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分析——以湖北省仙桃市的5个村镇为典型调查对象

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分析——以湖北省仙桃市的5个村镇为典型调查对象

来源:意榕旅游网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 .Sci.Bul1.2013,19(21) 5 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分析 ——以湖北省仙桃市的5个村镇为典型调查对象 舒中正 周 衡 吴燕秋 张 颖 尤 恒 宋晨曦 徐小默 张予川 (1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湖北武汉430062;2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该文通过对仙桃市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有关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农村 农业发展的实地调查,发现该地区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信息化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当地 部门宣传不足,农村居民信息化意识普遍不足,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结合研究分析调查资料 及相关文献,进而提出了以相关部门为主体,推进农村信息化与农村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农村农业发展;仙桃市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1—05—05 1调研背景 对中国农村信息化进行投资。从立足国情探索农业农村信 1.1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息化发展之路 、中美农村信息化比较研究 中,我们发现,中 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在多次会议和文件中 国与发达国家在农村信息化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 强调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协调城乡发 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这 展、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 将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 1-3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湖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又 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承担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其农村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自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 2012年1月获批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后,湖 “是通过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等信息基 北、省把该项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的位置,并提出 础设施建设,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构建综合信 3a总体目标:建成覆盖省、市、县、村四级的农村信息服务网 息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现代 络体系,夯实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显著提高广大农民信息 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 素质,把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引领区、国家农 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的程度和过程”n1。从2005年 村信息化建设的省域先进区。仙桃市作为湖北省直管市,地 首次提出有关农业信息化问题,指出“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 处江汉平原,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素有“江汉明珠”、 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始,中 “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仙桃市积极响应省的 共连续多次在1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 号召,大力关注和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 设。“十二五”规划中,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 为了更好的反映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调 展“十二五”规划》 ,提出了“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加 研小组选择的调查对象正是仙桃市的三伏潭镇栗林嘴村、陈 快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助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 场镇园艺场等5个典型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此次调查 式发展”、“推进农业政务管理迈上新台阶”、“开创农业信息 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其中,访谈的主要对象 服务新局面”5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这充分表明党、国 为村里的基层干部和种养殖大户。首先从村干部那里得到 务院早已把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 该村的基本数据,包括人口、耕地面积、劳动力比例、农业产 1.2农村信息化发展趋势随着党、和社会各 值、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信息化设备的普及率、信息化的程度 界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日益重视,以及新的信息技术的不断 等,然后再逐一访谈当地的种植、养殖大户。访谈的主要内 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得到快速发展,而农 容包括经营规模、效益,生产、销售的形式和渠道,生产经营 村信息化必将带动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甚至进一步带动中 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获取市场、技术信息的渠道,对获取信息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IT企业开始 的利用情况,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信息化的作用的看法, 关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始逐步进入中国的农村市场。 