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① 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④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宗族关系在夏朝就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商朝在此基础上形成宗法制,西周又在完善宗法制的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各种标准化和官僚制度的建设,中国历史从此摆脱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时期。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1】发展历程:
①萌芽于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②确立于秦朝:三公九卿;郡县制
③巩固于汉代 :中外朝制;推恩令
④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
⑤加强于北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收兵权、用文官、设通判
⑥元朝有新发展:中书省;行省制、宣慰司
⑦强化于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 。
2】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独立;封建政府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融合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影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这套制度越严密,人民压迫越严重;绝对的君主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在封建社会末期,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都是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展开的。于秦朝开创、汉代巩固,隋唐完善,宋元的进一步强化,到了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到达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发展趋势:君权逐渐加强 ,相权逐渐削弱 ,直至废除。
中央权力集中,地方权力削弱。
经济
一、农业
农耕经济的发展
1.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精耕细作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井田制
(2)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3)均田制——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4)封建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二、手工业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
A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多;
B手工业技术不断不进步和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手工工场的出现;
D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古代商人地位的起伏
商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商代出现职业商人;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将商人集中设官管理;春秋战国时私商成为商人主体;从战国起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地位受到限制,屡遭打击;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得以提高;名清时,区域化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晋商”“徽商”“闽商”“浙商”。
2.古代货币的发展
商朝时最早的货币产生(贝壳);春秋战国时黄金白银开始用作货币;秦朝圆形方孔钱成为统一的货币,奠定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代纸币流通空前兴盛,成为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明清时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形成银钱并
行的局面。
3.城市经济的繁荣
(1)自周秦至唐:以政治职能和军事职能为主的城市兴起,县治以上设交易场所“市”,但
(2)商业活动受到官府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市坊分明。
(3)宋代: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破界,如晓市、夜市、街市、草市等。
(4)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以经济职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人口密集、商业繁荣。
4.对外贸易的发展
(1)汉代以陆路为主的丝绸之路:丝绸大量出口到欧洲,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沿途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
(2)唐宋以海路为主的陶瓷之路:瓷器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刺激了沿海商埠城市的兴起。
四、古代的赋税制度
规律探索
(1)对古代赋税的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便准的税制: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税制: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资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农民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总结:赋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对明清时期经济的认识:
明清时期的经济呈现传统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交织的特点。
怎样看待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成熟的表现。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并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从而加固了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工业文明相比实质上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态。也是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思想文化
古代文化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
古代各个历史阶段,因不同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
1、春秋战国: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科技繁荣,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思想上“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造纸术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成就显著。
特点: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③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④气势恢弘
3、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流行,石窟艺术发展,范缜《神灭论》、北方《齐民要术》和少数民族的民歌都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特征。
4、隋唐: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许多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如赵州桥、雕版印刷术、测量子午线、唐本草等等。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化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中华文化圈”。
5、宋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大发明开始运用,科技文化继续领先世界。
6、明清:传统科技继续发展,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伴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诞生了。
(三)中国古代史上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四个文化典型:
①商文化:青铜与历法。
②秦汉文化;丝绸、冶铸、水利技术。
③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完成。
④宋元文化: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兼容并包”,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民族触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统治者采取的开明的政策;
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继承性)
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对教育的认识:
1、孔子的“私学”,使学在官府发展到私人讲学,反映了奴隶制教育形式崩溃及新教育形式的萌芽。
2、从汉武帝至隋唐、宋元明清,官办的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制经历了建立、完善、衰败的发展过程。汉武帝儒家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唐代教育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明清教育则具有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
3、封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必然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中国封建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学而优则仕”。所以,实际上对科技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于封建社会晚期教育与学风对科技进步起了反作用。
(四)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成就就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政策法律、政治统治、国家体制等也属于上层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因此,一定时期的文化成就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
辩证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面对辉煌的文化成就,我们应辩证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各王朝文化繁荣与前代文化的关系,不要只看到当朝而忽视前朝文化的影响,要注意文化发展的继承性。二是要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交流,不要只见中国文化外传对世界发展贡献,而忽视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注意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三是要正确认识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关系,不要只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忽视上层建筑及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意识能动地影响社会存在。四是评价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思想主张和作品的社会地位、影响,既要注意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更要将其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评析。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人的思想、主张和作品,都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待中国文化成就,我们应坚持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应将其发扬光大,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