资料。 系谱测定不是针对某一性状的,它比较全面,但主要着重在缺点方面,譬如查看在祖先中有无遗传缺陷者,有无性能低劣者,有无近交和杂交情况等。系谱测定应是有重点的,一般把重点放在上代的外形和生产性能上。

有比较才有鉴别,系谱测定时需有2头以上种畜的系谱对比观察,选出优良者作为种用。 系谱测定的必要条件是各代记录完善。如果系谱中仅有各代祖先的名号,而没有其他材料,除分析近交程度外,无法进行其他测定。

单独用系谱选择,对改良畜群的作用是不大的,应当和其他一些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三 、个体测定、同胞测定和后裔测定

根据被测定对象与要进行遗传评定的个体的关系可将性能测定分为个体测定、同胞测定和后裔测定。个体测定是指测定对象是需要进行遗传评定的个体本身,同胞测定是指测定对象是需要进行遗传评定的个体的全同胞和(或)半同胞,后裔测定是指测定对象是需要进行遗传评定的个体的后裔。这3种测定方式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遗传评定可靠性的贡献是不一样的,这将在第六章中详细讨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3种测定方式并不是彼此对立的,

现代育种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因而应该尽量将3种测定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但对于不同的畜种、不同的性状和不同的性别来说,对这3种测定方式的侧重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猪、鸡等畜种,一个个体可以有较多的全同胞和半同胞,对同胞测定就比较侧重;而对于牛,由于在自然情况下很少有全同胞,所以同胞测定就不是主要方式。对于产奶和产蛋等限性性状,就不能对雄性个体进行个体测定。对于公畜来说,由于它们在畜群中的影响较大,对它们的遗传评定的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高,因而常常要进行后裔测定。

四、 大群测定和抽样测定

按性能测定的目的来分,可分为大群测定和抽样测定。大群测定是对种畜群中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个体都进行测定,其目的主要是为个体遗传评定提供信息,在一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测定的个体越多,则选择强度就越高,遗传进展就越大。抽样测定主要用于评定杂交组合的生产性能,从而找出一个最佳的杂交组合用于商品生产。在抽样测定中,从参加测定的每个品种(系)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取决于统计学的要求和测定的容量)的个体在相同的环境中进行性能测定。

第三节 肉用性能的测定

常见的肉用家畜主要有猪、牛、羊、鸡等。不同肉用家畜其肉用性能的测定也有差别。

一 、肉用性能测定

猪的肉用性能测定主要包括生长性能测定、屠宰性能测定和应激敏感性测定。 (一)猪的生长性能及活体胴体组成测定

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组成是衡量一头肉猪经济价值的最重要指标,因而也是猪性能测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胴体组成测定必须在屠宰后对胴体进行分割后测定,但这需要较高的人力物力,而且无论多么好的个体在屠宰后都不可能再做种用(除非保存有冷冻精液,但目前猪冷冻精液技术尚未成熟),因而在实践中对活体的一些与胴体组成性状有较高遗传相关的辅助性状进行测定。要测定的性状主要有:

1.达到目标体重日龄即经济早熟性 也就是标准的屠宰体重,对此各个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如加拿大规定为100kg,美国规定为113.47kg(250\"15磅),德国规定为105kg,我国农业部畜牧兽医总站于2000年颁布的《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建议为100kg。

由于不可能每天对测定猪称重,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称重一次,所以不会在测定猪正好达到目标体重时称重,这样就需要根据实际的重量和相应的日龄来估计达到目标体重的日龄。下面以加拿大猪改良中心的规定为例说明如何计算目标体重日龄。

当称重时猪的体重在75~115kg范围内时,可用以下公式将其校正为100kg体重日龄 校正日龄=称重时日龄-(实际体重-目标体重)/CF

其中CF为校正因子,用下式计算: 公猪:CF=(实际体重/称重时日龄)×1.826040 母猪:CF=(实际体重/称重时日龄)×1.714615 2.平均日增重 在测定期中的平均每日增重:

3.目标体重背膘厚 测定猪达目标体重时的背膘厚。同样由于不可能正好在被测猪达目标体重时测膘,也需要将实际的膘厚校正为目标体重膘厚。

如加拿大用以下的校正公式:

表10-2 计算校正背膘所需参数

品 种 大约克夏猪* 长白猪 汉普夏猪 杜洛克猪 公 猪 A 12.402 12.826 13.113 13.468 B 0.106530 0.1 14370 0.117620 0.111528 A 13.706 13.983 14.288 15.654 母 猪 B 0.119624 0.126014 0.124425 0.156646 *其他所有品种都用与大约克夏猪相同的参数

对活体背膘通常用A型或B型超声波仪测定,测定部位各国亦有不同的规定,如加拿大规定用A型超声波测定4个点,即在背中线的2个部位,每个部位在左右两侧距背中线5cm处各取一点,第一个部位在最后肋骨处,第二个部位在髋骨前3.8cm处。这两个部位分别代表了最厚和最薄的背膘。然后用这4个点的平均值作为背膘厚的值。如用B型超声波仪,只需测一个点,通常是在最后胸肋处测定。

4.采食量 测定期间一头猪的总采食量。

5.饲料转换率(FCR) 每单位增重所消耗的饲料。 FCR=采食量/测定期增重 (二)屠宰性能测定

屠宰性能测定是指对猪在屠宰后的胴体进行品质测定。由于这些测定需要屠宰设施和特殊的测定设备,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因此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现场测定,通常只在测定站进行测定。胴体性状测定指标:

1.宰前活重 指受测猪在宰前禁食24小时后体重(kg)。

2.胴体重 屠宰放血后,去头、蹄、尾和内脏(除板油、肾脏外)后的两片胴体合重(kg)。 3.屠宰率 胴体重占宰前体重的百分比。 4.背膘厚度

(1)平均背膘厚度:用游标卡尺在肩部皮下脂肪最厚处、最后肋骨处和腰荐结合处测定3点膘厚,求3点平均值(cm)。

(2)背膘厚度:第6~7胸椎间背膘厚(cm)。 5.皮厚 用游标卡尺在第6~7肋骨处测定皮厚(mm)。 6.胴体长 从耻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颈椎前缘中点的长度。

7.眼肌面积 在胸腰接合处垂直切下,用硫酸纸描出眼肌轮廓,用求积仪、图像仪或坐标纸计算面积(cm2),或用下列公式计算:

眼肌面积(cm2)=眼肌高度(cm)×眼肌宽度(cm)×0.7

8.瘦肉率 左侧胴体去板油和肾脏,分离瘦肉(含肌间脂)、脂肪(含皮肌)、皮和骨,瘦肉重占瘦肉、脂肪、皮和骨的总重的百分比为瘦肉率。与之相应的指标还有脂肪率、皮率和骨率。

由于完全分离瘦肉、脂肪、皮和骨工作量很大,只能在小型试验中进行,在德国普遍采用的是用富瘦肉块比率,即从左侧胴体取下后腿、前肩、腰和后颈项4大块,这4大块去皮及皮下脂肪后的总重与半扇胴体重之比。富瘦肉块比率与瘦肉率之间的相关非常高,一般在0.9以上。与之相应的另一指标是富脂肪块比率,它是从上述4大块取下的皮及皮下脂肪加上板油的总重与半扇胴体重之比。

二 、牛肉用性能测定

牛肉用性能测定主要包括肥育性能测定、胴体性能测定和肉品质测定。 (一) 牛肥育性能测定

常用指标主要包括日增重和饲料报酬。

1.日增重 日增重是测定牛生长发育和肥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肥育速度的具体体现。测定日增重时,要定期测量各阶段的体重,常测的指标有:初生重、断奶重、12月龄重、18月龄重、24月龄重、肥育初始重、肥育末重。称重一般应在早晨饲喂及饮水前进行,连续称2天,取其平均值。

2.饲料报酬 饲料报酬是衡量经济效益和品种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饲养期内总增重、净肉重和饲料消耗量计算每千克增重和净肉的饲料消耗量,可作为考核肉牛经济效益的指标。

增重1kg消耗饲料干物质(kg)=饲养期内消耗饲料干物质总量

饲养期内绝对增重量饲养期内消耗饲料干物质总量

屠宰后的净肉量生产1kg净肉需饲料干物质(kg)=(二) 牛胴体性能测定 常见指标有:

1.屠宰重 成年或18月龄公、母、阉牛宰前活重。

2.胴体重 屠宰、放血、剥皮后截去膝关节以下的前肢、飞节以下的后肢、头、毛、内脏(不包括板油和肾脏),所余部分的重量。该指标有两种度量方法:

(1)温胴体重

(2)冷冻胴体重 :冷冻24h的重量。 3.屠宰率 胴体重占屠宰重的百分率。 4.净肉重和净肉率

(1)净肉重:胴体沿脊柱中央,通过胸骨、耻骨缝纵剖为左右两片,从片中剔掉骨骼、内面的块状脂肪、韧带和乳房后的重量即为净肉重。

(2)净肉率:

净肉率=净肉重净肉重 或 净肉率=

屠宰重胴体重5.皮厚 用游标卡尺在6~7肋间测皮厚(mm)。

6.肌肉厚 分别在第3~4腰椎上方与“后臀”与小腿截断面最厚处量取(分别为“腰部肌肉厚”和“大腿肌肉厚”)。

7.脂肪厚度

(1)背部脂肪厚度:第5~6胸椎间距离中线3厘米的脂肪厚度(cm)。 (2)腰部脂肪厚度:十字部中线两侧肠骨角的脂肪厚度(cm)。 8.骨肉比

骨肉比=净肉重全部骨骼重`

9. 肉用指数(BPI) 平均成年活重与体高的比值

表10-3 不同经济类型牛的肉用指数表` 单位:kg/cm

牛的经济类型 肉用型 肉役兼用型 役用型

公牛 ≥5.6 4.6~5.6 < 3.6 母牛 ≥3.9 3.3~3.9 < 2.7 10.眼肌面积 第12根肋骨后缘用硫酸纸描绘眼肌面积(两次),用求积仪或方格计算纸求出眼肌面积(cm2)。或用下列公式计算:

眼肌面积(cm)眼肌高度眼肌宽度0.70

2三 、羊肉用性能测定

羊的肉用性能测定主要进行胴体性能测定,常用指标有:

1.胴体重 指屠宰放血后,剥去毛皮、除去头、内脏及前肢膝关节和后肢跗关节以下部分整个躯体(包括肾脏及其周围脂肪)静置30min后的重量。

2.净肉重 指用温胴体精细剔除骨头后余下的净肉重量。要求在剔肉后的骨头上附着的肉量及耗损的肉屑量不能超过300g。

3.屠宰率 指胴体重(包括内脏脂肪重)与屠宰前空腹24h后活重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屠宰率=胴体重内脏脂肪重100%

宰前活重4.净肉率 一般指胴体净肉重占宰前活重的百分比。若胴体净肉重占胴体重的百分比,则为胴体净肉率。

净肉率=净肉重净肉重100% 胴体净肉率=100%

宰前活重胴体重5.骨肉比 指胴体骨重与胴体净肉重之比。

6.眼肌面积 测量倒数第1与第2肋骨之间脊椎上眼肌(背最长肌)的横切面积,因为它与产肉量呈高度正相关。测量方法:一般用硫酸绘图纸描绘出眼肌横切面的轮廓,再用求积仪汁算出面积。如无求积仪,可用下面公式估测: 眼肌面积(cm2)=眼肌高度×眼肌宽度×0.7

7.GR值 指在第12与第13肋骨之间,距背脊中线11cm 处的组织厚度,作为代表胴体脂肪含量的标志(图10-1)。

图10-1 测定GR值部位示意图(cm)四、肉禽肉用性能测定

肉禽的肉用性能测定主要包括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测定。 (一)肉禽生长性能测定

1.体重 主要指不同周龄时肉禽的体重。

2.增重 指肉禽在一定年龄段内体重的增量,它与体重高度相关,是肉禽育种中最重要的选择指标,通常用在测定期中的平均日增重或达到一定体重的日龄来衡量增重速度。

3.料重比 是指在一定的年龄段内饲料消耗量与增重之比。 (二)屠宰性能

1. 活重 指在屠宰前鸡停饲12小时,鸭、鹅停饲6小时后的体重。以kg为单位。

2. 屠体重 指肉禽屠宰放血、去羽毛、脚角质层、趾层和壳层后的重量(湿拔法需沥干后再称重)。屠宰率=屠体重/活重×100%。

3. 半净膛重 屠体去气管、食道、嗉囊、肠道、脾脏、胰脏和生殖器官,留心、肝(去胆囊)、腺胃、肌胃(除去内容物和角质膜)、腹脂(包括腹部皮下脂肪和肌胃周围脂肪)和肺、肾脏(肺脏、肾脏因嵌入背椎肋和腰椎之间,不易去除)的重量。

半净膛重率=半净膛重/活重×100%。

4. 全净膛重 半净膛重除去心、肝、腺胃、肌胃、腹脂和头、颈、脚的重量(鸭、鹅保留头、颈、脚)。全净膛重率=全净膛重/活重×100% 。

5. 腿肌重 去腿骨、皮肤、皮下脂肪后的全部腿肌重。 腿肌率=腿肌重/全净膛重×100%。

6. 胸肌重 沿着胸骨脊切开皮肤并向背部剥离,用刀切离附着于胸骨脊侧面的肌肉和肩胛部肌腱,即可将整块去皮的胸肌剥离,然后称重。

胸肌率=腿肌重/全净膛重×100%

7. 腹脂重 腹部脂肪和肌胃周围的脂肪重量。腹脂率=腹脂重/全净膛重×100% 8. 瘦肉重(肉鸭) 两侧胸肌和两侧腿肌重量。 瘦肉率(肉鸭)= 瘦肉重/全净膛重×100% 9. 皮脂重(肉鸭) 皮、皮下脂肪和腹脂重量。 皮脂率(肉鸭)= 皮脂重/全净膛重×100%

五、肉的品质评定

1.肉色 肉色是指肌肉的颜色,是由组成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和肌白蛋白的比例所决定。但与动物的种类、性别、年龄、肥度、宰前状态,放血的完全与否、冷却、冻结等加工情况有关。

评定方法,可用分光光度汁精确测定肉的总色度,也可按肌红蛋白含量来评定。在现场多用目测法,评定部位是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的横断面,评定时间为宰后1~2h以及冷却24h(4℃),光照条件要求室内白天正常光度,不允许阳光直射肉样评定面,也不允许在室内阴暗处。按5分制标准图评定肉色。灰白色评1分,微红色评2分,鲜红色评3分,微暗红色评4分,暗红色评5分,两级间允许评0.5分 具体评分时可用美式或日式肉色评分图对比,凡评为3分或4分者均属正常颜色。

2.大理石纹 指肉眼可见的肌肉横切面红色中的白色脂肪纹状结构,红色为肌细胞,白色为肌束间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细胞。白色纹理多而显著,表示其中蓄积较多的脂肪,肉多汁性好,是简易衡量肉含脂量和多汁性的方法。要准确评定,需经化学分析和组织学等测定。

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取第一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鲜肉样,置于4℃冰箱中存放24h后,取出横切,观察新鲜切面的纹理结构,并借用大理石纹评分标准图,按5分制评定。1分为肌内脂肪呈极微量分布;2分为肌内脂肪呈微量分布;3分为肌内脂肪呈适量分布;4分为肌内脂肪呈较多量分布;5分为肌内脂肪呈过量分布。两级之间只允许评0.5分。以3分为理想分布,2分和4分为较理想分布,1分和5分为非理想分布。

3. pH 的测定 是指动物宰杀停止呼吸后,在一定条件下,经一定时间所测得的pH。动物被宰杀后,其肌肉发生一系列的生化变化,主要是糖原酵解和三磷酸腺苷(ATP)的水解供能变化,结果使肌肉中聚积乳酸和磷酸等酸性物质,使肉pH降低。这种变化可改变肉的保水性能、嫩度、组织状态和颜色等性状。

测定方法:用酸度计测定肉样pH,按酸度计使用说明书在室温下进行。直接测定时,在切开的肌肉面用金属棒从切面中心刺一个孔,然后插入酸度计电极,使肉紧贴电极球端后读数;捣碎测定时,将肉样加入组织捣碎机中3min左右,取出装在小烧杯中,插入酸度计电极测定。