以及对农村农业未来发展的看法等问题。问卷调查的对象 如联想进军现代农业,创办佳沃集团;阿里进军农产品电子 随机选择,包括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问卷主要涉 商务,打造“特色中国”项目;国外IT巨头微软和IBM也开始 及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农村信息化及其相关的了解 作者简介:舒中正(1992一),男,湖北仙桃人,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收稿日期:2013—10—28 6 情况;二是对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的使用情况;三是对信息化 的需求情况,其中,问卷还设计了分别针对农业人员和非农 业人员的问题。调查小组希望通过实地调查,能够得到真 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够发 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议。 2调查结果和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访谈对象 主要为当地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和普通居民,问卷调查对象 广泛,包括农业人员和非农业人员。其中,调查问卷共发放 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回收率约达97.1%。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近年来,国家大力投入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调查过 程中发现,所调查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有多 个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反映村中电压太低,夏季和冬季经常因 电压问题而停电,这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这说 明当地农村的电网改造迫在眉睫。 同时,尽管几乎所有的村落都通了水泥道路,但是很多 离主干道偏远的村庄仍很难进镇或进城。首先是因为出行 的公共车辆数量不够;其次是公共交通的费用太高。我们在 调查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上车即付3元车费,稍微远点要付6 元、7元,再远点去城区就得花10元。这直接给当地农民增 加了生产、生活的成本。 水污染的问题在当地农村也很严重。访谈过程中,一位 养殖大户介绍,因为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养殖其他高 效益的鱼虾品种,所以养殖收益一直得不到大的提升。 电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基本的条件,只有 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地推进。 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的主导下有了很大 的改善,在所调查的5个新农村中,有线电视、宽带都已进村 入户,而且各村都有信息服务站,都开展了远程教育、信息共 享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其信息服务站的设备也比较齐全,电 脑、电视、投影仪一应具备,也有专门的信息员来操作、使用 这些设备和存储、处理信息。但是,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可 以看出,在随机调查的165人中,只有58人知道当地的信息 服务站,其占比只有35.2%。这说明,第一,对信息服务站的 宣传不够;第二,信息服务站名存实亡,没有起到应有的 作用。 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尽管有线电视的普及率几乎达到 100%,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在一些村镇推广数字电视时, 采取强行停止有线电视服务的措施,使得大多数村民因不愿 承受高昂的数字电视费用而宁愿选择不看电视或非法安装 卫星天线的方式予以抵制,这对农村居民获取信息来说是极 其不利的。 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大投入,并且要落到实 处,真正发挥作用,真正地带动农村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村居 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一方面,财政应对基础设施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fi.Sci.Bul1.2013,19(21) 建设投资给予支持,同时可适当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两 者结合,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效、持续地发展;另一 方面,部门及相关企业应该采取措施降低农村的生产、 生活成本,特别是降低现代化的信息设施(如电信、网络、数 字电视)的使用费。 2.2农村劳动力状况在问卷调查中涉及了年龄段的问 题,在访谈中,从村委会那里得到了各村的劳动力比例、人口 年龄结构等数据,从总体来看,其基本情况是,外出务工者占 总人口的1/3,占有劳动能力的人数的50%以上,剩下的少部 分劳动力在当地从事农业劳动或务工,且都为中老年人,其 余的是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和上学的学生。 表1被调查的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年龄段22岁以下22—30岁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合计 占比(%) 5.5 17.6 19.4 19.4 38.2 100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 入,带动了农村地区的消费,但是由于现在城市生活水平的 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又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而且 大多数农民工都缺乏专业技能,导致他们在城市务工也收入 微薄。 在访谈中,有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反映,外出务工虽然 比务农收入高,但城市消费水平高,且工作、生活环境恶劣, 工作时间长辛苦,又缺少社会福利保障,务工收入除去医疗、 基本生活消费等开支,一年下来,也只能挣2、3万块钱。他 们中有很多人也想过回乡就业,但是,如果从事种植、养殖 业,又缺少资本、技术以及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缺 少支持者和合作者;如果在当地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务工, 其工资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家庭的基本消费。所以,目前他 们只好选择外出务工。 