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字突显程度对学前儿童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注视的影响

文字突显程度对学前儿童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注视的影响

来源:意榕旅游网
文字突显程度对学前儿童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注视的影响

刘宝根;周兢;李林慧;张莉;高晓妹

【摘 要】对117名4-6岁儿童独立阅读不同文字突显程度图画书时的文字注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文字突显程度并未改变儿童“从图画到文字”的阅读过程,也未能吸引儿童在阅读中更早地注视文字,但有助于儿童在阅读中更多、更久地关注文字;与儿童年龄在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的作用相比,文字突显程度的作用仍然非常有限;可能存在着有更强预测作用的因素影响儿童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文字注视.思维泡泡这种文字突显类型对儿童文字注视的影响,需要与所在阅读页的其他图画内容在突显程度上进行竞争.

【期刊名称】《心理与行为研究》 【年(卷),期】2013(011)001 【总页数】7页(P90-96)

【关键词】文字;突显程度;图画书;眼动研究 【作 者】刘宝根;周兢;李林慧;张莉;高晓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842.5

1 问题提出

图画书阅读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Fletcher&

Reese,2005;Park,2006;Valdez-Menchaca&Whitehurst,1992;Whitehurst et al.,1988),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注视是儿童文字意识,单词概念等发展的基础 (Evans&Saint-Aubin,2010),为儿童提供了提取、内化文字结构知识的方式 (Justice&Lankford,2002),是儿童形成音—形联结的重要前提,它与早期读写能力,后期学校教育中阅读能力的发展有非常直接而深刻的联系

(Evans&Saint-Aubin,2010;Jr Yaden,Smolkin,&Conlon,1989)。然而近年来研究者采用眼动分析技术对幼儿图画书阅读中注视特点的分析发现,幼儿在阅读时很少关注文字,在文字区域上的注视时间只占总注视时间的5%左右,平均注视次数只占总注视次数的6%左右 (Evans,Williamson,&Pursoo,2008;Evans&Saint-Aubin,2005;Justice&Lankford,2002;Justice,2005)。

图画书中文字的突显程度被认为是影响儿童文字注视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字突显程度对儿童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注视的影响。一是探讨了图画书中文字特征对儿童阅读过程中文字注视水平的影响, Justice等人

(Justice&Lankford,2002)对4个52-68个月的儿童在两本图画书上的阅读眼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在文字突显的图画书中,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水平仍然低于在图画上的注视水平,儿童在文字突显的图画书上的文字注视水平显著高于不突显的图画书;他们后来在一个更大样本的重复研究中发现了同样的特点 (Justice,2005);然而Evans等人对48-61个月儿童的研究却发现,儿童在文字和图画排列方式不同的图画书上的文字注视水平差异并不显著,同时也不受图画吸引程度的影响,即使将书中的文字变大,加上边框或背景等,同样未能影响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 (Evans&Saint-Aubin,2005);他们采用文字更为突显的字母书,来对儿童在阅读中的文字注视进行研究,结果仍然发现,儿童在大写字母上的注视时间比例仍然很低 (仅为4.1%),而在单词和单词的首字母上的首次注视的潜伏期更长,注视时间更短 (Evans,Saint-Aubin,&Landry,2009)。二是研究者

通过改变家长和成人在亲子阅读中的文字指导行为 (print referencing)来吸引儿童对文字的注意。Ezell等人对45-61个月儿童的研究发现,使用了文字指导策略的实验组儿童比控制组儿童在口头语言中更多地提到了文字

(Ezell&Justice,2000);Evans等人 (2008)对 76名36-73个月儿童在两本文字突显图画书中的文字注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成人指着文字的时候,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不指着文字的情况。三是研究者采用多媒体技术改变文字的特征从而吸引儿童对文字的注意,Gong和Levy(2009)采用计算机激活文字特征以吸引儿童对文字的注意,结果发现,在亲子阅读中只是注意到文字并不能提高儿童的文字概念水平;Ora Segal-Drori等 (2010)将128名5-6岁的幼儿园儿童随机分为4组:独自阅读电子书组 (EB),成人伴读阅读电子书组 (EBI),成人伴读阅读纸质图画书组 (PBI)和控制组。结果表明,成人伴读阅读电子书组 (EBI)儿童在单词阅读和文字概念 (CAP)上比其他组提高更快,EBI组在语音意识上也比EB组和控制组要高。

