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05例肿瘤患者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观察

105例肿瘤患者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观察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8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年第5卷第21期2018Vol.5No.21

105例肿瘤患者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观察

张雅明,程龙领,李 梅,李 明,何明翠

(安徽省利辛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安徽 亳州 236700)

【摘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临床状态下的D-二聚体水平,得出结论:临床收治的癌症患者要检测血浆D- D的数值,由此可以对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程度做一个准确的估计,同时还能够预测患者疾病的发展程度,同时D-D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肿瘤的进展。

【关键词】D-二聚体;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021.8.02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increase of D- two polymer in 105

patients with tumor

ZHANG Ya-ming, CHENG Long-ling, LI Mei, LI Ming, HE Ming-cui

(People's Hospital of Lixin, Anhui Bozhou 236700, China)

D-二聚体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指标之一,其水平的高低能够反应患者是否存在继发性纤溶情况,可以对溶栓治疗的疗效如何加以判定。近年来多在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中异常升高。因我院肿瘤科近年单病种执行较规范,本文通过收集560例我院肿瘤科患者中105例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患者进行观察,旨在探讨对肿瘤患者D-二聚体升高的防治。

表1 转移组及非转移组癌症患者D-D水平比较(x±s)

分组发现转移组未发现转移组注:P<0.05。

病例数5649

D-D943.74±12.53328.25±12.71

表2 化疗及未化疗组患者抗凝 治疗前后D-D水平比较(x±s)

分组化疗组未化疗组注:P<0.05。

病例数5550

D-D547.26±13.15345.03±19.0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12月我院肿瘤科收集肝癌、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胰头癌、胆管癌及食管癌患者共560例,其中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有105例,年龄在39~82岁,中位年龄61.5岁。通过对化疗组及未化疗组,转移组及未转移组,Ⅰ+Ⅱ期与Ⅲ+Ⅳ期D-二聚体值进行比较,不同肿瘤的D-D值及血栓形成率下D-二聚体值进行比较。

1.2 检测对于收治的所有研究病例均应用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静脉血)1.8 mL,抗凝条件为109 mmol/L枸椽酸钠:血液为1:9。将采集的血液标本按照3000 r/min进行离心,离心时间为10 min,将血浆分离之后在2 h以内对患者的D-二聚体进行检测,选用的仪器为:BE Thrombolyzer Compact-X全自动血凝检测仪,检测FIB的方法为Clauss法,检测D-二聚体应用免疫比浊法,操作者要严格按照规范实施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不同分期肿瘤患者D-D水平比较(x±s)

分组Ⅰ+Ⅱ组Ⅲ+Ⅳ组

注:P<0.05。

病例数5847

D-D247.46±12.43645.05±15.71

3 讨 论

有关资料表明[1],患有肿瘤疾病的病人机体的血液抗凝系统会发生改变,其纤溶系统也会发生改变。Amand trousseau早在1865年[2]就研究出了恶性肿瘤和血栓形成有密切联系的这个结论,这就揭示了血栓可能是癌症发生的先决条件。还有其他的研究结果显示,疾病恶性程度高或者是为晚期癌症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要显著高于恶性程度低或者是早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晚期癌症病人其在血栓发生几率方面是很高的。有文献报道[3]上述情况在如下病人群体中多见:脑肿瘤、晚期卵巢癌等等,表现为非激惹性VTE的部分患者可能患有隐匿性癌症。晚期恶性肿瘤的病人可能会出现凝血、纤溶系统、内皮细胞激活及内源性抗凝防御活性的下降等情况,疾病恶性程度较高或者是晚期癌症患者处于DIC前状态、血栓前状态或者是有新的血栓出现,这些患者人群发生出血、血栓等的几率是很高的,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DIC,患者的治疗效果差,针对这些情况应用的治疗药物,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从临床有关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到:晚期肿瘤患者在临床上存在一个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程序。

结合上述论述和此次研究结果可见,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合B超等辅助检查有助于病情观察和判

