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术经济
Vol126,No112
总第170期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王章豹 孙 陈
(合肥工业大学,合肥 230009)
〔摘 要〕 创新是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的源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
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设计了由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保能力5大模块共18个指标构成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以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作为研究样本,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实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技术创新能力 评价 主成分〔中图分类号〕F12413 〔文献标识码〕A
1 前 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它是工业的“母机”,是制造业的核心,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
业在发展规模、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一流企业和世界品牌,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从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现象[1]。技术创新是产业技术进步的源泉,是推动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依靠自主创新,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刻不容缓。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分析、发展方式和政策建议方面,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的研究较少,且只限于对区域竞争力的测度上[2]。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经济发展、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本文拟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作一定量评价和实证分析。
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如何科学、客观、有效地评价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弄清产业技术创新现状,明确优势与劣势,选择正确的产业自主创新战略和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尚无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涉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产业的 收稿日期:2007—10—10
技术创新能力,这首先要建立在对产业技术创新内涵及构成要素的理解之上。史清琪和尚勇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程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入或开
[3]
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李廉水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科技推动和市场需求为双重导向,创新主体间通过协同作用,把科学研究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市场和商业化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4]。”我们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自主研发和消化吸收为基础,以新技术发明和新产品设想的引入为起点,经过创新决策、研究开发、工程化、产业化以及技术扩散,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的这样一个过程;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就是主要依靠行业自身的力量,创造、转化和应用新知识、新发明,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的能力。可见,技术创新既是一种技术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既要包括技术指标,也要包括经济指标。本文基于这一分析,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参见文献[4-6])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系统性、量化性、导向性、可行性的原则,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总量指标与均量(强度)指标的平衡性,将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自主创新收益能力、技术创新环保能力五大模块(一级指标),并在多番讨论和反复筛选的基础上,确定了18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
(1)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它是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主要体现为产业的经济实力、人才资源存量和劳动手段的先进性。
(2)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特别是R&D投入强度,是
—63—
第26卷 第12期2007年12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126,No112
总第170期
衡量行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创新资源的投入才会产生技术创新的产出效应,它是整个产业自主技术创新链条上的起点,包括人力和物力资本的投入。
(3)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它是将一项发明创造和新工艺等技术成果转为现实产品和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是连结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的桥梁。这里我们用“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科技活动项目数的比重”等2个指标来测度行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用“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的比重”反映行业和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用“技术改造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反映行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和设备更新节能降耗情况。
(4)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它包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直接创新收益和将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投入生产领域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这里,我们采用“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数”指标来测度行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和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用“全员劳动生产率”来衡量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和劳动效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出口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测度技术创新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出口竞争力。
(5)技术创新环保能力。技术创新产出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也反映在社会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上。装备行业是能耗和污染较大的行业,要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必须增强行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我们通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这3个指标来评价行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环境保护的能力。
3 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
