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非遗学堂的建设与研究淤产教融合视域下“侗寨·五娘”秦海宁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柳州5616)
[摘
很多专家在对非遗学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增高。经过调查发现,
以“侗寨堂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这导致传统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与社会脱节。因此,·五从娘”的非遗学堂为例,站在产教融合的角度探讨职业学校与地方有关部门在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互动,而将非遗盘活,进而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关
五娘;非遗;建设键词]产教融合;侗寨·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1)26-0040-02
[中图分类号]G712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产教融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为了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得以发展,就需要通过创新驱动的方式促进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可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性发展,进而为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职业学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非遗学堂的建立可以使并为非遗商当地的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刻的了解,
业价值转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促使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中。
校企合作做出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于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具新的指示。实际上,通读相关文献就可以发现,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鼓励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双方应当对自身原有的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度进行改进,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学校培养的优质人才可以在企业中游刃有余地处理事务。第二,随着生产知识的主体逐渐从单一化趋向于多元化,因此,近年来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是校企双的关系逐渐趋于模糊。由此看来,
这种情况在方在深度对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需求,
这是因为非遗作为一种非遗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之间更为明显,
如果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将其,即将走向没落的传统技艺,“盘活”更是能为当地的少数那么不仅有利于非遗日后的传承与发展,一举两得[1]。民族带来经济收益,
但是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非遗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的这就过程中都面临着以下问题: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不足,导致非遗文化无法与学校的专业进行很好地匹配与发展,进而柳州就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了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组织相关专家和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侗族非遗职业院校,
教师组成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教改课题研究和民族文化历时8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工作,
侗茶、侗画、侗宴”五项侗族非遗技专业群联动,将“侗绣、侗歌、“侗寨·五娘”民族文化品艺相融互促,打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娘”的产教融合发展,柳州牌。不仅如此,为了能够促进“侗寨“侗寨·五娘”的“123+N”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全方位推动现代传承育人模式。具体为:1个核心,即以“侗寨·五娘”非遗为传承创五娘”非遗校内研学平台新教育的核心;2个平台,即搭建“侗寨·“3”即非遗传承人+校内教和校外产商平台;指三级传承人梯队,专业骨干教师)“+N”师(校级技能大师、+专业学生;指整合多个专业,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艺术创作、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的育人全方位地推动侗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效果。经过调查发现,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构建形成了一个政、校、企、行多方参与的侗族非遗文化实践共同体,最终使得“侗寨·五娘”取得不错的成果。2012年以来,培养校内侗族学生茶娘、画娘、厨娘各三代,3000余人,已培养六代绣娘,歌娘、代代改变了侗族学生的人生观、相传。通过“侗寨·五娘”的培养,价值观和婚育观,她们更加追求上进,毕业学生中升读大学1200多人,其余就业学生中不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不仅如此,受“侗寨·五娘”项目的启发,自治区打油茶非遗传承人郭朝阳创立成为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了三江县侗寨五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还为国内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此外,
“侗寨·五娘”各文创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由此看来,非遗学堂的建设深入贯彻了国家提出的产教融合。
二、以非遗新经济促进文创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打造正式发布[2]。在这份报告中明确指出:如今随着时代济消费报告》
的不断发展,有关人员需要借助销售平台来促进非遗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发挥出非遗产品的真正潜力。因此,“侗寨·五娘”非遗学堂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对进行深度解读。
2019年6月,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2019年非遗新经
一、以产教融合催生非遗匠心的传承与文创平台的培育.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目编号:GXZZJG2020A062)阶段性研究成果。
淤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传承创新人才‘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项
-40-
育人◆课题◆反思
