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日本新锐建筑师/EMERGING JAPANESE ARCHITECTS 一.背景简述
经历了后现代主义激烈震荡的世界建筑界,正从火焰中涅出现代主义建筑更为成熟的躯体。“多元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建筑界发展的方向,也是当代日本建筑发展的主题。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没有盲目的追随,没有高调的吹捧,唯有日本建筑师们对于建筑最为基本的理解。被伊东丰雄称之为“日本建筑界新空气”的日本新一代建筑师在此时登场亮相。他们大多出生于1970年代(以下简称70后,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有藤本壮介、石上纯也、平田晃久、乾久美子、五十岚淳、中村治、长谷川豪、中村拓志、迫庆一郎、藤村龙至等。本文拟在这样的背景下重点评介70后日本建筑师。他们的创作思想、关注重点以及发展趋向,对于中国年轻建筑师或许会有启示意义。
二.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创作背景与思想的转变1. 世代转换后的新角色定位
每个时代都会为建筑师提供一个特殊的角色,它从一个侧面筑成了日本建筑师群体的性格和特征。
二战以后,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日本第二代建筑师在1950、1960年代促成了日本正统的现代建筑师群体的形成。他们的作品是一种理想实现的催化剂。建筑在社会“现代化”(标准化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之后,随着1970、1980年代金融业的自由化和商业社会的逐渐成型,正统权威开始瓦解。安藤忠雄创造的“安藤”品牌,成为了这一时期反都市、反社会的传奇。依赖于这样
的“品牌”概念,明星建筑师群体此时在日本崛起。
但是,品牌让建筑开始失去了创造性,明星建筑师逐渐成为了品牌的奴隶。随着1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50后、60后为代表的第四代建筑师以及70后为代表的第五代建筑师们掀起了一股新潮流。它以实现设计主体的个性化为目标,这已成为了当今日本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
从怀有现代主义伟大理想的正统建筑师,到商业操作下的明星建筑师,再到如今强调多元化发展道路的个性建筑师。70后的新生代建筑师正接过这一历史的接力棒,并通过不断实践带来日本建筑新时代的新气象。
2.建筑表达方式的世代变迁
(1从“清晰的表达”到“暧昧的诉说”在1960年代,日本第一、二代建筑师们努力接力的是理性的精神,他们试图用理性的工具向人们展示一个新的世界。作品一目了然,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理性的力量。到了伊东丰雄、妹岛和世、青木淳等第三、四代建筑师的时期,他们开始摆脱直线性的简单传达,在简
单的外表下传递着暧昧的表达和委婉的诉说。
妹岛和世可谓是新时期的典型代表。在她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众多的想法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作品没有按照等级的规则独立地体现出来;而另一方面,每一个特定方面的问题,都是要和其余的各方面关联在一起加以解答。每件事都是为了创造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东西都不具有突出的特点。这种暧昧的表现方法,在简单的表面下隐藏着巨
大的设计智慧。和以往的建筑不同,广为第三、四代建筑师所推崇的这种暧昧的表达方法,唯有身临其境,才能在不断的发掘中感受建筑中所蕴藏的玄机。
(2钢丝上的杂技
70后的第五代建筑师的表达技巧更是在简单、暧昧的基础上,以精巧华美的手法,表演着如在钢丝上舞蹈一般,让人惊心动魄、赞不绝口的杂技。
在这些新兴建筑师的眼中,他们更看重从建筑的物质存在退后到背景状态的微妙过程中。重视的是一种对氛围创造的方式。我们的观察也会随之集中在由建筑所创造出来的氛围以及氛围的变化上,而不再集中在真正的建筑之上。这种美妙的互动关系,就如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不仅要考虑到周边一切要素的存在,还要努力从中找到细微的联系,将它们组织起来达到某一种平衡。从万千线索中找到不可思议的隐形关联,并将之表现出来,正是他们所要追求的新的建筑表达方式。
在这里,他们关注的是反映建筑属性的设计,是一种制造气氛的设计。这是一种很难理解的,但被赋予了表现事物之间以及身体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系统。在这样的建筑中,扮演着最基本角色的是对不同体验的串联,是对身体在空间中运动的感知。这是一种几乎没有任何独特的视觉特征或者突出形象的空间,其中最基本的是深度的体验,空间中所有的东西都具有相等的重要性和状态,深度和定位的体验在他们的建筑或方案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新视角与关注点1. 时间、空间、文化之差异都市(1新陈代
