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回顾与展望_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

回顾与展望_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兰州大掌掌报(社会科掌版)第39卷第4期/2011年7月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bl.39No.4/July'2011回顾与展望: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2000一2010)蔡龙文1宫齐2(1.中山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0)内容摘要:以最近十年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内容为讨论对象,选择其中的代表性研究论文,从微观的角度,梳理和反思了这一时期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成果,认为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构主义翻译观与解构主义观之翻译、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反思与论争、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运用,以及解构主义翻译对于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及其局限性等。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将走向跨学科和多维性方向。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研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04(2011)0垂0143—06从1995年蒋骁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探析》【1】一文算起,中国的解构主义(1)翻译研究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对于研究历程的描述、总结与评介,有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一篇为杨柳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旅行”》,另一篇是刘全福的《批评视角:我国解构主义研究的本土化进程》。杨文以赛义德的“旅行理论”为视角,对解构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过程和接受效果做了历史的考察与回顾,阐述了其对中国翻译界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文化形态和研究范式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该“旅行”的曲折轨迹;刘文从批评的视角,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本土化进程,描述并分析了国内译界对待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两种对峙态度与观点。指出了研究过程中的种种段的西方解构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经历了接受与内化,同时也受到中国学术界的质疑。比如:学术界通过译介和评述本雅明(AndrewBenjamin)、德里达(Jacque8Derrida)、凡努蒂(LawrenceVbnuti,亦译“韦努蒂”)、尼南贾娜(TejaswiniNiranjana)和斯皮瓦克(GayatriSpivak)等人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接受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借用解构主义的方法,解构并重构传统的翻译观,进行解构主义翻译实践探索;质疑和批判了其结构中心论、虚无主义倾向、意义不确定论和“原文依赖译文存活论”【2】。后者认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留下了“登场”、“交锋”、“反思”和“较量”的印记,即20世纪90年代末在“夹缝的命运”中登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第一次交锋”。“从消解到重构”的反思,接不良倾向,并就解构主义翻译研究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与非理性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思考。着是“再度走向极端”的较量【3】o可见,目前学术界对于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评述。尚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首先。从时间跨度上看,主要侧重于前十年。不利于全面考察解构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发展的全貌;其次,从评述的内容上看,侧重于研究过程的宏观把握,缺乏对于具体杨、刘两文均以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为评述对象,虽然视角不同,但已基本勾勒出了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基本状况。前者认为,经历了“纯语言”(pIlre1anguage)、“延异”(di脆rance)和“异化’’(foreignizingtranslation)等三个发展阶研究内容的梳理和思考。因此,本文试图以最近十收稿日期:2011.03-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9FTQ004)作者简介:蔡龙文(1967一),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①“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亦称“后结构主义”。19世纪60年代缘起于法国.以雅克·德里达《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的出版宣告了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柯、保尔·德曼(PaulDeMan)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他把解除“在场”作为理论的思维起点,以符号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结构中心的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来推演:]己的理论。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万方数据144年(2000—2010)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为讨论对象,通过检索,选择其中的代表性研究论文,从微观的角度,梳理、归纳并总结这段时期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一、解构主义翻译本土化研究内容(一)解构主义翻译观与解构主义观的翻译翻译理论的发展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4】。