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观摘要:老子的柔弱观并不是贯彻所谓“弱者生存”的智慧,而是阐述智慧存在的微妙状态。老子的研究对象为整个宇宙的运动规律而非生命个体的局部得失,为道所用的“柔弱”包含以下内涵:首先,柔弱反映宇宙万物渐变无名的自然运动状态;其次,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更多地被“柔弱”而非“刚强”的元素所左右;再次,宇宙中物质运动的最高形——生命呈现出“柔弱”而非僵化的属性。“弱胜强”是人类智慧驾驭客观世界的本质态—体现,世俗所谓“强胜弱”不过是一个肤浅的悖论。关键词:老子;道;柔弱;刚强;易中天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X(2010)10-0051-04界观。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自身丰富的哲学体系。如果我们弄清了“柔弱”和“刚强”的真正内涵,就不至于对老子无端苛责。当然,老子对后人的不理解也在预料之中,“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然而,嘲笑,而是堂堂百家讲坛上的老子的人并非“下士”中国知名学者,这就有些奇怪了。老子的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反映了对宇宙本体和物质变化的总体认识①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借用先贤的名句这样评价老子的“柔弱”哲学:“第一是装,第”该集“百家讲坛”评论老二是忍,第三是让。子则认为:“《老子》一书,从头到尾贯彻的都是弱者生存的智慧,说来说去,归根结底,无非就是那几句话,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事实上,易中天以及百家讲坛混淆了最基本的哲学概念:《老子》从头到尾贯彻的并不是弱者生存的智慧,而是论述智慧存在的微妙状态。老子的思想与“装、让、忍”全然无关,而《百家讲坛》所云“我们如果按照老子弱者生存的理论去做,人人都不敢为天下先,人人装孙子,个个缩脑袋。就连劫匪到家里行凶,我们也要让他三分吗?”的说法简直是对老子思想的歪曲。老子“弱者道之用”中的“弱”,表达的是“道”在运行时无迹可寻灵动圆转的态势,惟其灵动圆转,所以貌似柔弱,这与世俗柔弱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从老子整体的研究对象以及柔弱的特质去具体分析老子的柔弱观,我们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人是被“道”左右的,人不是世界的中心。老子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从来没有把人从宇宙中剥离出来。儒家则完全不同:“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儒家充满了“人本”或“民本”的观念,在孔子看来,环境过分严酷,人类不可能兼顾一切,同样是生命,人是最宝贵的。人比马要重要得多,马可以牺牲,人不能牺牲。儒家对人和其他生物的态度已经带有双重标准,更不会把人等同于物了。然而人同样是宇宙中的运动物质。社会的进步正印证着老子的名句,崇尚儒家的当代中国也已经准备实施“动物保”,同时到处都成立“人力资源部”,前者大大拉近了动物和人的距江汉论坛2010.10一、《老子》研究的对象要弄清楚老子的柔弱观,先要弄清老子的世51
离,后者就是赤裸裸的“以人为物”了。原以为人类有多高贵多自由,事实却证明不是这样一回事,哲学的发展也证明了老子的卓越:后现代哲学解构了一切:从人性之死到自由之死:原以为人类可以通过努力换取自由,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人的所谓自由选择并不是自由的,是受到内在无意识决定的②。老子完全没有狭隘的自我情绪,也没有孔子“以民为本”的悲悯之史记》中写心,现实感强烈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孔子眼中的老子:“鸟,吾能知其飞,鱼,吾能知其游,兽,吾能知其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③这里孔子对老子之评价完全没有贬义。老庄虽属一派,但严谨的太史公认为庄子“大抵率寓言,一语道破老子哲学与庄子文学的差别。老也”子的视野无限深沉开阔,虽覆盖整个宇宙而不言大,其哲学体系严谨缜密,并不以人类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为中心探讨世界,境界犹然胜过孔子。许多学者未加深究,便以人类有形的喜怒哀乐为标准来衡量评价老子,则是由于自身的无知对老子太过小看。今天我们一谈到柔弱和刚强,就联想到滚滚红尘,人事纷争,是非成败,如易中天这样的学者也不例外,易先生一开始就用一句话定义老子为“弱者生存”,《百家讲坛》按照易先生的思路总结《老子》一书贯彻的是“弱者的智慧”,这绝对是对老子柔弱观的误解,更不是老子柔弱的精神。老子的柔弱观描述的对象并非具体的生命个体,而是宇宙物质运动的高级状态。在老子看来,柔弱是“道”的运动法门,生命正以其“柔弱法道”显得弥足珍贵,将老子学说中的“柔弱”与“刚强”人为地等同于世俗所谓“弱者”和“强者”是令人无法想象的。。一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态,故曰“弱”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这“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显然是“柔弱”的,而这“柔弱”的表象后面所承载的就是“道”。正如二十一章所言:“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是运动着的,理解事物的自我运动,就是要把握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内部矛盾,就是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内因;而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则是外部矛盾,即外因。