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六讲 《卧虎藏龙》——儒、道两家的江湖对歌

第六讲 《卧虎藏龙》——儒、道两家的江湖对歌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六讲 《卧虎藏龙》——儒、道两家的江湖对歌

导演: 李安 编剧: 王蕙玲 / 詹姆士·沙姆斯 / 蔡国荣 主演: 周润发 / 杨紫琼 / 章子怡 / 张震 / 郑佩佩 / 郎雄 / 黄素影 / 李法曾 / 高西安 / 王德明 / 李黎 类型: 剧情 / 动作 / 爱情 /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 香港 / 台湾 / 美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0-07-13(台湾) / 2000-12-22(美国) 片长: 120 分钟 又名: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剧情简介

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这把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剑伤人无数,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决断能够表明他离开江湖恩怨的决心。谁知当天夜里宝剑就被人盗走,俞秀莲上前阻拦与盗剑人交手, 但最后盗剑人在同伙的救助下逃走。有人看见一个蒙面人消失在九门提督玉大人府内,俞秀莲也认为玉大人难逃乾系。九门提督主管京城治安,玉大人刚从新疆调来赴任,贝勒爷即不相信玉大人与此有关,也不能轻举妄动以免影响大局。

俞秀莲为了不将事情复杂化一直在暗中查访宝剑下落,也大约猜出是玉府小姐玉蛟龙一时意气所为。俞秀莲对前来京城的李慕白隐瞒消息,只想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迫使玉蛟龙归还宝剑,免伤和气。不过俞秀莲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面人真的归还宝剑时,不可避免地跟李慕 白有了一次正面的交锋。而李慕白又发现了害死师傅的碧眼狐狸的踪迹,此时李慕白更是欲罢不能。

玉蛟龙自幼被隐匿于玉府的碧眼狐狸暗中收为弟子,并从秘籍中习得武当派上乘武功,早已青出于蓝。在新疆之时,玉蛟龙就瞒着父亲与当地大盗“半天云”罗小虎情定终身,如今身在北京,父亲又要她嫁人,玉蛟龙一时兴起冲出家门浪迹江湖。

任性傲气的玉蛟龙心中凄苦无处发泄,在江湖上使性任气,俨然是个小魔星。俞秀莲和李慕白爱惜玉蛟龙人才难得,苦心引导,总是无效。在最后和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为救玉蛟龙身中毒针而死。玉蛟龙在俞秀莲的指点下来到武当山,却无法面对罗小虎,在和 罗小虎一夕缠绵之后,投身万丈绝壑。

西方思维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诠释

作为一位在美国多年的华人导演,李安总是用西方文化作为镜鉴,用一种比较的视角来

理解中国文化;作为一位文人型的导演,李安总是会巧妙借助各类电影类型和题材的外衣,对伦理人性等宏大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卧虎藏龙》是不折不扣的李安作品,如果你读懂了这部电影,也就能够理解当年奥斯卡评委的选择是多么的合理了。 在李安的文化观念中,东方文化是群体主义的,东方人格意味着隐忍克己,追求某种遥远的境界;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的,西方人格则意味着敢作敢为,追求自由的实际享乐,这种文化冲突也可以看作是“超我”和“本我”的冲突。然而,在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一个绝对的准绳用来评价孰是孰非呢?这就是《卧虎藏龙》所探讨的主题。

电影中的李慕白师出武当,从剑法武道到人生哲学都带有道家的色彩,在以儒家为主流思想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李慕白已经算是一个超脱的异类。可是影片中李慕白一出场却带着满脸的疲惫和疑惑,原来他在闭关练功当中触到了武学的化境,却感受不到得到的喜悦,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所环绕。这让他开始反思此生的追求是否真的有价值,萌生了退隐江湖,重拾俗世情感的打算。俞秀莲是典型的江湖义士,其行走江湖的生活方式,总是给人一种潇洒的印象。难怪玉娇龙初见俞秀莲时就对这种“书里的”生活艳羡不已,可俞秀莲却苦笑道“洗不上澡,虱子跳蚤咬得睡不着觉,书里也写这个?”,一语道出了江湖人生的无奈。原来“江湖卧虎藏龙,人心又何尝不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枷锁限制人的自由。

