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1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等。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变革,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时刻注意体现 “课程即体验”的课程观、“学生是主人”的学生观和“教学即对话”的教学观。
2.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借助课件营造一个双向、即时反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3.时刻注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从中感悟道理。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1)交通运输与聚落(①聚落的形成与交通运输的关系。②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
(2)交通运输(方式、布局)与城镇分布。
(3)以山区和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布局的差异及对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说明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1)引言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的基本知识。
1) 概念: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 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 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
4) 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高速度、网络化、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 (2)交通运输与聚落 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1 / 7
1) 聚落的形成与交通运输的关系: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进而发展成为城市。
2) 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以古代“南船北马”的运输方式为例,介绍了古代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主要分布在陆路干道附近。南方交通以水运为主,聚落则临水分布。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铁路、公路的修建,聚落多沿铁路、公路线发展。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从而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学会分析区域交通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体会探究、讨论的乐趣和展示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1)聚落的形成与交通运输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 3 -- 30 我国 100 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引导学生得出“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结论。
(2)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以案例“石家庄的形成与发展”来说明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铁路、公路的修建,使聚落多沿铁路、公路线发展。
本节课的学习适合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归纳、总结地理理论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判断推理的能力也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课本的地图等,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2)高一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社会经济生活也有了一定兴趣和体验,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有待于在理性层面上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学生的这些原有积淀为教学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提供了思维基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地理科学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对交通运输非常熟悉,生活素材很丰富,这都为掌握本节基本概念和理论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2 / 7
3、非认知因素分析
(1)部分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布置的预习作业完成不理想,影响了上课的进度。因此在备课时,要注重课本上的案例分析,力求课堂达到高效率。
(2)学生个体对于地理生活的兴趣层次和日常生活积累差别较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形成及空间布局的影响 (3)学会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选取典型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和家乡交通运输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和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促进师生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重点难点】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
【教学思路】
依据地理课的具体特点,沟通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实质联系,沿着“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安排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成果”的微型研究过程。
2.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理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3 / 7
趣,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让学生经历“感性认识、分析本质属性、概括形成结论 ”三阶段的认知发现过程。
3.优化问题情境,强调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
【教学过程】
环节1:
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五种交通运输图片)
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设问:什么是交通运输?有什么作用?主要有哪些方式?现代交通运输有哪些特点? 板书:引言:1 .概念 2 .作用 3 .方式 4 .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由四个学生代表发言)
1.概念: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
4.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高速度、网络化、全方位的综合体系。
教师活动2:请同学们归纳总结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课件展示表格) 板书:5.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生活动2:(思考、讨论、选五个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教师活动3:同学们总结的很好。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五种主要的运输方式都是优劣并存、有利有弊。请填写下列表格(课件展示表格)
学生活动3:(学生思考填表,教师选五个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4:归纳:同学们在学习初中地理时对每一种运输方式都有所了解,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投资少、运量大、运费低;二是速度快;三是连续安全。现代各种运输方式各有优势,同时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条件的。我们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件展示“选择正确的运输方式”)
板书:6.运输方式的选择
学生活动4:(学生思考、选五个学生回答,并说明选择此项的理由)
表4-1 运输方式的选择
4 / 7
人或物的位移 从哈尔滨到广州要求 次日必须报到 铁路 公路 海运 河运 航空 √ 参加贸易洽谈会 从重庆到武汉 从密云水库运2吨保鲜 活鱼到北京市 从太原运200吨煤走近路,较低运费 炭到武汉 从天津到上海运选择最经济的办法 一万吨海盐 教师活动5:货运方式的选择一般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价格、运送距离和时效等方面进行,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
设计意图:复习基础知识,使重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应用更加熟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2:
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形成和空间布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研究时我们以城市为主要对象。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3-30,思考: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与主要交通线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5:(学生思考,选一个学生回答)几乎所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都与主要的交通线相连。
教师活动6: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观察课件思考(展示课件) 思考1:重庆、武汉等城市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6:(学生思考,选一个学生回答)分别地处嘉陵江、汉江和长江干流的交汇处
教师活动7: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课件分析(展示课件)
√ √ 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 √ 5 / 7
思考2:以上海为例,分析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7:(学生思考,一个学生回答)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又有京沪、沪杭铁路相连,发达的交通和频繁的商贸活动使其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
教师活动8:从以上的读图分析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8:(学生齐答)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活动9: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77活动1。
学生活动9:(学生思考讨论,由两个学生分别回答1、2题)
1.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物质交换等非常频繁,使得交通站点、交通线路的密度大。 2.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等。
教师活动10:交通运输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还影响到聚落的空间布局。 板书:(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交通运输方式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对聚落空间布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10:(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选出两位代表发表意见,别的学生补充) 教师活动11:(总结学生发言)(展示课件)
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聚落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在靠帆船、马车运输的时代,聚落多建在河流、大道的汇合处。我国南方的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例如古代邯郸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上发展起来的。
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铁路枢纽以及公路、铁路沿线出现了一批聚落。例如,京哈线、京沪线、京广线这 3 条最重要的南北铁路干线上就有城市近 70 个;京包一包兰、陇海一兰新、沪杭一浙赣一湘黔一贵昆这 3 条东西向铁路干线上约有 80 个城市。其中京广线上的石家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课件展示资料)
请同学们分析课本P77和课件上的图片,填写表格:
表4-2 南北方聚落的差异
地区 自然条件特点 聚落形状 交通方式 聚落分布 举例 北方 南方 学生活动11:(学生思考并填写表格,选出两位代表发表意见,别的学生补充)
6 / 7
教师活动12:(课件展示图片和表格)总结学生发言(略) 本课小结:(略) 环节3:
学习评价(评价方式、思路、时间:用典型试题当堂测评,以巩固落实重要知识点) 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检测时间4分钟)(课件展示) 1.运输量大、运费低、投资少、速度慢的运输方式是( )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管道运输
2.进行下列活动,应选择水路运输的是 ( )
①从济南到乌鲁木齐参加会议,次日必须出席 ②从上海到大连旅游,想节约交通运费 ③从武汉将50吨大米运往上海 ④将大同的一批优质煤运往秦皇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武汉有一批机电产品出口到乌克兰,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 )。
A.经河运至上海,经海运至黑海沿岸(乌克兰) B.经铁路运至广州,经海运至黑海沿岸
C.经铁路运至郑州,再经铁路运至乌克兰 D.经公路运至乌克兰 4.下列几种运输方式,运量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铁路、河运、海运、公路、航空
B.河运、海运、公路、航空、铁路
C.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D.航空、公路、河运、铁路、海运
5.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的运输方式是( ) A.航空
B.公路
C.铁路
D.水路
教师活动13:正确答案:1 C 2 C 3 C 4 C 5. B (请同桌互相打分,然后统计点评)
设计意图:精选题目课堂检测,使重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理解更加深刻。 环节4: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78活动2。
设计意图:利用大量的图片和具体实例,创设情境,使地理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适应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