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材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材论》含答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材论》含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材论 (宋)王安石

①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何也?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以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②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然后知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③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④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注]①諰諰然:担心害怕貌。②蔑:不明。③驽骀:劣马。 21.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 A.则 B.而 C.盖 D.然 22.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上本无人才,只要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就会出现。 B.世上本无人才,只有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才会出现。 C.人才本来就有,只要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就会发现人才。 D.人才本来就有,只有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才会发现人才。 23.分析第②段画线处比喻论证的作用。(3分)

24.议论性文章经常通过引入虚拟论敌来加强议论的针对性,请从这一角度对本文进行评析。(5分)

【答案】21.(1分)C 22. (3分) D 23.(3分)作者用骐骥与驽骀在进食嘶鸣时无有不同,而在负重行路时高下立见的比喻,论证了人的才能必须经由用事才能为人所知的道理。这一比喻不仅能够引发读者的直观想象,并且以喻驳喻,起到了针锋相对的效果。

24.(5分)本文提出选拔人才应“尽其道以求而试之”的观点,是专门针对“用心非不善”的“无才观”而言的。引入“世之蔽者”认为“人之异能犹锥之在囊”的看法,为的是从根本上纠正这种对于人才可从表面外在进行辨别的错误看法。然后再次引入“不言教育独言求用”的质疑,借以申明“求而试之”是“法度未立”背景下的选择。先后两个虚拟论敌的引入,既破除了异见观点的认知误区又为自己立论的潜在缺陷增加了必要的前提限定,使文章的观点更站得住脚。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意思是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可见,该句内容是对前文对人才三种偏见原因的推测。A.则,连词,表结果。B.而,连词,可以表并列、顺承、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关系。C.盖,副词,大概,表推测。D.然,连词,表转折。故选C。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可知,人才的出现在于时势的需要与“上之人”的发现与重用。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君主如果想得到他们,他们就来了。因此,这句话强调人才本来就有,只有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才会发现人才。故选D。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②段画线句意思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齿,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晃一晃,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这样良驹和劣马才能分辨出来了。作者以马为喻,强调要在实践中考察人才。在马厩中,劣马好马混杂在一起,其饮水吃草、嘶鸣啼咬并没有多少不同,而等让他们拉车跑路时,好马劣马就看出大不一样了,好马“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而劣马“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及”。说到人也是如此,平常情况下难见高下,“惟其遇事而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人才与一般人的区别便可看得清清楚楚了。故这一比喻不仅能够引发读者的直观想象,并且以喻驳喻,起到了针锋相对的效果。

【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这是一篇驳论型的论说文。文章一开始便以“不患”与“患”两个否定、肯定的句式,说明了当时的“天下之患”,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天下所忧虑的事情,从而明确提出人才问题事关重大,“材之用,国之栋梁”,并正反说明了人才的极端重要;而且作者用一个“者……也”设问句,指出“是有三蔽”,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这三种偏见也正是作者在《材论》中要分别驳斥的三种错误观点;而且作者以马为喻,强调了要在实践中考察人才的观

点,即“尽其道以求而试之”。由“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可知,接着作者引入“不言教育独言求用”的质疑,进一步引申寻求人才与培育人才的关系。可以说,作者基于其“用心非不善”“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的思想基础,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综合以上,可知作者先后两个虚拟论敌的引入,既破除了异见观点的认知误区又为自己立论的潜在缺陷增加了必要的前提限定,使文章的观点更站得住脚。

参考译文:

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失与否,与国家治乱的命运无关;又或者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又有的人不探求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仲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这三种偏见,它们的危害是相同的。不过,当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还可以讨论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

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齿,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晃一晃,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这样良驹和劣马才能分辨出来了。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

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有人问:“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能够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会像先王那个时代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

哎!如今天下忧患没有人才啊。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诤的人才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名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如今君王想要找人才,而人才担心不被君王所用。天下之大人才众多,却说没有人才,我不相信这种说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