这种状况就是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农村富 余劳动力向城市或城镇转移,但是实际上很多人没有真正的 转移,他们只是la中有10个月以上在城市打工,春节或农忙 回到农村,他们不能算是真正的城市人。这样一系列的农村 问题就都产生了,如“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谁来种 地,如何种地?”等等。那么,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及相关 部门在制度方面要改革创新以外,还需要改善农村、城 镇的就业环境,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使农村富 余劳动力就地或就近转移。 目前,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 水平,存在着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经营效益差等问题。那 么,通过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 改造,包括信息技术的使用、信息的高效传播利用、引进专业 的信息人才等,这必将提高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促进民营 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为企业创收的同时,也会创造更 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资本和高素质人才。这样就会 形成良性循环。 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 L书中提到,“在相对落后的 19卷21期 舒中正等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分析——以湖北省仙桃市的5个村镇为典型调查对象 7 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要从发展特色商品农业、农产 品加工、服务业起步。”以被调查的陈场镇园艺场为例,该场 的土地全部实现了流转,由一浙商承包,然后引进种植高效 益的花木,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高效利用,当地的农民 可进场打工,不仅能得到土地租金收益,还能获得工资收 入。目前,农村发展缺少的是资本、高素质劳动力和信息,其 中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直接吸引 资本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加入。信息提供了创业、就业的需 求,创业、就业需求又带动了农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需 求,这些接受培训的劳动力又进入创业、就业行列,这样也形 成了良性循环。 推动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企业进行信 息化、现代化改造,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主要靠的支 持,比如出台相关的优惠,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 制定管理制度等。 2.3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通过 实地调查发现,所调查的几个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各有差异, 如栗林嘴村“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园艺场的“土地 流转,花木种植”模式、杜柳村的“项目+业主+农户(农家乐)” 模式、挖沟村的“工业+农户”的模式等,这几个模式的运营发 展都很好,确实是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意。但这些模式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大量流转承包 或建立专业公司的方式促使农业生产经营实现规模化,进而 形成产业化,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与当地的一些种植养殖大户的访谈中了解到,尽管他 们的生产经营都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规模尚不够大,进 行信息化、现代化改造的成本相对太高,因此,大多数种养大 户仍只能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而比较好的兆头是,他 们都开始利用各种渠道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市场、 技术、等信息。同时,当问及对农村农业未来的发展的 看法时,都认为规模化是一条必经之路,并且需要信息化来 支撑改造,需要年轻人的投入与推动。 诚然,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 的必然趋势,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和社会的一 步一步的努力才能实现。而目前存在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 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这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农业的发展。这一点在实地访谈中也 深有体会,因为我们访谈的种养大户大都是60岁、70岁以上 的老年人,文化程度基本上都是小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要更好地推进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率,笔者认为,建立和发展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这种组织 只需要几个高素质的农民作为带头人,由他们来获取、 技术及市场信息,然后向其他个体户进行传播、指导。这些 人可以从当地的村干部或种养大户中选择和培养。其次,农 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采购和销售方面有更多优 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再者,相对于专业公司来说,这种 组织形式能更好地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某一个 特定的农村地区,不是非要按照某一个标准来调整农村的产 业结构,而是在利用地方特色发展农业的同时,平衡农村劳 动力转移,且更多更好地衍生出与农业相关的其他行业,并 形成产业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2.4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4.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且实际作用发挥不大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确实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特别是在三网的建设方面,“村村通电话”、“村村通 广播电视”已经基本实现,但是互联网的建设和使用还有待 完善,宽带已经进村但很难人户,绝大多数使用网络的家庭 仍采用传统的电话线接人方式。在调查的几个新农村中,电 脑的家庭普及率都只有30%~40%。尽管“远程教育工程”、 “信息共享工程”、“金农工程”等信息化工程都已经进村,但 这些工程的落实效果却并不理想,各村信息化服务站开展活 动的频率很低,导致信息化设备和信息化工程的利用不足。 