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卷第2期 2 0 1 2年4月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Vo1.10 No.2 Apr.,2012 气提式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吴彦洲,王维红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针对气提式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某中学学生住 宿区的生活污水为原水,结合概率与统计学中的正交试验原理,分析论证了水温,气水比,水力负荷对考 察指标COD去除率的影响显著性。结果表明,水温在20℃时,处理效果相对较好,最佳气水比和水力负 荷分别为16:1和5.0 m3/d,COD和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和56%,且出水COD、氨氮等指标均达到 了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气提;接触氧化;生活污水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144(2012)o2—0o10一o4 Small Pilot Study on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by Using Air.1ift Contact Oxidation Method WU Yah-zhou.WANG Wei—hong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Xinif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lwnuqi,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Pointing to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air—lift contact oxidation method on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under labo- ratory conditions。taking the domestic sewage in a middle school’S student area for example.and combining with the or— thogonal experiment principles in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the affecting signiicafnce of the water temperature,gas-water ratio and hydraulic load on COD removal efficiency of the indexes is analyzed and appraised here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water temperature is at 20℃,the treatment effect is relatively good,the best gas-water ratio is 16:1, he hydraulic ltoad is 5.0 m3/d,COD and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rate are 80%and 56%respectivelyand the eflu— f,ent COD,ammonia nitrogen and other indicators have reached the miscellaneous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in cities. Keywords:air-lift;contact oxidation;domestic wastewater 0引 言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高效的水处理工艺。利 用反应器内的填料及生物膜对有机物进行吸附和阻 留并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1。生物接触氧化法兼有 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耐冲击负荷强、管理简单、 处理效果稳定等特点l2-4]。填料的性能对处理效果 有直接影响 J。利用气提和接触氧化法相结合而形 mg/L~26.5 mg/L、水温IO ̄C~25 ̄C、pH值6.5~ 7.5。 1.2分析项目和方法 所有指标均采用标准法进行测定,分析方法参 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进行。 1.3工艺流程 试验流程见图1。 进气 成气提式接触氧化工艺,气提反应器在为接触池充 氧的同时,还起到均匀布水的作用。 1试验装置及方法 1.1污水水质 试验期间取某中学学生住宿区的生活污水为试 验原水,进水COD 30 mg/L~250 mg/L、氨氮30.1 收稿日期:2011-12.O1 修稿日期:2012.01—27 基金项目:新疆水利水电工程重点学科基金项目(2002—10—05) 作者简介:吴彦洲(1986一),男(汉族),山西l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处理工艺。 