而玉娇龙和罗小虎这一辈人则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与享乐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具有李安电影中西方人格的色彩。玉娇龙说“到处都能去,遇上不服气的就打”,罗小虎说“没人可以命令我”,对他们来说,江湖意味着制度的荒漠和自由的乐土。玉娇龙的偷剑和罗小虎的抢亲,正是这种西方人格的典型表现。而在影片中作为一个教唆者出现的碧眼狐狸,则类似于伊甸园传说中撒旦化身的蛇,将人物的西方味道渲染得更加浓重。

影片中的青冥剑锐不可当,象征着一种关键性的力量,因为它,惹出了无数江湖恩怨。放在现实世界中,它可以是制度也可以是权力,可以是资源也可以是核武器。贝勒爷说剑法即人法,论剑法论武德,当今天下只有李慕白配用这把剑,亦即是说克己利他、刚柔并济的东方哲学是掌握和管理关键资源的最佳伦理。在李慕白和玉娇龙以夺剑为线索的几次交锋中,李慕白总是以教诲者的形象出现,语出《道德经》的“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便体现了理性处置关键力量的东方智慧。竹林打斗一段更是将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的东方智慧生动的表现出来,李慕白站在竹林顶端顺势而动,任玉娇龙如何蹬晃竹枝却安之若素,待时机合适身形一纵便将玉娇龙反弹出去。李慕白宁愿把剑扔到水中也不愿其被武德不够的玉娇龙得到,这也是一种东方式的抉择。影片直到这里,东方伦理始终以其智慧理性的一面占据着上风。

如果剧情这样发展下去,这部片子充其量只是一部李小龙式的东方哲学宣教片,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奥斯卡的殿堂。李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让主题在影片末尾发生了转折,李慕白在中毒弥留之际,俞秀莲劝他用最后的一口气练神还虚,把武学提升至一生追求的境地,李慕白却说自己已经浪费了一生。这句出乎意料的对白体现了东方价值观的反思,克己利他,追求化境看似高尚明智,实际上却牺牲了生命中平凡的美丽。西方式的生活哲学终于还是反过来影响了东方的伦理智慧,李慕白在生命的尽头终于觉醒,向俞秀莲表达了自己克制多年的爱意。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李安对东方思维的彻底否定呢?其实也不然,在李慕白的感化之下,玉娇龙也发生了变化。

影片前期的玉娇龙,羡慕江湖生活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抛却道德礼教的约束,当初从罗小虎身边回到深闺大院让她深感后悔和无趣,可是当她离家出走,真正涉足江湖的时候,却发现江湖上同样有芜杂的规矩和纷扰,这是她改变的第一个诱因。李慕白谆谆教诲和舍身相救是她改变的第二个诱因。碧眼狐狸死前给她“一肚子坏水”的评价,这是她改变的第三个诱因。这时的她终于明白,“本我”与“超我”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由人的主观意志来选择,

人总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局限性,一味的追求自由最终只会伤人害己,事与愿违。在群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善恶标准。于是她义无反顾地配制解药挽救李慕白,这是影片中她第一次利他的举动,东西方的价值观在这一刻相互交融,分别影响着两方的代表人物。玉娇龙最终在罗小虎许愿后跳下山崖的举动,代表着她对至高化境的一种追求,是对李慕白的继承和完善。

这部影片既是李安个人对东方文化的一次反思,又是东方文化向西方的一次展示。片中宏伟的京城,苍凉的新疆大漠,喜庆的贵族婚礼,写意的翠竹山水等场景乃至赏剑、书法、卖艺、驯鹰等细节无不是制造一场“中国梦”的关键元素。十八般兵器的灵活运用,弓马鏖战的巧妙设计更为观众制造了一场中国传统武侠的视觉盛宴。看着这样赏心悦目的画面,耳边响起谭盾和马友友的精彩配乐,一切都让你感受到一种值得面向世界的中国情怀,这不是张艺谋电影里的中国,也不是贝尔托鲁奇电影里的中国,而是一个真正属于李安的中国印象。在端午节的夜里,就着粽香品鉴这部电影,绝对是一种不同凡响的至乐。