综合已有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在文字突显特征对儿童文字注视影响上的结论还不一致。同时,图画书是集文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阅读材料,每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在图画、文字上的安排都是自成一体,是作者和绘者独具匠心、深思熟虑的结晶,因此在亲子阅读中让家长指着文字、对文字进行提问和评论,以及通过高亮文字,放大文字等方式固然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但却改变了图画书原有的特点,并不能反映儿童自然阅读状态下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注视。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原有研究基本都是在亲子阅读情境中进行的,在亲子阅读中,成人的语言可能引导儿童去寻找与成人口语相对应的图画 (Evans et al.,2009;Roy-Charland,Saint-Aubin,&Evans,2007),因此成人的伴读可能削弱了儿童对文字的注视。独立阅读能力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目标 (周兢,2005),那么在独立阅读情境中,图画书中文字突显程度对儿童文字

注视的影响如何?(2)已有研究在阅读材料的处理上改变了图画书中文字和图画的特征,因此也改变了图画书固有的属性,本研究在不改变图画书中文字和图画原有特征的情况下,选择不同文字突显程度的图画书,探讨文字突显程度对儿童文字注视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对象

在上海5所没有开设拼音、识字课程的幼儿园中,选取视觉、听力正常,语言能力发展正常,无认知、运动和神经心理障碍的适龄儿童,被试家长学历中至少一人为大专以上学历。在得到家长同意后,研究最后获得117名幼儿独立阅读三本图画书时的眼动数据,其中4岁 (平均月龄47.95)组39人,女童19人,男孩20人;5岁 (平均月龄60.15)组38人,其中女童17人,男孩21人;6岁 (平均月龄72.43)组40人,女童21人,男孩19人。 2.2 材料

研究选取在中国出版不久的世界知名图画书《好饿的毛毛虫》、《打瞌睡的房子》和 《三个强盗》,这三本图画书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幼儿欢迎,在预实验中,被教师和幼儿的选择率也非常高 (高晓妹,2009),《好饿的毛毛虫》在国外研究中曾多次作为研究材料使用 (Justice&Lankford,2002;Laura M Justice,2005)。采用高清扫描仪和photoshop技术将阅读材料制作成电子书,以合页形式呈现,在电脑显示器上呈现阅读材料,材料制作过程中未改变图画书的色彩和文字等特征。 根据国外已有研究中对文字突显的界定 (Evans et al.,2008;Evans&Saint-Aubin,2005;Justice&Lankford,2002;Justice,2005),研究将 “文字独立于图画同时文字单独成页”的界定为文字突显程度高的类型,将 “文字独立于图画但未单独成页”的界定为文字突显程度中等的类型,将 “文字未独立于图画,且未单独成页”的界定为文字突显程度低的类型。在三本图画书中 《好饿的毛毛虫》全

书纳入分析的11页皆为文字突显程度中等的类型,《打瞌睡的房子》全书纳入分析的14页皆为文字突显程度低的类型,《三个强盗》纳入分析的18页中有8页为文字突显程度低的类型,有9页为文字突显程度高的类型,还有一页为有思维泡泡类型的页,该页将单列出来进行分析。因此儿童在三本图画书的阅读中,共需阅读9页文字突显程度高的类型,11页文字突显程度中等的类型,22页文字突显程度低的类型和1页思维泡泡类型的图画书。

图画书文字皆采用宋体二号字体,因故事内容不同,文字面积也不同,文字突显程度高的图画书文字面积所占比例平均为3.61% (1.98,括号内为标准差),中等程度的图画书文字面积所占比例为2.96% (2.47),文字突显程度低的图画书文字面积所占比例平均为2.18% (1.47)。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三种文字突显程度的文字面积之间差异不显著(F (2,39)=1.989, p>0.05)。 2.3 仪器

