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2 Apr,21(10) 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 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岳文婧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001) [摘要]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生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糖 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并发脑梗死进行分组,描述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不同水平的分布差 异。结果 ll5例患者中并发脑梗死16例:其中糖化血红蛋白<7.O%者3例(19%),糖化血红蛋白>7.0%者l3例 (81%);非脑梗死组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7.0%者70例(71%),糖化血红蛋白>7.O%者29例(29%)。2组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以并发脑梗死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为高。结论糖尿病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 关,糖化血红蛋白>7.O%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重要预测因子及血糖干预值。 [关键词] 糖尿病;脑梗死;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2)10—1056—02 机制包括直接损害血管内膜,导致其对血浆蛋白渗透性增加, 细胞外基质血糖化引起纤维高联,致其弹性减弱或丧失,且外 高血糖尚可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 能力减弱,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重微循环障碍,致斑块和 血栓形成等 。 糖尿病患者是罹患脑梗死的高危人群之一,临床预后差, 病死率高 。 ,但至今对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目标血糖 值的制定尚无定论 。笔者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 c)在糖 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生风险评估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以便为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血糖干预提供实验支持,现将结果 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总之,高血糖可通过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加血管基 质蛋白质的非酶氧化、脂代谢紊乱、三酰甘油升高、低密度脂 选择我院2008年5月一2010年3月收治的 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等途径增加血管内血栓形成的 机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 1.1 一般资料糖尿病患者115例,临床资料描述详细。排除临床资料描述 不详者,如缺少入院初始HbA1 C检测资料等。采用第四次全 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对并发脑梗死患者进行筛选。以是 否并发脑梗死分为2组:脑梗死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 龄52~73岁,平均54.2岁。无脑梗死组99例,男43例,女 56例;年龄56~76岁,平均57.7岁。2组病例年龄、性别之 构成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HbA1 C水平增加并>7.0% 者并发脑梗死的风险比HbA1c水平<7.0%者明显增高,提 示高血糖在脑梗死的发生中具有促进作用,HbA1 C>7.0%可 能是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重要预测因子及血糖干预值。在糖 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策略方面,将HbA1 C控制在7.0%以下 可能有助于降低糖尿病人群的脑梗死发生率并改善其预后, 但本研究样本量偏小,其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量研究的支持。 [ 参 考 文 献 ] [1] Gray CS,Hildreth AJ,Sandewcock PA,et a1.Glucose-potassium-in・ sulin infus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stroke hyperglycaemia:the 1.2统计学处理 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 检验,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 11.5。 2 结 果 脑梗死组人院初始HbAlc<7.O%者3例(19%),HbAlc> 7.O%者13例(81%);非脑梗死组入院初始HbA1 c<7.0%者 70例(71%),HbA1C>7.O%者29例(29%)。2组患者 HbA1 C分布情况有显著性差异(x :16.039,P=0.000),以 并发脑梗死组患者HbA1 C水平为高。 3讨 论 UK Glucose Insulin in Stroke Trial(GIST—UK)[J].Lancet Neu- rol,2007,6:397—406 [2] 焦红丽.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l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6(5):82 [3] 资道君.糖尿病、高皿压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特点 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131—133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 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 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5]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 脑梗死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事实上已有调 查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 6倍 。而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一项研究亦指出,餐 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甚至已有发现糖尿病患 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卒中风险率即可见明显增加。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高血糖可能通过系列机制导致 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并最终促进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这些 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6] 孙岩,于晓华.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70例临床分析[J].实用 糖尿病杂志,2007,3(2):64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2 Apr,21(10) ・1057・ 辛夷、苍耳子对支气管哮喘患者Thl/Th2比值 及炎性递质的影响 李景福 (河北省宽城县医院,河北宽城067600) [摘要] 目的 探讨辛夷、苍耳子对支气管哮喘患者Thl/Th2比值以及炎性递质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支气 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夷、苍耳子颗粒口服,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2周 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Thl/Th2比值、白细胞介素一4(IL一4)、IL一5、干扰素(IFN—d)、外周血嗜酸性粒 细胞(EOS)绝对值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Th1/Th2、IFN一0【水平均高于 对照组,而IL一4、IL一5、EOS绝对值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炎性递质释放。 辛夷、苍耳子可调节哮喘患者Th细胞免疫失衡,抑制 [关键词] 辛夷;苍耳子;支气管哮喘;Thl细胞;Th2细胞;炎性递质 [中图分类号] R0562.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2)10—1057—02 腹静脉血6 mL,分成2等份,离心后保存并编号。一份利用 流式细胞仪以荧光三标记法检测Th细胞亚群,标记CD 抗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以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气 促及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气道慢性炎症。其发病由多种细 胞参与,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及T淋巴细胞等, 并与免疫失衡及炎性递质释放过多密切相关。哮喘在祖国医 学中称为“哮病”、“喘证”,近年来,由于激素的不良反应逐渐 被认识及重视,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大进展…。本研究 选择治疗哮喘组方中具有较强抗过敏作用的辛夷、苍耳子,探 讨两药对哮喘患者Th细胞免疫平衡及炎性递质释放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体,再以CD 抗体区分CD 及CD 细胞,最后以IL一4、 IFN一0【抗体区别Thl及Th2,计算Thl/Th2比值;另外一份 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一4、IL一5、IFN—d 的表达水平。另外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2 mL,采用常规 伊红染色法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绝对值水平。以 上所有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4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积分改善率:(治疗 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分×100%。积分改善 选择2009年3月一20l1年3月收治的支气 率≥66%为显效,26%~65%为有效,≤25%为无效。 2结 果 1.1 一般资料管哮喘患者60例,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男34例,女 26例;年龄28~66岁,平均43.2岁;病程2~17 a,平均8.3 a。所有患者入组前1个月未服用过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 素,且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结核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 2.1 临床疗效比较于对照组,见表1。 治疗组显效率、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妇女及不愿服用中药治疗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 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予吸氧、静滴抗生素抗感染、雾化 或静脉应用激素及p 受体激动剂解痉平喘、止咳祛痰等常规 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辛夷颗粒1包(0.5 g/包,相当于 生药辛夷10 g)及苍耳子颗粒1/2包(0.5 g/包,相当于生药苍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治疗前后Thl、Th2及Thl/Th2比值比较治疗后治疗 耳子10 g)开水冲服,每日1次。治疗2周。 1.3检测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采集患者清晨空 组Thl、Th1/Th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h2水平明显低于对 照组,见表2。 [7] Bartnik M,Malmberg K,Norhammar A,et a1.Newly detected abnor. mal glucose tolerance: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long—term outcome [10]De Vriese AS,Verbeuren TJ,Vande V,et a1.Endothelial dysfunc. tion in diabetes[J].Br J Pharmacol,2000,130:963—974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 Heart J,2004,25(22):1990— 1997 [11]张惠芬,迟家敏,王瑞萍.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5:390 [8] 陈诺奇.高血糖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的影响[J].中国糖 尿病杂志,1996,4(1):18 [1 2]Milionis HJ,Rizos E,Goudevenes J,et a1.Components of the meta. bolic syndrome and risk for first-ever acute ischemic nonembolic [9] 杨兵全,范振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干预政策[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3(2):69—71 stroke in elderly subjects[J].Stroke,2005,36:1372—1376 [收稿日期]2011—07—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