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政史地]历史必修1一二单元问答题

[高一政史地]历史必修1一二单元问答题

来源:意榕旅游网
 历史必修1一二单元问答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孟子•告子》

材料三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宗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经过夏、商的演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姬)贵族的大宗和天下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分封诸侯,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的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嫡长子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宗族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推,按血亲关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朝规定同姓百年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这样,整个西周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请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而后“削其地”? (2)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制度与宗法制相比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3)依据材料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答案:(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予土地。(2)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主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及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朝自启以后,后(王)位只能在夏后氏王族内世袭。禹家族的其他支族,都被分封在全国各地,“以国为姓”,成为夏王朝的侯、伯。这些同姓侯伯封国,成为夏王朝控制全国的依靠力量。

材料二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 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指的制度是什么?对后世政权有何影响?

(2)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答案:(1)初步形成分封制度。对商特别是西周分封制的确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2)问题:分封制、宗法制日益破坏和削弱。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实力的增长,诸侯

国与周王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同时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的实力也日益增长,于是“礼崩乐坏”。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

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材料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答案:(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2)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 4.材料一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设官职以掌管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恣纵,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皆受成事,倚辩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下闻过日骄,下慑伏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关于毛泽东所叙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试以秦始皇举措加以论证之。2)据材料二、材料三,结合秦朝史实,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答案:(1)政治上,确定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管制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经济上,实行并保护土地私有制,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2)这种制度具有独断性和绝对性,秦始皇依靠手中的绝对权力以采用严刑酷法的方式控制人民,统治时徭役、赋税繁重,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使人民不堪重负,这种制度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往往会因皇帝的才识和品质的好坏发生大的起伏变化。 5.下列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阅图后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依据示意图,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 (2)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矛盾。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优缺点

答案:(1)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2)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着皇帝与中央官员间矛盾、中央与地方间矛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矛盾;中央机构中存在中央官员间矛盾;地方机构中存在各地方官间矛盾、上下级间矛盾、官员与平民间矛盾等。 (3)优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加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一般能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遇有自然灾害,可以调动全国人力和物力救灾、减灾;

能够迅速增强国力等。

缺点: A.把全国的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造成中央决策失误,导致全国范围的大灾难; B.权力的过分集中也容易形成暴政; C.不利于调动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等。。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答案:(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

(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4)加强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 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取于列侯之外.──《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四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3)材料三、材料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答案:(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主要特征: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互相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趋势:皇帝的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4)结合军机处的特点分析其影响。

答案:(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案:(1)由秦朝的将相多为贵族变为汉朝的将相多出身布衣。(刘邦起自布衣,辅佐刘邦得天下者也多为平民,刘邦建立政权后按功授爵封官,形成“布衣将相”局面。)

(2)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武帝以前常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而且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3)丞相权势危及皇权,由任用“布衣”为相到重用武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进一步削弱相权,实质是加强皇权。

第2单元

阅读下列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牌单,回答问题

(1)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 (2)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 (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

答案:(1)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2)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3)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可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就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

……这些观点是:

1.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如这一点做不到,则……

2.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

3.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4.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北京朝廷。”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 致包令博士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材料一中哪些文字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你对此有何评论?(2)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

(3)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简述你的理由。4)依据材料一和材

料二,请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答案:(1)《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感到的许多失望;说明他们要继续侵略中国,以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便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2)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扩大侵略成果。(3)得到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获得大量特权。(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1.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于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3)中日甲午战争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更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二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日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腑……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语 请回答:

(1)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材料二、材料三两则材料又有什么内在联系?与第一则材料的区别是什么?(2)材料一中义和团为什么要“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呢?你怎样评价?(3)材料二中“因而用之”和“徐图挽救”的意思是什么?你对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怎样理解?(4)材料三反映了慈禧太后怎样的政治倾向?你从三则材料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1)三则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注定失败的原因。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对待义和团和帝国主义的态度。与材料一形成鲜明对照:即反帝与投降之区别。

(2)原因:铁路延伸到哪里,帝国主义侵略魔爪就伸向哪里;外国轮船控制中国的内河和远洋航运;利用电线刺探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评价:主要精神正确,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排外性。

3)“因而用之”是因为义和团声势浩大,进入清政府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徐图挽救” 是控制利用后,等待时机再剿灭。 认识:清政府采用的两面派的手段,企图用义和团之力抵御洋人 ,用洋人之力剿灭义和团,达到一箭双雕、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

(4)倾向:完全向帝国主义列强投降。启迪:落后就要挨打;反帝必须反封建;革命必须有先进阶级领导;必须用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4年4月间日本先后派兵3600多人侵入台湾,在琅峤社寮登陆,攻打牡丹、高士佛等社,并在龟山等地盖营房,建立“都督府”,实行屯田、植林,准备长久占据。5月14日(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奉旨巡察台湾,29日即被授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直接负责处理日军侵台事件。沈葆桢率福建船政局制造的15艘轮船,加紧布防于台北、澎湖、厦门等地,使侵台日军感到“抵台南之船非中国新船之敌”,未敢再有进一步的侵略行动。

——赵君尧:《日军侵台事件与沈葆桢的海防观》

材料二 该国(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 。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材料三 (李鸿章说)我军只八舰为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近畿门户洞开。牙山军覆,何堪海军复被摧折……倘与驰逐大洋,胜负实为可知;万一挫失,即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惟不必定与拼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盖今日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用兵之道,贵于知己知彼,舍短用长,此臣所为兢兢焉以保船制敌为要,不敢轻于一掷以求谅于局外者也。 ——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材料四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间的一段对话: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伊藤:“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出哪些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李鸿章对日本变革有什么样的看法? (3)材料三反映出的海防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与哪一事件直接相关?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海防的认识

答案:(1)现象:日本派兵侵略台湾;清政府对台湾海防有所重视。

(2)看法:反对日本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赞同门本学习西方军事、工业技术和派遣留学生;对日本侵略台湾的企图表示担忧。

(3)不同:材料二反映了李鸿章奉行保存实力、避战求和的政策。材料一反映了沈葆桢采取整顿防务积极备战的政策,震慑侵台日军。

(4)事件:中日甲午战争。认识:必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腐朽的封建制度;要打败外来侵略需要积极、勇敢、团结一致。

14.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分配情况?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答案:(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的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

(2)设想的结局,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将集中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未出现的原因: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15.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4)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答案:(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发表《开罗宣言》。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创建联合国。(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