儒道文化对《卧虎藏龙》主题的影响

众所周知,武侠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心中都有他自己所神往的一个快意恩仇的世界。在此之前,金庸、古龙、梁羽生笔下的那些漂泊江湖的侠客在笔者的心目当中已构筑了清晰且具体的武侠形象。中国的小说家们利用这些人物将武侠转化为一种流行文化,并且真正地做到了使他们深入人心。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形象太过成功,以至于给后来者留下的是难以逾越的高度。武侠故事的描写方式已经基本定型,而其审美趣味也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循规蹈矩尚能延口残喘,而欲求变化却真的很难找到突破点,如果说没有完整看完李安导演的这部”卧虎藏龙”之前,笔者一直认为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中国武侠片;它的动作过于轻盈而显得缺乏力量感;它的故事主人公不明显,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邪对立。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卧虎藏龙”最后的成功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而且,笔者认为,“卧虎藏龙”的成功决非侥幸,不只是因为飘逸的动作镜头,黑瓦白墙的江南景致或者是哀婉悠扬又不失大气的音乐;而是因为创作者找到了一个描写武侠世界的全新着眼点——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描述故事。而这不仅真的给外国人带来一次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机会,又成功地树立了导演的个人创作风格,所以我们甚至可以把这次的成功归结为中国古典文化对当代艺术作品创作的一次重大胜利。

谈到中国古典文化,必然要先谈及“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春秋时期孔丘创儒家学派,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而这些属于中国古人的思想原则在影片中就有着很鲜明的呈现。

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要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例如说在影片的一开始,情节就交代: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为了表示自己

有看破江湖恩怨情仇的决心,他决定把自己的那把拥有四百年历史并且伤人无数的青冥剑托付于红颜知己俞秀莲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

也许这样的情节太过平淡,以至于难以引起人们对这段情节的关注。那么,笔者想说,其实“剑”在此处其实只是充当了一种东西的意象,而剑映射的东西,就是创作者最想说但却没有明说的——权力。

为什么要这样说?首先,影片已经交待关于青冥剑的一些简单,但是却十分重要的一些信息,比如说:从年代上来说,它是一把拥有四百年历史的宝剑,而且伤人无数;从拥有者来说,李慕白的身份是一位名扬江湖的大侠。那么,很显然,创作者的言外之意就是想说:这把青冥剑在江湖历代大侠的使用下一直发挥着惩恶扬善,维护世间和平的作用。而这样的作用不正是和代表国家领导人形象的贝勒爷对国家统治的作用不谋而合吗?李慕白虽然是江湖人士,却有着一颗“侠之大者”的心,深知国家之治的重要性,是以在其退休之际,由不忘把这种“维护世间和平”的“权利象征”交给国家领导人,绝对凸显出在他作为一个江湖人士,却发自内心地赞同儒家的“礼治”思想,即天下之人分九等,等级明确,而国家的治理权在领导人手中,领导人运用自己的权力将天下人识“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并各有其礼”,最终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儒家的“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而影片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就明显很多。在剧情交待李慕白将青冥剑交给俞秀莲之后,当天夜里就发生了宝剑被盗的情节,俞秀莲极力阻拦并与盗剑人交手,但最后盗剑人在同伙的救助下逃走。之后俞秀莲一直在暗中查访宝剑下落,隐约猜出是玉府小姐玉娇龙所为。但是,此时的俞秀莲并不想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逼玉娇龙归还宝剑,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玉娇龙的父亲是九门提督,掌握京城治安大权,与提督千金发难会不可避免地伤双方和气;其二,就是很重要的一点,俞秀莲和李慕白都很赏识玉娇龙的身手,不忍伤害到这个初出茅庐的江湖后生,于是就想感化她主动归还宝剑。不过事与愿违,二人的良苦用心落空,在之后与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为救玉娇龙身中毒针而死。

剧情发展到这里,人们也许就会猜到之后的情形了。我们先暂且不论李玉二人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对死亡的态度;至少,观众知道,李俞二人对玉娇龙的感化最终还是有了效果,即使玉娇龙是铁石心肠,却也难以抵挡李慕白的仇将恩报。这不就正验证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即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并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变得良善,知道耻辱更祛除奸邪之心。确实,俨然成为一代混世魔女的玉娇龙在李慕白的死之后产生了巨大的思想转变,以至于她最后投身于万丈绝壑。