4.肉失水率测定 失水率是指肌肉在一定压力条件下,经一定时间所失去的水分占失水前肉重的百分数。失水率越低,表示保水性能强,肉质柔嫩,肉质越好。

测定方法:截取第一腰椎以后背最长肌5cm肉样一段,平置在洁净的橡皮片上,用直径为2.532cm的圆形取样器(面积约5cm2),切取中心部分眼肌样品一块,其厚度为1cm,立即用感量为0.001g的天平称重,然后放置于铺有多层吸水性好的定性中速滤纸,以水分不透出,全部吸净为度,一般为18层定性中速滤纸的压力汁平台上,肉样上方覆盖18层定性中速滤纸,上、下各加一块书写用的塑料板,加压至35kg,保持5min,撤除压力后,立即称重肉样重量。肉样加压前后重量的差异即为肉样失水重。按下列公式计算失水率:

失水率=(肉样压前重量-肉样压后重量)/肉样压前重量×100%

5.系水力测定 系水力是指肌肉保持水分的能力,用加压后肌肉面积与水面积和肌肉面积之和的比值(M/T)表示。系水力高,则肉的品质好。可采用滤纸加压法进行测定:取背最长肌肉样2~5g,上覆一张定性滤纸,置于两块5mm厚的有机玻璃之间,将固定螺丝拧到最紧,肉样中的水分就被滤纸吸入,求出肉面积(M)及肉面积与水面积的总面积(T),根据M/T值来评定系水力:M/T>0.385,系水力好;M/T<0.219为差;0.385>M/T>0.266为中等。

6.熟肉率 指肉熟后与生肉的重量比率。用腰大肌代表样本,取一侧腰大肌中段约100g,于宰杀后12h内进行测定。剥离肌外膜所附着的脂肪后,用感量0.1g的天平称重(W1),将样品置于铝蒸锅的蒸屉上用沸水在2 000W的电炉上蒸煮45min,取出后冷却30~45min或

吊挂于室内无风阴凉处,30min后再称重(W2)。计算公式为:

熟肉率=W2100% W17.肉的嫩度 指肉的老嫩程度,是人食肉时对肉撕裂、切断和咀嚼时的难易,嚼后在口中留存肉渣的大小和多少的总体感觉。影响肌肉嫩度的因素很多,如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肉的部位、肌肉的结构、成分、肉脂比例、蛋白质的种类、化学结构和亲水性、初步加工条件、保存条件和时间,热制加工的温度、时间和技术等。很多研究还指出,肌肉的嫩度与肌肉中结缔组织胶原成分的羟脯氨酸有关,羟脯氨酸含量越大,切断肌肉的强度越大,肉的嫩度越小。

肌肉嫩度评定通常采用仪器评定和品尝评定两种方法。仪器评定目前通常采用C—LM型肌肉嫩度计,以kg为单位表示;数值愈小,肉愈细嫩,数值愈大,肉愈粗老。

第四节 乳用性能的测定

乳用性能测定主要适用于奶牛和奶山羊,以奶牛为例,奶山羊乳用性能测定可参照奶牛乳用性能测定方法。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是奶牛场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提高牛群质量,必须精确的测定和计算奶牛的生产性能,作为选种选配、饲料报酬验证、等级评定、制定生产计划、计算成本等的依据。奶牛乳用性能测定主要包括产奶测定、挤奶能力测定、乳房炎抵抗力、使用年限、生长发育及肥育性能测定。

一、产奶性能测定

产奶性能是奶牛最主要的生产性能。它是在所有家畜生产性能测定中最早开始的系统的性能测定。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中,从19世纪末就开始实施对产奶性能的测定,目前已形成了很完善的、规范化的测定体系。

(一)产奶性能的度量指标 产奶性能主要用产奶量和奶成分含量来度量,奶成分主要是乳脂和乳蛋白。

1.产奶量的度量指标

(1)年产奶量:在一个自然年度中的总产奶量。

(2)泌乳期产奶量:自产犊后第一天到干乳期间的总产奶量。

(3)305天产奶量:从产犊到第305个泌乳日的总产奶量。由于不同个体的泌乳期长短不一样,不同的牛的泌乳期产奶量不能相互比较,因而需要将实际的泌乳期产奶量标准化

为统一的泌乳天数的产奶量。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是将实际的泌乳期产奶量标准化为305d产奶量。取305d的产奶量是因为母牛一般需要两个月的干乳期,加上305d的泌乳期就正好是一年产一次犊,12个月的产犊间隔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一般地,当一头牛在一个泌乳期中的实际泌乳天数超过305d时,就取305d的产奶量,超出部分不计算在内。当泌乳天数不足305d(无论何种原因)时,则记录实际产奶量并记录产奶天数。我国奶牛协会对实际的泌乳期产奶量进行校正,校正为305d产奶量(见表10-4,10-5)。

表10-4 泌乳不足305d的校正系数

泌乳天数 胎次 1 2~5 6以上 240 1.182 1.165 1.155 250 1.148 1.133 1.123 260 1.116 1.103 1.094

表10-5 泌乳超过305d的校正系数

泌乳天数 胎次 1 2~5 6以上 305 1.00 1.00 1.00 310 0.987 0.988 0.988 320 0.965 0.970 0.970 330 0.947 0.952 0.958 340 0.924 0.936 0.900 350 0.911 0.925 0.928 360 0.895 0.911 0.916 370 0.881 0.904 0.993 270 1.036 1.077 1.070 280 1.055 1.052 1.047 290 1.031 1.031 1.025 300 1.011 1.011 1.009 305 1.00 1.00 1.00 利用以上系数采取5舍6进法,即某牛产奶265天可用260天系数,266天可用270天系数。

(4)成年当量 :奶牛产犊年龄对泌乳期产奶量有重要影响,一般在年轻时(如产第一、二胎时)产奶量较低,在成年时(如产第四至第六胎时)达到最高,而后又逐渐下降。为了比较不同产犊年龄的泌乳期产奶量,需要将产犊年龄进行标准化,通常的做法是将各个产犊年龄的泌乳期产奶量校正到成年时的产奶量,称为成年当量。中国奶占协会在1992年9月颁布的“中国荷斯坦牛登记办法(试行)”中提出了一个校正的办法,即将不同胎次的产奶量校正到第5胎的产奶量,其校正系数见表10-6。

表10-6 奶牛不同胎次产奶量的校正系数

胎次 系数

1 1.3514

2 1.1765

3 1.0870

4 1.0417

5 1.0000

这个方法比较粗糙,因为在同一胎次内产犊年龄也有较大变异。美国目前是按实际的产犊年龄进行校正,均校正到72月龄。在校正时还要考虑不同品种、不同地区和不同产犊月份的差异。但我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2.奶成分含量的度量指标

(1)乳脂率:奶中所含脂肪的百分率。

(2)乳脂量:奶中所含脂肪的重量,它等于乳脂率与产奶量的乘积。

(3)4%标准奶量:为了比较牛与牛之间的产奶量,以4%乳脂率的牛奶作为标准奶。乳脂率超过或不足4%,可调整到4%。4%标准奶量可作为对一头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的综合评判指标

4%标准奶量(F.C.M)=(0.4+15×乳脂率)×产奶量 (4)乳蛋白率:奶中所含蛋白质的百分率。

(5)乳蛋白量:奶中所含蛋白质的重量,它等于乳蛋白率与产奶量的乘积。 3.测定方法

(1)测定日与测定间隔:要准确地知道一头泌乳牛在一个泌乳期中的产奶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最精确的方法是将它在整个泌乳期的每一天中的每一次挤奶都进行称重和取样分析。但由于奶牛场的规模日益扩大,这种测定方法统计上十分繁琐,同时工作量太大,因而各国在保持育种资料可靠的前提下,力争简化生产性能的测定方法,即每隔一定时间对母牛的日产奶量进行称重和采样分析,并由此推算全泌乳期的奶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这种被抽测的泌乳日称为测定日,在每个测定日中要进行每次挤奶量的称重和奶样的收集,并送有关部门进行奶成分分析。两个测定日之间的间隔天数称为测定间隔。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平均每月测定一次,测定间隔不少于26d,不多于33d。第一个测定日必须在奶牛产犊6d以后。

对每个测定日所挤奶量进行准确可靠的秤重、抽样、分析和计算,对于准确估算全期泌乳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测定日中产生的一个小小的误差就会造成全期产量的很大误差。要保证每一测定日的准确无误,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设备,二是要有正确的操作规程,三是生产者、监督员和技术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

