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成因与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方法
摘要:针对IT行业用人需求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统一的矛盾,就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作详细分析,提出素质、知识、能力、特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素质;知识;能力;特色;核心竞争力
1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成因分析
到目前为止,笔者所在的计算机学院已经有3届毕业生。通过对毕业生的统计分析和对IT市场的调查,特别是对珠三角各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1市场需求大与毕业生求职难的矛盾
2009年,珠三角地区共举办各类招聘会20多场次,招聘的岗位达10万个。据珠海市人力资源中心统计,珠海全年招聘企业有8 778家,提供招聘职位约72 487个次,按照全年招聘企业数量统计,平均每个招聘企业招聘的岗位占13.5%;从学历看,本科以上求职者数量仅为8.41%;从职位需求看,计算机类排在需求第4位,但计算机软件排在招聘困难职位的第3位[1]。
我院2009届毕业生共196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0人(5人结业),就业93人,就业率为97.9%;软件工程专业96人(6人结业),就业85人,就业率为94.4%。按2009年12月31日的统计,我院200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2%,申请暂缓就业的学生为9人(已工作,原因为未解决户籍关系,计算在就业率内),占毕业生总数的4.6%,专业对口率:计
算机42.2%,软工65.6%,就业地点:省内计算机81人,软工77人,其余为省外就业。总体签约(三方协议)率为44.68%,灵活就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从以上数据(不包含灵活就业)签约率看,我们发现,一方面社会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学生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本专业岗位。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全国各地大学生汇聚珠三角地区,使本地求职者感到强大的压力,缺乏求职优势;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就业思想不够解放,既不愿意通过降低薪酬和降低单位选择标准的方法来实现就业,也不愿意离开本地选择参加“三支一扶”等其他就业。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眼高手低,社会生存能力弱,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
1.2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纵观全国有800多所大学有计算机学院(系)[2](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在线),那么多的学生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习,如果不加区分,同质化、无特色,与市场脱节,如何才能让用户满意?笔者以为,导致问题的原因如下。
1) 培养人与使用人的理念和标准不统一。
我们接触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应聘学生在校内有参与课题或项目研发的经历或有一到两年的实践经验,精通一到两种主流开发工具,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应用技能,基础扎实,又能了解当前主流的开发模式与技术,有基本研发思路,有规范的研发流程观念等。但很多院校一味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一个模式培养,缺少层次和个性化,导致千人一面。理论学了很多,但蜻蜓点水,理论与实践又缺乏紧密联系,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没有体现层次性和差异化,没有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观,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无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2) 社会用人与学校培养人存在着脱节和断档。
为什么存在“一边是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用人单位的人才匮乏”现象?这是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没有实现“零距离”导致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业界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听也没听过,更不要说使用了。由于教学计划相对滞后,学生实践时间所占比重较少,导致学生项目经验缺乏,面试时很多涉及研发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学生回答不出来。
3) 学生就业观亟待改变。
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部分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功利化,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眼高手低、斤斤计较,从而出现就业难。
4) 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
以我们学院为例,通过我们的统计分析,每年入学的学生中,会有1/4很喜欢所选择的专业,并能积极主动学习;有1/2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能保持跟上即可;还有1/4的学生根本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处于“被选择”状态,学习没有兴趣,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游或其他方面,经常出现挂科,最后即使勉强毕业,也无长处。因此,教育体制设计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就业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总之,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学业不精,导致学生能力不强、毫无特色,产生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期望的落差,致使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和签约率下降。
2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一般指组织具备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的能力及取胜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是企业或个人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3]。就业竞争力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属于自我的、唯一的、别人不可比拟的,个人在就业竞争中拥有的并被用人单位赞赏和需要的独特能力。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东西,而核心竞争力正是这种个性的高度集中反映。
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出素质、知识、能力、特色四位一体,和谐统一。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是指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是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如心里素质、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等[4]。知识是指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专业技术程度。即是否具有合理的、够用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否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边缘知识,是否对专业领域有清晰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能力体现在学习能力、信息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特色一般是指某一种或综合能力的特殊体现,是有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知识是基础,素质是核心,能力是品牌,特色是亮点。
笔者服务的学校是一所独立学院,其中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以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我们曾经就“就业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并给出多选项调查:你认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选项包括①专业技能;②创新能力;③道德修养;④团队合作精神;⑤持续的学习能力;⑥组织管理能力;⑦社会适应能力;⑧人际交往能力;⑨抗压能力。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
力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次之。去年,我们发起成立了校外导师团,聘请政府职能部门和IT企业领导、专家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把脉定位,由此得到的共识是:品德、素质为先,能力次之,有独到之处最受欢迎。
因此,不论专家、学者还是学生均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文修养、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以及有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
3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对策
3.1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培养
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5]。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种硬实力,那么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品质就是一种软实力。拥有软实力是一种隐性的、根本的竞争力,它的实质与广义定义中的非智力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表面上反映了个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等,实质上则反映了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自我规划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挖掘培养的潜力,是毕业生能力要素中较高的成份。在硬实力基本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前提下,软实力则成为是否被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