德里达、福柯、巴尔特和德曼等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将解构主义理论引入翻译,建构了解构主义翻译观。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孔e砌七D,沈eZh礼8砒io%1923)与“纯语言”【5】,德里达的《巴别塔之旅》(De占乃心倦deB口6ef,1985)与“延异”【6】'凡努蒂《译者的隐身》(7kn8f口tD似’如俯t6i托t∥,1995)与“异化”【7】是解构主义翻译观发展的三个里程碑。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核心在于:1)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2)译文依赖于原文而存在;3)一切文本具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平等而互补;4)翻译之功能在于“存异”【8】。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本质属性是翻译哲学,具有内在的对立统一性。解构主义翻译观自20世纪90年代初登陆我国以来,逐步成为我国译界研究的热点。最近十年来,学术界以解构主义翻译观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层面:一是对于解构主义翻译观概念与内涵的界定与解释;二是研究解构主义为翻译所提供的视点与角度。在翻译观层面,继蒋骁华【1l、刘军平19】和郭建中【4】之后,学术界对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解析仍然围绕本雅明、德里达、欧阳桢(EugeneEoyang)、罗兰·巴尔特和凡努蒂等人及其著作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核心要素。比如,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内涵,在解构主义背景下的译者与作者、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以及解构主义翻译的策略、标准、方法,等等。李红满【10】从“纯语言”和“后来的生命”(merlife)出发,追踪挖掘其解构主义翻译的内涵:“意义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地流动当中,一~直到它能够作为纯语言从各种各样的意指方式的和谐一致中出现”,翻译即是“纯语言”这一难以企及的最高境界的途径,因而译者需冲破母语的束缚。跨越语言的界限,以达到语言的本质;译作是“后来的生命”,挑战传统的“忠实”标准以及原作与译作的“主仆”关系;“碎片”不仅意味着译作与原作的同等地位,而且喻示翻译不是译意义,而是译形式。有学者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本质人手,认为解构主义万方数据兰州大掌掌报(社会科掌版)2011第4期翻译观主要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和译文的新生特征;原文依赖于译文而存在,译文与原文平等;甚至认为一切文本均具有互文性;翻译的意义在于表现差异,而且是双重话语制约下的产物【11-12】。‘懈构主义观的翻译”,即学者们从解构主义的语言哲学角度,审视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探讨解构主义翻译本质、本源及其对于翻译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从而理清解构主义翻译的发展脉络和解构主义对于翻译研究的影响。近十年,翻译界侧重研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对于翻译的启示、影响、哲学意蕴及其对于传统翻译思维定式的超越。通过《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论文字学》《播撒》《哲学的边缘》和《丧钟》等著作,雅克·德里达创造了“延异、播撒、踪迹和替补”等具有双重意义的术语,建构了其解构主义理论。其哲学意蕴在于消解语音中心论。颠覆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他同时认为语言的符号系统是开放性的和多层次的,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虽然解构主义没有提出具体的描写性与规范性翻译原则、模式和方法,也未涉及具体的翻译过程,而仅仅用翻译阐述其哲学思想,甚至还算不上一种翻译理论,既没有规定性,也没有转换模式。然而,该理论反对传统的恒定中心论,反对单一结构的片面语言观,为彻底突破传统的整体性一元论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方法【搏14l。同时强调,需要用辩证的、动态的和哲学的视点来看待翻译。也有学者论及翻译的解构主义属性,认为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不仅仅是论翻译,也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其对于翻译本质的思考虽然超过了它安身立命的翻译本身。但这种超越对于翻译具有反拨作用:翻译的解构主义属性深刻提示了译者涵养哲学情怀,包容被解构之后的“有度”的“另类翻译”。也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翻译【15】。随着后解构主义时代的到来,翻译学面临着新的思考,即如何重新定位翻译研究的本体问题。哲学的实践转向昭示我们:回到翻译实践,从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去挖掘翻译理性,实现译学的本体回归【16】。此外,陈浪简要介绍了翻译研究可以从解构主义中学到什么。解构不是一种翻译方法,而是一种与以往批判不同的思考方式,解构不是一种不问现实的毫无意义的理论游戏,它具有宏大的人文关怀和明晰的现实指向,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德里达对于道德、责任的思考不断鼓励译者和研究者在研究与实践的场所里坚持对正义的期待;解构的翻译思想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与意义,意义不是语言的先在,而是语言效果。德里达的翻译观提醒人们关注解构主义与翻译的关系,从全蔡龙文.宫齐.回顾与晨望: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2000—2010)145新的角度发现与研究翻译的新问题,促进译学建设;解构主义不仅能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已有的概念与框架,而且也能加深对于在解构主义参与下产生的新观点、新思想的理解,比如后殖民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它们均是以解构的方法从政治、权利和性别的角度对翻译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批判性探究【17】。(二)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反思与论争继何加红【18】与郭建中14,131之后,学术界对于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反思与论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期间。有冷静与理性的反恩,也有偏颇状态下的论争与“较量”。蔡新乐用消解解构的方法批评了德里达试图解构一切。