311 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提出多种测度和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多指标评价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存在指标包含信息的部分重叠性和赋权的主观性这两个问题。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利用降维的思想,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讯息的前提下,将原来复杂、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变量重新组合成新的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7]。由于指标权重是通过多重线性变换和数据运算获得的,既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消除了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问题,同时指标的减少也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和评价。因此本文采用了这种应用面较广的多元统计方法。
设有N个样本,P个指标变量,记为X1,X2,…Xp。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在于利用P个原始变量(X1,X2,…Xp)构造少数几个新的综合变量,即主成分Z1,Z2,…
Zm,使得新变量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新变量互不相
用标准差方法对量纲不同的原始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按特征根和累计方差贡献率选出m个主成分;最后,用所选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将各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得出各行业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312 实证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数有一定的要求,为提高测评的准确性,我们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将样本数扩大到制造业25个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造业等四个劳动密集型或垄断性行业未包括在内),从中再挑出装备制造业七个行业进行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原始数据主要采集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5、2006年“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为克服因偶然因素引起的指标值的波动,也考虑到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并能体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持续性,我们采用2003-2005年3年的平均数据进行分析。限于篇幅,表1仅列出了装备制造业各行业指标数据的平均值。
应用SPSS1210软件对25个行业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输出的结果看,KMO统计量为01566,Bartlett检验的F值等于01000,表明各变量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故主成分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7]。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可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详见表2。一般来说,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以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个数为宜,故我们选择了五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21311%。提取主成分后各变量的共同度都比较大,说明变量空间转化为主成分空间时,保留了绝大部分的信息,即这五个主成分已经足够表示各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原始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见表3)。
从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X6)、R&D经费投入强度(X5)、开发新产品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X8)、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X7)、R&D人员投入强度(X4)上的载荷远远大于其他指标的载荷,这些指标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可定义为创新资源投入因子,它综合了全部指标391424%的信息;第二主成分F2在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科技活动项目数的比重(X11)、新产品出口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X13)和技术改造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X10)上的载荷相对较大,可命名为技术转移因子,它综合了全部指标181252%的信息;第三主成分F3在工业总产值(X2)、全员劳动生产率(X14)和科技活动人员数(X1)上的载荷最大,可定义为创新支撑因子,它综合了全部指标101078%的信息;第四主成分F4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X17)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18)上的载荷比较突出,可定义为环保因子,它综合了全部指标71917%的信息;第五主成分F5在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的比重(X9)和万名从业人员拥有的发明专利数(X12)上的载荷相对较大,可命名为自主创新因子,它反映了全部指标61640%的信息。
关,并包含P个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各主成分与原始指标的相关系数称因子载荷,它反映了主成分与原始变量间的相关程度。
主成分分析首先要确定变量指标,收集数据,并采
—64—
第26卷 第12期2007年12月
工业技术经济
表1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3年平均数据创新支撑保障能力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电
制占经设价重
X4R&D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
X5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X6科活动费占品销收入比(%)11232157217721472170
Vol126,No112
总第170期
技 术
科
构业部的重
X8开新产经费产品售收的比(%)01681149117011381148
指
标
行业
X1科技活动人员数(万人)
X2工业总产值(亿元)
X3微子控设备生产营用备原比(%)
技经产售的重
X7有技机的企占全企业比(%)
发品占销入重
X9消吸收费占术引经费比(%)
化经技进的重
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21061115381741910310136
199511343611632927111110641576903137
1110713190111531619013170
11133106218431652143
01501131113811211146
1717037193431173719034107
1018813135121341019633113
17176188791192514031741117119025173111914155
21491463180131302176018611573217301928193
成果转化能力指
标
X10技术改造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11151193211011801123
X11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科技活动项目数的比重(%)6115775105691936617969179
X12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数(项)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X1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719325123231473812729160
X14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1)年
X15新产
品出口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311941912211130718727147
技术创新环保能力
X16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
X1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X1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行业
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16141714110168518713172
76015830076411011912899620
41334192419451155116
9412795141911579518195106
13011082159791858110787110
01387810113138261671486854514451259519385132
0180761851015315123839084319551199512884109
注:①表中数据统计口径均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②表中的一些强度指标系根据年鉴提供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③“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是成本性指标,故在运算前对其进行了同向化处理。
—65—
第26卷 第12期2007年12月
工业技术经济
表2 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比例及累计贡献比例(TotalVarianceExplained)
旋转前
旋转后
累计贡献率%