因此对每一测定日的测定的总的要求是:a.在常规的挤奶时间挤奶;b.在给牛套上挤奶器的前1min内刺激牛泌乳(时间过长会影响乳脂率测定);c.不用过分挤干牛奶;d.不要人工挤干牛奶,除非在其他挤奶日也是这么做的;e.母牛的挤奶顺序和其他天是一样的;f.对每头牛每次挤奶都要进行秤重和取样。

(2)奶样采集:奶样采集的总的原则是要使所采集的奶样能代表挤出的全部牛奶。在一次挤奶中的奶的脂肪含量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表10-7给出了在不同挤奶阶段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

表10-7 不同挤奶阶段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 单位:kg %

挤奶阶段 第1分钟 奶量 2.32 乳脂 2.3 乳蛋白 3.20 第2分钟 第3分钟 第4分钟 3.04 2.27 4.72 3.2 4.3 5.4 3.21 3.17 3.11 对于不带采样杯的挤奶器(如管道式挤奶器)要将所有的奶收集到奶桶中,盖上盖子上下颠倒2次(注意:左右摇动不行),或再将其倒入另一个容器,以使全部牛奶充分混匀,而后立即从中取出所需量的奶样装于奶样瓶中。对于带有采样杯的挤奶器,可按说明书操作。

(3)计算泌乳期产量的方法:泌乳期产量是通过母牛在一个泌乳期中各测定日记录计算得来的,不同国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略有不同,下面介绍美国奶牛协会所采用的计算方法。 泌乳期产量的计算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计算测定日的泌乳量和乳成分量:正常情况下测定日奶量为测定日各次挤奶的奶量的总和,奶成分含量为各次所取的奶样混合后所得混合奶样进行分析所得的结果(乳脂率、乳蛋白率),乳脂量和乳蛋白量分别为奶量与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乘积。

当某个测定日的记录由于某些意外(如称重记录或奶样丢失)而缺失,要根据前一个测定日的记录对该缺失的记录进行估计,估计公式为:

估计测定日产量=(1-0.0033×测定间隔)×前一测定日产量

当母牛出现发病、受伤或发情等情况时,其泌乳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此时如果测定日的奶量过低就应将此记录视为异常记录。判定异常记录的标准是此次测定的日产奶量与上一个测定日的产奶量相比下降的百分比大于(27.4+0.4×测定间隔)×%。

例如,一头母牛在第85个泌乳日时测定得产奶量为9.07kg,它的前一个测定日是在第50个泌乳日,产奶量为24.95kg,下降的百分比为(24.95-9.07)/24.95=63.6%,它大于27.4+0.4×35=41.4%,因而这个测定日记录被判定为异常。

异常记录要和缺失记录同等对待,即用估计值来代替异常记录。对上面的这头牛来说,估计的测定日记录为(1-0.0033×25)×24.95=22.07kg。

(2)测定间隔奶量和奶成分量的计算:对于多数测定间隔来说,奶量(乳成分量)就是2个测定日奶量(乳成分量)的平均与测定间隔(d)的乘积,即:

测定间隔产量=

1(上一个测定日产量+本次测定日产量)×测定间隔 2对于第一个测定间隔、最后一个测定间隔、包含产奶高峰的测定间隔和从第305d到在此之前的一个测定日的间隔要进行特殊计算。

①第一测定间隔 第一个测定间隔是指从产犊到第一个测定日的间隔天数(包括产犊日和第一个测定日),这个间隔的奶量(乳成分量)的计算如下:

奶量(乳成分量)=第一个测定日产量×间隔天数×系数,其中的系数按下面的回归

方程计算;系数=a+b1×(间隔天数)1/2+b2×(间隔天数)+b3×(间隔天数)2

其中的a、b1、 b2、 b3见表10-8。

表10-8 计算第一个测定间隔奶量和奶成分所需的参数

性状 奶 量 泌乳期 1 2— 乳脂量 1 2— 乳蛋白量 1 2— a 0.605 0.635 0.235 0.476 0.136 0.177 b1 0.0435 0.0435 0.239 0.146 0.316 0.324 b2 — — -0.0225 -0.0115 -0.0351 -0.0366 b3 — — 0.000069 0.000038 0.000130 0.000141 例某母牛在其第一泌乳期内第一个泌乳日(第20d)时进行第一次测定(间隔为20d),其测定日奶量为20.41kg,求其和第一测定间隔的产奶量。

系数=0.605+0.0435×201/2=0.80

第一测定间隔奶量=20.41×20×0.8=326.56kg

②包含泌乳高峰的间隔 泌乳高峰通常在产犊后第40d出现,由于在此之前的测定日和在此之后的测定日的奶量都低于高峰时的奶量,故对这个间隔的奶量和奶分量要进行校正:

产奶量=1(前一测定日产量+后一测定日产量)×测定间隔×系数

2其中的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第一泌乳期:

系数=0.998+1.23/t2+0.0113×(间隔天数+1)/t 第二及以后的泌乳期:

系数=1.001-0.00042×t+0.0109×(间隔天数+1)/t 其中t为从产犊到前一个测定日的天数。

上例中所举的这头牛在第二个泌乳日(第50d)时进行了第二次测定,泌乳量为24.95kg,则对于这一测定间隔来说,t=20,

系数=0.998+1.23/202+0.0113×(30+1)/20=1.02 产奶量=(20.41+24.95)/2×30×1.02=694.01

③从第305个泌乳日至前一个测定日的间隔 计算这间隔的产量主要是为了计算305d产量,这一间隔产量的计算公式为:

1MM1产奶量=[M12(t1)]t

2D其中M1为305d前一个测定日产量,M2为后一个测定的日产量,D为这两个测量日的测定间隔天数,t为从前一个测定日至305d的间隔天数。

例如,在上例中所例举的这头牛在第280d为泌乳日时测定了一次,测定日奶量为

18.4kg,在第310d为泌乳日测定了一次,测定日产量为15.88kg,则从280~305d这个间隔

中(t=25),其奶量为:

1奶量=[18.14(15.8818.14)30(251)]25=429.07kg

2④最后一个测定间隔 是指从最后一个测定日至干奶这一阶段。这一间隔的奶量(乳成分量)可如下计算:

奶量(奶成分量)=ML×t×F

其中ML为最后一个测定日的奶量(乳成分量),t为从最后一个测定日到干奶的天数,F为系数,由下式计算:

F=1-(0.5×b×t)/(a-b×D)

其中D为从产犊至最后一个测定日的泌乳,a和b的取值见表10-9。

表10-9 计算最后一个测定间隔奶量和乳成分量所需的参数

性状 奶量 乳脂量 乳蛋白量 第一泌乳期 a 48.3 2.03 1.67 B 0.071 0.0025 0.0019 第二及以后泌乳期 a 71.0 2.78 2.39 b 0.144 0.0052 0.0045 如果在上例所例举的这头牛在第一泌乳期第280d为泌乳日时测定了一次,奶量为18.4 kg,在第290d时干乳,则:

F=1-(0.5×0.071×10)/(48.3-0.071×280)=0.99 最后一间隔的奶量=18.14×10×0.99=179.59kg

如果一头母牛是在305d以后干乳,但在305d后没有进行测定,而又要计算其305d的奶量,则从最后一次测定至305d的奶量(乳成分量)的计算和上式相同,但其中的t改为从最后一次测定至305d的间隔天数。

如果上述这头牛在第280d为泌乳日时测定了一次,奶量为18.14kg,在第310d干奶,这期间没有进行测定,则为计算从第280泌乳日至305d的泌乳量,t=25,有:

F=1-(0.5×0.071×25)/(48.3-0.071×280)=0.96 从最后一次测定至305d的奶量=18.14×25×0.96=435.36kg 如果要计算其第280d为泌乳日至干奶的泌乳量,则t=30,有: F=1-(0.5×0.071×30)/(48.3-0.071×280)=0.96 从最后一个测定至干奶的奶量=18.14×30×0.96=522.43kg

⑤全泌乳期奶量(乳成分量)的计算 全泌乳期奶量(乳成分量)为所有测定日间隔的奶量(乳成分量)的总和。305d产奶量(乳成分量)是在305d之前的各个测定间隔的奶量(乳成分量)的总和。

