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 加快渔业发展 致富一方百姓
——合川市渔业经济高速发展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合川市探索出一条渔业发展新路子,渔业经济高速
发展。本文作者在对合川市渔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合川市渔业发展的措施和经验,提出了推进重庆市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合川市概况
合川是重庆北部中心城市和规划建设中的国内中等城市,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汇之处,距重庆主城区60km,境内三纵四横的公路网打通了与外界交流的通道,区位优势极为明显。该市幅员面积2356km2,辖3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51万;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96.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3.9亿元,渔业总产值1.16亿元。 合川渔业资源丰富,“三江”环绕,境内流程298.5km、常年水面11.5万亩;有较大溪流76条,石河堰633道,水库140座1.7万亩,山平塘8381口1.65万亩,常年冬囤水田43万亩,可养殖虾、蟹等特色品种的盐卤水50亿m3米。有江河鱼类156种,其中30余种有较高经济价值,中华倒刺鲃、岩鲤、大口鲶、华鲮等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丰富的水面和鱼类资源,为渔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2、近年合川渔业经济高速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尽管合川具有发展渔业的良好资源条件,但在20世纪90年代,渔业经济发展起伏不定、徘徊不前,水产品总产量和渔业总产值最高年份为1996年,分别是6500t、4250万元(当年价),最低年份为1997年,分别是3668t、3595万元(当年价)。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1年该市建立了水产发展领导小组和水产产业办公室后,渔业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02年该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052t,跃居重庆市第九位,比2000年的6780t增长33.51%,增幅高出重庆市平均水平近28个百分点;实现渔业总产值10862万元(当年价),占农业总产值的4.85%,比2000年增长190.94%;农村人
均渔业收入96.7元,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3.68%。渔业经济高速发展,有效促进了乡镇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2002年渔业上缴税费785万元、村社承包费1196万元,休闲观光渔业、渔业餐饮业和水产品运销转移农村劳动力1165人。“渔业既能富市,又能富民,是大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合川已形成共识。2003年该市高度重视渔业,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发展渔业,水产品产量达到1.12万t,渔业总产值达到1.45亿元(当年价),农村人均渔业收入12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52%、33.49%、25.13%;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比上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渔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合川发展渔业经济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合川渔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许多措施和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借鉴和推广:
3.1 领导高度重视,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合川市委、市府高度重视渔业,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这为合川市渔业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在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将水产业纳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持、推动发展。二是健全组织机构。2001年9月建立了合川市水产领导小组,新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政府直接管理的正局级水产发展管理部门—合川市水产产业办公室,事业定编7名、参照公务员管理,并将原农业局下属的水产站、渔政站11名事业编制划归水产办管理,主抓全市水产发展工作。各镇街分别成立了水产发展领导小组,确定1名至2名专兼职水产员,从事水产技术指导工作。三是加强宏观指导。2001年合川市委、市府做出了“关于加快水产产业发展的决定”,从宏观上提出了渔业发展思路和方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以合川委发(2001)50号文件下发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认真贯彻执行。2003年该市又做出了“关于加大力度发展工程化稻田养鱼的决定”,市里补助资金200元/亩(对示范镇街)、乡镇助补资金100元—500元/亩,力争2005
年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5万亩,实现渔业新的跨越式发展。四是实行目标考核。每年合川市政府要召开由各乡镇和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全市水产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到会给大家提要求、鼓干劲。把渔业发展目标列为干部考核指标量化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并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五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2001年—2003年累计投入渔业专项资金450万元,并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80万元、农村小型水利资金397万元的建设项目与改善渔业基础条件紧密衔接,吸引业主投入7638万元发展渔业,有效整合了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果,“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投入为主体”的渔业投入机制基本形成。
3.2 明确思路,搞好规划,为渔业经济发展导航 合川市水产产业办公室按照合川市委、市府要求,立足资源,着眼市场,通过认真调研,集思广益,深入思考,确立了“机制调活、规模调大、品质调优、档次调高、市场调外”的渔业发展思路,运用有效政策、投入机制,引导渔业向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外向型方向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实力,使水产品在占领本地市场的同时,冲向国内、国际市场。发展思路明确后,水产产业办公室首先对全市塘、库、堰等渔业水面和“三江”鱼类资源进行普查,建立起了合川市水产资源信息库;其次按照规划目标化、目标措施化、措施项目化的要求,制定了“合川市2001年—2005年水产产业发展规划”、“合川市2003年—2005年稻田工程化养鱼发展规划”;第三将规划与年度计划进行有效对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逐步实现,使渔业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迈进。
3.3 建基地,搞示范、以点带面,推动渔业经济快速发展 该市针对农民发展水产养殖“怕”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建基地,搞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水产产业办在摸清各镇资源配臵的基础上,通过重点扶持、培育,建成了15个基地镇街、15个水产专业村和水产专业合作社、48个不同类