采用瑞典Tobii Technology AB公司生产的T60眼动仪,该眼动仪集成一台17英寸的TFT显示器用以呈现实验材料,分辨率为1280×1024。该眼动仪实验中被试无需佩戴头盔,被试看不出有任何 “追踪设备”,采样频率为60HZ,采样精度为0.5°,允许44cm×22cm×30cm的头动范围。 2.4 过程

数据采集在2008年9月至12月期间完成。研究均在隔音良好的幼儿园房间内进行。主试请儿童自然舒服地坐在距眼动仪显示器60厘米的座位上,调整显示器以确保儿童的眼睛能平视屏幕中央。采用五点定标法对儿童的视线采集进行定标。 研究过程中,主试陪伴在幼儿旁边,给予幼儿安全感,提醒幼儿持续观看图画书,但不进行朗读,对幼儿在阅读中的提问只给予简单回应,不作答。

对图画书的阅读顺序进行随机,图画书每页呈现时间为10秒,《好饿的毛毛虫》阅读总时间为190秒,《三个强盗》为230秒, 《打瞌睡的房子》为200秒。

每本书中间休息1-2分钟,总计实验时间为25分钟左右。 2.5 眼动分析区域的划分

根据以往的研究惯例,将主角设定为关键信息(Evans et al.,2008;高晓妹,2009),数据采集之后采用Tobii Studio软件在图画书中的每一页划分出文字区域和主角区域。 2.6 眼动指标

研究分析三种眼动指标,一为首次注视的潜伏期 (time to first fixation),即儿童第一次注视到信息区时的潜伏期;二为注视时间 (fixation length),即儿童在信息区上的注视时间之和;三为注视次数(fixation count),即以注视时间大于100ms为一个注视点,计算儿童在信息区上的注视点之和。分别计算出儿童在信息区上的注视时间占总注视时间的比例 (proportion of fixation length)和注视次数占总注视次数的比例 (proportion of fixation count)作为分析的眼动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儿童图画书阅读过程中文字注视的基本状况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文字突显程度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文字注视见表1。可以发现,不论何种文字突显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文字上的首次注视潜伏期时间越来越短,即儿童越来越早地关注文字。无论文字突显程度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时间比例和注视次数比例都逐渐增加,即儿童越来越多地在阅读中关注文字,关注文字的时间越来越长。但6岁儿童即使在文字突显程度高的图画书中,文字上的注视的时间比例和次数比例仍然不高。

表1 儿童在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注视的注视水平文字突显程度 儿童年龄 首次注视的潜伏期 (秒) 注视时间比例 注视次数比例4岁 3.95 (2.94) 0.11 (0.11) 0.09 (0.06)高5岁 3.80 (3.08) 0.24 (0.24) 0.20 (0.20)6岁 3.05

(2.76) 0.32 (0.26) 0.23 (0.20)4岁 3.91 (2.92) 0.13 (0.15) 0.10 (0.69)中5岁 3.39 (2.99) 0.21 (0.17) 0.14 (0.11)6岁 3.09 (2.92) 0.28 (0.23) 0.18 (0.15)4岁 4.61 (3.10) 0.11 (0.10) 0.08 (0.05)低5岁 3.32 (3.16) 0.21 (0.20) 0.14 (0.14)6岁 3.28 (2.99) 0.26 (0.24) 0.16 (0.16)

研究以图画书文字突显程度和儿童年龄为自变量,以儿童在文字上首次注视的潜伏期,注视时间比例和注视次数比例为因变量,做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发现,在文字首次注视的潜伏期上,年龄的主效应显著 (F(2,1536)=8.325,p<0.001),事后多重检验 (LSD)发现,不同年龄之间两两比较的差异都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文字上首次注视的潜伏期不断显著提前。文字突显程度的主效应接近显著 (F (2,1536)=2.954,p=0.052),随着文字突显程度的提高,儿童在文字上的首次注视潜伏期不断提前。儿童年龄和突显程度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 (F (4,1536)=0.200, p>0.05)。

