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与提升创新能力研究

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与提升创新能力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与提升创新能力研究

陈国华;杨喆

【摘 要】The paper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Dongguan.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paper extracts a principal component from many variables related to innovation ability,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urban comparation.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posed for Dongguan government in upgead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探讨东莞市产业升级的现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诸多与创新能力有关的变量中提取主成分,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进行市际比较得到一些初步判断,并为东莞市提升主导的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3(033)013 【总页数】5页(P83-86,94)

【关键词】产业升级;创新;主成分分析 【作 者】陈国华;杨喆

【作者单位】广东联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07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抓住了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历史良机,大力引进外资、技术,形成了以外源拉动、劳务出口、外延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迅速从农业县转变为全球知名的加工制造业基地,高速经济增长掩盖了产业层次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等矛盾和问题。东莞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细分的产业结构单一,以加工贸易为主。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区域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国家宏观力度加强的情况下,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发展模式,都必须进行调整。2008年汪洋在东莞调研时指出:“如果东莞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欧元区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东莞遭受重创,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再加上本地消费不旺,东莞市出口工厂普遍订单下降,业务量减少,许多企业亏损;同时,由于两头在外的企业境外融资难度加大,以及欧美采购商付款期加长,导致东莞市很多企业还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生存空间受到压缩。据东莞统计信息网的数据,2011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 352.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增幅比2009年下降17.8%;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增幅比2009年下降0.5%。国际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影响日益加大,致使我国整体出口贸易形势略显紧张,东莞市的产业升级面临多种困难。 1.1 企业生产成本日益增加

东莞市厂房建设成本大幅度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每平米几十元上涨到如今约1 000元每平米。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累积升值5%左右,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接近6.37。原材料涨幅明显,以铝锭为例,一年内上涨了17.3%,而与棉花、石油有关的原材料涨幅更大,甚至在30%以上。劳动力成本从1994年的350元上升到2008年的770元,2011年最低工资标准1 100元,

近年增幅明显加大,2011年以来工人工资上涨了至少20%,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在国家惠农、劳动力结构自身变化和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东莞企业对短期内劳动力成本快速地、大幅度地上升应对不足,过去主要依靠低劳动成本竞争的企业面临困境。 1.2 资源瓶颈作用日益显著

东莞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增长所依赖的是资源大量消耗,环境压力越来越大。2010年东莞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61.9996 亿千瓦时,相比1996年的63.9亿万千瓦时,年增长率达到63%,远超经济发展的速度。到2010年底,东莞目前城市建设面积已占实际面积的 40%左右,该比例甚至超过了,接近城市建筑覆盖面的临界点,有些镇已经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与此同时,东莞的环境污染也日益加重,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内河受到严重污染,酸雨次数越来越频繁, 平均每下三场雨就有两场是酸雨。 1.3 产业空心化趋势开始显现

外源型经济占东莞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以加工贸易占出口的比重来衡量,东莞年均约93%,全国最高。“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方式下,外资企业在出现成本优势弱化,国家加工贸易、劳动、环保等调整等生存条件改变的情况下,随时可以外迁。2010年末,从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情况看,外企数量为5 202家,与2009年的8 130家相比明显减少,投资总额从2009年的400.88亿美元下降到304.04亿美元,注册资本从2009年的288.04亿美元下降到180.43亿美元,其中外方注册资本从274.12亿美元下降到155亿美元。外资这种候鸟式的迁移方式容易导致本地产业空心化,产业安全令人堪忧。从东莞目前支柱产业的内容上看,在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结构中,占主导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40%下降到2007年的28%、2009年的23%,并逐年下降,而整个产业结构也表现为多样化、分散化即主导产业空心化趋势。

1.4 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周边城市转型升级对东莞市形成压力。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作为珠三角地区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增长极,广州和深圳的吸引能力远远超过扩散能力,东莞正好位于这两个核心区域的引力之间。在后危机时代,尽管全球流动性泛滥,但是发展地区的资金在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更为谨慎;此外,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更为丰富的惠州、韶关等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也对东莞构成竞争。 为了摆脱当前困境,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是必由之路。

