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我国的技术升级问题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我国的技术升级问题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9卷第2期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V0I.9 No.2 Apr.,2OO6 2OO6年4月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 我国的技术升级问题 童书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本文论述我国技术升级的必要性、迫切性和方向,提出技术升级的关键是加大研发的投入,增强自 主创新,同时要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4.3 技术学习; 技术引进; 自主创新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技术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和出口规模已达到世界前几位。我国科技发展迅速,不仅 许多工业产品,包括高技术产品能够生产,而且还制造出像宇宙飞船这样的顶尖产品。尽管 如此,从国际标准来看,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和能力仍然偏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 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怎么解决?只能通过技术升级来解决。 些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和学术团体,像经济论坛(wEF)、联合国发展纲要、Archibugi Co— 一eO、工发组织、兰德公司所编制的技术能力指标,对世界47个国家的技术能力排序,我国被 排在第39.8位,即倒数第七位。科技部长徐冠华说,经过有关部门分析,我国技术水平和能 力在世界上处于第28位,属于中等偏下。我国总体技术能力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 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我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技术。这种状况既不适应当前世 界科技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形势,也不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收稿日期:2005—10—14 作者简介:童书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6年 第一,人世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销售产品和服务依赖 于是否有国际竞争力。虽然我国出口规模大,但是存在着质量和结构问题。出口的机电产 品中主要是中低档产品,并且加工贸易产品占主要比重。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和服 务,如服装和纺织品,虽然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市场容量有限,且受到贸易保护 主义困扰。产品和服务也需要上档次,要以质取胜。当前国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是高技术 产品,像集成电路、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和显示器、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但我国这类产品出口 在国际贸易中比重不大,且主要是三资企业的出口。情况表明,我国需要优化出口产品结 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以提升我国生产和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 第二,我国国内市场广阔而又增长迅速,但是由于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受到 的冲击不小。一些行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下降,甚至丧失市场。如饮料、啤酒、洗涤用品、 化妆品、计算机、移动通讯等的市场大部分被外商占领。近几年来,我国光纤设备、可编程控 制器(PLC)的供应100%依靠从国外进口,大中型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的9o%、集成电路芯 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5%、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设备和胶印设备 的70%,依赖从国外进口。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床消费国,在2004年全年机床的消 费额高达92.6亿美元。2004年我国进口机床59.2亿美元,出口机床5.4亿美元,贸易逆差 达53.8亿美元。这种状况,一方面是花费大量的外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内扩大就业和 技术开发。 第三,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众多的跨国公司在我国从事国 际化生产。总的来看,这是一件好事,有利于我国参加国际分工,增加就业,赚取外汇,提高 技术水平。但是,外商从中得到的是大头,我国得到的是小头,需要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的 地位。最终产品的国际生产分高、中、低三个工序。发达国家劳动力技术水平高、素质高、工 资高,处在国际生产中的高工序,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复杂的机器设备和关键性的元器 件。我国劳动力便宜,主要从事简单技术的组装和调试活动,这种活动报酬低。 