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讲义
年 级: 辅导科目: 课时数: 课 题 第一章第一节 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及相关实验。 2、了解模型法和实验法,增强科学方法意识。 3、回顾初中物质结构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一、知识梳理 1.古代对原子的认识 惠施;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墨子: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 2.近代对原子的认识 (1)近代道尔顿的原子论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成为原子; 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 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2)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发现电子) 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体内,电子则均匀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打破原子不可再分理论) (3)x射线以及铀放射性发现的发现 x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贝克勒尔发现放铀射性现象 (4)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证明原子的可分性的重要科学发现和现象分别是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5)α射线和β射线的发现 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1899年他发现放射性辐射中的两种成分并分别命名为α射线(可以产生He粒子流)和β射线(可以产生电子流)。 (6)α粒子散射实验 把1g金打成尽可能薄的金箔,经计算此金箔大约由400层金原子排列组成。 下面是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图。 (1)α粒子构成微粒是_______________,α粒子在真空中能穿过金箔的原因是质量相对来说_______,速率________(光速的1/10),带____电荷,能对其它带电微粒产生较强作用。 (2)根据卢瑟福预测的结果,能看到α粒子的点是_________,1 / 4
21 第一章第一节-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设计无答案
其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而根据实验的结果α粒子所出现的点是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卢瑟福因为在原子结构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他的主要功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认为: 绝大部分α粒子能直线穿过金箔,说明原子一定是中空的; 极少数的α粒子能被金箔偏转,有的还被直接弹了回来,说明在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 (7)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的体系。 (8)放射性元素的三种射线 α射线——氦原子失去电子后的正离子(He2+) β射线——电子流 γ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9)波尔模型 电子在固定轨道运动; 每层轨道上电子具有的能量不同电子在跨越轨道时要吸收或者释放能量。 3. 现代对原子结构认识 电子云模型:电子绕核在极小空间作无固定运动轨迹的高速运动, 无固定方向和运动轨迹,只能用电子云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概率大小。(黑点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出现概率大小) 二、典型例题 1.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中,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是( ) A.惠施 Bt墨子 C.老子 D.孔子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估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 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其中不确切的是( ) A.只有③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有①②③ 3.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说法正确的是( ) ①所有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②只有铀具有放射性;③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④放射性元素的放射现象不是自发的,需要外界条件(如光照)来引起的 A.①②③④ B.③ C①②③ D.①④ 4.卢瑟福在研究元素放射性时发现,放射性元素可以放出三种射线,下图中A、 B、C分别代表三种射线。 其中A代表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 B代表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 C代表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 5. 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在打开原子结构大门中的伟大贡献是( ) 2 / 4
1 第一章第一节-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设计无答案
①发现了电子 ②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 ③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 ④提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物质和电子构成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的理论主要内容有( ) 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原子核 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 三、课堂练习 1.在历史上,人类对原子的探究经历了多个阶段。请将有关科学家与提出的观点用直线连接起来。 惠施· ·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 墨子· ·物质是由极小的被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的 德谟克利特·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道尔顿·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汤姆孙· ·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卢瑟福· ·近代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和性质相同、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 2.应用元素放射产生的α粒子作实验,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关于卢瑟福的这一科学成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偶然想象得出的结论 B.是应用和创新取得的成就 C.是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研究的结果 D.是为现代原子论打下了基础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发现电子后,很快创建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B.放射性及α粒子的发现为打开原子结构的大门打下了基础 C.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是在思考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后得出的 D.从古典原子论到现代原子论的过程说明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4.原子是( ) A.构成物质不可再分的微粒 B.化学变化中的基本微粒 C.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D.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5.关于α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氦离子 B.具有穿过原子的可能性 C.能够击穿原子核而不破碎 D.在轰击金箔时少量被散射 6.一种能产生正2价的氦离子的射线称为__________射线,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偏向______极;另一种能产生电子流的射线称为_________射线,在外电场偏向_____极;还有一种被称为______射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7.在多少克水中所含的氢原子与48 g甲烷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 四、课后作业 1.提出古典原子论的是( ) A.惠施 B.墨子 C.德谟克利特 D.道尔顿 3 / 4
1 第一章第一节-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设计无答案
2.在1903年,汤姆孙提出的有关原子的观点是( ) A.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B.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C.物质是由极小的被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的 D.原子像个面包,电子则像均匀分布在面包中的葡萄干 3.贝克勒尔对伦琴发现x射线,卢瑟福对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共同的态度是( ) A.仅感到十分奇妙 B.提出新的问题并去探究 C.兴致勃勃地谈论人家的发明 D.对别人的事毫无兴趣 4.关于卢瑟福等研究放射性蜕变产生的射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α粒子是H+ B.β射线是电子流 C.γ射线是电子流 D.β粒子是He2+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微粒叫原子 B.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微粒叫原子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6.古典原子论、近代原子论、__________模型和____________模型、现代原子论,是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其中提出上述两种模型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摩尔是___________的单位,l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__________个微粒。 8.在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绝大部分α粒子___________金箔,这说明原子是______________的,少数α粒子发生______________,个别的甚至____________,这说明原子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 9.硫酸( H2SO4)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4.9 g H2SO4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4.9 g硫酸中含H2SO4分子______mol,含氧原子_____________个,含氢元素_______g。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