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东莞与广东省其他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对东莞市创新能力进行判断。本文选用广东省统计年鉴2011年关于广东省21个城市的截面数据,用V1描述这21座城市,选取了19个与创新能力有关的变量,分别是V2研发人数、V3研发内部经费、V4所属研究机构个数、V5所属研究机构从业人员数、V6科技活动人员数、V7经费收入、V8拨款、V9经费支出、V10科技经费支出、V11新产品产值、V12新产品销售收入、V13新产品出口额、V14图书馆数、V15档案馆数、V16中学数、V17高中毕业生人数、V18城市户籍人口数、V19大学数、V20大学生人数。

首先,需要选择是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方法还是协方差矩阵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此先求出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观察,发现变量之间大部分相关系数在0.5以上,而且从经济学直觉上也可以感觉到变量之间大部分是相关的,因此选择相关矩阵方法,先进行没有经过因子旋转的初始主成分分析,得到总方差解释表,如表1所示。

再进行适当性检验,通过SMC和KMO检验,判断是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如表2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变量的SMC值都在0.7以上,而且根据Kaiser-Meyer-Oklin抽样精度检验,KMO总计0.584,超过0.5。

一般选取主成分的个数通常按照累计方差解释度达到85%以上,因此应选择三个主成分。为保险起见,做碎石图(如图1),观察主成分的特征值随其个数的变化情况,来判断保留多少个主成分。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主成分个数达到5个以后,图形变得平缓起来,在前三个主成分的图形变化很陡峭,因此,初步证实了累计方差解释度的判断,可以保留3个主成分。只列出前三个主成分载荷表,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第一个主成分和变量V4所属研究机构个数、V5所属研究机构从业人员数、V6科技活动人员数、V7经费收入、V8拨款、V9经费支出、V10科技经费支出、V14图书馆数、V15档案馆数、 V16中学数、V17高中毕业生人数、V18城市户籍人口数、V19大学数的相关系数较大,除了V15档案馆数略小,只有0.1956,几乎都在0.2以上,而与变量V2研发人数、V3研发内部经费、V11新产品产值、V12新产品销售收入、V13新产品出口额的相关系数较小,说明第一个主成分反映的是主导的创新能力指标。第二个主成分和变量V2研发人数、V3研发内部经费、V11新产品产值、V12新产品销售收入、V13新产品出口额的相关系数较大,与V16中学数、V18城市户籍人口数的相关系数较微弱,勉强大于0,与V4所属研究机构个数、V5所属研究机构从业人员数、V6科技活动人员数、V7经费收入、V8拨款、V9经费支出、V10科技经费支出的相关系数为负,说明第二个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意思的是,两个主成分与V20大学生人数的相关系数为负,这反映了大多数大学生初到社会工作从事的都不是具有创新力的工作,并没有促进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从因子载荷图(如图2)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点。

如图2,越靠右的变量与第一个主成分的相关性越大,越靠上的变量与第二个主成分的相关性越大。基本上这些变量可以分成三组:第一组是变量V2研发人数、V3研发内部经费、V11新产品产值、V12新产品销售收入、V13新产品出口额;

第二组是V4所属研究机构个数、V5所属研究机构从业人员数、V6科技活动人员数、V7经费收入、V8拨款、V9经费支出、V10科技经费支出、V14图书馆数、V15档案馆数、 V16中学数、V17高中毕业生人数、V18城市户籍人口数、V19大学数;第三组是V20大学生人数。

得分图(如图3)表明,在第一个主成分,即主导的创新能力来衡量,越靠右越高,而东莞的排名只排在21个城市的中下游,不及很多城市;在第二个主成分,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看,越往上越高,而东莞的排名还是较好的,仅次于深圳和佛山。综合来看,自主创新能力最好的是深圳,广州虽然在主导下的创新能力的排名远高于其他城市,这可能更多地得益于省会城市的地位,广州亟需提高微观主体的创新能力;相反,东莞需要加强主导下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提高东莞的创新能力上,有着很大的空间。