谢的都市空间构架
在都市土地细分化、社会人口萎缩化,以及都市发展严重依赖轨道交通(日本发达的JR 电车和地铁系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东京都市正处在紧缩的发展状态。在众多关于都市的建筑活动中,小建筑的更新营建,体现新的办公模式的办公综合体的大规模兴建,以及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成为了主要的亮点。
特别是在小建筑的设计方面,日本小建筑正在经历从封闭到向都市和生活开放的发展历程,同时,一种自
许懋彦,弋念祖/XU Maoyan, YI Nianzu
当今日本建筑不可或缺的微波涟漪——日本70后建筑师作品及思想观察
INDISPENSABLE RIPPL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JAPAN: OBSERATION ON WORKS AND IDEAS OF JAPANESE ARCHITECTS BORN IN 1970S
摘要:日本后泡沫经济时期以来,出生于1970年代的建筑师开始活跃于日本建筑舞台。他们深深植根于日本建筑的基础,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变化,以往被强调的统一声音,被不同声调的优美合唱所取代。在当今复杂都市文化的背景下,他们以一种极度包容的姿态尝试着自己的建筑观察和实践。Abstract: Since the post-bubble economy era, the Japanese young architects born in 1970s began to perform in the Japanese architecture stage. They have a very tolerant attitude to put their own observation into practice. The think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human ultimate concerning and the role of the architect's new definition,all of these are what the young architects think about.关键词:实体都市,现象都市,建筑表达,师法自然Keywords: Entity city, Virtual city,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 Learn from nature
作者单位:许懋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弋念祖,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4A3工作室
收稿日期:2010-12-10
24世界建筑 2011/01
下而上的都市发展模式也在小建筑的实践中得到了关注和体现,它代表的是一种有机的带有东方哲学思考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例如,在微环境的整合方面,我们也可以窥见日本小建筑精细化设计的新着力点。
建筑师长谷川豪在他的建筑实践中,强调从“微环境”出发的设计理念。他将对象指向了诸如屋顶、阁楼、地面、庭院、阳台这样的建筑普通要素上。他认为,这些普通的元素增强了人类生活和外部环境的亲和力,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呈现。无论是在他的五反田住宅还是在琦玉住宅中,长谷川豪都在努力使得建筑、外部环境和使用者的生活能够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彼此融合。在这里,设计的任务就是让那些众所周知的普通之物重新得到重视和利用,在新的环境中展现它们协调建筑、环境与人三方关系的潜在力量。
(2看不见的现象都市
现象都市是一个相对于实体都市而存在的概念。在现象都市里,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消费社会下的商品化趋势”和“信息社会下的地域无疆界”。在体现信息流动性的非线性建筑领域,在体现都市空间、功能、审美中性化领域以及都市艺术化领域等等方面,新生代建筑师都对此作出了回应。
尤其是在都市艺术化领域,初出茅庐的他们更是在时尚品牌店的设计上站在了世界的最前沿。这是一个个性化展示的舞台,是一个由心而生的美学的自由表达。建筑师五十岚淳认为,建筑魅力的根源,在于建筑师个人的美学。在时尚品牌店的设计中,这种个性的表达,是在与旧有意识观念的对抗中确立了自我的独立地位。他们努力表达着自己的那份真实,促成了日本建筑师多彩的艺术世界。
建筑师乾久美子在路易・威登高知店的设计中,打造出了一个时尚品牌的梦幻世界。整个建筑外墙采用双层外皮结构,内侧采用的是挤压成型的水泥板墙,中间
留有间隔,外侧则是石帘。石帘由1.4万个石块组成,石块之间留出一定的缝隙,入夜以后,当双层外皮的内侧亮灯时,就会在石帘背后的水泥板上浮现出黑白相间的方格图案,并且随着石块的高低布局,产生出色彩浓淡的微妙变化。此外,中村拓志在朗雯精品银座店、伊势莲花美容沙龙项目中,强调建筑作为微观艺术的存在。朗雯精品银座店设置了无数个小窗口,随着人及观看角度的不同,可展现各种不同的风情。
从乾久美子的迪奥东京银座店、路易・威登高知店,到中村治的