近几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高技术工业有多么发达、高 技术能力有多么高,其实我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多属于外商企业加工出口的零部件组装和 调试产品,实际上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许多关键性元器件我国企业尚不能生产。 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使国内企业作为供应商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的机会是存在的,跨国公司进行专业化国际化生产,需要利用当地技术能力来生产配套产 品,但要构筑技术密集型活动的能力,从装配环节升级到制造、设计、开发及区域内服务活 动,以使产品和服务达到跨国公司要求的水平。 一 第四,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粗放式的,主要依靠高投入和高消耗,生产一个单位 GDP所消耗的能源,比工业国家高几倍。在当今高能源价格和环保趋严的条件下,这种增长 是难以为继的。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让技 术这个发动机在经济增长中起更大的作用。 第五,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存在着国外对我国实行的技术封锁和限制,包括工业发达国 家的单边和多边技术出口管制。单边出口管制,即单个国家的出121管制,如美国出口管制仍 然很严,不仅军用和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属于出121管制范围,而且对外投资也在范围之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我国的技术升级问题 ‘l3‘ 现在的瓦什纳尔多边出El管制安排,虽然已不同于巴统时期那样无所不包,因为形势发生了 变化,由各参与国自主实施,但是管制范围仍然广泛和严格。欧盟曾一度要解除对华军售管 制,但受到美国的阻挠,被拖延下来。以色列同我国签订供应预警飞机合同,在美国压力下 被迫撤消。我国从以色列购买的无人飞机送回修理,在美国压力下被无理扣留。除发达国 家的政府实行技术出口管制,外国的企业还通过垄断、保密、知识产权保护、跨国公司内部化 的技术转让制度等,限制和封锁对我国的技术供应。外商对华实行的专利战略也有对我限 制技术供应一面。现在,外商在我国专利申请和注册占主要比重(每l0件申请发明专利,有 7件是外国人申请的)。外商在我国光学、无线电传输、移动通信、电视系统、传输设备、半导 体、遗传工程、计算机、西药等高技术领域广泛申请专利,诚然这有利于我国企业利用他们的 专利技术一面,但是也有垄断技术,“跑马圈地”,围堵我国企业技术开发的一面。我国企业 在国内外市场销售产品和服务,进行技术开发,动不动就会遇到专利侵权投诉。 事实表明,除非在竞争压力下,技术领先者是不愿意向技术后来者提供先进技术的,因 为他们不愿意让后来者同自己竞争。因此,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突破技术 封锁和限制。事实上,我国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国的载人飞船不是靠自己搞成功了么! 从以上可以看出,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增强自主创新,不仅能够提高我国产品和服务的 国际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而且 能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冲破国外对我国技术供应的限制和封锁。从主要从事测试和 组装转向设计、制造、生产关键性零部件过渡,特别是要掌握核心技术。这也是我国技术升 级的主要方向。 二、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技术升级的关键 我国实行技术升级,从低等和中等技术向高技术转移,必须加大对研发(R&D)的投入。 研发是技术的来源,对研发的投入,就是对技术的投入。不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不可能有技 术升级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和知识,不可能提高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现在世界专 利活动之所以主要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20o1年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及美国申请专利占 欧盟所有专利的83.6%),就是因为他们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研发活动。 加大研发投入,首先要加大对消化吸收进El技术的投入。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大量现成 技术的情况下,我国的技术升级显然应在引进和有效地利用进口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和掌握其中的公开的技术和内在(暗含)的技术。掌握低水平的操作能力需要认知((know— how),这对于进行所有的技术活动都是必要的。掌握深层次技术能力,需要掌握其中的技术 原理(know—why),需要花费大的成本和较长的时间,要进行战略性的投资。进El的和使用 的技术越复杂,研发投入越重要,因为要靠研发吸取其中的基本原理和跟踪新出现技术。构 筑和提升研发能力,还可促使更好和更快地传播新技术,降低技术转让的成本,捕捉外国公 司业务产生的溢出效应。 增强本身的研发能力,实行技术升级,必须克服引进技术中存在的重引进轻消化吸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6正 重引进硬件轻引进软件和许可技术的弊端,因为它不利于自主创新。加大研发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是在为创新打基础。我国技术升级要走自主创新之路,一 味走模仿之路是行不通的。现在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仿造外国产品遭受到不少外商的 侵权投诉,受损很大。常常要向外商赔偿,甚至丢掉国外的销售市场。美国华盛顿飞翰国际 律师事务所的知识产权专家托马斯・贾维斯建议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向日本企业学习。日本 企业就是通过在美国注册防御性“专利”(即围绕美国基础性、关键性专利抢先大量申请各具 特色的小专利、商标和版权,构成严密的外围专利网)来破美国的专利“陷阱”的,也就是说要 依靠自主创新。 