(二)挤奶能力的测定

挤奶能力的测定是评定奶牛产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些对于机器挤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挤奶的时间越长,或各个乳区不能同时挤净,机器对乳房的机械损伤会增加,乳房炎的发生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排乳性能指标包括排乳速度、前乳房指数(各个乳区的泌乳量的均衡性)等性能。 1.排乳速度 一般用平均每分钟的泌乳量来表示,由于每分钟的泌乳量与测定的日产奶量有关,所以应在一定的泌乳阶段测定,一般规定在第50至180个泌乳日的期间在一个测定日内测定一次挤奶中间阶段需要的时间和奶量。被测定的奶牛,要求一次所测定的奶量不少于5kg,其剩余的奶量少于300cm3。由此得到的平均每分钟奶量还需再矫正为第100泌乳日的标准平均每分钟泌乳量,矫正公式为:

标准奶流速=实际流速+0.001×(测定时的泌乳日-100) 国外对几种主要品种母牛的排乳速度都作了规定(见表10-10)。

表10-10 几种主要品种母牛的排乳速度

美国荷斯坦 德国黑白花 德国西门塔尔 上海黑白花 3.61千克/分 2.5千克/分 2.08千克/分 2.28千克/分 排乳速度遗传力较高,约为0.5~0.6,选种时应考虑此指标。

2.前乳房指数 四个乳区发育的均匀程度,对机械挤奶非常重要。根据测定结果,奶牛品种左右乳房(区)的产奶量基本相等,但前后乳房(区)的产奶量差异非常大。前乳房的发育不如后乳房,因此后乳房的产乳量大大超过前乳房。故常用前乳房指数表示乳房对称程度。测定方法是用有4个奶罐的挤奶机进行测定4个乳区分别流入4个玻璃罐内,由自动记录的秤或罐上的容量刻度,可测每个乳区的产奶量。

前乳房指数(%)= 前两乳区的挤奶量/总挤奶量×100%。

一般来说,初胎母牛的前乳房指数大于二胎以上的成年母牛。如德国黑白花初胎母牛前乳房指数为44%,成年母牛的前乳房指数为43%。此外品种不同,前乳房指数也不相同(表10-11)。

表10-11 不同品种奶牛的前乳房指数

德国黑白花 丹麦黑白花 瑞士黑白花 43.0% 43.5% 39.1% 西门塔尔 丹麦娟姗牛 上海黑白花 44.10% 46.80% 42.22% 以上2个性状在测定时都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测定。 (三)乳房炎抵抗力

乳房炎是奶牛生产中威胁最大的疾病。在奶牛中,最重要的抗病性状是对乳房炎的抵抗能力。乳房炎是由多种细菌(主要是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乳腺炎

症,通常由于创伤、卫生不良、挤奶机使用不当、过分挤奶等因素所引发。这是奶牛中最常见的疾病。症状因发炎的程度而不同。病例严重,乳房肿胀,疼痛,母牛食欲减退。慢性病例中,乳房部位略肿,牛奶中出现小片物质。发病母牛产奶量将降低20%左右,牛奶质量也受到影响,虽然乳房炎主要是外界因素引发,但个体间在易感性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选择是可以从遗传上提高牛群对乳房炎的抗性的。目前对乳房炎的测定方法主要有2种,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兽医临床诊断来鉴定牛只是否患病,但这只能检出临床性乳房炎,而很难检测出隐性乳房炎和乳房炎先兆。第二种方法是利用牛奶中的体细胞数作为辅助指标,当牛的乳腺感染病原菌时,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引起牛奶中的体细胞数(主要是多形核中心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加,一般认为,由正常乳腺分泌的奶汁中每毫升所含的体细胞数应在50000~200000个之间,但也有研究认为正常乳汁中每毫升体细胞数应不超过50000个。对体细胞数的测定一般是结合常规的奶成分测定同时进行,即对每个测定日采集的奶样用专门的测定仪器进行测定。

(四)使用年限

理想的奶牛在具有高的泌乳性能的同时还应有较长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短就意味着牛群的更新期短,这势必会增加饲养管理的成本。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使用年限与牛的自然的使用寿命是不同的概念,牛的自然的使用寿命是指牛在正常情况下能达到的具有生产能力的寿命,它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使用年限是指牛在牛群中的实际的使用年限,一头牛会由于很多原因(如疾病、繁殖功能障碍、泌乳能力低下等)而被淘汰,尽管它还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因而实际的使用年限在很大程度上受非遗传因素的影响。对母牛的使用年限可以用它在牛群中实际使用的胎次或月龄来度量,对公牛则可用其女儿在一定月龄(如60月龄、75月龄、90月龄等)时仍在牛群内继续生产的比例来度量。

(五)生长发育及肥育性能测定

生长发育和肥育性能的测定对于乳用、乳肉兼用牛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也是育种工作的一项内容。生长发育测定的作用是为牛的早期选择提供依据。早期生长发育不良的个体一般在以后生产性能的表现上也较差,因而要及早淘汰。生长发育主要测定的是各生长阶段的体重,即初生重、6月龄重、12月龄重、18月龄重和24月龄重。对公犊牛一般在测定站进行测定,母犊牛一般在牛场内测定。由于一般不可能在牛正好达到某月龄时称重,因此要对实测体重进行校正,例如:

校正6月龄体重=实际体重出生重180出生重

实际日龄实际体重实际6月龄体重185校正6月龄体重

实际饲养天数校正12月龄体重=对肉用牛和乳肉兼用牛来说,除了要测定各生长阶段和屠宰时的体重及相应的日增重

外,有条件的还要对采食量、饲料转化率、胴体组成和肉质等性状进行测定。特别是饲料转化率,它是鉴定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计算方法有两种:

1.每千克饲料干物质生产牛奶的千克数。 饲料转化率=全泌乳期总产奶量(kg)

全泌乳期饲喂各种饲料干物质总量(kg)2.每生产1千克牛奶需消耗饲料干物质的千克数 饲料转化率=全泌乳期饲喂各种干物质总量(kg)

全泌乳期总产奶量(kg)

第五节 蛋用性能的测定

产蛋性能是蛋禽最主要的生产性能,但它同时也决定种禽的繁殖性能,因而在肉禽中也应受到重视。本节重点对蛋鸡的蛋用性能进行测定,其他禽类相类似。

产蛋性能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产蛋数 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产蛋总数。

产蛋数:常用的时间范围有40周龄、55周龄、72周龄等,分别表示从开产至该周龄的累积产蛋数。

在种鸡场及商品蛋鸡生产中,只能得到群体平均产蛋数记录,通常用以下2个指标表示:

饲养日产蛋数=饲养天数×产蛋总数/饲养日总数。 入舍鸡产蛋数=产蛋总数/入舍鸡数。

饲养日产蛋数反映了实际存栏鸡只的平均产蛋能力,而入舍鸡产蛋数则综合体现了鸡群的产蛋能力和生存能力。这2个指标也必须标明时间范围,如500日龄饲养产蛋数或72周龄入舍鸡产蛋数。

2.产蛋总重(或总蛋重) 是指一只鸡或某群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的总重量。 3.蛋重 即单个蛋的重量,应取新鲜蛋(不超过24h)称重。

4.蛋品质 主要指蛋壳强度、蛋白品质、蛋中血斑和肉斑的含量、蛋形指数、蛋壳颜色等。这些指标通常需要特定的仪器测定,且工作量较大,故一般只作抽样测定。

5.产蛋期料蛋比 指产蛋期耗料量除以总产蛋重即得每产1kg蛋所消耗的饲料量。计算公式:

料蛋比=产蛋期耗料量(kg)/总产蛋重(kg)。

第六节 毛皮用性能的测定

毛皮是养羊业的主要产品之一,也是毛纺工业及服装业的重要原料。它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养羊业、毛纺及服装业等轻工业的发展。在毛皮动物的育种中,毛皮用性能的测定是很重要的一项的工作。

一、毛用性能测定

在动物育种中,毛用性能测定的家畜主要有绵羊、山羊和兔。 (一)绵羊毛用性能的测定

绵羊毛用性能的测定主要在羊1周岁和成年时进行,要测定的项目主要有: 1. 毛长 在肩胛后缘一掌、体侧中线稍上处,打开毛丛量取从皮肤表面到毛的顶端的自然长度。

2. 细度 羊毛细度是指羊毛的粗细,一般用羊毛纤维横切面直径的大小表示,以微米为单位。羊毛细度也是确定羊毛品质和使用价值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羊毛细度的表示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有平均直径和品质支数2种。