“Jin’s Global Standard”时尚店系列,再到中村拓志的朗雯精品银座店、伊势莲花美容沙龙等等。他们独具个性的美学世界,开启了脱离群体、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创造出了五彩斑斓的商业世界。
2.身体的延展,围绕“人”的叙事(1三重环境关系的场物对立范式
在关于“人”的探讨中,70后的新生代日本建筑师发展出了3个层次的关注焦点。这3个层次都是以人为中心,以实际的空间距离为依据而产生的。它探讨的是人与自然新的对立范式。
首先,是围绕人的感知的探讨。一方面,在信息发达的虚拟环境中,建筑必须具有能敏锐感知信息流动的机能。而另一方面,在脱离自然的真实环境中,我们越来越发现抽象而无机的空间里需要展示出物质的力量。这些变化最终体现在探讨建筑的材料和表皮两个领域上。无论是材料上的建构和物质性表达,还是表皮的独立组织表现和作为社会复杂状况表达的新角色定位,这一系列探讨都成为了70后日本建筑师关注的焦点。
其次,是关于建筑内部“微观环境”的探讨。在与人和建筑最密切相关的微环境中,日本建筑师做出了许多探讨。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小建筑的空间营造和建筑微环境的整合。一大批新生代建筑师如长谷川豪、中山英之、乾久美子等也从中成长起来。
最后,是关于建筑外部“中观环境”的探讨。日本
建筑界长久以来以一种柔性的“自然观”力求建筑与自然的互动共生。到了新世纪,70后日本建筑师们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大胆的创新和实验,“人工”与“自然”的二元辩证关系正经历着新的演绎。藤本壮介、石上纯也、平田晃久、藤村龙至和五十岚淳等新生代建筑师在转向自然的学习中,正从事着当今日本建筑界最为前沿的建筑实践。下文将简述他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和所取得的成就。
(2师法自然——新生代建筑师的精彩尝试黑川纪章过世后,“新陈代谢派”概念仍在不断进化演变。晚黑川40年的平田晃久可直追这一脉传承。2005年在日本新设计的小型农业设备展示空间“H 展示空间”,以及2006年在代官山“猿乐”时尚商业群设计中,平田晃久试图以人造方式营造出类似自然的环境,他以擅长的碎形手法,链接层次丰富的空间,在都市中营造出自然般的空间体验。
“猿乐”时尚商业群位于东京的代官山,由一栋栋小体量租赁式商店建筑组成。在此,平田晃久决定将这些小商店设计成像山丘一般,而这也让建筑间的空间产生了如同山谷般的感觉,在密集的都市里将阳光与风带入人群与建筑之间。
在具体的空间设计中,平田以6栋独立的建筑体创造出了大小各异的使用空间。在均
质的空间氛围中保持着微妙的不均质特色。在动线的处理上,大量的室外悬梯和通往地下层的狭窄台阶组成了一个复杂的交通体系。使看似分离的建筑物其实相互连结互通,上下左右关系产生出奇特的空间感。另外,在视线的设计上,他巧妙地运用了对角线穿透视线设计的概念,大量长条形落地窗使消费者可在各商店内透过窗口看见各层商店内的人、事、物。让各商店互相之间有着无形的呼应与对立。多方面细微的设计,摆脱了以往的程式法则,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灵气,充满无穷变化可能的有机空间。这就是平田晃久追求的建筑中的新自然。
2008年第11届威尼斯双年展,建筑师石上纯也亮
4567
日本新锐建筑师/EMERGING JAPANESE ARCHITECTS
相国际舞台。他带着“走向消失的美丽”的美学世界,展
示着日本建筑的新气象。石上纯也深受妹岛和世建筑理
念的影响,在他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似自然、
胜似自然的、拥有精妙的复杂逻辑关系的建筑世界。
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可谓是他的成名作之
一。由305根细长的5m钢柱支撑的结构体首先给人以
巨大的视觉冲击,这也是KAIT工房的魅力所在。这些钢
柱的位置舍弃传统使用的矩阵排列方式,而是采取不规
则分布,然而这看似不规则的布置,则是经过了精心设
计的。
首先在空间的组织上,305根钢柱成功围塑出了
290个四边形。这样的效果是用视觉发现不了的,只有
身临其境时,才能感觉到这隐性空间的潜行。其次,在
整个结构体系的设计中,只有42根钢柱作为压力构件
承受垂直载重,而其他263根则作为拉力构件。这使得
每根柱子的朝向和大小都不一样。在这样的空间中,不
同的角度呈现着不一样的线面并存的空间景象,形成了
犹如森林般的感觉。最后,室内大量布置了不同种类的
绿色植物,它们纠缠于这白色森林之中,真的自然与意
象的自然亦幻亦真,给人一种强烈的有机感,回味无
穷。
伊东丰雄曾自问:“我们能把自然界的规则运用到
建筑上吗?”在他事务所工作过的藤本壮介则正在做着
这方面的探索,他被伊东誉为日本最有能量的新锐建筑
师。藤本认为,洞穴是一种最原始的建筑存在状态。它
代表一种粗糙的、等待人们去发现探索的空间,在洞穴
空间中,每个人都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能让自己感到
舒服的所在,这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挖掘环境潜能,诱发
自然潜在价值的过程。在藤本的建筑中,空间和时间的
存在是一种 “洞穴”式探索自然的实践。
