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6期 吉林畜牧兽医浅谈夏季禽曲霉菌病的防治措施
苏 英
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畜牧兽医站,吉林公主岭 136102
在禽类养殖过程中,曲霉菌感染发生率较高,且其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的禽类,危害较为严重,同时对雏禽危害最大,其中1~2周龄的雏禽感染几率较高,可能出现急性暴发情况,死亡率较高,可达到50%~80%,对于成年禽类而言,其多表现为个别分散发病。此外本病发作与环境和气候关系密切,雨季易发生此疾病,并且潮湿、阴暗、饲料发霉、环境污秽等均会增加此疾病发病率。
1 曲霉菌病基本情况概述
1.1 感染途径分析
禽类主要通过接触发霉的饲料、垫料或呼吸道分泌物感染,而对于曲霉菌本身而言,其在阴暗潮湿的鸡舍或不干净的用具中会大量滋生,尤其在夏季中细菌繁殖量明显增多。1.2 病原特征
诱发此病的本菌为需氧菌,在室温条件下即可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中,其初期呈现为白色绒毛状菌落,经过24~30 h后会生长成为孢子,此时菌落表面会呈现黑蓝色、浅灰色和深绿色,其周围菌落为白色。病菌的孢子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将其煮沸后5s方可将其杀死,可通过常规消毒液杀灭,具体可选择石炭酸、甲醛(5%)和过氧乙酸等。1.3 临床症状概述
禽类发病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加和喘息等情况,很多禽类张口呼吸,同时其精神萎靡不振,经常会缩头闭眼,鼻腔内出现液体,病禽食欲减退但饮水量明显增加,同时很多病禽体温升高,并伴有腹泻情况,体重迅速下降。对于食管黏膜出现病变的病例,会存在明显的吞咽困难情况,通常情况下病程为7 d左右,此时病症会向眼部转移,出现单侧或双侧眼球浑浊情况,甚至出现角膜溃疡问题,病禽眼角下方出现干酪
36
状物质积存,随着病情发展会转移至脑部,出现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或斜颈等情况。
2 曲霉菌病有效预防措施
2.1 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在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应对禽类实施集约化管理,为其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首先饲养人员应严格控制垫料情况,选择无菌斑、干净的稻草或者谷壳。而在雨季则需定期更换垫料,保证其干燥清洁;同时在饲料选择方面,可尽量选择全价料,同时杜绝喂食变质饲料;重点处理育雏室,对于长期受曲霉菌污染的育雏室,其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孢子,必须对其进行彻底清扫,及时更换土壤并彻底消毒,可使用石炭酸喷雾(5%),喷洒后密闭5~7 h,随后再铺上干净的垫料。此外待雏禽进入育雏室中,由于昼夜温差较大,饲养人员需逐渐物理降温,并定时通风,保持室内干燥,避免出现发霉情况。
2.2 做好有效的防治工作
饲养人员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彻底消除发霉垫料,对已污染的地方进行消毒,必要时开展密闭熏蒸消毒,若出现疫病情况,则在其饲料中拌入防酶菌素50万IU/kg饲料,健康禽类可减半预防,持续给药5 d,同时还可使用克酶净进行治疗,将药物加入饮水中,每千克水中可加入100 mL药物,此药物具有吸收快的优势,给药后可迅速且均匀地分布到机体的各个组织中,且其药物毒性较小,临床治疗效果理想。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可辅助使用恩诺沙星,并饲喂电解多维,以此达到维持机体平衡的状态,有效抑制继发感染发生,同时还可在日常饮水中加入维生素,并提高日粮的蛋白质和脂肪酸含量。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