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的项目风险与控制
国内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
留守儿童人口学特征。包括:留守儿童分类。周丹将留守儿童分为移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年龄界定。段成荣将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为14岁以下,邹先云认为可放宽到16岁以下,叶敬忠认为可进一步放宽到18岁以下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范方认为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李乐认为学校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质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品质成长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蒋平考察了不同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胡昆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但陈惠惠认为留守儿童不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赵景欣、张克云、杨菊华等认为留守儿童的主要支持体系为父母支持、老师和同辈支持、亲戚支持留守儿童问题社会治理。郭晓霞认为应改变政策制度,改革户籍,加强部门合作;辜胜阻认为应建立学校、社区联动机制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黄永斌认为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生活质量低下、心理问题和安全风险;孙浩、李祥飞等认为有必要建立预警机制
总体来看,国内外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概念、分类、留守儿童状况、留守原因、影响因素、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留守儿童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对留守儿童风险研究缺乏实证调查资料。本文运用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以社会调查为基础,以留守儿童风险管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影响因素分析和干预机制探索,试图建立农村留守儿童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推动留守儿童风险管理的建设。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风险的内容框架,二是社会风险的放大机制。罗杰·卡斯帕森认为,风险的内容框架包括“风险信号、风险事件的信息传递、社会反应机制”三部分,共同形成社会风险;风险的放大机制则包括两个向度,即风险的放大和风险的弱化。在风险的放大向度方面,风险首先在“放大站”进行放大,然后,引发对社会的次级效应。在放
大过程中,有两种放大机制,即信息机制和反应机制。风险的弱化机制向度则相反,但弱化机制与放大机制的方式相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