在文字的注视时间比例上,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 (2,1536)=57.932,

p<0.001), 事后多重检验(LSD)发现,不同年龄之间两两比较的差异都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时间比例显著提高。文字突显程度的主效应显著(F(2,1536)=3.293,p<0.05),从描述性结果来看,随着文字突显程度的提升,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时间比例也越来越高。年龄和突显程度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F (4,1536)=0.922,p>0.05)。

在文字上的注视次数比例上,年龄的主效应显著 (F (2,1536)=44.674, p<0.001),事后多重检验 (LSD)发现,不同年龄之间两两比较的差异都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次数比例显著提高。文字突显程度的主效应也显著 (F(2,1536)=11.945,p<0.001),事后多重检验 (LSD)发现,中等突显程度和低突显程度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文字高突显程度的图画书上,儿

童文字上的注视次数比例显著高于文字突显程度中等和低等的情况。年龄和突显程度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F(4,1536)=2.199, p>0.05)。 3.2 年龄、文字面积和文字突显程度对儿童文字注视的影响

在3.1的分析中,儿童年龄,文字突显程度在文字注视的眼动指标上的效应都显著或接近边缘显著,而不同突显程度文字的面积有差异,年龄和文字突显程度何者的作用更大?为此,研究进一步对年龄、文字面积和文字突显程度三者对儿童文字注视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采用以文字面积为协变量的,儿童文字注视的眼动指标为因变量的协方差分析中,都出现了自变量和协变量交互作用显著的情况,为此,研究对年龄、文字面积和文字突显程度三者的影响采用回归进行分析,并分析各变量作用的大小,结果见表2。

以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潜伏期为因变量,以儿童年龄、文字面积和文字突显程度三者为预测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 (Enter)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与数据拟合程度良好(F(3,1611)=9.300,p<0.001),三者能够解释儿童文字首次注视潜伏期方差变异的1.7% (ΔR2=0.015)。在三个预测变量中,只有年龄的预测效应显著,文字突显程度的作用强于文字面积的效应。

以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时间比例为因变量,以儿童年龄、文字面积和文字突显程度三者为预测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 (Enter)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与数据拟合程度良好(F(3,1610)=44.047, p<0.001),三者能够解释儿童文字注视时间比例方差变异的7.6% (ΔR2=0.074)。在三个预测变量中,年龄和突显程度的预测效应显著,年龄的效应更强。

以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次数比例为因变量,以儿童年龄、文字面积和文字突显程度三者为预测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 (Enter)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与数据拟合程度良好(F(3,1611)=41.922, p<0.001),三者能够解释儿童文字注视次数比例方差变异的7.2% (ΔR2=0.071)。三个预测变量的效应都显著。

表2 儿童文字上注视眼动指标上的回归分析表因变量 预测变量 В SE β t p文字突显程度 0.166 0.095 0.046 1.744 0.081文字上首次注视的潜伏期 文字面积 -0.035 0.040 -0.023 -0.873 0.383儿童年龄 -0.485 0.097 -0.124 -4.980 0.000文字突显程度 -0.016 0.007 -0.055 -2.164 0.031文字上的注视时间比例 文字面积 0.004 0.003 0.036 1.418 0.156儿童年龄 0.083 0.007 0.273 11.327 0.000文字突显程度 -0.017 0.005 -0.085 -3.353 0.001文字上的注视次数比例 文字面积 0.010 0.002 0.113 4.476 0.000儿童年龄 0.050 0.005 0.230 9.535 0.000 3.3 思维泡泡对儿童文字注视的影响