要把技术升级作为国家工业发展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技术升级同工业发展紧 紧结合起来。技术是工业增长的燃料,通过加大对工业的研发投入,为工业提供大批新技 术、新工艺,促进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发展为研发积累资金,让二者相互促进。 研发支出的绝对水平是衡量一国或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科技活动的综合指标。它也 表现各国、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科技实力和竞争的态势。研发支出大的国家,部门和企业 的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强。我国研发支出增长虽然快,但是规模还不够大。研发支出占GDP 的比重约1%多一点,远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水平。(2003年研 发支出占GDP比重:欧盟为1.9%,美国为2.59%,日本为3.15%)。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是 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当务之急。应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 到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积累率很高,有大量的 储蓄,特别是有大量外汇盈余。应当说我国的资本供应是充足的。我们完全有条件增加对 研发的投资。多年来,我国拿大量外汇盈余购买美国的低利率债券,如果拿这笔钱用来发展 科技,搞研发,其作用不是会更大一些么? 要扩大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使企业成为研发的主角。企业处在国内外市场之中,了解市 场的需要和市场竞争的态势,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态势开发技术项目,使科技成果商 品化。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发支出,企业占主要比重。同时,企业也是研发 资金的主要来源。我国的研发投入和支出,也应沿着这一方向进行。 企业研发不是孤立地进行,是同整个社会发生密切联系的,研发过程是集体的和互动 的,有很大的外在性。单个的企业不能达到社会最佳投资效果。企业吸收复杂的新技术,涉 及价值链中的协调问题,涉及到要素市场,只能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政府制定和实施长 期发展战略,制定贸易和工业政策,创造区位和资源禀赋,人力资本。政府还须通过各种政 策工具(拨款和补贴、信贷、税收优惠、加速折旧、教育和培训、行政的和法规上的措施),使人 力和物力资源流人研发领域。政府制定政策措施,促进企业联合研发。此外还要建立技术 支持制度,支持中小企业搞研发。总之,我国技术升级的过程,就是不断加大对研发投入,不 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我国的技术升级问题 ・15・ 三、恰当地处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进行技术升级,须恰当地处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使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技术升级既要发挥引进技术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自主创新的作用。原则上说,过分偏重哪 一方都会付出很高的代价。在已经存在大量成熟技术的情况下,过分偏重自我创新,忽视 引进技术,既费时又费力。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彩电工业和轿车工业自己搞了很长时间, 搞出来的东西,数量少,成本高,质量差,到头来还是靠引进和利用外资搞上去。吸收和利用 世界上已有的技术和知识,能够节省我国的研发成本和时间,发挥后发优势。我国从1978 年以来,花费外汇2000多亿美元,引进了国外大批先进技术。此外,我国还把吸引和利用外 资作为引进技术的重要渠道,它对我国经贸增长,构筑和提升技术能力起了很大作用。我国 的工业,从根本上说,是在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但是, 过分偏重引进外资和技术,忽视自身技术努力和自主创新,也不利于本身技术能力的提高, 这正是当前我们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仅要看到技术引进 对促进技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而且也要看到有抑制我国技术发展一面。如外商对技术和市 场的垄断,就会阻碍我国技术的发展。问题在于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政策,掌握适当的度。在 我国引进技术中,存在技术引进同研发脱节的问题。这不利于提高本身的技术能力和自主 创新,应当大力克服。我国企业在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上还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例如,过 于着眼在短期内把产值搞上去,增加税收收入。尤其是我国对外商实行的“超国民待遇”,对 本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很不利。本来外商企业技术水平高、资金雄厚、具有国际营销经验 和国际网络、在国际竞争力上已占有很大优势,再给他们以“超国民待遇”,使竞争力处于弱 势的国内企业更加雪上加霜。现在是该调整政策的时候了。一般来说,根据wro的规定, 给外企以国民待遇也就够了,除继续对高科技外商投资企业以各种优惠以外,对外企和本国 企业应同样对待。 在引进和技术自主开发的关系上,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显然应有不同的做法。在工业化 初期,我国缺乏自主开发的条件,外商在技术供应上与我互补性强,技术投入主要靠引进技 术是不可避免的。在现阶段,我国已具备自主开发的条件,在技术供应上外商同我方存在着 利益上的矛盾,还存在着外商对我技术供应上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先进技术的同 时,应当强调自主开发,增强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