却从来不解构其自身,同时提出,我们有必要对德里达的解构理论进行反思,否则,在“延异”的作用下,翻译将不再可能传达任何意义【191;解构主义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推动作用,对“忠实”原则具有较大的冲击,巴尔特的《作者之死》一文对于译者地位有前所未有的提升。同年,吕俊提出了“三要三不要”的重构思想,显示了深刻和理性的反思意图,同时指出,我们应该学习其重构的创造性及其现象学思维范式和开放性思维【12】。时至2003年,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研究进入质疑和白热化的论争阶段。质疑与论争主要围绕着传统的翻译标准“信”或“忠实”展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王东风、唐述宗和刘全福等人的论文【20-24】。一些学者认为,解构主义视阈内的文学翻译研究为文化误读提供了合理解释,为认识文化误读在比较文学中的积极作用打开了一扇窗户,翻译其实大可不必在原文和译文之间自设二元对立的界限和等级【23.24】;也有学者坚持认为,解构主义否定一切、拒绝任何翻译标准具有危险性,“忠实”标准具有相对性,“忠实”神话已经结束【20-21】。此外,也有学者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于解构主义视野下“忠实”或“信”等翻译标准进行思辨与论证,认为需要深刻体会德里达思想中的重构性特征和本质,消解与解构只是前提,建构才是目的,可以借鉴其多元思维范式与开放性思想,在反思传统但不弃绝传统的前提下建构多元、开放的翻译研究体系【221。综上所述,近十年国内对于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质疑、反思乃至论争主要集中于解构“中心”论、解构“忠实”论、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虚无主义倾向、意义之不确定性和原文依赖译文论等五个方面。(三)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应用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理论研究层面的万方数据应用即运用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照和审视翻译,甚至解构解构主义翻译本身,探索基于解构主义的翻译模式和翻译策略,建设本土化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体系;解构主义翻译实践,即指运用解构主义翻译的基本理论、原理进行翻译实践和比较研究,探索解构主义翻译技巧和操作机制。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模式的本土化研究主要有两个热点:一是“异化”策略,二是本土化解构主义翻译模式。2000年初。郭建中从凡努蒂《译者的隐身》出发,评介了凡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翻译策略。凡努蒂将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付诸实践,提倡反对译文通顺的“抵抗式”与“存异”翻译策略,以便在思想意识上抵抗殖民主义翻译、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同时在翻译原则与方法上主张“存异”,提出了“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的异化翻译方法。文中,作者充分肯定了抵抗式翻译策略的积极意义,肯定了归化与异化之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出了两种翻译永远并存与互补的结论。此后的十年中。学者兴起了凡努蒂翻译策略或异化与归化的本土化研究热潮。2000一2010年间,中国知网可检索的研究异化与归化的文献达600余篇,其中有学者将异化与归化研究延伸到翻译教学等领域。翻译界着力于研究和讨论通过解构主义建立多元、宽容和开放翻译机制的理想,指出了原创与翻译、流畅与抵制、主流与剩余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及其在译界的边缘化地位,并对其未提出具体的、规定性的转换模式表示遗憾。也有学者认同异化翻译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如王东风【25】、赵彦春【26】等均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认同异化翻译的价值。随着文化翻译的盛行,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摆脱结构主义的归化传统,鼓励学生用异化的方法处理文化涵义丰富的原文本,以增加译文中的外国文化含量。近年来,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模式的本土化研究过程中,有少数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基于解构主义的本土化翻译模式探索,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肖娴的文章《对解构主义意义观的超越——从符号学视角对德里达的剖析》【27】,通过符号学角度分析德里达的意义观,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进行“再解构”,从而建立一套新的符号学推理模式,侧重分析符号的“意义”在翻译中不同层次的体现和相应的策略,以达到符号的“功能一关系对等”(functional-relationalequivalence)。首先,“对等”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对等,而是相对的,是“功能上的等效”,将信息传递作为翻译的首要原则;其次对等着眼于原作与译作的平等对立关系,二者是明晰而离散的,而非德146里达之所谓相互交织、融合的连续统(continuum)。概而言之,符号的“功能一关系对等”赋予符号学翻译辩证、动态内涵。这是解构主义翻译模式的本土化研究的一次大胆尝试,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和积极意义。在对于解构主义思想内核、翻译观和方法论意义进行研究、认同、接受、内化的同时,翻译界出现了一批自觉运用解构主义思想进行翻译实践,或从解构主义视域对中外翻译实践进行比较的学者。2000年,张旭东在乔向东和陈家国之后,出版发表了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第三个译本f281,该译本兼用了陈的句法复制和乔的归化,显示和代表这一时期中国翻译实践的多元化态势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自觉。解构主义视域对中外翻译实践进行比较是近十年翻译实践研究的主题和热点。比如,《(白鲸)译本的解构主义解析》一文,用斯皮瓦克和福柯等人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对姬旭升的译本进行分析,并认为姬旭升的翻译属于基于解构主义的翻译实践。译文融入了译者对《白鲸》的赞赏及其对英雄亚哈的崇拜,是建立在其激情阅读基础上的,因而,译文译出了源语的意义和被丢失与压抑的东西,揭示了《白鲸》的多重意义【29】。韩满子通过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三个中译本的比较,认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并不脱节,其思路对翻译具有指导和解释作用,解构主义主要关注意义的产生,并非必然导致虚无主义【30】。(四)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及其局限研究翻译界对于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影响缺乏宏观层面的系统研究,研究形态是播散式的,往往从某一角度或某一翻译要素切入。