通讯作者:王维红(1967一),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处理技术研究。 图1工艺流程图 第2期 吴彦洲,等:气提式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表2正交试验结果 序号 COD去除率 /% 2结果与分析 2.1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挂膜 试验采用快速间接接种。氧化池中注入新鲜污 水,向装置投加10 kg干污泥,关闭进出水阀门,闷 曝2 d后,填料表面呈淡黄色,镜检有菌胶团出现, 池中微生物活性不高。不断曝气并给连续小流量进 水,7 d后,填料上的生物膜逐渐变厚,颜色由淡黄色 逐渐加深,有泥腥味。镜检发现大量小口钟虫,填料 底部有少量线虫,试验过程中不断检测进出水水质 变化情况,COD出水值为32 mg/L,去除率63.6%, 表明挂膜试验基本结束。 2.2正交试验法确定因素 试验设计:以气水比(因素A)、水力负荷(因素 B)和水温(因素c)作为考察因素,以COD去除率为 , 考察指标,采用 。(3 )正交试验表进行试验。因素 一— 一 q 水平见表1。按照上述方法分别测定COD去除率, 4 1 1 6 2 2 8 3 3 7 4 7 1 。 2 1 3 0 0肼阱 ■ 5 9 6 . .: 正交试验结果见表2。极差R,越大,说明该因素的 水平变化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越大,即该因素越重 要[ 。根据试验结果直观分析可知A2B2 C3对COD 2.3水温因素影响 试验期间,通过对进入氧化池装置污水水温的 控制,水温分别取1OoC、15%、20cI=、25℃作为控制点 的去除率最高,为66.5%。由此可以根据R,的大 ㈤㈤㈤ , 0 小顺序排出因素的主次。所考察的3个因素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显著性大小为C>A>B。 表1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 0 分析水温因素对效果的影响,见图2。对比可知,水 温在10 ̄C~l5℃之间,COD和氨氮去除效果并不明 显。证明水温较低,微生物生长速度比较缓慢,活性 m 地 0 ∞■ 较弱,从而影响去除率。当水温在1O 2 8 8 5℃~20℃之 间;微生物达到了最佳活性温度,生长繁殖加快, ∞ 3 1 2 3 5 9 7 8 3 COD和氨氮处理效率提高,而氨氮处理效率变化更 明显;但随着水温升高,去除率和处理效果并没有随 之提高,而是下降,说明水温已经超出了微生物最佳 活性温度。 60 40 2O OO 80 60 40 1OO 9O 30 1O0 :20 1 5 10 9O 80鋈 70料 6080透 70 6O 5O 40 慧 20 O 50 4O 臻 图2水温因素影响 2.4气水比因素影响 溶解氧浓度是氧化装置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试 和氨氮的去除率较低,当气水比提高到16:1时, 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最高值90%和 70%,表明此时溶解氧浓度能够满足氧化装置中微 生物生长及代谢需要。而进一步使气水比增大, 验期间通过气水比的改变,气水比分别取14:1、 16:1、17:1、18:1、20:1并保持水温为20:E、水力负荷 为5.0 m3/d不变,来分析气水比因素对处理效果的 影响,见图3。进行对比分析在气水比14:1时,COD COD和氨氮的去除率降低。说明过高的气水比并 不能使氧化装置中的溶解氧浓度得到提高,而过高 12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第10卷 的气水比产生的较强湍流使填料上的生物膜脱落降 氧处理工艺中曝气设备能耗占总运行费用的比重较 低微生物总量,处理效果降低[ 。能耗关系到污水 大,减少曝气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行的费用。 处理工艺的评价指标和处理方法的可行性[ 。在好 所以最佳气水比控制在16:1。 +进水浓度 60 1OO 40 9O J 20 - OO 80 曲 自 80 60 70基 6O 避 40 20 5O 塬 O 40 14 16 17 18 20 14 16 17 1 8 2O 气水比 气水比 图3气水比因素影响 2.5水力负荷因素影响 果在不断的提高,说明水力负荷增加能加速水在池 试验期间通过进水流量的改变,使水力负荷分 中扩散速度反应传质效应也得到提高并对填料表面 别为4.0 m3/d、5.0 m3/d、6.0 m3/d、7.0 m3/d、8.0 老化的生物膜形成有效冲刷,促使生物膜及时更新, m3/d并保持水温为20℃、气水比为16:1不变,来分 防止因生物膜过厚而发生堵塞现象。当水力负荷大 析水力负荷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见图4。对比 于5.0 m3/d时,去除率在不断的减低,经分析可能 分析,当流量在5.0 m3/d时,处理效果最佳,COD和 是由于填料上成熟的生物膜被水流冲刷带走,而又 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1.0%和88.8%。伴随着进 难以在填料表面附着形成新的生物膜,从而使装置 水流量的不断增大,COD和氨氮的处理效果在降 中的微生物总量降低,处理能力受限,出水水质变 低。可见,处理效果与水力负荷不成简单的线性关 差。 系。当水力负荷在4.0 m3/d~5.0 m3/d时,处理效 —卜进水浓度 60 1OO 30 f 40 90 25 ● 20 bD 80芝 20 巨 00 80 70槲 15 避 60 600 40 鬟 羹10 0 20 50 s U O 40 O 4 5 6 7 8 4 5 6 7 8 水力负荷/(m ・d。) 水力负荷/(m ・ ) 图4水力负荷因素影响 3结语 (3)气提式氧化装置中的水力负荷是影响有机 负荷的主要因素。