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探析
作者:王兰芳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20年第08期
摘 要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规划与部署,从长远来看,培养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不仅有利于农民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整个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改革与升级。基于此,以培育高素质的农民为目的,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找出现阶段我国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加以整治。
关键词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0x.2020.24.081
培育高素质的农民能够保证我国农业实现顺利转型,同时也能促进我国转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高素质农民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各项知识与管理技能,适应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农业现代化生产需要,同时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高素质农民应富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以建设新型农村为己任。当前,我国开展高素质农民的教育工作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些许问题,对此,我国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对策进行补救与整治。
1 高素质农民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培养高素质农民能够帮助乡村实施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的首要之义是实现人民的振兴,即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的振兴。国家出台的相关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相关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高素质农民的内在涵义包括农民应具备较强的科技素养,能够主动吸收国家当前引进的各项最新技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信息接收能力。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可以推进农村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引领绿色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1.2 培养高素质农民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当前,我国的农业转型正处于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关期,为了帮助我国从农业大国顺利转型为农业强国,需要高素质的农民作为改革主体,应积极对接农业产业的新业态,践行最新的产业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现有优势,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同时,高素质农民应积极利用现代化的农业产业科技,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推动产业体系实现全方面的转型,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际进程[1]。
1.3 培养高素质农民能够带动全体农民实现发展
高素质农民来自于农民群体,是农民中的优秀代表,其管理能力与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农民这一群体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前,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资本,都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地区也积极利用这一优势,大量招商引资,
实现农村产业与外部企业的有效接轨。然而,部分龙头企业对于农业领域并不熟悉,因此在工作开展中,需要一定比例的高素质农民进行配合与引导,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具有足够的热情与责任心,进而帮助企业在当地能够完全落地,以帮助当地经济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
1.4 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培养高素质农民,往往会在相关的中等教育学院内加入与就业观、价值观、农业新技术、科学理念等方面相关的课程,而这种课程的增加,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引入科技理念,进而培养出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这些高素质人才的涌现,不仅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甚至会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在经过科技理念的洗礼之后,会有意识地寻求一些与农业有关的周边产业进行联合发展,实现。而这种,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除此之外,在高素质农民的带动下,农村会变得更加美好,甚至会吸引城市里的高素质人才来参与农村建设,这种城乡之间的互动发展,有助于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2 全国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机制尚不完善
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但当前,我国关于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发展体系,因此培养出的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效果不
尽如人意。目前,教育部门以职业教育为主,而农业农村部门以职业培训为主。其中,人事组织部门负责实施农村的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科教部门负责实施农业教育与农民的培育工作,结果导致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不能形成合力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2 制度性规范约束了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进程
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尚未被纳入国家免费助学的体系内,这一现状直接影响了全国农业院校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应的予以支持,但各种尚未遍及全国且其地方性的意味较为浓厚,进而导致中等职业院校的招生逐年递减,影响了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2]。
2.3 缺乏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的各项
现阶段,我国培养高素质农民的相关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弹性制缺乏,农民想要进修,必然要进入相关的职业学校进行学习,而农民目前面临着学习经费不足和学习时间不够两个困境。农民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照顾农田、水利等,也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費用在相关农业问题上。因此,无法在学习与农业两方面做到兼顾。2)国家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不足。中等职业院校是农民进行学习进修的主要场所,而目前中等职业院校也面临着不少困境:①相关经费不足,无法支撑农民免费制、弹性制的需求,这也与国家没有完全覆盖有关;②相关招生不健全,导致中等学院的招生指标逐年递减,农民失去了进修场所,自然不利于高素质农民的培养[2]。
3 开展高素质农民培养工作的措施
3.1 建立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协调机制
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因此我国应积极开展统筹组织工作,将的指示精神及时地传递给各部门和各单位,农业部门应主动与财政部门、门等相关部门展开合作,推进以农村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管理文件的通过,同时强化各部门的分工协作,既要明确各部门的相关职责,也要形成工作合力,进而达到推进农村新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3]。
3.2 积极出台与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的各项
现阶段,我国农业院校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并不高,因此应针对这种现状,将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的免学费范围内,积极健全弹性制的非全日制学历学籍注册管理制度,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的学习方式,尽快地掌握国家出台的相关规范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技能,在提升自身学历层次的基础上,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加大对于培养高素质农民方针的宣传工作
农民是此次培养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提高其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提高其积极参与素质培养工作的热情与进取心,对开展农民高素质培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相关部门应开展日常宣传与重点宣传,多措并举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作力度;2)相关单位可以采取典型人物宣传的方式,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高素质的农民
教育培训工作,进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与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从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战略,最终帮助乡村实现全面振兴[4]。
3.4 全面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全面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要以农村职业教育学院为中心,有效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教育学院等的作用,实现教育学院的资源倾斜,从而完善“一主多元”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此外,相关农业教育学院要发挥在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专业特色、技术成果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主动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训任务,在学员选送、班级管理、后续指导等方面统筹协调,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大合力。
4 结语
培养高素质农民对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应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工作,出台相关促进高素质农民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要在全社会共同关心与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齐国.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 培育高素质农业从业人才[J].农村经营管理,2020(4):12-13.
[2] 姜伟,翟超群,潘玉兰.昆山市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8):259,261.
[3] 齐国.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为高質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J].中国合作经济,2020(4):15-16.
[4] 叶君勇.加快高素质农民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基层农技推广,2020,8(1):68-69.
(责任编辑:刘 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