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谈话}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清的3次自救运动)
洋务、维新、保皇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概述: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封建官僚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18年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即“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通过颁谕展开的。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晚清社会的变迁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不同点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三场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时间不同:洋务运动发生在清鸦片战争和太平军的内忧外患后,维新变法发生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发生的民族危机之时; 清末新政发生在,义和团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瓜分的民族危亡之时。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在后者是统治者自己
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人民运动的目的;维新办法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精选
4、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清末新政是统治阶级皇族内部
5、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清末新政是变法维护其风雨飘摇的统治
6、从内容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7、性质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的潮流
8、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洋务运动是洋务派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前提是不改变政治制度。但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其根本目的是改变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体系,建立君主立宪制。
(二)相同点:
1、背景: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条件下,清调整。洋务运动是在
精选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和太平天国时采取的;戊戌变法是在德国强占胶州湾,面临“瓜分豆剖”、“揭竿斩木”的可忧境地时采取的。清末新政在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改变它的状态,全国人民对清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清需要采取对策。
2、内容都有关注经济、培养人才,增强军事的举措。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主,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还办新式学堂、引进科技、创建海军;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兼习中西学科、实行征兵制等。
3、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结局:都因触及君主政体和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没有政治的深刻变革而失败。洋务运动随甲午中日战争中清的惨败而破产;戊戌变法因戊戌政变而失败;清末新政因其而失败。
教训:上述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精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