型的水产示范点(片)。合阳城街道办事处的濮湖水产专业村,渔业生产产值达到32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6%,人均渔业收入达1013元;渭溪镇龙狮村,全村1500亩稻田,2002年就有500亩按池塘养殖要求进行规范化改造,亩平产鱼100—150kg。2003年基地镇街水产品产量占合川市水产品总产量的62.4%,其规模化经营方式、良好的效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广大农户转变了观念,吸引了业主,使他们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投身于渔业开发。同时,利用水域优势,建设特色养殖基地,推动渔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利用江河众多、水域面积大的优势,创建江河船形网箱养殖基地,重点开发合川“三江”名优鱼类,2002年发展到172艘、10450m2,生产水产品1724t,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19.05%,面积、产量比2000年均翻了一番;2003年达到203艘、12768m2,比2002年分别增长18.02%、22.18%,生产水产品1968t,比2002年增长14.15%,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7.56%,成为该市渔业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并使合川市一举成为国内江河船形网箱养殖量最大的县(市)。二是利用宜渔稻田,大力建设稻田工程化养鱼基地,规划到2005年3月前稻田工程化养鱼基地达到5万亩,年产水产品1万t以上,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实现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通过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出台优惠政策等,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在2003年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全市新发展稻田工程化养鱼基地8056亩,生产水产品2138t、实现产值2566万元,仅此一项就为农民人均增收17元。 3.4 强化技术支撑,提高渔业经济发展质量
一是强化技术培训、咨询,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该市与四川生物科技学校达成校地合作协议,与西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结为友好单位,利用两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咨询,主推池塘80:20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稻田工程养殖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广大养殖生产者的素质和渔业的科技含量。2001年—2003年共培训养殖生产者5843人、咨询生产者13761人,占养殖生产者总人数的
56.26%,印发技术资料17万多份;2002年池塘(主要为山平塘)、稻田养殖每公顷平均产量分别达到2776kg、471kg,比2000年分别增长11.22%、109.33%;2003年池塘、稻田养殖平均单产分别达到3463.3kg、523.6kg斤,比上年分别增长24.76%和11.17%。二是依靠科技抓良种,加速品种更新换代。按照“生产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的思路,坚持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抓好名优品种特别是本地名优品种的良种工程,有效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先后引进了湘云鲫、叉尾鮰、俄罗斯鲟、南美白对虾等10余个品种在本地饲养,其中引资200万元建成的老龙泉鲟鳇鱼养殖场,养殖7个品种的鲟鳇鱼,年产鲟鱼30t,实现产值150万元、利润30万元。对本地的大口鲶、中华倒刺鲃、岩鲤、白甲、华鲮等名优品种进行开发取得重大突破,2003年大口鲶、中华倒刺鲃、华鲮鱼苗生产量分别达到850万尾、200万尾、80万尾,岩鲤、白甲开发初获成功,为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奠定了基础。2002年全市名优水产品产量达到1828t,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0.19%,产值约3600万元,占渔业总产值的31.03%;2003年名优水产品产量达到2418t,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1.58%,产值达到4962万元,占渔业总产值的34.22%,比上年分别增长32.28%和37.83%。 3.5 创新思维抓市场,“反弹琵琶”促发展,保持渔业经济发展的生机活力
进行创新思维,坚持以市场带动消费、以消费带生产、以生产推动发展这一“反弹琵琶”的发展模式,突破了传统渔业的发展思维,使合川渔业经济在创新中显示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一是加强对外宣传,着力打造“三江鱼”品牌。精心包装“三江”自然鱼、生态鱼、环保鱼品牌,在本市“两会一节”上进行大力宣传,主动参加重庆市优质农产品订单农业展示展销会和重庆市“一会一节”,展示合川“三江鱼”品牌。同时,还通过媒体介绍合川“三江”优质鱼品牌,使合川“三江鱼”在西部省市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强化消费带动,大力提升特色消费档次。2002年4月启动建设“三江鱼美食街”,
现有重庆小天鹅火锅、碟碟香川菜馆、邮亭鲫鱼等38家名店和特色餐饮店在美食街经营,提升了鱼美食的档次,塑造了品牌,日销售鲜鱼2—3t,月营业额达500万元左右。同时,通过政府扶持,部门引导等举措先后引资300多万元在涪江上建起了“江城渔都”和“渝阳鱼港”两艘特色餐饮船,形成江岸辉映,特色街景鲜明。三是瞄准假日经济,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以“两景”(钓鱼城、涞滩二佛寺)、两线(渝南线、合武线)、两点(双龙湖、白鹤水库)为重点,兴建了17家集垂钓、鱼美食、休闲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渔业(农家乐),年接待市内外消费者10万人次,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发展了假日经济。四是加速市场建设,竭力增强市场流通辐射力。在已建成的“合川市水产品交易市场”基础上,引进业主投资2000万元,兴建了“合川市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2002该市养殖的青波70%以上销往了成都、乐山、宜宾、泸州、都江堰等地高档宾馆和餐饮店,也有部分销往西部省市。该市与外地近30个经营单位和运销大户建立了联营销售网络,增强了对周边地区渔业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2002年渔业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251人,产值达到1806万元、占渔业总产值的15.57%;2003年渔业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从业人员达到2836人,产值达到2353万元、占渔业总产值的16.22%,比上年分别增长25.99%和30.29%。
4 、推进重庆市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思考合川市渔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措施、经验,对如何推进重庆市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供领导和水产工作者参考。
4.1 深刻认识发展渔业的重大意义,全力推进观念转变,为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直辖以来,我市渔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总体实力增强。但发展的总量严重不足,规模化经营水平、产业化程度还较低,优势主导产品发展滞后,科技含量不高,特色未充分显现,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发挥,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排位比较靠后,与相邻
的四川省发展速度差距比较大,渔业产值占大农业中的比重较低、不足4%,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加入WTO、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新形势。渔业在大农业中比较效益较高,我市具有发展渔业的人才、资源优势。新形势下,通过加大投入,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科技兴渔战略,发展优势主导产品和渔业二三产业,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保障市场水产品有效供给,丰富水产品市场,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转移,促进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将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市渔业发展有许多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是今后我市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课题。回顾我市渔业发展历程,吸取经验和教训,切实转变观念、深刻反思工作方法是当务之急。要抛弃与时代发展不相融合的陈旧观念,在全行业进一步树立渔业大有作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服务、市场、法制、质量、效益等观念。工作方法上坚持实事求是,面向群众、面向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胆创新,突破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事业发展的优良业绩回报社会,赢得群众和领导的信任、支持,为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2 突破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确保渔业经济快速增长 4.2.1 科学合理开发鱼类种质资源,形成优势和特色 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使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强化鱼类资源保护,认真规划布局,建好经济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站、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严格实行捕捞许可制度,确保鱼类资源量有效增长。加强引种管理,认真进行引种评估,严格实行引种审批制度,避免鱼类种质资源污染。大力开发地方特色品种,着力建设原良种繁育基地和养殖基地,开展规模化繁育,进行规模化养殖,使我市水产品的优势和特