2 结 果

癌症患者在不同情况下检测出的D-D水平对比情况,详细情况见表1,表2。表3。不同肿瘤D-二聚体值对照后发现肝癌、胰腺癌D-二聚体值最高,其余分别是结肠癌、胃癌、直肠癌、肺癌D-二聚体值依次下降。血栓形成率以胰腺癌最高,为38.39%,其次为肝癌及肺癌,分别为30%和26.32%。具有显著差异(P<0.05)。

2018年第5卷第21期2018Vol.5No.21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9

口腔根管治疗牙髓根尖周病的疗效分析

李 萍

(常州钟楼区邹区卫生院口腔科,江苏 常州 213100)

【摘要】目的 本篇文章分析口腔根管治疗方式,对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4年~2017年12月到某院进行牙髓根尖周病治疗的患者108例,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8例。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编号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4例。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9.23±4.59)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50.11±4.87)岁。对照组患者使用多次根管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使用一次根管治疗方法。结果 对照组患者使用多次根管治疗方式,治疗有效率为79.63%,实验组患者使用一次根管治疗方式,治疗有效率为94.44%。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口腔炎症消退时间约为12天,口腔恢复正常时间约为11天,对照组患者口腔炎症消退时间约为18天,口腔恢复正常时间约为15天。结论 实验组患者使用的治疗方式更有效,对患者疾病恢复更有意义。

【关键词】口腔根管;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021.9.02

牙髓根尖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根尖周围组织部分,例如牙骨质或是牙槽骨等疾病。引起牙髓根尖周病的原因较多,包括感染原因,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并发症,例如患者本身患有亚随便,通过牙齿传到牙齿根尖部位,造成牙髓根尖周病。除了由于感染并发症引起,还包括患者牙齿根部受到创伤,例如突然的撞击或是跌倒等现象,都会引起患者牙髓根尖周病。患者牙齿根尖周围发生肿瘤,同样会引起该疾病。对该疾病的治疗,通常使用根管治疗方式,本篇文章分析口腔根管治疗方式,对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效果,讨论如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多次根管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使用一次根管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使用多次法根管治疗,使用15号根管锉对患者进行根管地位,测量根管长度之后,将根管口进行堵封,每周进行两到三次复诊,确认患者根管能够进行填充。保证患者根管能够进行填充治疗之后,对患者进行根管填充。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时,需要使用高速涡轮牙科手机,以及使用根管冲洗针,使用倒钩拔髓针以及光滑髓针。实验组患者治疗方式,首先使用注射用药剂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对患者进行跟髓拔出,对跟髓室根管部位进行冲洗,冲洗时选择使用双氧水或是生理盐水。使用准备好的根管中上段,采用侧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根管填充。填充后注意对患者口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患者填充部位出现感染现象或是有并发症出现。对患者牙齿牙髓填充效果进行检查,若患者填充部位出现问题,应该及时对患者填充部位进行修改和矫正,保证患者根管部位一次填充完成。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要注意对患者常规的术前检查以及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处理。保证患者手术实施的环境处于无菌环境中。其次对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或是其他并发症,若患者出现并发症,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处理,防止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加重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7年12月到某院进行牙髓根尖周病治疗的患者108例,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8例。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编号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4例。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9.23±4.59)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50.11±4.8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并无显著性差异,分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进行排除标准,排除身体其他器官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排除对该治疗方法过敏或是不能坚持接受治疗的患者;选择经确诊患有牙髓根尖周病的患者。患者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试验研究,且自愿接受参与本次实验研究。

断疗效。

Oncology,2006,24(3):484-490.

[3] Di Nisio M,Ferrante N,De Tursi M,et al.Incidental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mbulatory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J].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2010,104(5):1049-1054.

参考文献

[1] 黄希芬,裴文仲.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预后中的意义[J].实用心脑

肺血管病杂志,2009,17(8):704-705.

[2] Khorana A A,Francis C W,Culakova E, et al.Thromboembolism

in hospitalized neutropenic cancer pati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本文编辑:李 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