因此,水力负荷增加适当,有利 经过对不同工况下试验数据的经典统计分析, 于水在池中扩散和提高反应传质效率。在水温保持 得到以下结论: 为20 ̄C、气水比为16:1条件下,试验到的最佳水力 (1)通过对进入氧化池装置污水水温的控制, 负荷为5.0 m3/d。 对比不同水温下COD和氨氮的去除率,表明水温过 (4)试验期间气提式氧化装置对COD和氨氮的 低或过高都使微生物的活性降低,从而影响出水水 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和56%。出水COD、氨氮等 质。 指标均达到了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2)气水比是影响气提式氧化装置处理效果的 重要因素,主要通过溶解氧来影响处理效果,因此, 参考文献: [1]赵贤慧.生物接触氧化法及其研究进展[J].工业安全 溶解氧浓度是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中一个重要的控制 与环保,2010,36(9):26.28. 参数。在水温保持为2OcC、水力负荷为5.0 m3/d条 [2] Zheng Yuan-jing.Treating Wastewater by Bioiflm Process 件下,试验得到的最佳气水比为16:1。 [M].Beijing: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1983:3-4. 第2期 吴彦洲,等:气提式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13 [3] 丁晓玲,贾春宁.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难降解有机废 水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5,31(7):20.24. [4] 梁建祺,宁寻安.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在低温条件下脱氮 除磷效果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9,27(S1):334— 336. [5]张菊萍,孙华,周增炎.一种新型悬浮填料的性能试 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5(2):42. 矫 希 J/ 乖 不 币 币 不 (上接第5页) 图4 25号ping的抽稀比较 图5 75号pign的抽稀比较 由图3、图4、图5可知,对于近似平面海底两种 算法没有明显的差别,而对于凹形,凸形海底,基于 总体最小二乘的Douglas—Peucker算法从整体上更加 接近测量所获得的点。为了更好证实它的优越性,选 — 取了函数 =∑l d I来比较两种算法的抽稀精 =0 度,其中 代表各点到所对应直线距离的绝对值之 和,d 表示第i个点到所对应直线的距离,n代表某 ping所获得的测深点数,此处为101。表1为两种算 法抽稀的精度。 [6]廖玉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4:322.336. [7]郑祥,樊耀波.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条件的优化及膜污 染的控制[J].给水排水,2001,27(4):41.44. [8]张自杰,等.废水处理理论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3:675—680. 币 乔 尔 尔 矫 !钚 舔 秘 .. 表1 DP与TIN-DP算法精度比较 由表1可知,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的Douglas— Peucker算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 海底状况。 4结语 在分析Douglsa.Peucker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 于总体最小二乘的Douglas—Peucker算法,经试验证 明,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的Douglas.Peucker算法可以 获得更好的精度,从而整体上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 海底的地形情况,更加符合多波束系统测深数据抽 稀的地形完善性准则。 参考文献: [1]曹鸿博,张立华,朱穆华,等.海量多波束数据抽稀方法 的比对分析[J].海洋测绘,2010,30(5):81—82. [2]夏伟,黄谟涛,刘雁春,等.Douglas.Peucker算法在多 波束测深数据抽稀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9,34 (3):159—160. [3]杨云,孙群,朱长青.曲线数据压缩的总体最小二 乘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5(5):946—949. [4]Shen Yunzhong,Li Bofeng,Chen Yi.An iterative solution of weighted total least—squares adjustment l J J.Journal of Geodesy,2010,85(4):229—238. [5]丁克良,沈云中,欧吉坤.整体最小二乘法拟合[J].辽 宁工程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1):44—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