基于以上研究内容的描述.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翻译主体意识与对话意识研究。其动因来源于译者地位的提升、多元话语的合理性等,研究主要涉及:翻译规范、文学翻译、互文性、哲学视界下的主体性、主体间性和间性文化等,这些研究充分反映了中国译界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诉求。2)中国译界多元取向思维研究。比如翻译的跨学科迁移与研究;又比如,翻译标准已然从一元到多元互补到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翻译,显示了翻译标准的多元化现实。3)文化认同的世界主义发展趋势研究。解构主义重视差异,强调“他者”,主张“异化”(如,“同化”与“异化”的讨论热潮),催生了文化认同的世界主义趋势。4)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化研究。杨柳认为,解构主义的介入,使翻译研究与实践受到语言哲学万方数据兰州大掌掌报(社会科掌版)2011第4期与其他先进理论的观照,染上了形而上色彩,甚至超出语言研究范式,引进文化与历史取向的方法,同时翻译上升到哲学话语高度,体现了翻译学与哲学的友好来往;5)对于传统翻译观中的价值体系、翻译标准和翻译模式的消解与解构之程度、方式与结果研究。比如,“延异”、“踪迹”、“书写”、“不确定性”、“忠实综合症”、“信的乌托邦”、“神话的终结”、“忠实之新的历史语境”,等等。十年来,对于解构主义翻译的局限研究,贯穿了整个研究过程,渗透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评介、反思、批评以及应用和影响研究之中。研究主体不仅有批评者,也有赞成者和评介者,也往往于评介之后,用思辨的方法阐述其局限。学界从不同角度对于韦努蒂翻译思想和策略进行了评价,指出了韦努蒂“对抗”本身的“被动”与“弱势”所导致的边缘地位及其之于“具体的、规定性的转换模式”的缺失【3l】。有的对于解构主义的“互文性”和“消解忠实”提出了自己的保留看法,指出了过分强调主体意识与话语霸权的局限性【22】;有的质疑解构主义之意义不确定性的局限性,文本是联系作者、译者的中介,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并非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实则为对话关系【32|。此外,唐述宗通过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再解构,重申郭建中教授的观点【21]:解构主义关于意义的不确定性及译文与原文关系无相似性的论点具有极端性,将对于翻译实践产生负面影响;解构主义否定作者的权威性和原文的创造性,同样具有极端性,宣判作者与原文的死亡,等于否定了他们自己,否定了一切文学创作。二、解构主义翻译本土化研究趋势(一)近十年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态势郭建中的《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一文,翻开了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新篇章。此后。各类刊物发表研究文章逐年增加。至2007年、2008年,达到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高潮。运用不完全抽样原理,以文章标题含“解构主义”(and)“翻译”检索万方数据库,得出2000年至2010年间标题包含“解构主义”和“翻译”的论文总量(501篇)及其于各年度的分布状态(见表1)。本统计虽未涵盖万方数据库中所有关于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文章,而且只是所有关于解构主义翻译研究文章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基本反映这个时段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基本情况和态势。通过表1可以看到:2007年与2008年是我罔解构主义本土化研究的高峰期,2008年是蔡龙文,宫齐.回顾与展望: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2000—2010)一个分水岭,之前是该研究逐年上升期,之后,解构主义翻译研究呈现衰微趋势。147主义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研究。3)在应用研究方面。抑或可将它作为全球和世界视野下的翻译学建构的参与者,而非作为结构主义翻译学的解构者、“毁灭(二)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趋势分析与前瞻通过对近十年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内容的分析,我国目前对于解构主义翻译研究尚存在很大空间。1)在对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内涵与本质研究方面。本雅明认为,翻泽像哲学、像批评、像批评哲学、像文艺理论。肉此,抑或可将换一个视角,把它作为一种哲学化的翻译论来研究,揭示其内在的矛盾与辩证统一,发掘其对于翻译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抑或在发现“纯语言”、“延异”等之绝对解构性的同时,挖掘其相对性、和谐性、共生性和互补性等特质。2)在论争与反思方面。除了神秘主义、解构主义立场外,或许町以有其他的立场,比如功能语言、认知语言、心理语言等立场。同时不是以非褒即贬的身份,而是以跨学科研究者的身份,开展我国解构表1年份研究论文(篇)者”或“毒瘤”进行研究,同时倡导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与异域翻译文本的比较研究。4)在其影响与局限研究方面。不妨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其对于翻译学的整体与未来的影响,而非仅仅注重眼下甚至仅仅关注其对结构主义翻译学体系个别要素的解构或影响,重视研究其对建立和谐多元翻译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意义、作用和功能。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呈现衰微趋势是不该出现的现象,值得引起译界的重视与关注;未来十年,我国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研究有望出现另一个高峰,研究的视点将拓展到翻译哲学层面,研究内容将侧重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之于翻译学建构与发展的应用研究。2000—2010年解构主义翻译研究期刊论文统计表2001920029200310200420200535200674200790200810820098l20106020005数据来源:万方数据库。三、结论语言的本质与意义问题,最终可能通过翻译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出来。因为翻译能揭示出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翻译研究需结合哲学、文化与语言一起研究【33】。郭建中的观点对于我国的解构主义翻译研究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指导参考意义。我国的解构主义翻译研究需以翻译学体系的建构、完善,乃至解构而建构为目标,以哲学为视域,以文化、语言和翻译的相互借鉴、补充与融合为立足点,往深度、高度、宽度和前瞻性方向发展,倡导多视角、多元化、跨学科、跨文化的有历史担当有价值选择的翻译研究,戒急躁、浮夸与偏激,避免表面与肤浅的繁荣。文献【1]蒋骁华.