在现代科学中,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关系又被称为环境与系统的关系,自身系统是内因,环境是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自我运动的泉源和力量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⑤。如果我们熟悉西方的哲学流派,就发现老子的“道”并不是空穴来风,具有某种必然性,正好与千年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形成比照。康德认为世界分两重,一重是现象,一重是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不可言说的,我们见到的一切都是现象;叔本华也将世界划分为双重,一重为表象的世界,另一重为意志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称之为外因和内因。老子大致将世界的表象和本质之间的特征分别归纳为“形而下”和“形而上”,形而下者“刚强”,形而上者“柔弱”。从表面上看,“道常无为”,从本质上看,道“无不为”。《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量变质变规律。要质变,必须有量变的前提。量变明显呈现出柔弱的状态。老子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质变恰恰是改变本质的某刻,而隐藏在其中的量变的趋势才是过程本身。质变只是一瞬,质变只是量变的结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量变才是“常道”,量变才能决定事物的命运和走势。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飘风骤雨”是“刚强”的,但即使老天的刚强也不能长久,何况人类?在老子看来,“刚强”是短暂的错觉,因为它是背道而驰的假象。二、柔弱反映宇宙万物内在的自然微妙的运动状态老子的道包括道体、道始、道纪,论证宇宙本体,万物之起源,自然社会思维所必须遵循的总规律④。“柔弱”二字,并非单纯针对生命的。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把视点放在事物的内部矛盾导致的运动上,他深刻感受到“道”的运动方式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是柔弱渐变的过程。这种运动在该事物与其他事物比照的运动中处于非常隐蔽的状52JIANGHANLUNTAN2010.10《水浒》第十九回梁山泊王伦容不下晁盖,三、柔弱的力量左右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老子的柔弱观还揭示了人类言意和知行关系的微妙本质。思想和语言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的行为受哪些动力支配?老子用他独到的理论给了我们非常智慧的启迪。《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就产生了。如下类同。这里美丑、善不善、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统统是人类实践活动产生的二元法则,美、善、难、长、高、音、前等偏向二元论中的一方,然而,无论偏向那一方,另一方就不可避免地被衬托出来。联系下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二字,是“所以”的意思,明确说明“圣人处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是从上推论而来。老子如何因此否定言教呢?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与意识相对应的无意识较之意识显得更加隐蔽柔弱。而我们的行为多半是被无意识决定的。与《老子》第二章异曲同工,佛家有三十六对,慧能《六祖坛经》也明确地指出这一点:“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暗不自暗,以明变暗;以暗现明,来去相因,三十六对,亦复如此。”⑥《佛本集行经》卷第五十九:“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我念往昔久远世时,于雪山下有两头鸟,同共一身,在于彼住。一头名曰迦喽嗏鸟,一头名优波迦喽嗏鸟,而彼一头若睡,一头便觉。……”故事中优波迦喽嗏鸟头妒忌另一头,最后一头吃毒花至两头俱死。“二头鸟”等故事强烈地隐射着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一旦放大二元论的一方,另一方在潜意识中就蠢蠢欲动与之抗衡,这就说明了言教的缺陷和徒然。其二,思想本身较之语言更加缥缈柔弱,如佛家认为:“才涉唇吻,便落言筌”,语言中有很多具体粗放的枝蔓,呈现出“刚强”的态势,它们很难正确地表达微妙的思想,很多时候,语言甚至成为蒙蔽思想的假象。佛老同为语言学大师,都深知言教的弊端,所以才主张行不言之教。“林冲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刀来,偌的火杂杂,吴用便把手将髭须一摸,晁盖、刘唐便上亭子来,虚拦住王伦道:‘不要火拼!’……”⑦林冲杀死自己过去的头领王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王伦是首领,林冲表面服从,但潜意识中很不以为然。其次,王伦被杀之时,吴用等所有的劝解都苍白无力,反而是他一个摸髭须的动作控制了事态的进程,而“不要火拼”是赤裸裸的杀人挑逗和暗示。潜在的因素和隐蔽的细节影响了林冲,林冲受到感染“火拼”了。由此看来,决定火拼事件进程的统统是那些柔弱的元素,潜意识的积累;现场的气氛,行动的信息,语言的暗示,都成为事件进程的决定因素,而世俗中那些可以称之为“刚强”的职务、道德、表面的语言完全不起作用。这里,人类的动机、本能、暗示、都显示出柔弱的特征。“天下事难作于易,大作于细”,老子正是看到了“柔弱”和“刚强”两者的因果从属关系,才认为“弱胜强”、“柔胜刚”,近有《细节决定命运》等著作问世,实则是对老子“柔胜刚”、“弱胜、“刚强”强”的白话诠释。