(1)平均直径:指毛纤维集合体的平均细度而言,直接用微米表示羊毛纤维的平均直径或宽度。可在羊的肩部(肩胛骨中心点)、体侧(测量毛长的同一部位)和股部(腰角至飞节连线的中点)3个部位取毛样并充分混匀,然后制成横切片用显微镜测微尺测量,或直接用专用的羊毛细度测定仪测量。

(2)品质支数:是在国际范围内应用较广泛的羊毛工艺性细度指标。其含义是指1kg重净梳毛能纺成1 000m长的毛纱的段数,就叫多少支。因此,越细的羊毛,品质支数越高。

(3)弯曲度、油汗含量、细度匀度、长度匀度:在测量毛长的同一部位用肉眼观察凭经验评定,都可分为好、中和差3个等级。

(4)密度:以两手抓握羊体侧部被毛,根据手感饱满程度判断毛的密度,同时两手分开毛丛,如露出的皮肤为一条狭窄的直线,则表示毛较密,如露出的皮肤宽且不呈直线,毛丛中交叉毛多,羊毛弯曲度高,则表示毛较稀。也可分为好、中和差3个等级。

(5)被毛手感:用手感来判断羊毛的柔软、弹性和光滑程度中和差3个等级。 (6)剪毛量:一次剪毛所得的羊毛重量。

(7)净毛率:将剪下的羊毛通过洗毛除去杂质(油汗、尘土、粪渣、草料碎屑等)后所得净毛的重量(称为净毛量)与剪毛量(也称为污毛量)的比率。

(8)剪毛后体重:剪毛后羊的体重。 (二)山羊毛用性能测定

山羊毛用性能测定可参照绵羊毛用性能测定。

(三)兔毛用性能测定 兔毛用性能测定的项目主要有:

1. 产毛量 包括年产毛量和单次产毛量。

⑴ 年产毛量是指12月龄以上成年兔全年实际剪毛量的累计重量。 ⑵ 单次产毛量是指第三次剪毛量(8月龄),以克计。 2. 产毛率 指单位体重的产毛效力。 产毛率=单次产毛量100%

剪毛后体重3. 毛料比 生产每千克毛所耗标准料重(含水15%的粒料重或草料重)。 4. 毛长 取十字部、臀部、体侧部和腹部的毛样进行分析,以厘米为单位。 5. 细度 测粗毛和绒毛的直径,以微米为单位。取十字部、臀部、体侧部和腹部的毛样进行分析。

6. 毛密度 单位皮肤面积所含毛纤维根数(根/cm2)。取十字部、臀部、体侧部和腹部的毛样进行分析。

7. 粗毛率 粗毛和两型毛重占毛样重的百分率。取十字部、臀部、体侧部和腹部的毛样进行分析。

8. 强伸度 用强度仪测粗毛和绒毛的强度和伸度。取十字部、臀部、体侧部和腹部的毛样进行分析。

二、皮用性能测定

绵、山羊屠宰后剥下的鲜皮,在未经鞣制以前都称为生皮,生皮分为毛皮原料皮和板皮两类。生皮带毛鞣制而成的产品叫做毛皮。鞣制时去毛仅用皮板的生皮叫做板皮,板皮经脱毛鞣制而成的产品叫做革。

毛皮又分羔皮和裘皮两种。羔皮与裘皮的界限,主要是根据羊只在屠宰时的年龄来划分的。凡从流产或生产后1~3d内的羔羊所剥取的毛皮,称为羔皮。而从生后1个月龄以上的羊只所剥取的毛皮称为裘皮。羔皮一般是露毛外穿,用以制作皮帽、皮领和翻毛大衣等之用,因此,要求花案奇特,美观悦目;裘皮主要用来制作毛面向里穿的衣物,用以御寒,因此,要求保暖、结实、美观、轻便。在绵、山羊品种中,有些品种专门以生产羔皮或裘皮为主,如卡拉库尔羊、湖羊、滩羊、济宁青山羊和中卫山羊等。除上述专用品种以外的其他绵羊品种和少数的山羊品种,也生产羔皮和裘皮,但品质远不如专用品种的好。

在我国,除绵羊中的细毛羊和半细毛羊品种外,一般绵、山羊品种都可以生产板皮。我国有些山羊品种以生产板皮而驰名中外,如宜昌白山羊、黄淮山羊、建昌黑山羊等。板皮经脱毛鞣制后,可制成皮夹克、皮鞋、皮箱、包袋、手套、票夹等各种皮革制品,因此,它

与羔皮和裘皮一样,在人民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裘皮和羔皮品质 一般要求是轻便、保暖、美观。具体是从皮板的厚薄、皮张大小、粗毛与绒毛的比例,毛卷的大小与松紧、弯曲度及图案结构等方面进行评定。

第七节 繁殖性能的测定

动物的繁殖性能是指动物在正常生殖机能条件下,生育繁衍后代的能力。对种用动物来讲,繁殖性能就是生产力,它直接影响生产水平的高低和发展。种用雄性动物的繁殖性能主要表现在精液的数量、质量、性欲,与雌性动物的交配能力及受胎能力;雌性动物的繁殖性能主要是指成熟的迟早、发情周期正常与否和发情表现、排卵多少、卵子的受精能力、妊娠能力及哺育幼龄动物的能力等。

在评定繁殖性能时,单胎家畜的繁殖性能常以群体为单位计算,如受胎率、繁殖率、成活率与繁殖成活率。公畜的繁殖性能多用受胎率和情期受胎率作指标。多胎家畜的繁殖性能多以每窝产仔数、断乳时育成头数和断奶窝重等指标。家禽的繁殖性能测定常以受精率和孵化率等指标来进行测定。

一、家畜繁殖性能测定

(一)单胎家畜繁殖性能测定的常用指标

1. 受胎率与情期受胎率 受胎率能反映配种效果,情期受胎率可用来反映家畜1个发情期的配种效果。

受胎率=受胎母畜数/参配母畜数×100%

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母畜数/参配母畜数×100%

2. 繁殖率和成活率 繁殖率反映成年母畜产仔情况,成活率反映幼畜的育成效果,繁殖成活率反映本年度总的繁殖情况。

繁殖率=本年度内出生的仔畜数/上年度终成年母畜数×100% 成活率=本年度终成活仔畜数/本年度出生仔畜数×100% 繁殖成活率=本年度终成活仔畜数/上年度终成年母畜数×100% 3. 增殖率与纯增率

增殖率=本年度内出生到年终存活着的仔畜数/本年度初家畜总头数×100%,该项指标反映畜群在本年度内的增殖情况。

纯增率=(年终总头数-年初总头数)/年初总头数×100% ,该项指标反映畜群在本年度内的增减情况。

(二)多胎家畜繁殖性能测定 常用指标有:

1. 初产日龄 母畜头胎产仔时的日龄。

2. 产仔数 指窝产仔数,包括产仔总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次级指标。

3. 窝间距 2次产仔之间的间隔天数,可由产仔日期计算而得。可计算出每年可完成的窝数。

4. 初生重 指初生个体重 。

5. 初生窝重 同窝初生各个体重量之和。 6. 泌乳力 猪以20日龄窝重表示。

7. 断奶窝重 猪断奶时间因不同饲养管理水平而定。早期断奶时间有7天、14天或21天,常规断奶时间为28天或35天,农村饲养条件下的断奶时间在45~60日龄之间。

8. 育成仔猪数(或断奶仔猪数) 在断奶时一窝中仍然存活的仔猪数。

二、家禽繁殖性能测定

1. 受精率 指入孵蛋中受精蛋所占比例,它受公鸡的精液品质、精液处置方法、授精方法、母鸡生殖道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性状,但主要用于度量公鸡繁殖性能。鸡蛋的受精率一般在90%以上,高水平应达到98%。

2. 孵化率 指种蛋孵化后出壳的雏鸡所占的比例,又分为入孵蛋孵化率和受精蛋孵化率。它主要受种蛋质量和孵化条件的影响主要用来反映母鸡的繁殖性能。

(1)受精蛋孵化率=出雏数/受精蛋数×100%,雏禽数应包括健康雏鸡、弱、残和死雏鸡。一般鸡的受精蛋孵化率可达90%以上。

(2)入孵蛋孵化率=出雏数/入孵蛋数×100%,高水平达到87%以上,该项反映种禽繁殖场和孵化厂的综合水平。

3. 健雏率 指健康新生雏数占出雏数的百分比。健雏指适时出壳,绒羽正常,脐部愈合良好,精神活泼,无畸形。计算公式:

健雏率=健雏数/出雏数×100%,高水平应达到98%以上。

4. 死胎率 死胎蛋占受精蛋的百分比。死胎蛋一般指出雏结束后扫盘时的未出壳的胚蛋。

第八节 体型的线性评定

早期的体型外貌评定仅仅是根据肉眼观察,主要从形态学上从主观愿望出发看一个个体是否理想,并无严格的定量性的标准。后来又出现了2种比较客观的评定方法,一是基于身体结构的协调性定出每—畜种身体结构的理想尺寸,再将各个个体与之相比较,这种协调性主要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而不是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考虑。另一种方法是给身体的各个部位评分,对一个个体体型外貌的评定除了有总体评定外还有各个部位的评分,但这种评分是用肉

眼观察给出的,这种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家畜外貌评定的主导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各种方法都没有涉及孟德尔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知识,而且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70年代后期,美国奶牛人工授精育种者联合会提出了一种用于奶牛的新的体型评定方法,即体型线性评定,与对生产性状的测定一样,这种评定方法是完全客观性的,并且可用相同的统计学方法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这个方法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畜种。

一、线性评定的基本原则

线性评定的主要原则为:①要评定的体型性状应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且可通过育种手段加以改进。②对各个性状要独立地分别进行评定,对每一性状都用数字化的线性尺度来表示其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不同状态,即所谓的线性评分。这种数字的大小只客观地反映性状的状态,而不反映性状的优劣。③评分结果适合用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进行分析,为此应将评定尺度分得细一些。④被评定的个体应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

二、各个畜种中的体型外貌评定

无论哪一畜种,在选择种畜时对体型外貌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求:①符合或基本符合品种的体型外貌特征。每一家畜品种都有一个品种标准,其中对体型外貌有明确的规定,作为种畜应符合这些标准。当然品种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改变,品种标准也会发生改变。例如中国黑白花奶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育成,经国家鉴定,正式确认为我国奶牛品种,并制定了相应的品种标准。在1993年,为适应现代育种的需要,又将其改名为中国荷斯坦牛,品种标准也作了修改,其中尤其对毛色的要求作了较大改动,老的标准要求要有一定分布的黑白花片,新的标准对毛色则基本不作要求,全黑、全白乃至红白花片都是认可的。这也是国际上对黑白花奶牛的毛色要求的发展趋势。②发育正常,体格健壮。发育不良或体质虚弱通常会影响配种能力、妊娠能力或使用寿命等,从而降低种用价值。③无遗传缺陷。④生殖器官和泌乳器官(母畜)发育良好。

除此以外,不同畜种在体型外貌的评定上还有较大的差别。 (一)奶牛

在奶牛中体型外貌评定是最复杂也是做得最完善的。线性评定方法自80年代初起就在奶牛中开始应用,目前已在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并基本形成了国际性的统一标准。它是根据奶牛的生物学特性,确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理功能价值的各性状的评定标准,按1~50分的范围从性状的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作衡量(1~5分和45~50分为两个极端,25分是中间分),确定该性状的线性评分,通过转换将线性评分转换为该性状的功能分,再根据各性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大小,对每个性状赋予一加权系数,通过加权系数将各功能分总和为一个百分制的总体评分,根据总体评分评定该奶牛的外貌等级。和以往的描述性外貌评定

方法相比较,它克服了易受鉴定员主观意志、个人爱好、牛群概况、实践经验所影响的缺点,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对于迅速提高奶牛生产性能,指导奶牛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性状评定方法 奶牛体型线性评定共涉及一般外貌、乳用特征、体驱容积和泌乳系统4个特征性状中的 15个主要性状的评定。

(1)体型部分

1)体高:体高根据尻高(十字部高)评分。尻高为140 cm者属中等,得25分,低于130cm评1~5分,高于150 cm评45~50分,在此范围内每增减1 cm,增减2个线性分。

2)胸宽(体强度):胸宽反应了母牛保持高产水平和健康状况的能力。它指胸的宽度,即前内裆宽,前内裆宽为25 cm时属中等,得25分,低于15 cm评l~5分,大于35 cm评45~50分,在此范围内每增减1 cm,增减2个线性分。

3)体深:体深与容纳粗饲料的能力相关。它以胸深率表示,即胸深与体高之比。当胸深率为50%时属中等,得25分,极浅评1~5分。极深评45~50分,在此范围内每增减1%,增减3个线性分。此外,还须考虑肋骨开张度,最后两肋间宽不足3 cm扣1分,超过者加1分,一般以左侧为好。

4)棱角性(乳用性,清秀度):棱角性是乳用特征的反映。中等程度为:头狭长清秀,颈 细长,髻甲棘突高出肩胛,髻甲角度60°左右,从侧面能隐隐约约看到胸椎棘突突起和2或3根肋骨,大腿薄,四肢关节明显,全身皮肤薄,骨骼细,具有细致紧凑体型。极端肥胖的评1~5分,极端清秀的评45~50分。

(2)尻部部分

5)尻角度:尻角度与牛的生产和繁殖性能有关,为腰角至同侧坐骨端的倾斜度。即坐骨端与腰角的相对高度。腰角高于坐骨端4 cm时为中等,得25分,腰角低于坐骨端4cm时评1~5分,腰角高于臀端12 cm时评45~50分,在此范围内每增减1 cm,增减2.5个线 性分。

6)尻宽:尻宽与易产性有关,尻部越宽,产犊越顺利。尻宽用两坐骨端之间的距离来表示,尻宽为20 cm时属中等,得25分,低于15 cm时评1~5分,大于24 cm时评45~50分,在20~24 cm范围内每增加1 cm,增加5个线性分。在20~15 cm范围内每减少1 cm,减少4个线性分。

(3)肢蹄部分

7)后肢侧视:后肢姿势可直接影响肢蹄部的耐力。它以飞节角度表示,飞节角度为145°时属中等,评25分,大于155°评1~5分,小于135°评45~50分,在此范围内每增减1°,减增2个线性分。

8)蹄角度:蹄角度可反映蹄的耐久力。它指蹄壁与蹄底所呈角度。蹄角度为45°时属 中等,评25分,小于25°评1~5分,大于55°评45~50分,在45°~25°范围内每减少1°,减1个线性分,在45°~55°范围内每增加1°,增加2个线性分。

(4)乳房部分

9)前乳房附着:它反映了乳房侧悬韧带附着的坚实程度,用前乳房与腹壁所呈角度表示,角度越大,附着越坚实。角度为110°时属中等,评25分,小于90°评1~5分,大于130°评45~50分,在此范围内每增减1°,增减2个线性分。

10)后乳房高:它是乳房容积大小的因素之一,与产奶、贮奶能力直接相关。后乳房高用乳腺组织上缘与阴门基部的距离评定。当距离为24 cm时属中等,评25分,大于32 cm时评1~5分。小于18cm时评45~50分,在24~18 cm范围内每减少1 Cm,增加3.33个线性分,在24~32 cm范围内每增加1 cm,减少2.5个线性分。

11)后乳房宽:是乳房另一个潜在产奶、贮奶能力的标志。用乳腺组织上缘的距离表示。距离为15 cm时属中等,评25分,小于7 cm时评1~5分,大于23 cm时评45~50分,在此范围内每增减1 cm,增减2.5个线性分。由于后乳房宽与母牛所处泌乳月有关,处于泌乳高峰期时后乳房最宽,接近干乳期时后乳房宽度变窄。所以评定时应尽量在第3至第5泌乳月期间和挤奶前进行.并参考乳房皱褶数,每出现一条乳房皱褶,可加1分,超过3条以上者,仍以3条计。

12)悬韧带:中央悬韧带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乳房的悬垂状况。中央悬韧带的强弱,用后乳房基部到中央悬韧带的深度表示。沟深为3 cm时属中等,评25分,沟深为。以下时评1~5分,沟深为6 cm以上时评45~50分,在此范围内,沟深每增减1 cm,增减6.67个线性分。

13)乳房深度:乳房深度关系到乳房容积大小,一定的乳房深度有利于增大乳房容积。乳房太深时易引起损伤和乳房炎,是下垂的表现。当乳房底部高于飞节连线5 cm时属中等,评25分,当乳房底部低于飞节5 cm时评1~5分,高于飞节15 cm时评45~50分。在此范围内,每增减1 cm,增减2.5个线性分。