解构主义翻译观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64_67.f2】杨柳.解构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旅行【J】.外国语,2007(3):60-66.[3】刘全福.批评视角: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本土化进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51.56.【4】郭建中.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J】.上海科技翻译。1999(4):4.9.【5]Benj啪in【6]Derrida1985.w.TheT嬲lcsoftona聃lator【G】//schulteR,BiguenetJ,ed8.Theori鹤ofnan8lation:AnAnth010留ofunive玛ity’E韶ay8在omDrydenDerrida.Chica驴all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鼹,1923.inJ.De8T0ursdeBabel【G]//Grah锄JF.di脆r趾cenan8lation.Ithaca姐dL0ndon:comeu[7】venutiL.Thenallslator’8Invisibiuty【M】.London缸dNewYork-RDutledge,1995.[8】张永喜.解构主义翻译之再思【J】.外语研究,2006(6):55-58.[9】刘军平.解构主义翻译观[J】.外国语,1997(2):51.54.【10】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76-79.【11】黄振定.解构主义的翻译创造性与主体性fJ】.中国翻译,2005(1):19.22.[12]吕俊.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2002(5):4&54.万方数据148兰州大学掌报(社会科掌版)2011第4期【131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49.52.【141云红.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垂127.f15】封一函.再论翻译的解构主义属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3.106.【16】杨镇源.哲学实践转向的启示:后解构主义时代的译学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07(9):56-59.【17】陈浪.德里达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戴维斯的《解构主义与翻译》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55-57.【18】何加红.跨越文本的障碍一解构主义对翻译学理论的启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66-68.【19】蔡新乐.从德里达的翻译思想看理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建构【J】.中国翻译,2001(4):58-61.【201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fJl.中国翻译,2004(6):3-9.【21】唐述宗.“巴别塔”理论可以休矣——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再解构【J】.山东外语教学,2004(2):73-77.【22】刘全福.当“信”与“化境”被消解时【J】.中国翻译,2005(4):16.20.【23】魏加海.解构主义与翻译文学的文化误读….外国语言文学,2003(3):58-63.【24】黄汉平.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初探【J】.学术研究,2004(6):115.118.【25】王东风.反思“通顺”——从诗学角度再论“通顺”【J】.中国翻译。2005(6):12.16.【26】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71肖娴.对解构主义意义观的超越——从符号学视角对德里达的剖析[J1.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73-78.【28】沃尔特·本雅明.张旭东,译.译者的任务【G】//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199-210.[29】文军,王雅娟.《白鲸》译本的解构主义解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7-89.[30]韩子满.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理论的翻译——以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译为例【J】.外语研究,2008(1):73.77.【31】任淑坤.解构主义翻译刍议——兼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和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55-58.【32】李建红.作者死亡,译者诞生?——对解构主义不确定论的质疑【J】.外语教学,2005(6):72.75.【3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RetrospectauldProspect:China’sDeconstructiVenanslationReseaurch(2000一2010)CA,LD吩9.叫e矿GDHgQ产(1.SchoolofHumanitie8,SunYat一8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JinanU11iver8ity’GuangzhouAb8tract:Thi8paperput8forw盯d510630,China)re∞archinthela七髓t10thatther∞earch8generalviewofChina’8dec0璐tructivetr咖lationye盯8inaccordaIlcewiththetopic8oftypicmp印e船inthisperiod,锄d∞m鹤tothe∞nclu8ionview眦dofthi8periodfocu8鹤on8uch嬲pect8酗decoIl8tructivetraIl8lationtr锄1ationre∞甜cll们thdeco聃tructivep盱8pective,reflection觚ddi8c瑚8ionenceonofdeco璐tructlvetr锄‰ion,appUcationofdeconstructivetra瑚lation,it8innu-re8earc:ha8China’stranslationre舱盯chandlimitatio娜.Ita180predict8thefLIturedevelopmenttrend8ofinterdi8ciplineandnmlti-dimen8ionofChina’8decon8tructivetra璐lationweU.Key、Ⅳord8:decon8truction;translationr鹤earch;deco鹏tructivetra聃lationtheo珂(责任编辑:李向辉)万方数据回顾与展望: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2000-2010)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蔡龙文, 宫齐, CAI Long-wen, Gong Qi

