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陈丽
阳春三月,这是一个快乐的周末,我有幸参加2012年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一天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平凡又有意义。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当我零距离地接触名师的课堂,感受名师的风采时,我深感自己在教学的不足,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活动中,我感受到汪延安、吴正宪、罗明亮、张齐华等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当我再一次见到了我的偶像“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时,我很激动,也很期待。他曾经教学《数对问题》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他语言风趣幽默,设置情景引人入胜,经常让孩子们掉进他设置的陷阱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他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一直期待着他精彩的课堂。这次他带来的是“无课件、无投影、无粉笔”的《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别具一格,独具匠心,让人惊叹三无课堂也可以如此精彩。
张老师谈话导入:你们会认时间吗?然后出示3:00问学生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表面上看很简单,实际上却出现了凌晨3:00和下午3:00两个不同的时间点。随后又让同学联系实际说说上午10:00,中午12:00,早上7:00,晚上8:00可能在干什么?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既复习了普通计时法,又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新知《24时计时法》。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张老师注意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他让上台学生拨3:00,主要是纠正学生的模糊及错误概念,使每一个孩子明白一天有24小时,清楚界定24时也是0时,它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并巧妙地用时间条把24时直观地呈现给孩子们。
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所有数学老师都清楚让
三年级的孩子对两种计时法进行灵活转换不是容易的,张老师设置了特殊的环境,给孩子们三个时刻早上8:00下午4:00晚上8:00要求改成24时计时法,又14:00,22:00,10:00改写成普通计时法,又设计了撕去时刻前面部分判断具体时间,以上这些设计把学生认识中的易混点,易错点都出现出来,启发学生去思考辨伪求真。学习数学的目的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张老师又说出了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启发学生运用于生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语言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始终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很自然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里,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让孩子们乐意学习数学,乐意接受他这种教学方式。我观察到张老师一直弯着腰和蔼的看着孩子,鼓励孩子回答问题。经常说“你很勇敢,声音再大一点,好吗?”、“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你的问题难住了老师,希望大家帮助老师,去查资料,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你!”„„„这些朴实而真挚的语言不仅打动了孩子们,而且打动着我。以后在教学中我得多鼓励,让我的孩子们毫无心理压力,而且信心十足的参与教学。
张齐华老师的《24时计时法》一课,更是展现了他数学王子的风采。听过多次他的课和讲座,每次听后都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大脑的洗礼。张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充满活力,而他所做的报告也同样让人津津乐道,意犹未尽。通过生动有趣的表演既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一直处于乐学的情境中,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到想要的。
整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张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很深,他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来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张老师的数学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愉快、轻松、主动、深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无疑,孩子们感觉数学课堂是幸福的。
名师的课堂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在观摩他们教学风采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是不是过于“华丽”了,是不是牵强的让学生接受知识,而应该要培养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今后的课堂教学要往哪里走?我想通过这节课,我获得了一些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