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特”这门课程虽然目前仅仅学习了两周,但是其实相关理论的学习一直贯穿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中许多理论我们都耳熟能详,关键部分也能做到理解并背诵——考试要考、生活中要用。
这次重新对相关理论进行巩固并提高,让我有了新的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确实如此,每次重新学习这类知识,我都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次也是时隔一年左右重新系统性地对政治类学科进行学习,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做科研,同时也要加强对政治领域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做一名与时政俱进的有思想的在校学生。就课堂知识而言,我对我们国家的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前两节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尤其是网络课的学习虽然不如面对面那样现场感强,但是授课的老师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娓娓道来,当讲起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时,老师慷慨激昂,授课也变得让人热血澎湃,使我印象极其深刻。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本书的学习我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领导人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人民生活与发展,国家繁荣与富强,而探索出的一条适合我国发展与进步的独一无二的理论制度。我也慢慢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和其制度的“优”,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其道路、理论、制度上的三位一体,这有效的实现了实践的路径、行动指南与制度保障的内在联系。
这本书中还讲解了我国仍是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对于判断战略机遇期存在与否的问题上,我有了新的认知。要判断我国是否还处于战略机遇期,不是看它取得了多少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所带给国家的发展上的帮助等,而是要看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变化与否,世界的国际环境是否允许,我国的内部环境是否足够稳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动力存在与否。只有准确把握好这四个方面,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战略机遇期不是沉迷于所取得的成就而停止不前,也不是被所面对的挑战和风险吓倒,而是全面把握机遇,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收获
沉着应对挑战,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后,使我原本存在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错误观点得到了纠正。首先,在我以前的理解中,要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色之处就是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分析它的特点——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这些方面所呈现的境况,这就是中国国情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但重新学习和理解后,我才明白我所想的只是在中国国情表现的某一方面,不能体现整体特色,而且也没有深究到它的根本,有失偏颇。看问题,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次,对于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标准问题上,我主要就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在我看来,国际和国内都有这个环境让中国在机遇期大展身手的话,那么我国就是处于战略机遇期。我只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就是在本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实现的,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通过再次学习,我在这种思考问题不全面、不细致的误区上得到了提高,凡事学会了多考虑它的根源,综合性、系统性地看问题,学会了运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发展,尤其是从更高层次地高屋建瓴地去探究事物的本来面貌。而这些都需要有庞大的、完善的知识背景作为支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觉得以前我之所以看待问题比较浅显,与我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阅历较少有极大关系。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本书的学习既是我们增长才能、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未来我们走入社会进行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习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让我们的政治观点更加明确,思想更为活跃,使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更加敏锐,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不会束手无策,反而会让我们游刃有余,灵活自如。因此,政治学习对于研究生来说既是学习也是对未来工作能力的一大要求 。我个人认为,研究生在参加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同时,也要善于学习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成果,这样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为学习而学习,不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那永远是毫无价值、盲目地学习,与不学习知识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学以致用,把所学运用得淋漓尽致,并会举一反三,因地制宜。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
的气质、谈吐、学识和风貌,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才不辜负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悉心培养和照顾。
对于我自身的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一:我对一直以来所学到的知识不会很恰当巧妙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每次遇到问题总爱以以前一贯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不会换一个新的角度。知识还只是理论上的,并没有将其与实践结合。这也就连锁导致我对某些东西的掌握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遗忘,这就是无实践的巩固的后患。细细琢磨,就会发现其实是我对自己所学得的成果并没有持一个很自信的态度去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是思想行为的总支撑点。作为一名研究生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着眼于实际所学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
第二:我思考问题的角度过于局限,思考的深度过于浅显。这是我作为一名在校硕士研究生亟待提高的认知问题。给你一个问题,你不能只就其问题的本身来思考,而是应该运用人所具有的无限的抽象思维能力来看待它,能从人人都看得见的表面现象看到仅有少数人能发现的本质。就如一瓶奶酪,一些人看它就只是奶酪,而另一些人看它却是一种奖励,一份礼物等等。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本书的系统学习,我觉得对知识的掌握和提升是次要的,毕竟,相关的理论真的是从小学到大。而且每天新闻里也在反复播放,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和提升,我学会了慢慢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会了以哲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学会了像一名哲学家那样去思考,这样的思考更有逻辑,思维也开始变得更加缜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任由思维的野马纵横驰骋。
第三: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其实还是比较空泛,可能是由于从小的“填鸭式”教育的弊病,对这类政治课我并没有深深地去思考其中的深意,只是认为这些都是政治口号。其实不然,这些东西、这些理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党和国家的运转其实就是由这些东西来指导的,说的大一点,偌大的
中国就是围绕着这些理论来打转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高于实践。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知的经济政策——无论宏观的、微观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校各项制度的安排,就业市场的形式和政策等,这些现象里面都贯穿着党的执政治国的理念,而这些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中特”不是活在书本里的,而是实实在在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就在我们身边。可以说,无数中国人民形形色色的生活,正创造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是“中特”是一本书,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书中的主角。我们所有人的故事,正共同谱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传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