蔡龙文,CAI Long-wen(中山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宫齐,Gong Qi(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0)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1,39(4)

1.蒋骁华 解构主义翻译观探析 1995(04)

2.杨柳 解构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旅行[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7(03)

3.刘全福 批评视角: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本土化进程[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01)4.郭建中 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 1999(04)5.Benjamin W The Tasks of Translator 19236.Derrida J Des Tours de Babel 1985

7.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1995

8.张永喜 解构主义翻译之再思[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06(06)9.刘军平 解构主义翻译观 1997(02)

10.李红满 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5)11.黄振定 解构主义的翻译创造性与主体性[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5(01)

12.吕俊 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2(05)13.郭建中 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2000(01)

14.云红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期刊论文]-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3)15.封一函 再论翻译的解构主义属性[期刊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16.杨镇源 哲学实践转向的启示:后解构主义时代的译学反思[期刊论文]-贵州社会科学 2007(09)

17.陈浪 德里达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戴维斯的《解构主义与翻译》评介[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2)18.何加红 跨越文本的障碍——解构主义对翻译学理论的启示 1999(z1)

19.蔡新乐 从德里达的翻译思想看理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建构[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1(04)20.王东风 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4(06)

21.唐述宗 \"巴别塔”理论可以休矣--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再解构[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 2004(02)22.刘全福 当\"信”与\"化境”被消解时[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5(04)23.魏加海 解构主义与翻译文学的文化误读[期刊论文]-外国语言文学 2003(03)24.黄汉平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初探[期刊论文]-学术研究 2004(06)25.王东风 反思\"通顺”--从诗学角度再论\"通顺”[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5(06)26.赵彦春 翻译学归结论 2006

27.肖娴 对解构主义意义观的超越--从符号学视角对德里达的剖析[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01)28.沃尔特·本雅明;张旭东 译者的任务 2000

29.文军;王雅娟 《白鲸》译本的解构主义解析[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30.韩子满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理论的翻译--以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译为例[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08(01)31.任淑坤 解构主义翻译刍议--兼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和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11)32.李建红 作者死亡,译者诞生?——对解构主义不确定论的质疑[期刊论文]-外语教学 2005(06)33.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200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zdxxb-shkxb201104024.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