在他设计的N住宅中,建筑是由3层大小渐变的钢
筋混凝土 “罩”组成,这3层“罩”上开了许多的“窗”,
并由里到外将空间包裹进来。最外面的罩将这个建筑做
成了一个半室内的花园。第二层罩呈长方体,规划出卧
室与榻榻米的区域。内层罩是一个更小的空间,也是主
人最为私密的生活场所。在此,最令人着迷的是这些在
壁面上切割出的“窗口”。随着人在家中的移动,外部的
景象和视觉上的空间感,也因这些空洞的角度和方位不
同而产生不断的变化。这种随机性的无序与几何图形的
秩序感之间的反差,形成了N住宅最大的美学特色。就
如人造的洞穴一样,唯有亲身体验才能知道其中乐趣所
在。
在另一个建筑“终极木屋”里,这样的主动式的探
索空间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多层连锁结构
的空间,木材通过长度以及空间上的编排被人为地垒叠
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地
面、墙体和天花板都没有明确的划分,你完全可以将地
板当成一把椅子、一面墙,甚至是一张床。根据你所处
位置的不同,空间可以带给你不同的感觉。住在里面的
人会发现,这些木方不是要让你去适应设计师为你设定
好的功能,而是去对空间进行发现并开发。这样的类似
洞穴的空间,没有那么刻意,就好像一种没有形式的形
式,随意地将建筑融汇出自然之美。
四.星星之火——新生代建筑师的近未来进行式
伊东丰雄曾将以7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建筑师称为
“一群在日本界掀起了微波的建筑师”。其意是在表面平
静的日本建筑界,新生代建筑师的表现就像微波一样。
各种不同的微波,构成了整个水面的片片涟漪。这一建
筑师确实是以这种低调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特殊
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他们。
在一次对伊东丰雄的访问中,笔者曾经提及当今日
本青年建筑师的低调现状,这似乎是对时代的无奈。伊
东的回答则充满积极性,在他眼里,看似无风无浪的日
本建筑界,也许正在积蓄下一次惊涛骇浪的涌动。诚然,
当今日本建筑业留给年轻建筑师的机会大幅减少,建筑
作品也很难像以往一样掀起社会热议和波澜,但是,建
筑师的自由度大大提高。新兴国家的宏大工程,往往是
综合了各种复杂因素,纠缠着各种利益团体而最终妥协
的产物。建筑师在其中完全处于被动,建筑师的理念思
想也因此得不到充分的表达。而在日本,小建筑避免了
这样的现象,它给了建筑师,特别是新生代建筑师表达
理念的自由空间,在小建筑里面,筹划着建筑世界的大
思想。建筑师的话语权在此又重新获得,新生代建筑师
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下获得了更好的发挥空间。
这样的观察不无道理,新生代建筑师逐渐脱离了以
东京等中心城市为活动基地的传统,在日本各地从事着
建筑实践。无论是藤本壮介在北海道的活动,还是平田
晃久在新泻的实践,都表明了他们回归基础的倾向。这
种回归基础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回归,它也伴随着对建筑
基础的回归。内藤广曾呼吁青年建筑师回到自己的家乡
去。因为,像生活在某地区的城镇从业人员一样,在这
一地区成长起来的建筑师能更容易在当地获得信任,并
能作为推动当地建筑发展的力量,实践并推广自己的建
筑理想。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将建筑向基层普及的战略,
犹如毛细血管的终端。上层的尖端建筑思想探讨就像心
脏搭桥手术,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类型的行动是必
要的,但是,如果不恢复毛细血管的功用,健康将不会
得到恢复。日本建筑的未来取决于这些健康毛细血管终
端。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70后为代表的日本
新生代建筑师也正以实际行动从最基层出发,实践着自
己的建筑梦想。□
参考文献:
1. [日]五十岚太郎. 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 株式会社
讲谈社,2006
2. 谢宗哲. 伊东丰雄建筑论文选:衍生的秩序. 田园城
市出版社,2008
3. 徐锋.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建筑创作研究. 清华大学建
筑学院,2004
8910
1 妹岛和世的建筑模型/Model (Kazuyo Sejima
2 石上纯也的建筑草图/Sketches (Junya Ishigami
3 琦玉住宅/House in Saitama
4 信号房/Signal Barn
5 朗雯精品银座店/Lanvin Boutiqu, Ginza
6 千叶“Jin’s Global Standard”流山Standard,Naganeyama
7 路易威登高知店/Louis Vuitton, Kochi
8 “猿乐”时尚商业群,代官山/Sarugaku, Daikanyama
店/Jin’s Global
9 N住宅/House N
10 终极木屋/Final Wooden House
(9、10由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