391424571676671754751671821311
Vol126,No112
总第170期
主成分
特征值
12345
7109631285118141142511195
贡献率%
3914241812521010787191761640
特征值
6101721891217971167911432
贡献率%
3314301610621515419132571953
累计贡献率%
331430491492651032741358821311
表3 旋转后主成分载荷矩阵(RotatedComponentMatrix)指 标
F1
X6X5X8X15X7X4X3X11X15X10X16X2X14
F2-1129
F3
F4
F5
续 表
指 标
F1
X1X17X18X9X12F2
F3
F4
F5-1130
主成分主成分
19641958195618661856177414851286
-12801165
1137
1192
1112
1291
1126
1137
-1151
162516831264
1190
-1282-113418361781
11551791
1109
1616
11131170
-1154
1209137811611274
15721195
1427-13271456
18961862-1747-1131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和标准化后的各变量的观测值可计算五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如F1=01045X1-01090X2+01108X3+…+01001X18。再以各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Si)为权重,可以计算出综合得分值F,公式为:
F=
i=1
1124
1210
-1273
126812611242
1593
1916
-1527
1199-1199-1106
Si)Fi∑(Si/∑
i=1
i=1,2…5
我国装备制造业七个子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各主成分
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见表4。
175111091137
表4 各主成分得分、行业排名和综合排名情况
装备制造业
得分
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0131101741018760180601630
F1
F2
F3
F4
F5
F
位次
73124
得分
0107701065010090101201137
位次
45763
得分
-01009-01004-010710113501049
位次
65723
得分
01152010003-010640102601027
位次
16743
得分
01097-01032-010003-0111201107
位次
26471
综合得分
0100701770017500186801951
排名
74532
012705013671013571010572-010275110251
仪器仪表及文化、01123
办公用机械
6012622010254010025010183014306
—66—
第26卷 第12期2007年12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126,No112
总第170期
4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表4的排序结果和表1的原始数据,对装备制造业七个子行业分别做如下分析。
(1)由表4可知,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
新产品出口比重仅次于通信设备行业而居第二位。
(7)金属制品业综合得分排在最后。该行业也属于
传统的机械工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其创新投入因子F1得分最低,其下的五个投入类指标都排在各行业之末。该行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最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及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最低,可见,节能降耗和开发新产品是该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力综合排名的次序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和金属制品业。这一排序结果基本符合一般规律,即技术含量越高和综合竞争力越强的行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综合排名越靠前。
(2)技术创新能力位列各行业之首的是通信设备、
5 几点相关建议
511 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从模仿创新主导型向
自主创新主导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花费巨资大规模引进设备和技术。据统计,我国投资占GDP的40%以上,其中设备投资占投资总额的40%,进口设备又占设备投资的2/3以上。但是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导致我国装备技术仍然停留在掌握原有技术和较低层次的国产化上,没有上升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形成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上来,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追随式陷阱。
党中央已把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到国家战略性高度明确提出,装备制造业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其发展模式从技术模仿型、技术跟随型为主向自主创新型为主转变,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才能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最终实现我国从装备大国向装备强国的跨越。
512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该行业F2和F3得分都排在第一位,特别是创新支撑能力(F3)遥遥领先于其他各行业。但是该行业F1和F5都排在第五位,表明其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较弱,相应地其消化吸收和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也较弱,说明该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多的体现在经济指标特别是规模竞争力上,这与该行业的高技术属性是不相称的。
(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综合得分排名第二。该
行业F2和F3在各行业中都排第三位,说明其技术转移能力和创新支撑能力都比较强。该行业科技活动经费和
R&D经费投入强度均位于各行业前列,但其R&D人员投入强度较低(排第六),所以创新投入因子F1仅排第四位。该行业F5得分最高,这是因为反映消化吸收能力再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两个指标均排各行业之首。
(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综合得分排名第三。该行
从前面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规模在七个子行业中位列首位,其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装备制造业的1/3,但该行业也存在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较低、创新资源投入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等问题,其高技术产业属性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着力提高通信设备、计算机、汽车、数控机床、大型成套设备等行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促进其向光机电一体化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由前面的实证分析可知,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传统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行业,普遍存在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能耗、物耗、污染高等问题,为此,必须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整个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行业技术创新。其一,要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的设计、制造工艺和生产流程等,提高生产技术、产品和管理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设备更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其二,鉴于我国重大成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的不利处境,要结合国家发改委重点组织的10个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工作,用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提高我国大型成套设备的自给能力和配套能力;其三,要继续发挥我国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加大
业F1和F3均排第二位,表明其创新投入和创新支撑能力较强,特别科技活动人员数指标位于各行业之首,工业总产值和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也都排在第二位。但是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数却排在末位,表明该行业特别是汽车工业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和品牌仍被跨国公司所掌控,导致该行业国际竞争力弱,新产品出口比重仅为7187%,居各行业之末。
(5)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综合得分分