思维泡泡是在图画书中采用泡泡图形呈现文字的文字突显方式,有研究者发现思维泡泡能增加儿童对文字的注视 (Justice,2002;金慧慧,2010)。在本研究中,有一页也是思维泡泡的类型,思维泡泡占该页图画书面积的3.3%,高于中低等突显程度文字所占面积,与高突显文字面积所占比例基本相当。对思维泡泡这种文字突显形式下不同年龄儿童在文字注视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文字上的首次注视时间越来越早 (F (2,68)=9.468, p<0.01), 6岁组儿童在思维泡泡上的首次注视的潜伏期显著少于4岁和5岁儿童,4岁和5岁儿童之间差异不显著;儿童在思维泡泡上的注视时间比例也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增加 (F (2,68)=9.408,p<0.001),6岁儿童在思维泡泡上的文字注视时间比例显著高于4岁和5岁儿童,4岁和5岁儿童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儿童在文字注视次数比例上的差异显著 (F(2,68)=5.742,p<0.01),5岁和 6岁儿童之间差异不显著,两个年龄段儿童的文字注视次数比例显著高于4岁儿童。

儿童在不同文字突显程度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注视的眼动注视指标见表3。为了分析思维泡泡这种文字突显类型对儿童文字注视的影响,研究将儿童在思维泡泡和高突显程度图画书页上文字注视的眼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文字上的首次注视

潜伏期上,儿童在高文字突显程度图画书页上的首次注视显著早于思维泡泡 (t(449)=-2.342,p<0.05);在文字注视的次数比例上,儿童在高文字突显程度图画书页上的注视次数比例也显著高于思维泡泡 (t(449)=-2.064, p<0.05), 但两者在文字注视时间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 (t(449)=1.567,p>0.05)。进一步将儿童在思维泡泡上的首次注视潜伏期和注视次数比例与中等文字突显程度和低文字突显程度图画书页上的眼动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儿童在思维泡泡上的首次注视潜伏期晚于中等文字突显程度图画书页,差异接近边缘显著 (t(573)=-1.919,p=0.055),在文字注视次数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t(573)=0.352, p>0.05)。

表3 不同文字突显类型上儿童文字注视的眼动注视指标首次注视的潜伏期 (秒)注视时间比例 注视次数比例高3.17 (2.86) 0.26 (0.25) 0.20 (0.20)中3.33 (2.96) 0.23 (0.21) 0.15 (0.13)低3.57 (3.02) 0.23 (0.23) 0.15 (0.15)思维泡泡 4.05 (2.90) 0.21 (0.23) 0.15 (0.16) 4 讨论

4.1 文字突显程度对儿童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注视的影响

文字突显程度对儿童图画书阅读中文字注视的影响还存在争议 (Evans&Saint-Aubin,2005;Justice,2005),但已有研究大部分都是人为改变了图画书中文字和图画本身的呈现特点,因此难以呈现真实阅读状态下儿童在不同文字突显程度文字上的注视特点。

本研究以独立阅读为研究情境,采用不同文字突显程度的图画书,以分析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的文字注视特点。研究首先发现,在独立阅读情境中,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水平仍然不高,但相较于国外亲子阅读情境中的结果

(Justice,2002;2005;2008;Evans,2005;2008;Roy,2007),独立阅读中儿童文字注视的水平要更高,这点与国内相关研究相一致 (高晓妹,2009;韩映红,2011)。

研究结果发现,文字突显程度对儿童在文字上首次注视的潜伏期的影响不显著,文字突显程度高并没有吸引儿童显著更早地关注文字。这说明,学前期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遵循的是 “从图画到文字”的阅读基本过程 (周兢,2010),儿童首先具备的是对图画的敏感性,在阅读过程中首先从图画中寻找意义。但文字突显对儿童在文字上的注视时间比例和注视次数比例都有着显著影响,随着文字突显程度的提高,儿童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字,越来越久地注视文字。这一研究结果与Justice等人(Justice,2002;200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未能支持Evans等人 (Evans,2005,2009)的结论。

文字注视是儿童形成文字意识,获得音形联结的重要方式,儿童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字,有助于儿童形成有关文字功能、文字形式的意识,因此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文字突显程度高的图画书虽然并未改变儿童图画书阅读 “从图画到文字”的基本过程,但却有助于儿童文字意识的发展。