第一,为了能够使更多的人对侗族非遗有全面了解,“侗寨·五娘”非遗学堂安排专业教师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掌握其文化内涵,归纳提炼出侗族元素,寻找侗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最佳契合点进行再创造,创新设计侗族服饰品、工艺品、歌舞表演和饮食文化,打通了产业化发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当通过运用新材料、
新工艺等手段,使得文创产品在传统和时尚之间形成碰撞,
在改变消费者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时代适应性和消费的另类需求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一些真正有生命力的侗族文创产品提供展现平台,为社会对非遗活化的模式探索起到了借鉴作用。
第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这意味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增高。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侗寨·五娘”非遗学堂通过与文旅局和文化创意联合会的联合指导、非遗人才培养、非遗时尚产品打造、电商公益售卖等举措,积极推动非遗现代生活化、时尚商品化和发展可持续化,并实现对非遗手艺匠人的品牌宣传和产品推广。通过唤醒、激活、赋能、服务“四部曲”,“侗寨·五娘”以“产学研售秀”打通“非遗新经济”全链条,提升其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现代生产与市场意识;在文化研究梳理环节,联合专业院校和研究学者进行非遗研究和梳理,为非遗创新转化提供支持并发起大学生非遗设计项目,吸引多所高校参与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在产品创新开发环节,撬动时尚品牌和设计师的多元设计力量,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碰撞融合;在电商平台销售环节,发挥电商平台优势为非遗时尚产品提供全链条线上销售支持;在非遗传播推广环节,为非遗策划年轻化、趣味化的线上新媒体传播事件,在城市商圈和文创基地开展各类跨界联合活动。
第三,“侗寨·五娘”非遗学堂需要加大市场的宣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侗寨·五娘”了解到侗族的传统技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广。首先“,侗寨·五娘”非遗学堂需要引领区内外同类院校,牵头成立中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柳州联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侗寨·五娘”系列成果在同类院校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例如:区内的多所职业院校可以到“侗寨·五娘”非遗学堂进行参观学习,并且联合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柳州联盟,
再通过召开“侗寨·五娘”文化论坛的方式扩大侗族传统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其次,非遗文化的学习应当从中小学生开始抓起“,
侗寨·五娘”非遗学堂需要面向中小学,普及侗族非物质文化。例如“,侗寨·五娘”项目可以向柳州市各中小学开展送课进校活动,
通过体验式教学,树立民族文化意识。再次,“侗寨·五娘”非遗学堂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当提高社会的关注度,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使更多的人了解侗族非遗,进而爱上侗族非遗。最后“,侗寨·五娘”非遗学堂还需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侗族文化介绍给外国友人。实际上,“侗寨·五娘”非遗学堂在2016-2019年期间就陆续接待了来自法国、日本和泰国等多所国外职业院校代表团来校进行文化交流。2018年“侗寨·五娘”侗族服饰受邀赴新西兰、澳大利亚展演,获得“最具文化品牌奖“”最佳设计师奖”;2018
课题
年“侗寨·五娘”歌舞秀在中国—东盟博览会首演;2019年与法国里昂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
侗族服饰、侗族打油茶赴法国、意大利展演;2019年受邀参加中国广西—越南广宁青年大联欢演出。这些国际交流平台最终的宣传都十分成功,这充分表明了国际友人对侗族非遗文化的肯定。
三、以文化服务搭建侗族文化产业多元化销售体系
众所周知,通过“侗寨·五娘”非遗学堂的教育能够为学生系统地传授侗族的传统技艺技能,
是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下的全民学习教育,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实践模式,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汲取学习的内容,这大大削减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分界线,因此,这一类型的学习模式又被称为服务学习,其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兼容并包。“侗寨·五娘”非遗学堂在进行侗族传统技艺的教授过程中,需要将其与现代化的专业课程进行衔接。例如“:
侗寨·五娘”之一的歌娘主要是将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技艺与社会文化艺术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有机融合“;侗寨·五娘”之一的绣娘主要是将侗绣这一传统技艺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进行结合“;
侗寨·五娘”之一的画娘主要是将侗族农民画这一传统技艺与工艺美术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茶娘则是将侗族打油茶这一传统技艺与茶叶加工专业、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侗寨·五娘”之一的厨娘则是将侗族百家宴这一传统技艺与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进行结合。第二个特点为社会参与。值得注意的是,
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并不相同,
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服务学习更加注重学习与服务二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型期。在此机遇窗口期“,侗寨·五娘”整合侗族文化产业供应链,打造资源库,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帮助工匠更快速、灵活地感知市场,根据目标人群需求,找到价格与品质的最佳平衡点,为市场提供最优性价比的侗寨产品,创造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侗寨特色品牌[3]。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在这一大形势下,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增高。因此,本文主要以“侗寨·五娘”非遗学堂为例,站在产教融合的角度探讨职业学校与地方有关部门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互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非遗盘活,进而促进侗族人民的经济发展[4]。
参考文献:
[1]吴隽,肖薇薇.产教融合视域下非遗文创产品的培育与销售[J].销售与管理,2019(12):90-92.
[2]智英斌.山西省高校产教融合下非遗传承与管理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9(6):52-53.
[3]钟妍,刘子川,孔德强.基于产教融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非遗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20(4):196-199.
[4]吴以默,维伊图.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用实践演绎非遗传承和产教融合[J].东方收藏,2018(2S):44-45.
因编辑
-王亚青
41-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