2.4.2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宣传不够近 几年国家多次在1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 设,也出台很多相关的。农村居民对农村信息化及其相 关的了解程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村信息化的推 进。但是据调查可知,农村居民对此知之甚少,有41.8%的 人基本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见表2),其他有一定了解的 人,选择了解途径是“地方宣传”的只占13.3%(见表 3)。这充分说明地方的宣传工作做的不够。 表2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的了解情况 了解程度非常了解了解一些基本不了解完全不了解 合计 2.4.3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识普遍不强农村地区,电视、 手机、电脑的普及率在整体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且 电脑的普及率还将进~步增长。但是农村居民普遍对于信 息的使用、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73.3%人把休闲娱乐 作为电脑的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工作和教育的人比较少,分 别只占34.5%和16.7%,56.5%的人不想购买电脑是因为认为 电脑没什么用。特别是对于农业人员来说,他们的信息化意 识要远低于非农业人员。农业人员平均上网的时间比非农 业人员少的多,不想购买电脑的比例比非农业人员高出将近 24个百分点,对电子商务的需求I:L ̄P农业人员低18%(见表 4、表5、图1、图2)。 表4信息化设备的主要用途 8 表5不想购买电脑的原因 70 —6O 5O 、_,4O 羞3O JⅡ2O 1O O O 1h以下 1~3h 3h以上 平均每天上网时间 图1 农业人员和非农业人员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占比 5O 一40 30 羞20 J{1 1O 堡壁 堂 ± 壹 童 查 垦 鱼 占比(%) 17.6 43.0 30.9 8.5 100 2.4.5农业生产规模化、信息化不足农村农业生产经营大 部分仍采用传统的方式,存在规模小,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低 等问题。在调查的所谓种养大户中,绝大部分的规模仍不够 大,生产经营方式仍采用传统的落后方式,缺少现代化、信息 化、自动化的设备,经营效率低。 2.4.6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机构农村居民 对于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相应 的培训机构而需求得不到满足。据调查显示,63%的人在获 取信息的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对信息技术不了解,而不是缺 少设备,59.4%的人学习使用信息化设备是自学,只有4.2%的 人接受培训。在访谈中,很多农村居民反映,想学习简单的信 息技术,但缺少相关培训机构而得不到帮助(见表7、表8)。 表7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1.2013,19(21) 表8学习使用信息化设备的主要途径 2.4.7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根据调查反映,农村地 区缺少专业的信息化队伍、人才,县里或市里的信息化队伍 进村进行当面帮助、指导的频率有限,缺乏切实、有效的信息 服务平台。地方网站建设质量不高,信息更新缓慢;多种信 息化工程实际应用不足,缺乏组织和领导;涉农信息资源分 散,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 3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3.1重视和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对 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仍需加大,并且可适 当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两者结合,可以更高效、持续地 促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同时部门及相 关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来降低农村的生活成本,特别是降低 现代化的信息设施(如电信、网络、数字电视)的使用费用, 让更多的人来接触、使用这些信息化设施。只有更多的农 村居民学习了解之后,才会更多地利用这些设备获取信息、 获得帮助。 3.2加大宣传力度当地部门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对 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 解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 3.3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切实、有效、完善的地 方信息服务平台,重视市场、技术、工作、生活等方面信息资 源的搜集、整体和发布,让当地农村居民能方便地获得他们 所需要的生产、生活信息。加大对各种信息服务平台的宣传 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信息服务平台。从村干部和种 养大户中选择培养一批当地的信息化服务队伍,保证信息化 服务持续、有效地进行。 3.4大力支持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大力发展乡镇企 业、民营经济,并为其提供优惠和帮助。可以挑选部分 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生产加工合作组织或种 养大户作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扶持重点,利用重点扶持对 象的发展来带动农民投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可以以优惠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新农村 信息化建设。[61努力研究发展更好、更高效的新型农民经济 合作组织模式,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 率,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就地或就 近就业。 3.5加强文化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加强文化科技知识 的教育与培训,切实发挥各种信息化工程的作用,更多更广 泛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建立或倡导建立农村地区农民知 识、技能培训机构。当地有关部门可与相关企业合作, 建立农民培训机构,加强农民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也为相关企业加大了宣传,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l9卷21期 舒中正等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分析——以湖北省仙桃市的5个村镇为典型调查对象 9 4结束语 ’ Ol1 I82010.htm,2008—12-01/2013—9—5. 