产业升级活动的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创新只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还要配合制度和组织创新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结合上文的统计分析,笔者对东莞市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提出对策建议。 3.1 地方搭建创新平台

地方吸取以往产业发展重招商、轻规划的教训,做好详细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建设高新工业园区,培育专业镇。着力提高科技园区的建设质量,在进一步改进园区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做好园区的软件建设,提供好配套服务,使之发展为东莞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地推动东莞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以营销的理念来设计、执行、控制社会发展的方案,使目标团体和个人接受的某些观念、理想或措施,通过市场环境分析、顾客行为的研究,对市场进行细分与组合,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塑造正面的、有影响力的产业形象,打造城市名片,搭建国际化、规范化、透明化的交流平台,提高投资机构和评级机构对东莞投资营商环境和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和评估,以引入新的、高质量

的外来投资,为产业生机注入新的活力。 3.2 产业就地升级和转移并举

产业就地升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的改造和升级,而产业转移是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密集型产业,二者都是产业升级的手段和方式,不可偏废。东莞市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尽管目前遇到劳动力和土地、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上升,但既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工作效率和技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就地改造和升级,也要看到资源禀赋优势的动态变化,借鉴我国地区等产业升级经验,研究企业发展成功案例,通过引入新工艺、新技术、新管理流程来节约劳动力,并与周边地区合作建立产业专业园区,承接高端产业、转移低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3.3 打造制造业总部经济

制造业总部经济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总要结合点。地方应当贯彻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精神,抓住“深莞惠”经济圈一体化的机遇,在产业结合部、人才聚集处、交通和信息交汇处打造总部经济试点园区,在东莞大道两侧形成总部经济长廊,提高准入门槛,选择大型优质制造企业的研发总部入驻。整合本地企业资源,鼓励本地制造企业的总部聚集到市区或总部经济试点园区,通过委托加工、设立分厂等形式,将纯制造的生产部门迁移到专业镇、城市外围或者其他城市。通过对总部和纯制造生产部门的分割,实现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升级演进。 3.4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工业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在前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占较大比重,而在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占有较大比重。需要发展与制造业有前向后向联系的产业,延伸出新型高端产业,以现代服务业提高东莞产业总体水平,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由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链接。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吸引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零售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企

业入驻并培育本土现代服务企业,建立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业及各类国际性、区域性、专业性会展、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动漫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步形成若干个世界性营销服务中心和商务区。 3.5 加强各项扶持力度

在信贷扶持上,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的方式,对中小工业企业和加工贸易型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对银行贷款风险和担保公司风险进行补偿,对企业进行贴息。建立重点支持企业名录,遴选符合产业导向、具有创新能力而又符合银行信贷门槛的企业,落实银行“贷款”管理办法,清除企业资产产权上的制度障碍;与行业协会配合,建立和完善担保机制,引入境外商业性担保机构,实现商业化运作。在人才扶持方面,借鉴中关村、硅谷经验,聚集拔尖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搭建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创新平台和创业支撑体系并给予启动资金支持,同时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联合教育、社保、卫生等部门出台相关管理细则,切实解决各类人才的住房、医疗以及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确保人才安心工作和生活。在土地方面,对旧厂房用地整合改造用于发展经市经信部门认定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即介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且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调整改造用地的土地出让金的市镇村比例,设立专项资金对土地使用权人进行补贴,逐步减免改造用地的土地出让金,提高土地承载力,容积率不设上限。

【相关文献】

[1]崔学海. 东莞产业升级的可行性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26-228

[2]龚锋,刘继云. 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台商:困惑与出路 [J] .广东经济,2010(6):27-31 [3]刘斌. 东莞新经济形势下的产业升级分析 [J].特区经济,2009(4):40-41

[4]刘继云,刘忠良. 地方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以东莞为例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53-60

[5]孙宵汉. 东莞模式的成就、挑战与未来 [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2):72-76

[6]王先庆. 新时期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 [J].广东科技,2011(7):62- [7]许新华. 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的困难及思路 [J].特区经济,2011(4):32-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