别排第四和第五位。通用设备属于传统的机械工业,其产业规模和人力资源拥有量均居中等水平,但环保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排名都靠后。专用设备行业
F1得分最高,表明其创新投入能力最强。由于我国专用
设备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大量依赖进口,并且其研制生产和消化吸收都需要很强的综合配套能力,加之该行业创新转化能力弱(F2排第七位),故尽管该行业投入了大量研究经费,但并未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出口竞争力。
(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综合得分排名第
六。由于该行业规模较小,所以创新投入能力较弱,并导致创新产出指标(人均拥有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均排倒数第二)。但该行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多,依靠其多样化、多品种优势增强了出口竞争力,使
—67—
第26卷 第12期2007年12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l126,No112
总第170期
技改经费投入,加强自主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四,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被认为是悬在制造业头上的二把“利剑”,中国在逐步发展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在变为“世界垃圾厂”,装备制造业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推行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三废”排放,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513 加大研发经费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
消化吸收的经费之比为1:011;而一般工业化国家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一般为1:3,日本、韩国这一比例分别高达1:5和1:8。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例的失衡,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良”和大量重复引进,也制约了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逐步加大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费的投入(特别是仪器仪表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从技术引进主导型模式向自主创新主导型模式转变。
515 确立企业在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第一主成分(F1)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最为明显,因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体现了行业自主创新的实际能力和潜在产出。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竞争已经从生产阶段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只有加大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在战略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从成本、资源等比较优势向创新驱动型的竞争优势转变。
由表1可知,2003-200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七个子行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都很低,其中最高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仅为1146%,最低的金属制品业只有0150%。而发达国家机械装备企业研发投入通常占销售收入的4-10%。因此,必须拓宽科技资金来源渠道,除了政府部门和企业自身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外,还要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吸纳国外和民间资金、设立创新基金和发展风险投资等措施,建立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
人才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由表1可知,我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研究开发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例平均只有218%,而国外大型机械装备企业这一比例为5-10%。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人才短缺的现状,要通过政
要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真正确立企业在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部门要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使所有企业都能开展研发活动,并建立起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表1中的数据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中设有研究开发机构的比例只有32%,最低的金属制品业只有17170%,而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基本都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因此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并通过设立研发基金、加强产学研合作、实行企业战略联盟等措施,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装备企业的进入“门槛”较高,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明显高于大企业。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也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此必须加速发展与大企业配套的专业化中小装备企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中小装备企业,充分发挥其在自主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王章豹,吴庆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之问题透视与路径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1~8
2.韩建安.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J].江苏商论,2004,(3):114~116
3.史清琪,尚勇.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李廉水,周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39~42
5.黄鲁成,张红彩.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4):41~44
6.齐孝福,高国力.工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评价方法—兼对山东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06,(9):22~25
7.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1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 王章豹,合肥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人文经济学院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陈,合肥工业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技术进步与制造业发展。
策引导、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和营造创新文化等措施,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研究开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514 加强技术转化与消化吸收工作
由表3、表4可知,技术转化主成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率达181252%,而一些创新投入较高的行业其创新产出能力并不强,这与创新转化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如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投入主成分在各行业中排第一,而转化等主成分却排在第七位,从而造成专用设备国内市场被国外设备大量挤占。要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关键是要抓好以下两个重要环节:
一方面,要加强中间试验环节,提高技术成果的成熟度,促进研发—转化—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要通过加强新产品开发,促进资本市场与技术市场融合,培育技术中介服务组织等措施,将自身研发和合作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表1可知,我国装备制造业用于消化吸收的投入过低,
2003-2005年,装备制造业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与用于
—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