这与世俗对“柔弱”片面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四、柔弱代表生命的属性老子对生命的认识尤其深沉。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这里老子很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清楚地指明了“柔弱”与“坚强”的属性,“柔弱”是生的状态,而“坚强”是死的状态。“上”和“下”在这里泾渭分明,一目了然。有机物比无机物显然更不稳定,更加柔弱,但是,它却是更高的运动形式。易中天先生固然知道老子的老师商容关于“牙齿和舌头”的比喻,但他的理解失之肤浅:将舌头比牙齿存在更久作为“柔弱胜刚强”的依据,这样的理解显然不够深刻,商容为什么不说舌头比石头存在更久呢?实质上,同样属于生命的范畴,牙齿较之于舌头更远离生命的本质,所以牙齿更早地凋零了,而钢铁,因为是死的,哪怕它存在的时间再长,它“刚强”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没有与舌头对比的资格。老子洞察到生命柔弱的属性,他甚至直接用江汉论坛2010.1053
生命本身的物质构成来引导人类反思。《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为什么要提到水?原因就在于水反映了生命的本质,水的属性就是生命的属性。冰心在散文《谈生命》中这样写:“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最后她说:“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手臂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中,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冰心对生命的理解非常接近老子,柔弱,循环,,生命不属于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自身主宰,人类的任何悲喜都是自作多情,在浩淼的宇宙中是没有意义的。老子正是站在如此高的层面上,探求物质与生命在宇宙中的运行规律。如何理解“柔胜刚,弱胜强”?《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这正好可以解释世俗所谓“胜”与老子“胜”的意义完全不同。世俗的“胜”是或者近似“乐杀人”,老子的“胜”恰恰并非一方杀灭或者征服一方,而是相反。“域中有三大,天大,地大,”老虎凶猛过于人,而人得以制之,是人。胜虎,决不能因为某人被老虎吃掉,就片面地认为凶悍之老虎胜过文明之人类。同样,人类战争没有胜利者,战争不过是因为“刚强”扭曲了人性,在本质上是的。是对宇宙智慧文明的践踏,战争发动者突然张开了老虎的血盆大口吃人,就可以言“胜”吗?这样的“胜”是非常幼稚肤浅和原始的。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中举例:“台风刮走大树而不能刮走小草”,作为“柔弱”胜“刚强”的例证,然后认为老子的观点“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平常小草被踩在脚底下”,易中天先生的举例很不恰当,用世俗狭隘的生死厉害关系来衡量老子的柔弱观,依然是失之于肤浅。台风能刮走大树,台风能刮走泰山呢?为什么易先生不举后一个例子呢?泰山才是真正的刚强,大树不能及。易先生举这个例子真正的要领在于,大树具有柔弱的生命特质,而泰山是无生命的,因为它只有垂死的“刚强”,不能端上桌面。高举以“柔弱”为标志的生命大旗上台比武,比试的却是“杀戮柔弱”的刚强,这就是赤裸裸的思维混乱了。因为生命柔弱运动的状态高于刚强僵化的死亡状态,世俗之人为了保护“柔弱”的自身,就投靠“刚强”的死神以一时能够“扼杀”彼方“柔弱”为胜,这是多么荒唐的悖论!说到底还是在佐证老子“柔弱在上”的观点。再者,如果人类的足迹是用来践踏小草的,人类远远比不过风霜雨雪,地球上哪里还有智慧和文明?易先生的潜在推理是,风霜雨雪扼杀小草是天经地义,这是向低位自然的堕落;正因为人类的足迹不是用来践踏小草的,所以,小草偶被践踏就会心生不平设法报复,力争和高贵柔弱的生命一起沉沦。如此自相矛盾的简单感性的思维,完全沦丧了哲学的精神。老子的哲学里有明察秋毫的睿智,他能看到普通人没有看清的东西,却完全没有“弱者”的概念,更没有个体征服个体的快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做的是加法,不是减法。“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他提倡的是润物无声的“道”的境界,提醒进化中的人类如何超越低等动物的争端接近“道”的精神。神秘的宇宙天体被内在神秘的法则所控制,地球上强大的科技力量被最微妙的智慧牵引;人类所有的努力坚持都是为了自由,世俗以强凌弱的“胜”是对生命本身的否定,根本不值一谈。注释:①陈庆惠:《老子庄子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破碎的镜中像———后现代哲学》,鹭②文聘元:《江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史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③司马迁:《版,第336页。儒道释经典注释》,湖北教育出版社④张芳彦:《1993年版,第528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武汉大学出⑤欧阳康:《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金刚经坛经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⑥颜洽茂:《1998年版,第195页。水浒全传》,岳麓书社1988⑦施耐庵、罗贯中:《年版,第148页。作者简介:刘绍军,男,19年生,湖北大冶人,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湖北黄石,435002。(责任编辑陈金清)JIANGHANLUNTAN201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