14)乳头后视:它反映了乳头分布的均匀程度,乳头位置关系到挤奶操作的难易和是否容易发生损伤。乳头的中央分布为:把后乳房宽三等分,四个乳头的位置恰好处于三等分线上。乳头为中央分布时属中等,评25分,乳头分布越集中,分数越高,越离散,分数越低。

15)乳头长度:乳头长度关系到挤奶操作的难易程度。乳头长度为6 cm时评25分,大于9 cm以上评45~50分,小于3 cm以下评1~5分,每长1 cm加6.67:个线性分,每少1 cm减6.67个线性分。

2.性状的评定 根据上述性状的评定要点,借助测杖、圆测器的测量,逐一评定,对于其中的几个描述性性状,主要依赖于评定人员的观察判断,将每项评分填人记录表10-12内。

表10-12 乳牛线性外貌评定记录表

场主姓名: 牛号: 胎次: 产犊日期: 评定员: 评定时间: 一 般 外 貌 体 高 胸 宽 体 深 尻 角 度 尻 宽 后 肢 侧 视 蹄 角 度 线 性 分 功 能 分 权 重 系 数 15 乳 用 特 征 棱 角 性 尻 角 度 尻 宽 后 肢 侧 视 蹄 角 度 线 性 分 功 能 分 权 重 系 数 60 体 躯 容 积 体 高 胸 宽 体 深 尻 宽 线 性 分 功 能 分 权 重 系 数 20 乳 房 系 统 前 房 附 着 后 房 高 后 房 宽 悬 韧 带 线 性 分 功 能 分 权 重 系 数 20 10 10 30 15 10 10 30 10 15 10 20 15 10 10 20 20 一般外貌 一般外貌 评分 权重 30 整体评分 乳用特征评分 乳用特征 权重 15 体躯容积 体躯容积 评分 权重 15 外貌等级 后 房 深 乳 头 后 视 乳 房 长 度 乳房系统 评分 25 7.5 7.5 乳房系统 权重 40

3.外貌等级评定 根据线性评分转换百分表10-14,将线性评分转换成百分制功能分,对应填人表10-12内,根据表10-12所列性状的分类和权重计算出一般外貌、乳用特征、体躯容积、乳房系统和整体评分,根据表10-13进行外貌等级评定。

表10-13 母牛外貌等级评定

整体评分 等级

≥90 优

85~90 良

80~84 佳

75~79 好

65~74 中

64以下 差

4.注意事项

(1)奶牛线性外貌评定的主要对象是母牛,从第一胎开始到第四胎止,每胎评定一次,

从中取一最高成绩认定为该牛终身的成绩。

(2)评定的季节以春秋为宜,冬夏季会掩盖或夸大其棱角性,影响等级评定的准确性。 (3)评定的时间为每胎产后60~150天之间,即第3至第5泌乳月,以产后60天左右评定为最佳,并在挤奶前评定,在干乳期、习产期、疾病期等不评定。

(4)对于体躯左右侧均出现的某些性状,如蹄角度、后肢侧视等,应评定健康的、最佳的一侧。

(5)鉴定人员要注意安全,可用自身的体尺(如体高、臂长等)作为对照标准,估计各性状。

表10-14 线性评分转换百分表

线性评分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体 高 80 82 84 86 88 90 93 95 97 96 95 94 93 92 91 90 89 88 87 86 85 84 83 82 81 80 79 78 77 胸 宽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82 85 88 91 94 92 90 88 86 84 82 80 79 78 77 76 75 75 74 74 体 深 75 76 77 79 82 85 86 87 88 89 90 89 88 87 86 85 84 83 82 81 80 79 78 77 76 75 75 74 74 棱角性 75 76 77 79 82 85 87 89 91 93 95 93 91 89 87 85 84 83 82 81 80 79 78 77 76 76 76 74 73 尻角度 51 53 56 59 62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2 74 76 88 90 88 86 84 尻 宽 88 89 90 91 93 95 97 95 93 91 90 89 88 87 86 85 84 83 82 82 81 80 80 79 78 78 77 76 76 后肢侧视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4 66 68 70 71 72 73 74 75 78 81 84 87 90 87 84 81 蹄角度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3 91 89 87 85 83 81 79 77 76 75 74 73 前房附着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5 94 92 90 88 87 86 85 84 83 82 81 80 79 78 77 76 76 75 74 73 后房高 97 96 94 92 91 90 89 88 87 86 85 84 83 82 81 81 80 80 79 78 78 77 77 76 76 75 75 74 72 后房宽 97 96 95 94 93 92 92 91 91 90 90 89 88 87 86 85 84 83 82 81 80 79 78 77 76 75 74 73 72 悬韧带 80 83 86 89 92 95 94 93 92 91 90 89 88 87 86 85 84 83 82 81 80 79 78 77 76 75 74 73 72 后乳房深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9 82 85 87 89 90 91 92 91 90 89 87 85 82 79 77 76 75 74 73 72 乳头后视 75 78 81 84 87 90 90 89 89 88 88 87 87 86 86 85 85 84 84 83 83 82 82 81 81 80 79 78 77 乳头长度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0 88 85 83 80 78 76 74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76 75 74 73 72 71 70 69 68 67 66 64 63 61 60 58 57 55 54 52 51 73 73 72 72 71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1 60 58 57 55 54 52 51 73 73 72 72 71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1 60 58 57 55 54 52 51 72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82 80 78 76 74 72 70 69 67 66 65 64 63 61 60 58 57 55 54 52 51 75 74 73 72 71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1 60 58 57 55 54 52 51 78 75 73 71 69 67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72 71 70 69 69 68 68 67 67 66 65 64 63 61 59 58 56 55 53 52 51 72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71 70 70 69 69 68 68 67 67 66 66 65 64 63 61 59 58 55 53 52 51 71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71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71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76 75 73 71 69 67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72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二)猪

在猪的育种中,对体型外貌的评定不像牛那么复杂。过去人们常用肉眼来评判一头猪的肌肉生长情况,现在可借助仪器(如A型或B型超声波仪)来客观地测量背膘厚和眼肌厚(或面积),逐渐取代了外观的肌肉生长评分。但有些体型外貌性状,如乳腺和肢蹄,在育种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乳腺应具有足够的发育良好的乳头;四肢应具有理想的关节角度和健壮的蹄子,以保证猪能以正确的姿势稳定地站立和行走。

(三)羊

毛用绵羊除了对羊毛的密度、长度、弯曲度、细度、均匀度以及羊毛油汗的含量、分布和颜色等要进行严格的鉴定外,还要对体格大小和身体的宽深丰满程度进行评定。

对肉用绵羊的体型要求与猪相似,但肉用绵羊的肌肉丰满程度目前主要还是用肉眼观察。同样,对肢蹄的结实程度也要做观察。

对乳用山羊的体型外貌的评定与奶牛相似,原则上用于奶牛的线性评定系统也可用于乳用山羊。

本章小结

动物生产性能是拟定育种目标及培育新品种的主要依据和衡量标准,是鉴定种畜和评定种畜种用价值的基础,是各类养殖场进行畜禽饲养管理的依据,同时也是评定各类养殖场生产水平的重要尺度。

本章阐述了动物生产性能测定的意义和原则、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以及性能测定的方法,包括外貌评分法、肉用性能、乳用性能、蛋用性能、毛皮用性能和繁殖性能的测定方法等。

遵循动物生产性能测定原则,针对动物的经济用途,采用相应的性能测定方法,可以得到可靠的生产性能信息,从而为育种工作提供详实的资料,保证育种工作的顺利实施。

复习思考题

1.术语解释

生产性能测定 测定站测定 场内测定 个体测定 同胞测定 后裔测定 猪应激综合征 线性外貌评定 2.简述生产性能测定的意义和原则。 3.测定站测定和场内测定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4.肉用家畜肉用性能测定各包括哪些内容? 5.乳用家畜乳用性能测定各包括哪些内容? 6.家禽蛋用性能测定包括哪些内容? 7.家畜毛皮性能测定包括哪些内容? 8.家畜、家禽繁殖性能测定包括哪些内容? 9.奶牛体型线性评定方法是如何进行的?

(边连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