4.2 文字突显程度、儿童年龄和文字面积对儿童文字注视影响作用的大小

从儿童文字注视水平对文字突显程度、儿童年龄和文字面积的回归分析中可以发现,儿童在文字上的首次注视潜伏期主要受儿童年龄的影响,且儿童年龄的预测作用在文字上的注视时间比例和注视次数比例上也显著,文字突显程度在注视时间比例和注视次数比例上的预测作用达到显著或接近边缘显著,这说明儿童年龄和文字突显程度是儿童独立阅读过程中文字注视的重要预测变量,但年龄的预测作用更大。生理年龄的增长伴随的是儿童教育和知识经验的增加,因此儿童的文字注视可能主要受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教育经验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与儿童年龄的作用程度相比,文字突显程度的影响也仍然非常有限,因此也未能完全支持Justice等人 (Justice&Lankford,2002;Justice,2005)文字突显程度对儿童文字注视有显著影响的结论。虽然在儿童文字注视的眼动指标中,儿童年龄和文字突显程度的交互效应不显著,但从已有研究发现,5岁是儿童文字注视的转折期 (刘宝根,2011),

因此可以认为,文字突显程度的作用可能在5岁左右的时候所起作用更大。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因变量,三个预测变量所能解释的方差变异比例都不高,尤其在文字注视的时间比例和次数比例上,三个预测变量所能解释的方差变异比例都未能超过10%,这说明,可能存在着有更强预测作用的因素影响儿童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文字注视,比如儿童的文字习得能力,儿童的阅读能力等,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3 思维泡泡对儿童文字注视的影响

Somlkin等人 (1988)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文字突显的故事书的特征 (1)文字作为插画的一部分 (如言语或思维泡泡); (2)展现了类型变化的文字(如颜色、大小、形式和方向的变化)(3)文字本身形成了一种模式 (如文字按照圆形进行排列)(4)单词按照三维的角度进行呈现,(5)字母单独呈现的文字(如在字母书中)。在所有这些特征中,思维泡泡被认为是一种文字突显程度高的类型,E-vans等人 (2005)的研究结果也发现,儿童在思维泡泡中的文字注视显著高于其他文字突显类型。

但本研究发现,在儿童图画书独立阅读情境中,思维泡泡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文字突显类型。相较于文字突显程度高的类型,儿童更晚才关注到这种类型的文字,并且给予这种类型的文字更少的注视以及更短的注视时间。儿童在这种文字突显类型上的眼动注视水平只与中等突显程度的水平相当,甚至低于中等程度的注视水平。这与已有的研究不一致 (Evans,2005;金慧慧,2010)。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本研究认为可能主要是由思维泡泡图画书本身图画构成影响的。在本研究中,有思维泡泡的阅读页只呈现了三个物体 (喇叭枪、喷壶和斧头)以及思维泡泡中的文字,三个物体颜色鲜艳,且是儿童生活中更不常见的物体,因此相比思维泡泡更容易吸引儿童的视觉注意 (高晓妹,2009),从而降低了儿童在思维泡泡上的注视。而在发现思维泡泡的影响更大的研究中,思维泡泡本身在物理

特征的突显程度上高于所在页面中图画的突显程度 (Evans,2005;金慧慧,2010)。因此,思维泡泡这种形式固然能吸引儿童对思维泡泡这一块区域的注意,但是并不一定能导致儿童对泡泡内文字的注视,思维泡泡要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字突显类型,还需要与其所在阅读页的其他图画内容在突显程度上进行竞争。 5 结论

本研究条件得出如下结论:(1)文字突显程度并未改变儿童 “从图画到文字”的阅读过程,也未能吸引儿童在阅读中更早地注视文字,但文字突显程度高的图画书页有助于儿童在阅读中更多、更久地关注文字。(2)与儿童年龄在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的作用相比,文字突显程度的作用仍然非常有限。可能存在着有更强预测作用的因素影响儿童图画书阅读过程时的文字注视。(3)思维泡泡这种文字突显类型对儿童文字注视的影响,需要与其所在阅读页的其他图画内容在突显程度上进行竞争。 参考文献

高晓妹.(2009).汉语儿童图画书阅读眼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韩映红.(2011).5-6岁幼儿在不同阅读方式下阅读图画书的眼动研究.幼儿教育 (教科版),(1),46-51.