一农村信息化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推进新农 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 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手段和措 施,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速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地 区的应用,“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城乡经济社 【2]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农业部,http://www. moa.gov.cn/ztzl/sewgh/.2011—12—7/2013—9—5. [3]郭永田.立足国情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IN].农民日报, 2013. [4]汤曼,夏建群.中美农村信息化比较研究[J】_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会才能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 早日实现 。 参考文献 【1]李道亮.我国农村信息化技术的需求与发展对策[OUEB].农业部信 息中心,http://www.moa.gov.coJfwllmJxxhjs]wzlt/d4/200812/t200812 [5】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613-_静波,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J】.消费导刊,2009. 【7】张博,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意见[J】.中国农业 科技导报,2012. (责编:陶学军) (上接4页)Ot。Ae 的面积,也就是说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治 理成本比碳税制度下的少,企业在技术创新后,碳排放权交 易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3.2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各项因素分析实施成本,短期 激励效果,碳税对企业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进行计税,企业为了减少碳排放所造成的税收,自主进行技 术创新,减少边际治理成本。碳税补贴和碳税转移支付,以 及碳税税收会再投入到技术创新中,相应地增加了技术创新 能力。碳排放权交易,大部分企业则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 所需的碳排放量进行购买碳排放许可,一定程度上会刺激企 业技术创新,但是激励效果往往没有碳税效果明显。 政治可行性,碳税依附于各大税种进行计税,一些专家 学者认为,碳税作为一种累退性的税种,企业增加的税负将 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社会上的低收入者将承受更大的压 力,这种现象并不严重。由于的宏观,企业不能任 来看,碳税作为一种税种,可以直接加入国家既定的税收制 度,选择环境税、能源税、消费税等税种的子税目,碳税的税 基、税率、征税对象以及税收流,可以根据母税种来设定。我 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 度则需要一个完整的交易平台来支撑整个交易的过程,同时 还需要相对应的配套机制来辅助碳排放权交易。从短期实 施成本来看,碳税的成本较小。 长期来看,碳税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公平性。现实中,各 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环境观念不同,对低碳 意的改变价格来转嫁自身的税负,碳税补贴也能减轻企 业的税负压力。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为产权理论和科 的认识不同,则需要对各个地区设置不同的碳税税率。若使 用统一的税率,则会导致各地的税收不均,的宏观 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碳排放权交易则恰恰相反, 仅需要确定一个碳排放额度,市场会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 来优化配置资源,消费者和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确 定买入还是卖出碳排放权,从长期实施成本来看,碳排放权 交易的成本较小。 社会成本,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 的企业治理污染成本比碳税制度少,社会总生产成本也较 斯定理,温室气体的排放,往往难以确定产权归属。的 碳排放额度分配往往有免费分配和拍卖分配,免费分配占极 小的份额,并不能造成太大的影响;拍卖分配,则容易导致供 给大于需求,使部分企业廉价收购许可证,在供给小于需求 的情况,高价抛售,造成市场紊乱。相对于碳排放权交易,碳 税制度则更容易控制和实施。就目前而言,发展中国家仍适 合碳税制度,发达国家则适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参考文献 [1]Stern 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mRevie[M].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少。但是,由于碳排放权交易是由市场控制,有着各种不确 定的因素,这将会导致社会成本波动较大。碳税则具有税收 的稳定性和固定性的特征,社会成本也相对稳定。 [21lfl ̄郑欣.碳税与碳税分析 .林业经济,2012(1):35-38. 【3]邓磊.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激励作用比较研究[J】.企业导 报,2013(4):3-4. [4]Wei Zhenxiang,Li We ̄uan.The Impa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evying Carbon Tax in China under Low—carbon Economy[J]. Energy Procedia.2011(5):1 968—1 973. 减排效果,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对碳排放的限额,来控制 碳排放量。碳排放额度的设定对于很多国家来说都很难,难 以准确限额。为了国家经济免受碳排放量减少的,往往 超额设定额度,导致了碳排放量往往超出预估值。碳税制 度,作为价格的一种手段,不同的税率导致不同的碳减 排量,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无法准确地制定税 率来减少碳排放量。如今许多专家学者,利用一般均衡模型 (CGE模型),根据不同的环境情况,确定碳税税率和征收方 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碳税的缺陷。 【5]杨丹辉,李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全球机制:文献综述[J】.公共管 理。2010(6):164-171. [6]Christoph Bo hringer,Knut EinarRosendah1.Strategic partition— ing of emission allowances under the 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J].2009(31):182—197. 【7]王京安,韩立.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比分析【J】.商业研究, 2013(7):21—27. (责编:陶学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