我院在教学改革中,把培养人才理念由“T”型改为“∏”型,借鉴上海交大夏中义教授“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理念,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才并重。在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系列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持之以恒的考评、总结,通过改革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打造以思想道德品质“诚、勤、信、行”为优势和特征的品牌。
3.2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还学生选择权
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在“21世纪教育论坛”的演讲中说: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等于进入了科学之门,不要把他们领到“小胡同”,而要让他在“大观园”中摸索,让他们从中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现实是高中毕业生一进大学就被分配进指定的专业,根本不考虑他了解不了解、喜欢不喜欢这个专业,很多大学生在无奈、痛苦中度过4年大学生活。前文中我已经提到,我所在的计算机学院每年有1/4以上的学生进入所不喜欢的专业学习。古语讲“就兴之所近发挥其所长”,学生不喜欢、不热爱这个专业,如何培养成才?许多毕业生改行就业就在于此。反观国外的大学就没有如此细分专业,像哈佛大学等在大学初年就没有什么系,专业观念非常淡薄,学生有广泛的选择空间。我们教改的做法是打造平台+特色模块的方案,提供各类“菜单”供学生选择。
3.3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我们了解到,金山等软件公司最看重学生的实际问题抽象分析能力和基础编程能力,因此,夯实基础非常重要。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非常熟练的编程能力,有比较好的分析问题能力,有 5000行以上代码经验。在教学计划中,要通过加大学分、学时和提高实践比重等着重体现加强外语、高数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特别应加强C/C++或java编程能力的培养。对于外语、语言编程等核心课程应编写能力考核大纲,明确能力培养要求。总之,通过加强实践、鼓励创新,加强外语和领域知识,实现特色培养,最终达到实现“外语+专业知识+领域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3.4深化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总结企业对计算机类人才要求的标准后,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其实可
以归结为两个方面:扎实的基础与规范的职业习惯,要求对新技术敏感并有实际开发能力。而归结到学生层面其实就是学生是否具有可直接为企业产生效益的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能得到实际开发的经验,经历实际开发过程,必须让学生掌握一种主流的开发技术,使企业在对我们学生进行面试或笔试的时候就以得到这样一种印象:我们的学生可具有直接为企业产生效益的能力。
我们在积极探索分层次、特色化教学,构建复合型专业等教学改革之时,致力于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加入行业协会,组建校外导师团和讲师团、共建院系、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广泛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训。专业方向选择、教学计划修订和设置高年级专业能力水平考试等创新举措均由双方共同设计完成。通过承接横向合作课题、学生专业协会和导师制项目团队等载体和形式让学生广泛参与,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手段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另外,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既有与软件开发设计第一线的IT企业的合作,也与专门从事培训活动的企业的合作。毕业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如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实习,组织一批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实训,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优秀实习生,或出具就业推荐书。改进毕业设计方法,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加大学生现场实践力度,避免了传统实习环节中走马观花的缺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后期就有面向实际问题的机会和利用专业基础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5打造就业竞争力证书系统
专业技能证书是毕业生获得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是敲开企业大门的
“敲门砖”。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学院要求的外语等级证的同时,还应该取得有分量的专业技能证书、大赛证书,如程序员证书、微软/Java等公司专业技能证书、ACM竞赛获奖证书等。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用人大多是择才而用,许多小型(私立)IT企业不能也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培训员工。所以,毕业生如果有效地掌握和利用技术能力,拥有权威的相关技术资格证书,就为自己在职场上立足找到了一块坚实稳固的基石。
为促进应用技能提高和证书获取,计算机学院建立了相应专业协会和多个项目小组,设计了较完善的以赛促教、以证促学、相互促进的培养体系,学院即将出台学科竞赛学分认定办法、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办法、竞赛经费下拨及管理办法、实践性选修课申报有关规定等。
3.6开展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培养和职业教育同步开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掌握职业发展的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闯过简历关和面试关。通过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或再创业的就业观念。通过对大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的培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职业分析、职业设计,培训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心理、职业规范、择业,知识与要领等职业素质,使学生掌握一些求职的技术与方法。通过系统化的指导,实现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事业一体化设计。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对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作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普遍的指导意见。实践表明,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加强,签约率提高,并受到IT企业的欢迎。因此,我们不仅继续对学生加强基
础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将着力加强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开展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构建素质、知识、能力和特色四位一体,打造毕业生的软、硬实力,实现毕业后与企业工作无缝衔接,得心应手地开展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 甘永峰. 2009年珠海市劳务市场供求信息调查分析报告[R]. 珠海:珠海人力资源,2010:17-37.
[2]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0-290.
[3] 高波涌,陆慧娟. “三本”高级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7):57-59.
[4] 徐涌金,高秋艳. 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08-110.
[5] 杨宜勇,周帅. 我国社会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4):172-183.
The Cause of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Current Employment Status and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Core Competition
ZHANG Ke-jun, ZHANG Zh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Zhuhai, Zhuhai 519085,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ntradiction that IT organizations and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are both difficult to meet each other’s requirements is still an outstanding issue. The essential cause of this problem is that the standards of the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requirements are not consistent. Therefore, the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hard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factors in deep details. It points out the cultivation method combining four factors: professional quality, knowledge, capabi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improves the graduates’ core competition.
Key words: computer science major; employment; professional quality; knowledge; capability; characteristics; core competition
(编辑:郭小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