金慧慧.(2010).2-3岁幼儿成人伴读条件下图画书阅读的眼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宝根.(2011).文字是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的关键信息吗?——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中国特殊教育,(1),80-86.

周兢.(2005).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兼论儿童图画故事书的教育价值.幼儿教育,(3),4-6.

周兢,刘宝根.(2010).汉语儿童从图像到文字的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中国特殊教育,(12),64-71.

Evans,M.A.,Saint-Aubin,J.,&Landry,N.(2009).Letter Names and Alphabet Book Reading by Senior Kindergarteners:An Eye Movement Study.Child Development,80(6),1824-1841.

Evans,M.A.,Williamson,K.,&Pursoo,T.(2008).Preschoolers′attention to print during shared book reading.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12(1),106-129. Evans,M.A.,&Saint-Aubin,J.(2005).What children are looking at during shared storybook reading-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 monitoring.Psychological Science,16(11),913-920.

Evans,M.A.,&Saint-Aubin,J.(2010).An eye for print:Child and adult attention to print during shared book reading.In Literacy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Across Orthographies and Cultures(Vol.2,pp.43-53):Springer. Ezell,H.K.,&Justice,L.M.(2000).Increasing the print focus of adult-child shared book reading through observational learning.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9(1),36-47.

Fletcher,K.L.,&Reese,E.(2005).Picture book reading with young chil-dren:A conceptual framework.Developmental Review,25(1),64-103.

Gong,Z.Y.,&Levy,B.A.(2009).Four year old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print knowledge during electronic storybook reading.Reading and Writing,22(8),889-905.

Jr Yaden,D.B.,Smolkin,L.B.,&Conlon,A.(1989).Preschoolers′questions about pictures,print conventions,and story text during reading aloud at home.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24(2),188-214.

Justice,L.M.,McGinty,A.S.,Piasta,S.B.,Kaderavek,J.N.,&Fan,X.(2010).Print-focused read-alouds in preschool classrooms: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and moderators of child outcomes.Language,Speech,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41(4),504-520.

Justice,L.M.,Pullen,P.C.,&Pence,K.(2008).Influence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references to print on preschoolers′visual attention to print during storybook reading.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4(3),855-866.

Justice,L.M.,&Lankford,C.(2002).Preschool children′s visual attention to printduring stroybook reading.Communication Disorders Quarterly,24,11. Justice,L.M.,Skibbe,L.,Canning,A.,&Lankford,C.(2005).Pre-schoolers,print and storybooks:an observational study using eye movement analysis.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28(3),229-243.

Moerk,E.L.(1985).Picture-book reading by mothers and young children and its impact upon language development.Journal of Pragmatics,9(4),547-566. Park,J.Y.K.(2006).Facilitating young children′s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sharing.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Roy-Charland,A.,Saint-Aubin,J.,&Evans,M.A.(2007).Eye movements in shared book reading with children from kindergarten to Grade 4.Reading and Writing,20(9),909-931.

Segal-Drori,O.,Korat,O.,Shamir,A.,&Klein,P.(2010).Reading electronic and printed books with and without adult instruction:effects on emergent reading.Reading and Writing,23(8),913-930.

Smolkin,L.B.,Conlon,A.,Yaden,D.B.(1988).Print salient illustrations in children′s picture books:The emergence of written language awareness.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Yearbook,37,59-68.

Valdez-Menchaca,M.C.,&Whitehurst,G.J.(1992).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A systematic extension to mexican day car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8(6),1106-1114.

Whitehurst,G.J.,Falco,F.L.,Lonigan,C.J.,Fischel,J.E.,De-Baryshe,B.D.,&Valdez-Menchaca,M.C.,et al.(1988).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4(4),552-5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