色尽快显现出来,在占领本地市场的同时走向全国和国际市场。 4.2.2 建设渔业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格局 因地制宜建好池塘、稻田、江河养殖基地;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保护和发展有机统一,高标准、高起点开发三峡水库渔业,组建三峡水库渔业研究所,建设三峡水库名优、珍稀鱼类良原种场、人工增殖放流站和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大力开展名优鱼类、冷水鱼类增殖,严格实行养殖许可制度、适度发展网箱养殖和库湾围拦养殖,保持库区渔业可持续发展,把三峡水库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名优鱼类、冷水鱼类增养殖基地和淡水鱼出口创汇基地;大力发展工程化稻田养鱼,建设工程化稻田养鱼基地,使其成为我市渔业新的增长点,在大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根据我市山区冷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建设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促进山区渔业经济发展、拓宽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积极引导、扶持规模化养殖开发。通过建基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尽快提高渔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地位和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养殖效益,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4.2.3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 按照公 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进行渔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使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切实承担起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关键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渔业病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臵,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的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疫,渔业资源、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渔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公益性职能。对良种繁育、技术咨询等一般性的推广服务,通过逐步明确职能性质,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运作。采取多种形式兴办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推动多元化技术服务组织的发展,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进行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以及与产业化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协作等方式,把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参与技术服务。切实转变技术推广方法,主要通过示范
的办法,使有限的推广经费发挥良好的作用,促进渔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有效推广。根据产业发展态势,选准技术推广方向,今后重点推广池塘80:20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等重大技术。积极争取渔业科研项目,针对渔业发展瓶颈,开展科学研究,当前特别要注重地方名优品种的规模化繁育和高效优质饲料开发技术研究,为渔业发展储备科技成果。
4.2.4 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随 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质量将成为渔业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引切实抓好抓落实。一是广泛宣传,在全社会树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二是强化技术培训,使广大养殖者掌握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三是建设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带动水产品质量的提高。四是强化水产品质量管理,重点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认证、渔业投入品监测管理、水产品市场管理和水产品检疫,严禁销售、使用禁用鱼药,禁止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水产品进入市场,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
4.2.5 大力发展渔业第三产业、拓展发展空间 因地制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创造良好环境,重点引导发展休闲渔业、渔业餐饮业,建设休闲鱼庄和鱼美食一条街,形成规模、提高档次和服务水平,刺激生产发展,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增加农民收入贡献力量。
4.2.6 积极发展行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建立一种建立健全渔业商会和渔业协会,采取松散型或紧密型的契约合同方式,将各个渔业生产经营个体联合起来,在生产销量、价格、开拓市场、售后服务等方面采取联合行动形成,自我协调、自我保护、宏观调控、共同发展的经营机制,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效解决贸易中的争端,避免为眼前利益的自相残杀和类盲目加大投入导致产品过剩。 4.3 增加渔业投入,改善渔业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我市渔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基础比较薄弱,属大农业中的
弱小产业。实践证明,渔业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强大,各级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首先高度重视,把渔业作为一大产业来抓,真正摆上位臵、列入议事日程。一是落实产业政策。渔业是大农业中的一业,要认真落实渔业用水、用电、税赋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增加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农业部支持,多渠道筹措渔业发展资金。以项目为依托,管好用好各级财政渔业发展资金,将其主要用于渔业公益性项目,强化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业主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提高渔业投入水平和资金使用效果,改善渔业发展基础条件,增强渔业发展后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