儒家的“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表现在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内容和方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的素质,是一种贤人政治。所以,在儒家学派的思想中,“人格”是有着巨大的感召力的,以至于儒家思想在长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中一度出现过“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时期。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影片刚开始时的一些剧情交代,还是在李慕白将青冥剑交给俞秀莲的段落中,创作者通过李慕白的台词讲出了“赠剑”的原因——贝勒爷为官清廉,治国有方。那么,这一点不正是表明了李慕白在内心中是基于儒家的“人治”思想,所以最后

下定决心赠送宝剑表现出自己对贝勒爷是国家权利掌握者的认可。

当然,卧虎藏龙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汲取并不仅仅只有这三点,而且也不完全局限于中国人在悠久历史中一贯被官方认可的儒家思想领域中。这就要谈出自武当山的道教弟子李慕白在骨子有与道家思想相契合的生死观念。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

道家始祖老子曾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等事物强大了,就必然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以此达到生命的一种永恒状态。

看到这里人们会猜测李慕白在壮年时期急流勇退,弃剑归隐的目的。但是不管他是厌倦恩仇也好,为情所困也好,总之,他下定决心归隐是事实。放下青冥宝剑,就是代表着放弃了对人世间罪恶的惩罚的权力。回复到人生最初的状态,犹如他从来没有拿起过那把剑,从来不曾踏入险恶江湖一步,即是所谓的“返朴归真”以至达到“无为”的永恒状态。

不过,他的如意算盘被半路杀出的玉娇龙彻底打破。先是宝剑被盗,接着在与玉娇龙的不断交涉中终中毒身亡。也就是说李慕白最终因为重拾江湖恩怨,以至于难以真正做到“无为”,所以最终他人算不如天算,没有全身而退。这也算是创作者给李慕白这个人物设置的一个命运陷阱,奠定了这部影片的悲剧格调。

道家思想中的“死亡观”

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对于“寿命生死”问题的看法,就不难发现上述观点并非道家宗旨。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但从其一切均不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旨观之,是不可能相信长生不死的,即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类似的言论还有许多,但均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先秦道家作为一种富含哲学内容的思想体系,不仅原本不存在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而且与这种思想还是相互对立的。道家关于养形不足以存生的见解,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等关于生命现象的阐说,并不仅仅在于要人们懂得追求不死成仙的荒谬,而更重要的是借助“死生”这一最能反映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事实,去说明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

明白了这些,观众也许就会明白李慕白在中毒身亡之前为什么可以那么泰然自若,他没有向命运埋怨什么,确实,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慕白需要做的就是了却自己为了的心愿:抓紧时间向自己的红颜知己俞秀莲表白心意。可喜的是,俞秀莲本也是爱着他的;可悲的是他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于是两人的爱情便短暂的可怜,这也进一步给李慕白身上的悲剧色彩加深了。

最后再来说说片尾跳崖的玉娇龙,我觉得这样刻画她的命运的创作者应该是在用道家的对待死亡的观念来进行设置的。因为片子并没有明确说玉娇龙最后的生死,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这样的可能性:因为李慕白的死,玉娇龙年轻的心理承受的是巨大的心理包袱,其实在李慕白为救自己而死的那一瞬间,玉娇龙的心就死了。但是她的肉体还活在这个世上,在和罗小虎了断情缘之后,她开始了自己的大胆尝试,让自己死一次。如果真的死了,那么就算洗清自身的罪孽,留给自己灵魂上的清白;如果侥幸没死,那么,这样的一次体验死亡的经历也足以让她再次鼓足勇气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这就是一次冒险的赌注,胜负都已无所谓,全看天意。而这种顺其自然的生死观不正是属于道家对待死亡的看法吗?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卧虎藏龙”这部影片情节,人物心理方面的分析,得出的以李

安为核心的好莱坞创作团队充分利用中国儒道两家思想的一些表现。而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展示出了现代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更加显示出了儒家﹑道家思想对于当代世界艺术作品创作的巨大辅助作用。

笔者认为”卧虎藏龙”的成功可以给国内广大的艺术创作者带来一个启示,那就是不仅要重视当下流行的市场运作模式,也要注重艺术的本质内容,而这个内容的素材不容易找到的话,可以先从祖先留下的遗产中发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